蔣 毅
軍民融合在我國先后經歷了軍民結合、軍民一體化、軍民融合、2015年軍民融合發(fā)展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2017年成立中央軍民融合發(fā)展委員會,并且始終堅持“軍民結合,平戰(zhàn)結合”的方針。為構建軍民深度融合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促進了軍民融合發(fā)展的新格局,在實現思想強軍、科技強軍、體育強軍的強軍目標道路上做出貢獻。也是提高軍人體能素質、軍人體能發(fā)展的一大趨勢。軍民融合已成為我國軍隊建設的重要發(fā)展戰(zhàn)略。
體育是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促進身心發(fā)展的文化活動。體育也是對身體的一種教育活動,基本方式是通過身體活動,增強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基本知識、技能、技術,培養(yǎng)道德和意志品質,并且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過程。
軍事體育是以增強體質、提高戰(zhàn)斗力為目的的身體訓練,是軍事訓練的基本組成,也是體育運動的一部分。
軍民融合就是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體系之中,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軍民融合,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結合起來,為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豐厚的資源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后勁。
強國必強軍,強軍必強體。軍人與體育有著天然的聯系。從體育史的角度來看軍事體育是體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從運動訓練學的角度來看軍事能育訓練和體育訓練有著相似的訓練方式方法,因此體育訓練與軍事體能訓練可以相互融會貫通。體能是軍人的第一生物素質,是智能和技能的載體,是戰(zhàn)斗過程中效能發(fā)揮的基礎。所以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必須要擁有一個強健的體格和強壯的身體,體能在軍人的生涯當中是最為基礎和最為重要的身體素質。所以教練員在對于軍事體能的快速成型和保持有一種強烈的需求,并且對于減少運動傷病、提高運動成績和增強身體素質更上一個臺階。體育訓練與軍事體能訓練的類似,并且體育訓練的科學化、質量的保證性、訓練的高效率都對軍事體能訓練有著極大的實踐性應用。2018年《軍事體育訓練大綱》實施,軍人體能訓練包括基礎體能訓練和戰(zhàn)斗體能訓練兩部分。對于基礎體能訓練體育訓練將會發(fā)揮出其獨特的作用。
根據新兵考核來看主要分為基礎體能、專項技術和理論考核,其中是最為基礎的和最為根本的。所有的軍事項目都是圍繞著基礎體能來開展的,基礎體能由力量、耐力、靈敏、協(xié)調、速度、柔韌六項所組成。從表1可知新兵入伍訓練體能考核標準當中共有5個必考項目和2個抽考項目,在必考項目當中對于力量的要求較高包括了單杠引體向上、雙杠臂屈伸和仰臥起坐三項都是以力量為主導的項目,單杠引體向上和雙杠臂屈伸主要由上肢力量為主,對于上肢力量的要求來說比較高,從肌肉發(fā)力的角度來看主要由肩袖肌群、小臂前側肌肉、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和胸肌支撐完成這兩項,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就要從這幾個大肌群的專項訓練出發(fā)。對于仰臥起坐來說主要發(fā)力為腹部的肌肉。對于3000米跑的項目來說主要是以耐力為主導的項目,所以耐力在訓練當中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表1 新兵入伍訓練體能考核標準
根據表2當中的新兵入伍訓練課目來看,其中總共包括了十四個科目分為理論、實操和理論+實操三個分類,純理論的科目為4個科目占比為28.5%,純實操的科目為5個科目占比為35.7%,理論+實操的科目為5個科目占比為35.7%。并且在其實操科目當中都是一些技巧類和專項體能類的項目,比較依賴于對基礎體能的需求。對于新兵訓練來說科目較為眾多對其掌握應該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日常的訓練當中更應該加強對其理解和掌握。在新兵訓練的時間段來說時間安排得比較緊湊對其要求比較高。
