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麗
(福建省南平建陽第一醫(yī)院 南平 354200)
安氏Ⅱ1類錯 畸形屬于一種顱面畸形,在臨床上比較常見,患者的側貌多為下頜后縮、開唇露齒等,下頜后縮畸形為安氏Ⅱ1類錯 的主要臨床特征,對患者面部美觀、功能具有不良影響,長期還會危害患者心理健康[1]。矯治器為治療此病的有效功能矯治器,傳統(tǒng)直絲弓系統(tǒng)矯治器應用安全性高、成功率高,且不易反彈,但需定期更換弓絲,且還會影響患者的口腔衛(wèi)生[2]。Twin-block矯治器主要由在上、下頜的具有斜導面的咬合誘導導板組成,上、下導板的咬合接觸面以70°角交鎖,通過斜面引導力的作用,其咬合力可使下頜骨逐漸向前移動,可促使上、下頜骨矢狀向不調得以糾正,改善患者口腔功能[3~4]。但目前臨床關于Twin-block矯治器對早期下頜后縮畸形的應用價值鮮見報道。本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安氏Ⅱ1類錯 早期下頜后縮畸形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對照實驗,比較美觀性、軟組織及咬合功能等指標,評價Twin-block矯治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醫(yī)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60例安氏Ⅱ1類錯早期下頜后縮畸形患者為研究對象,遵循隨機擲骰子法分為對照組(n=30)、觀察組(n=30)。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6~12歲,平均(9.00±1.54)歲;病程1~5年,平均(3.00±0.50)年;體質量指數16~20 kg/m2,平均(18.00±0.56)kg/m2。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7~11歲,平均(9.00±1.50)歲;病程2~4年,平均(3.00±0.45)年;體質量指數15~21 kg/m2,平均(18.00±0.60)kg/m2。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號:20200523)。
1.2 診斷標準依據口腔科疾病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案[5]中符合安氏Ⅱ1類錯畸形下頜后縮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臨床明確診斷;頭影測量結果,眼耳平面、下頜平面之間的交角(FMA)為22°~28°,軟組織側貌顯示下頜后縮明顯;前牙覆蓋≥7.5 mm;無牙列擁擠;面部無偏斜、無正畸治療史;遵循知情同意原則。
1.4 排除標準合并鼻炎、鼻竇炎、鼻腔器質性疾病者;伴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者;伴上下頜移動障礙者;有嚴重心腦血管臟器疾病者;具有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病史者;存在藥物濫用史者;資料缺失者;依從性較差者。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予以傳統(tǒng)直絲弓系統(tǒng)矯治。排齊上下牙列,以“6+6”將其連續(xù)結扎成一個整體,每日夜間戴用口外弓,每次>10 h,將力量控制在300~350 g,將頸作為牽引方向,應用搖椅弓將下牙列咬合打開,對雙側牙列行Ⅱ類牽引,每天戴用時間在22 h以上,控制頜間的牽引力為60~70 g,引導下頜向前方發(fā)育。觀察組:予以Twin-block矯治器。首先,對患者進行口內咬合重建,若患者覆蓋在10 mm以內,使下頜前伸至切對切,前伸距離為5~7 mm,使磨牙保持輕度近中關系;若覆蓋>10 mm,則不應前伸距離過大,甚至超過患者生理前伸限度,而應在上頜咬合墊前斜面上分次增加自凝塑膠,呈階段性加力。垂直方向上切牙區(qū)打開2 mm,下頜前移及垂直量<10 mm,通過蠟 記錄,將咬合關系轉移至 架進行固定,制作Twin-block矯治器。若患者上牙弓狹窄,于腭中縫位置,放置擴弓螺環(huán)簧,對 墊進行適宜調整,而后患者口內戴用Twin-block矯治器,待不適感消失后,逐漸增加矯治器戴用時間,最終達到全天戴用,進食、睡眠和運動等都戴用,叮囑患者每月復診1次。每次復診時,對上頜墊高度進行適宜調整,使在第一磨牙區(qū)有5~6 mm的垂直向間隙,在磨牙遠中有2 mm左右間隙,保證足夠的垂直向間隙以利后牙萌出,上、下牙弓保持良好的咬合關系。
1.6 觀察指標(1)對比兩組患者美觀性。在矯治前后,行頭顱定位側位X線拍攝,患者眶耳平面與地面保持平行,下頜呈正中位,上下唇保持自然閉合,由同一角度通過射線。對長度、角度進行測量,主要測量指標包括:蝶鞍點-鼻根點-上齒槽座點角(SNA)、蝶鞍點-鼻根點-下齒槽座點角(SNB)、上齒槽座點-鼻根點-下齒槽座點角(ANB)、Z角、H角、上唇長:下唇長、下唇-E線距離。(2)軟組織指標。以上述方法測量患者軟組織情況,主要包括覆蓋、覆、鼻唇角、頦溝傾角、頦軟組織厚度。(3)牙齒咬合力、咀嚼功能。牙齒咬合力:采用T-scan型咬合分析儀(美國Tekscan公司),測量患者矯治前后的咬合力。咀嚼功能:利用過篩法,評估患者咀嚼功能,為患者提供5 g熟花生,自行咀嚼30 s后漱口,將殘屑吐出,放置在細濾網,加入500 ml餾水,充分搖晃后靜置,采集上清液,將比色皿置入,采用可見光分光光度計進行檢測,波長為570 nm,對吸光度數值進行檢測并記錄,數值高低與咀嚼功能好壞正相關。
1.7 統(tǒng)計學分析將本研究數據錄入到SPSS22.0軟件中,計數資料以%表示,行正態(tài)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理論數≥5,總樣本量≥40,以Pearson卡方檢驗,1≤理論數<5,總樣本量≥40,以連續(xù)校正卡方檢驗,理論數T<1,n<40,以Fisher’s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牙齒咬合力、咀嚼功能比較治療前,兩組牙齒咬合力及咀嚼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牙齒咬合力及咀嚼功能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牙齒咬合力、咀嚼功能比較(±s)
表1 兩組牙齒咬合力、咀嚼功能比較(±s)
