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芳
(烏蘭察布市涼城縣民族小學 內蒙古 涼城 013700)
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工作應當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為重點目標,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趣味、品德修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使得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得以在積極、健康的狀態(tài)下成長起來,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均衡發(fā)展。所以,教師應時刻把握教育教學的重點,突出語文學科中的育人、育智的雙重作用,把握語文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品質、道德情感上的價值,讓德育以潤物無聲的狀態(tài)走進學生的心中,扎根發(fā)芽。
第一,將德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減輕學生的壓力,使學生對語文更感興趣。第二,德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愛國情操,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傳統(tǒng)美德得以傳承。第三,德育是教育的基石,只有正確認識德育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學習其他學科。小學語文是一門直接傳達思想道德的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徑。將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師要進行有效教學,首先要了解課本內容,并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課在德育教學中更具優(yōu)勢,可以通過豐富的情感和多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同理心,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文章中蘊含的真善美,從而啟發(fā)學生。想想對生活和國家的熱愛。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基本知識,還要讓學生受文化影響,提高道德水平。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英雄先輩的故事,讓學生在了解歷史人物的同時,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人生觀。
雖然國家近年來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是學生對學科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也非常重要,目前很多教師還是比較偏重于語文知識的教學,對德育教學有所忽視。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家長和教師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比較深刻,過于注重學生智力方面的進步和成長,忽略了學生的全面成長需求。部分教師仍舊非常注重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因此忽略了對學生開展德育。由于教師對德育不夠重視,部分學校對德育也不夠重視,因此未能在語文及其他學科的授課過程中完成德育的滲透。
本質上,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活動。只有通過互動,教師才能將自己的才學和知識通過講授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只有通過互動,教師才能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課堂知識的接受程度;只有通過互動,學生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困難和疑惑,教師才能了解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使學生取得切實進步。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并不注重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只是一味宣講,對學生的理解情況和需求情況不夠關注,導致教學效率不高。在德育滲透方面,部分教師雖然能有意識地將德育元素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但是只注重過程不注重結果,沒有起到實質性的提高作用。
教材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教材中的許多文章都是經典美文,也都有獨特的時代背景。例如,筆者在進行《金色的魚鉤》這篇文章的教學時,在備課時就搜集了充足的背景資料。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陸定一,他是江蘇無錫人,出生于一個書香世家,在青年時就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參加了各種愛國運動,并且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一條革命家道路。陸定一以筆作槍,創(chuàng)作的許多作品都成為了團結人民打倒敵人的有力武器。陸定一始終堅持學習,將自己的畢生精力奉獻給了中國共產黨和偉大的教育事業(yè)。筆者在進行這篇文章的教學時,文章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經歷都給學生做了詳細的介紹,讓學生通過對文章背景的了解以及對作者的了解,來明確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體會主人公的高尚品質,進而受到良好情感和道德品質的熏陶,體會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語文學科承擔著德育的重要任務,語文德育滲透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和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德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語文德育水平。在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依據學生身心特點,在新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提出開放性問題,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以小學課本中的《少年中國說》一課為例,書中有言:“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闭f明了青少年對祖國發(fā)展的重要性。教師在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舊中國與新中國的區(qū)別,培養(yǎng)學生建設新祖國的責任擔當意識,還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合唱國歌,激發(fā)學生愛國之情。此外,教師還應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分享一下自己的愛國情懷,通過開放式提問,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可以對我國產生更深入的了解,產生良好的愛國情感,在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同時,實現(xiàn)小學語文滲透德育的教學目標。
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極多,網絡、電視等均以其豐富的畫面,吸引人的情節(jié)抓住了學生的心。現(xiàn)如今,已經很少有人能給靜下心來閱讀一本書了,更不要說經典詩文了。小學階段的學生較為浮躁,不成熟,面對成功容易自傲,面對失敗又承受不起。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閱讀書籍,幫助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并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讓學生在經典詩文的閱讀中學習古人的品質,讓學生從故事中明白事理,汲取力量。比如,《匡衡鑿壁》中匡衡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勤奮。經典的作品,擁有源源不斷的力量、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極強的影響力,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用眼在看,更多的是用心在品味,學生的內心會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溝通與交流。學生在語言文字上有一定的積累,精神自然會被洗禮,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就能夠分辨是非,明白善惡,發(fā)現(xiàn)人性的弱點與閃光點,樹立正確的道德規(guī)范。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寫作非常不感興趣。筆者認為,學生不喜歡寫作的原因與老師有很大關系。在作文中,只要把學生真正想說的表達出來,學生就會覺得自己有話要說。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用現(xiàn)實生活來喚醒學生的表達欲望,作文可以成為他們表達思想的樂園。例如,在婦女節(jié),老師讓學生回家為媽媽做點小事,并寫下自己的感受。第二天,學生們分發(fā)了很多東西:有的幫媽媽掃地,有的幫媽媽買東西,有的幫媽媽洗衣服。從學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感受到了母親在生活中的不容易,表達了對母親的愛。這種做法不僅對學生是一種很好的鑒賞和教育,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另外,學生的德育也有機會滲透到日記里。學生在日記中反思他們的錯誤或贊揚正面的例子,這就是道德認知內化的過程。整個寫作過程不僅可以深入學生的德育,更能促進學生德育的內化,使德育的要求逐漸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教師要注意報紙、周刊在滲透德育、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中的作用。學生通過對作文的點評,希望自己的作文能被老師閱讀和肯定,所以老師要挖掘每個學生作文的亮點。鼓勵學生在作文中“想說就說”,鼓勵學生積極創(chuàng)新,肯定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信心,將德育滲透到作文教學中。
隨著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在當前的素質教育背景下,培養(yǎng)全新的人才不僅要掌握專業(yè)性的知識技能,更應該具備良好的品德,促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小學學習階段正是學生學習習慣及思想認知重要的養(yǎng)成階段,除了日常的講述知識,教師還應該為學生多提供一些實踐操作的機會,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強化操作能力與思維能力。為了能在當前的教學背景下充分發(fā)揮出德育的工作價值,教師就要根據教學要求,留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在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引導下,促使學生積極轉變以往的學習生活觀念,促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開展德育的內涵,理解道德概念,并以此約束自身的行為習慣。例如,在當前小學校園文化管理中,就可以開展“文明校園”活動,將助人為樂、愛護環(huán)境、尊重師長等美好品質融入其中,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校園中的一些不文明現(xiàn)象,并且以自身的行動進行制止,或者盡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改善當前這一系列不文明行為。如在發(fā)現(xiàn)路邊的垃圾時,要主動撿起并投入垃圾桶;若是撿到他人遺失的物品,要及時交還給失主,堅持從自身做起,改善自身的不文明習慣。在活動時間的安排上也可以以學期為一個周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文明評比,針對表現(xiàn)良好的學生進行表彰,以期激勵更多的學生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應當向學生展示我國語言文字的美妙,還應當對文字蘊含的內容展開豐富的分析與總結,體會文字的傳情達意。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對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幫助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加強對其德育培養(yǎng)。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途徑、形式較多,應需立足課本,積極探索,從學生的個性出發(fā),以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出發(fā),創(chuàng)設特定情境,在教學中主動、認真地滲透德育,致力于培養(yǎng)更多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