表2 新兵入伍訓練課目
新兵兵源身體素質逐年下降。中國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顯示,2010年與1985年相比,大中小學生整體身體素質25年來一直在下降。身體素質中爆發(fā)力、力量、柔韌性等指標呈下降趨勢。軍事體育訓練最為基礎和最為重要的就是提高身體體能,由于兵源的身體素質在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所以在訓練當中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著重解決體能訓練、維持身體體能的問題,這對于軍事體育教練員來說又是一個挑戰(zhàn)。
在我國實行義務教育階段以來取得了重大的成效,在近年來入伍新兵的文化水平也是水漲船高,據調查和訪談的結果顯示受過??萍耙陨铣潭冉逃男卤嫉?0%以上。在社會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的大環(huán)境之下,作為基層的教練員應該要有所調整,要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來進行教學訓練過程。當然對于新兵來說學習的能力變強對于訓練的理解也會有更多的想法,所以要尊重學兵和理解教練員并與之多溝通交流,以從思想思想上引導、行為上糾正為主導。
新兵訓練時間緊、任務重。新兵入伍體能訓練的時間大概為90天,除去周末、節(jié)假日考核、教育外有效的訓練時間平均為60天左右。根據表2可知新兵考核除了基本體能考核外還有十四個科目要進行考核,對于新兵來說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各個科目的訓練上面而且每門科目在一天的訓練安排當中時間也是非常有限的,對于體能訓練來說平均每天的訓練時間只有90分鐘。這就需要教練員嚴格把控訓練節(jié)奏和提高訓練效果。
入伍新兵來自五湖四海,身體素質參差不齊。來自的地方不同導致了身體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有一定的偏差。對于海拔較低的同志來說適應環(huán)境和訓練需要一定的時間,并且在身體的承受能力范圍之內還需要進行體能訓練。這對于新兵來說是一場身體與心理的雙重考驗。對于教練員來說這也是比較難處理的一個點。
在基層訓練骨干中軍官和士官人數占有比例差異較大,基層部隊軍事體育訓練組織主要由士官負責具體實施。在新兵的訓練當中是由士官在一線訓練和指導。所以對于士官的要求相對較高,但是在對某新兵訓練營的調查及訪談中得知基層訓練骨干當中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參差不齊,57.05%的骨干受教育的程度在專科及以下,所以在訓練當中及大部分的骨干專業(yè)能力相對薄弱、訓練當中缺乏科學性、創(chuàng)新性和連結性。我軍從2005年解放軍軍事體育學院停止招生后,就沒有專職、專業(yè)的軍事體育培訓機構。相對于專業(yè)培養(yǎng)的訓練人才來說,基層骨干的訓練水平和理論水平則會大相徑庭。導致基層訓練骨干則很難具備專業(yè)的軍事體能訓練人才或者是體育專業(yè)人才。
表3 某部隊軍事教練員教育程度情況調查表
現階段專業(yè)的軍事體育訓練骨干培養(yǎng)單位較少,導致基層部隊軍事體育組織、訓練專職人員的專業(yè)能力不足,組織不合理、訓練不科學和考核不規(guī)范。并且在為了提升達標率,忽視軍事訓練傷預防,致使訓練傷發(fā)生率居高不下。在對于基層教練員的調查和訪談的結果中顯示只有1.92%的骨干是接受過體育專業(yè)的培訓和理論學習的,也就是意味著絕大部分的骨干是沒有接受過體育專業(yè)和理論的學習。在系統(tǒng)培訓當中也僅僅只占了25%,短期培訓的教練員占比17.31%,而長期進行系統(tǒng)培訓的也之占7.69%,這說明了教練員在對于體育的科學理論訓練還有待提高。大部分的教練員還是沿用傳統(tǒng)的訓練經驗進行教學訓練,所以導致了在訓練當中具有科學性缺失、系統(tǒng)性不強、理論性薄弱、隨意性較大等特點。
表4 某部隊軍事教練員學習情況調查表
