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婭莉,宗永平
(伊犁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835000)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思想的精髓,是其生活教育中的一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關鍵在于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這就要求新時代下的思政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不能按舊模式只教不做,而“教學做合一”模式便適應了時代的要求。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主要思想是:“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學,學也不成學。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倡導每個人都要注重實干。
當前高中《哲學與文化》課程,文化性質濃厚,理論多,容易陷入師生錯位的現象,即教師進行灌輸教育,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重知不重學,重灌不重趣。而教師對“教學做合一”模式的有效運用,將打破慣性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增強教師教學技能、融洽課堂效果。
學生的學習是為了解決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矛盾,這些矛盾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生的認識過程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認識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需要學生不斷攝取新知識、新思想。“教學做合一”模式中,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而服務的。“一味用陳舊的教學方法,不變的教學內容來教育學生的行為,在知識更新異常速度的今天就如逆水行舟,早晚會被社會淘汰?!盵1]學生的思想在變,教學模式也要變,要求教師教學能力不斷提升,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教學做合一”模式中要求加強教師與學生的聯系,在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對知識的需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教學做合一”思想具有雙邊性的特點,教學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2]要求教師深入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例如,在講授高中《哲學與文化》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fā)展”內容時,教師通過職前培訓、評課、說課、講座等活動,依據地方特色文化了解當地文化基因進行教學。例如,教師講授“傳統(tǒng)文化面面觀”中的傳統(tǒng)習俗、傳統(tǒng)建筑、傳統(tǒng)文藝、傳統(tǒng)思想的繼承,可結合清軍平定準噶爾勒銘碑、《江格爾》《厄魯特蒙古長調民歌》、非遺傳承貝倫舞大賽等活動,展現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
2.“教學做合一”模式中教師要挖掘本學科知識與相鄰學科知識的相關性,融會貫通,提升教師的知識深度和廣度
教師除了學習本學科理論知識外,還應了解其他學科知識。例如,教師講授高中《哲學與文化》課本第六課“我們的中華文化”內容時,教師結合歷史知識,淺談秦始皇兵馬俑,細述儒家思想的形成發(fā)展。宋明理學興起等感受中華文化薪火相傳;通過講述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敘述古代漢文字自殷商的甲骨文到篆書、隸書、楷書的演變,理解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通過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如《三國演義》、科學技術如趙州橋等充分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就是“教學做合一”模式中教師將本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的表現。
總之,教師需要在學生、其他教師及不同學科等方面借鑒、學習,不斷拓展知識網絡結構,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yǎng),豐富教學經驗,既要求把握教學的深度、也要掌握知識的廣度。從而增強教師在高中思想政治《哲學與文化》課中運用“教學做合一”模式的能力。
“教學做合一”致力于在理論指導下,把教師的實踐和學生生活實際以及社會實際巧妙結合。這種結合是建立在人與人相互作用基礎上的知情意行不斷轉化和矛盾運動之中。理論聯系實際,離不開實踐者、實踐對象、實踐工具的協調。
1.發(fā)揮實踐者的主創(chuàng)性
這里的實踐者專指在“教學做合一”模式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起激勵、示范、導向作用。要求教師具有扎實深厚的知識儲備、靈活的應變能力,針對學生在教學中出現的偶發(fā)事件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在高中《哲學與文化》課的教學中,教師的備課結合時代熱點是發(fā)揮實踐者主創(chuàng)性的體現。例如,講授高中《哲學與文化》“文化對人的影響”可以運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例,無數醫(yī)護人員身先士卒肩負起與死神斗爭的使命,廣大人民群眾居家隔離配合黨和國家的工作,都體現出中國人民濃濃的愛國情和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精神。相比于某些西方大國,不論是在政府的疫情防控還是群眾的配合度上與中國的現狀截然不同,這也正是西方“自由、平等”思想與中國“生命至上”思想之異。在課本中有關文化“深遠持久的影響”一文,除了課本所提到的“鄉(xiāng)音難改”,也可以運用少數民族世代傳承下來的風俗習慣,例如,土家族的擺手舞、哈薩克族的那吾肉孜節(jié)等。這些內容不僅需要教師具有扎實深厚的基本功,淵博的知識儲備,還得有靈活的應變能力,能夠針對學生在教學中出現的偶發(fā)事件,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因而“教學做合一”模式在高中《哲學與生活》課的運用中,教師應該發(fā)揮實踐者的主創(chuàng)性。
2.重視實踐對象的多樣性和多變性
高中思想政治《哲學與文化》課的實踐對象是青少年,學生是知識接受者。高中生是能動的個體在青春期后便不斷發(fā)展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其與生俱來的性格和受外界環(huán)境培育出的氣質是每個學生區(qū)別于他人的特征,因而要尊重學生的多樣性。根據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八階段理論,高中生處于角色統(tǒng)一性和角色混亂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要獲得統(tǒng)一性、避免角色混亂,其思想是否朝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離不開教師的疏通和引導。例如,在高中《哲學與文化》“走進文化生活”中,文化生活的“喜”和“憂”,大眾傳媒對文化生活的影響也有兩種判斷,社會中“扶不扶”也有兩種聲音。針對某一文化現狀,會出現眾說紛紜的情況,教師在尊重學生暢所欲言、擴散思維外,要立足于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判斷,幫助學生疏通思想,指引方向。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促進了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最終有效增強了“教學做合一”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哲學與文化》課的運用效果。
