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克儉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八里灣鄉(xiāng)初級中學 甘肅 白銀 730700)
進入到初中階段之后,語文課程在知識容量、知識點間作用方式以及考查難度等方面均對學生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而這些要求無疑需要學生具備更為良好的學習意識、能力和習慣方能被滿足。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對學生的潛能激活工作沒有投入足夠的重視,習慣于依托現(xiàn)有的視角來看待教學引導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沿用“師本位”的思維執(zhí)行知識、技能教授,最終讓學生在事實上淪為課堂的“附屬品”——這對于他們課程核心素養(yǎng)和學習潛能的提高與激活無疑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為了進一步彰顯素質教育的核心含義,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采取果斷措施加大對學生思維靈感和學習能量的激活。
從宏觀層面來看,“學情”是一個相對復雜的概念,它并不特指學生的課程知識學習能力和前段儲備,還包括學生的思維模式、理解習慣以及個人的興趣和性格等諸多內容,這些對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都有著較大的影響;除此之外,初中語文教師還要在學情搜集的路徑上做出進一步的豐富,除了繼續(xù)保留課堂觀察和試卷、作業(yè)分析外,還要通過日常談話和家校合作等方式獲取更多、更全的資訊,從而讓自己手頭的參考信息更加翔實、準確、細致。
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擴大隨堂提問的對象范圍,讓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和自己互動的機會,并通過觀察學生的作答狀態(tài)、分析學生給出的回答來判斷其語文學習態(tài)度以及知識掌握程度;在課下,教師也要多和學生做多主題的交流,在談話中獲悉學生的日常愛好和人際性格,同時對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儲備形成比較準確的認識。
在順利完成上一階段的工作之后,初中語文教師便要綜合已有的信息內容,根據(jù)學生們整體的語文學習表現(xiàn)和能力將他們劃入到不同的學習層級當中,在后續(xù)教學過程中對不同層級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學內容、方法、維度和評價體系。這樣一來,學生們就得到了與自己當前學習狀態(tài)最匹配的綜合引導,既避免了因標準過高而帶給學生過大的學習壓力,也能讓學生得到最具正向牽引力度的知識與技能訓練。
例如在設計“病句修改”這一部分的專題教學方案時,對于那些在這方面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教師可將“主語缺失”、“語義重復”、“歧義”等病句類型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并以“判斷病句類型并正確修改”作為基本要求;而對于能力比較突出的學生,教師則可將教學側重轉移到“句式雜糅”、“主語錯位”等更有難度的病句類型上,同時要求學生不光要改正病句,還要盡可能提出多種正確的修改方案。
由于“保姆”式教學思維的長期作用,有不少初中語文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消化知識信息,在教學過程中習慣于“精耕細作”,將所有的知識內容都拆解到最細程度;然而這種模式卻容易讓學生對教師形成嚴重的知識依賴,沒有給他們以充分思考和鍛煉的機會。為改變這一局面,初中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做到“點到為止”,不要代替學生做好所有的分析工作,而應留出一些相對簡單或具有較大思考空間的問題作為小組討論課題供學生自主解決,如此才能讓學生真正去“學習”,并在這個過程中切實感受到運用所學技能去分析問題、整理答案的方法與效果。
例如在講解《社戲》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首先完成對文中基本知識的串講,在學生形成一定的理解基礎后可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在看戲時明明覺得昏昏欲睡,可為什么卻在結尾處說自己再也沒有看過當年那樣的‘好戲’呢?”并組織學生以四人小組的形式開展討論。如果學生的討論陷入了瓶頸,教師則可問一個提示性的問題:“很多人都覺得童年是最幸福的,可明明大多數(shù)人在童年時只能玩一些很簡單的東西,那它為什么是最幸福的呢?”進而引導學生得出“‘好戲’不是指戲,而是指童年的美好”這一結論。
可靠的團隊是完成任務、取得成果的核心要素,對搭檔的正確選擇是實現(xiàn)高質量合作的關鍵所在。初中生的思維模式還有很強的“一維”性,考慮事情時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選擇結組搭檔時必須要得到教師的必要指導。初中語文教師在幫助學生選擇合作伙伴時,一方面要保證每個小組中同時存在處于不同學習檔位的學生,從而確保學生之間學習資源的正向流動;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不同學生學習短板和優(yōu)勢的互補、互促;此外還要在不影響合作學習效果的前提下對學生們之間的人際關系予以必要的照顧。