在對基層訓練骨干也有一些短期培訓,在訓練后收獲最多的是訓練手段,對訓練方法、科學組訓方法、訓練計劃的制訂,以及訓練傷病預防等方面無法形成系統(tǒng)全面的知識。在對基層訓練骨干的訪談中得知在短期培訓當中更多的是吸取培訓中最為淺顯的訓練手段和方法,對于科學的訓練和制定訓練計劃等就難以消化。在基層訓練當中更多的是經驗主義,也就是一代傳一代的訓練方法,具有很強的自我意志。在訓練當中都會摻雜自己的訓練經驗盲目的開展訓練,沒有系統(tǒng)性和規(guī)律性,大多都是訓練經驗的傳承和開展。更有甚者提出“只要訓不死,就往死里訓”的錯誤口號,導致在訓練過程當中訓練傷病頻頻發(fā)生。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在基層的骨干也是一樣人員流動性較大,導致了訓練的隨意性很強,沒有標準的訓練體系,訓練方法呈現出多樣性,方式不規(guī)范。
根據《軍事體育訓練大綱》規(guī)定及要求,通過與體育訓練的專業(yè)人才仔細研究在軍事體能訓練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出訓練目標和所要達到的水平,制定相關的訓練方法手段和訓練計劃,并要求基層訓練骨干認真推行和執(zhí)行一套統(tǒng)一的訓練方法。在標準化訓練體系建立以后可以更好地監(jiān)控訓練成果,把控訓練走向,調控訓練節(jié)奏,方便基層訓練骨干的實施,保證訓練有條不紊地按照計劃進行,最大限度地保證訓練效果,提升身體素質。
結合當地的優(yōu)質體育教學資源培養(yǎng)軍事體能訓練骨干。在一線教學訓練的基層骨干只有少部分的人參加過專業(yè)軍事體能訓練課程或者是體育訓練課程,不僅缺乏科學的訓練方法還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梢酝ㄟ^聘請高校的體育專業(yè)教師來進行講授,也可以聘請?zhí)貞?zhàn)學院的教員來授課,但是要保持一個長期的狀態(tài)。通過不斷的灌輸運動訓練、運動生理等體育理論知識達到一種潛移默化的效果,并結合長期的實踐,達到骨干的訓練水平提高,理論結合實踐能力加強的效果。
依托地方教育資源培養(yǎng)軍事體能訓練人才,建立多樣化的軍事體能訓練人才培養(yǎng)機制。首先,“軍”“?!苯Y合聯合培養(yǎng)軍事體能訓練人才。通過地方高校原有的體育學科的基礎之上,由軍隊和學校牽頭聯合培養(yǎng)定向軍事體能人才,在解決就業(yè)的同時使之更加的具有意義和解決實際問題。其次,“走出去,引進來”。軍隊要把自身的需求表露出來在外界的高校,體育專業(yè)學校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法,還要將優(yōu)質的體育教學資源引進品常的訓練當中,找到合適的契合點促進軍事體能訓練的發(fā)展。最后,定期培訓,借助地方優(yōu)勢定期舉行體育訓練講座和交流會,促進軍事體能訓練骨干的成長。
借助現有的政策環(huán)境從地方院?;蛘呤求w育院校招收體育專業(yè)人才。通過直招士官或者直招軍官的方式吸收體育專業(yè)人才,體育專業(yè)的人才接受過體育專業(yè)理論的學習和大學四年的專業(yè)實踐,無論是在理論還是術科方面都有一定的水準。經過短期的培訓就可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軍事體能教練員,在滿足部隊需要的同時也得到快速地成長。這樣有利于縮短軍事訓練骨干培養(yǎng)周期和成本,提高培養(yǎng)質量,為基層部隊開展軍事體育訓練提升效果,降低訓練傷的發(fā)生率。
定期舉行交流會,邀請當地的優(yōu)秀教練員參與,相互借鑒學習。通過對優(yōu)秀的教練員交流分享經驗促進教練員的訓練意識,有利于教練員之間的監(jiān)督和成長??鬃釉疲骸叭诵?,必有我?guī)熝伞?。對于教練員來說有利于共同進步、共同成長,促進教練員之間的團結,有利于發(fā)現自身的不足和優(yōu)點。楊長而避短增強自己專業(yè)能力的同時促進自信。
體能是軍人的立足之本、戰(zhàn)斗之源,是實現強軍目標的重要保證。在軍民融合的大背景之下要積極的加強對軍事體能訓練的研究和改善,做到充分吸收和借鑒地方優(yōu)質體育訓練資源,積極培養(yǎng)軍事體育教員,抓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積極探索軍事體能訓練。為打造世界一流軍隊做出貢獻,并發(fā)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積極探索體育訓練在軍事體育當中的訓練意義,打造標準化訓練體系為減少運動傷病,促進軍隊建設做出努力,有效地提高訓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