3.發(fā)揮多種實踐工具的可利用性
實踐工具既要具有教育意義,又要符合學生的情感偏好。在“教學做合一”模式教學中,既要找準實物工具,更要學會運用虛擬工具。實物工具中,最主要的是教材,教師教學前要鉆研《哲學與文化》教材并吃透教材,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設置懸念,提出疑問,將內容與形式相結合。虛擬工具,現在運用更多的是電腦多媒體技術。此外,在“教學做合一”模式中,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思維、個性、氣質等學生獨特的工具,實現實踐工具與學生的內在統(tǒng)一。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定制主題和故事人物,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和已有經驗通過分組討論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大膽想象拓展思維,擬定不同故事人物形象如人物性格、與外界關系等,創(chuàng)設出不同的故事人物實現目標的不同路徑。因而充分發(fā)揮實踐工具的可利用性,最主要的是要運用與學生有關的工具,才能更好地將知識作用于學生,提高課堂實效。最后,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微課視頻等資源,采用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多元混合式學習模式,逐一掌握重點、破除難點。
總之,要將實踐者、實踐對象、實踐工具有機統(tǒng)一,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精確教學媒介,發(fā)揮實踐過程中的整體協調性功能。
教師的教學職能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傳道”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授業(yè)”是對學生傳授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等有關思想,“解惑”則是解決學生思想上的障礙。教學的最終目的并不是授業(yè),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和崇高的品德修養(yǎng)。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推動“教學做合一”模式的有效運用。
1.“做”為核心,“教”與“學”均以“做”為基礎[3]
實施“教學做合一”模式應立足于“做”,并使“做”的最終目的與高中《哲學與文化》課堂教學目標一致,即總體目標是促進學生了解當前生活中的各種文化現象,獲得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提高文化賞析、文化修養(yǎng)的水平,理解文化傳承、交融、創(chuàng)新的意義。[4]
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只停留在“做”的表面上,把“做”只當成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階段,忽視了“做”中對學生思想的深化過程。造成學生機械地做,重新回到教師一言堂的局面。“教學做合一”中的“做”,要求學生在做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排除思想中的障礙,從思想觀念上實現轉變。其中在進行“做”的活動時應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做”不能局限于課堂中有限的時間。課堂教學實踐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里的“做”只能針對小而簡易的活動,要真正達到教學效果,除了合理規(guī)劃課堂時間也需要借助課外時間。否則,課堂中的做就只會流于形式,反而浪費時間。其二,學生的“做”不能僅僅著眼于教室??梢岳谜n外或者社會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實踐活動。例如,課外組織學生參與校園的朗誦比賽,比賽結束后對學生進行“文化與社會”的教學會更讓學生理解這一課內容的深刻含義。因此以“做”為核心要不拘泥于45分鐘內也不受制于教室,學生與社會的聯系也能成為教學素材。
2.教師要樹立“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
“不教”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教師的不教學,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的學習。立足課文內容,讓學生合理選擇探究主題并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指導學生合理確定探究主題,而不是代替學生確定探究主題。[5]教師提供學習工具、教材參考資料、學生輔助讀物,指明學習目標、教師以身作則,都是“不教”的體現。教師“不教”的思想與“教學做合一”模式結合,也體現出“教學做合一”模式中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在教學中,許多教師過度放縱學生的主觀性,使教學偏離原有的目標,也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做合一”模式中,真正的“不教”,是在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中結合教師的指導,而授課教師掌握好課堂中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之間的度則是有效進行“不教”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進行“教學做合一”模式時,要具有一定的教學應變能力,能根據教學進度、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思維狀態(tài)等有的放矢地教學。
3.教師樹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思想
好的教學方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學習事半功倍。[6]“教學做合一”模式過程中,教師所傳授的不是簡單枯燥的“繁文縟節(jié)”,而應是為達到教學目標、調整學生行為的學習方法,這也決定了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作用的不可避免性,體現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高中《哲學與文化》課“教學做合一”模式的運用中,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計劃法、練習法、合作學習法、自主學習法等,不同的學習內容需要采取相應的學習方法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教師過多注重對教學方法的使用上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使教學主題缺乏目標性;或是在教學過程中過度進行方法實效訓練忽視內容教授,把形式和內容的關系錯位。在“教學做合一”模式的運用過程中,教師各種教學方法的講授是為掌握知識而服務的,因而要堅持形式與內容相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既反對忽視內容,也反對夸大教學方法的形式主義。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其教學思想要突破傳統(tǒng)教學思想固有的弊端,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真正踐行“教學做合一”的模式,并將其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敖虒W做合一”模式的內涵與現代教育發(fā)展理念、新課改的許多要求有共通之處,都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倡導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培養(yǎng)了學生的現代思維能力,“教學做合一”模式的有效運用對提高高中《哲學與文化》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