比如在開展習作訓練指導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們劃分成四人討論小組,并在每組中按照“1:1:2”的比例來分配在習作方面分別處于高、中、低層級的學生,以保證學生之間擁有習作思維資源正向流通的條件;同時還要考慮到不同學生在素材積累、技法理解以及文筆等方面的優(yōu)勢,使各組成員能夠分別負責某一項具體工作,進而取得良好的訓練成果。
無可置疑的是,初中語文主要的教學載體是教材中的課文,而幾乎所有的課文都具備較強的社會場景反應效力。出于對這一客觀事實的認識,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設計、開展一些場景還原性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將課文中的社會場景帶入到教室里,一方面讓學生能夠獲得更為真實、有代入感的場景認知,另一方面使學生在這種認知的作用下對蘊含在相應場景中的知識和情感形成更有質感的理解,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謂“一舉三得”。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課文時,教師可以提前布置好相應的任務,鼓勵學生自由結成若干個小“劇組”,根據(jù)課文內容自行撰寫劇本、分配角色,并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準備一些簡單的服裝和道具;課程正式開始后,教師要組織各個“劇組”輪番將自己準備的舞臺劇表演給全班學生看,使學生們在觀看和表演的過程中真實感受故事情節(jié)和角色特點。教師也可以在道具和服裝的準備方面為學生提供一些幫助,甚至可以參與到某個“劇組”中飾演某個角色,為活動的效果取得注入強勁助力。
盡管已經經歷了一定階段的成長,但初中生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舊保留著小孩子愛玩、好動的天性,非常愿意參加一些有趣的游戲活動,并且時??梢栽诨顒又姓宫F(xiàn)出自己更強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悟性。初中語文教師要有效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設計實踐學習活動時添加一些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游戲元素,讓學生在參加這種富有趣味性和參與感的活動時,既能感受到游戲的快感也能實現(xiàn)實踐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強化,將“寓教于樂”的目標落實到實處。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效果,初中語文教師還可在游戲中加入一些競爭元素,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和表現(xiàn)欲為教學引導添加有力“加持”。
例如在強化學生古詩詞記憶和理解能力的訓練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一場“你演我猜”的游戲:將學生們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依次派出兩名代表參賽;兩名代表一人背對黑板,一人面對黑板;教師在黑板上隨機寫下一句學生們學過或者普遍知道的古詩詞,面對黑板的代表要在不說話的情況下依靠肢體表演(可借助道具)引導搭檔猜出黑板上的內容;結果正確且用時最短的代表課文本組加一分,最后積分最多的一組便為優(yōu)勝者。
所謂“逆向思維”,是指通過與常規(guī)思維方向相反的思路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意識與能力。初中生受到的傳統(tǒng)教學思維影響普遍較大,因而在看待問題、處理問題時喜歡依賴于教師的引導。為了打破這種格局,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在設計一些問題或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可以通過“先結果、后論證”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反方向地運用既有學習成果完成對知識和技能的運用,從而在思維和意識層面就培養(yǎng)起學生較強的自主性。
比如在開展語言應用訓練時,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一段對話材料,將對話前半部分的內容刪去,只留出最后的結尾部分,讓學生根據(jù)可見內容和自己的日常經歷、合理想象補充前半部分,使整段對話符合語言邏輯;同時教師還可在學生們的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大家多想出幾種可能的前端對話內容,看看誰設計出來的成果最有創(chuàng)意和精妙性。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真正有質量的教育必然要以激活學生學習潛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意識為最高追求,這樣才能切實體現(xiàn)出教育的價值和真諦。初中語文教師要深刻認識并大力踐行這一正確認知,在日常教學中樹立起鮮明的“生本”意識和個性化教學思路,加大對學生語文學習潛能的激活和利用,引導學生通過更為自主、能動、靈活的方式開展知識學習和技能應用,并逐步培養(yǎng)起他們善于學習、樂于學習、勤于學習的心態(tài)和習慣,從而為學生將來進一步的語文學習和課程素養(yǎng)的提高提供最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