咀嚼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牙齒咬合力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 P 83.65±6.52 84.11±6.55 0.273 0.786 120.33±7.45 138.95±7.68 9.532 0.000 59.87±6.63 60.11±6.58 0.141 0.889 71.54±7.11 77.54±7.20 3.248 0.002
2.2 兩組美觀性比較治療前,兩組SNA、SNB、ANB、Z角、H角、上唇長:下唇長、下唇-E線距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NA、SNB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ANB、H角、上唇長:下唇長、下唇-E線距離均更小,Z角更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美觀性比較(±s)
表2 兩組美觀性比較(±s)
Z角(°)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SNA(°)治療前 治療后SNB(°)治療前 治療后ANB(°)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 P 81.25±4.51 81.30±4.50 0.043 0.966 79.85±5.50 79.11±5.62 0.515 0.608 74.20±3.95 74.32±3.98 0.117 0.907 75.50±4.21 75.66±4.23 0.147 0.884 7.33±0.40 7.35±0.42 0.189 0.851 5.60±0.38 4.21±0.43 13.267 0.000 58.32±2.40 58.40±2.41 0.129 0.898 60.33±4.10 64.10±3.65 3.762 0.000下唇-E線距離(mm)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H角(°)治療前 治療后上唇長:下唇長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 P 25.11±1.88 25.13±1.90 0.041 0.967 22.68±1.64 19.95±1.48 6.769 0.000 0.63±0.12 0.64±0.12 0.323 0.748 0.56±0.10 0.50±0.08 2.566 0.013 2.88±1.08 2.90±1.09 0.071 0.943 2.14±0.84 1.70±0.62 2.308 0.025
2.3 兩組軟組織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覆蓋、覆、鼻唇角、頦溝傾角、頦軟組織厚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軟組織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軟組織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軟組織指標比較(±s)
鼻唇角(°)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覆蓋(mm)治療前 治療后覆(mm)治療前 治療后92.33±7.98 99.60±8.02 3.520 0.001組別 n 頦溝傾角(°)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 P 6.50±1.53 6.52±1.52 0.051 0.960 4.30±0.66 3.18±0.57 7.034 0.000 3.88±0.95 3.90±0.96 0.081 0.936 3.05±0.60 2.61±0.48 3.136 0.003 90.12±3.65 90.20±3.62 0.085 0.932頦軟組織厚度(mm)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30 30 t P 73.68±5.56 72.95±6.10 0.484 0.630 78.55±5.30 84.12±4.65 4.327 0.000 10.33±2.01 10.35±1.98 0.039 0.969 12.10±1.98 14.02±2.03 3.709 0.000
近些年來,安氏Ⅱ1類錯 畸形在臨床上越來越常見,該癥患者多會出現唇、舌等口周肌肉功能異常,生長發(fā)育異常等,主要表現為深覆 、深覆蓋、軟組織側貌凸面型等,部分患者還會有牙弓狹窄、牙列擁擠等癥狀,對外貌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6~8]。而通常評價錯 畸形顏面外形主要通過軟組織側貌,若患者側貌不美觀,易造成不良心理影響,威脅心理健康[9~11]。傳統(tǒng)直絲弓系統(tǒng)矯治可根據牙齒特有情況在托槽上預成牙齒所需角度,隨著弓絲更換,牙齒也會逐漸發(fā)生變化,對于改善下頜后縮畸形具有積極作用,但直絲弓系統(tǒng)矯治器需經常更換,且還會影響患者口腔衛(wèi)生,影響預后。
牛樹強等[12]學者研究發(fā)現,Twin-block矯治器治療安氏Ⅱ1類骨性錯 患者,可改善其口頜、面部軟硬組織關系,且具有良好的預后。ANB、H角、上唇長:下唇長、下唇-E線距離、Z角為評估患者顏面美觀性的有效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ANB、H角、上唇長:下唇長、下唇-E線距離均更小,Z角更大(P<0.05)。結果表明,Twin-block矯治器對患者美觀性改善效果更好。主要原因為,Twin-block矯治器的功能機制與自然牙列極其相似,咬合時,其斜面引導力會促使下頜骨前移,咀嚼力會引導上頜向后生長,肌張力會引導向下生長,可使下頜生長發(fā)育的潛力明顯提高,確保下頜功能性遷移,且對正常的口腔功能影響較小,不會影響前伸、側向運行,對患者外貌的不良影響較小,可提高患者美觀性[13~14]。覆蓋、覆 、鼻唇角為評估患者軟組織的有效指標[1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覆蓋、覆更小,鼻唇角、頦溝傾角、頦軟組織厚度均更大,牙齒咬合力及咀嚼功能均更優(yōu)(P<0.05)。這提示Twin-block矯治器會促使下頜骨發(fā)生發(fā)育、前移,使下頜體長度增加,有助于改善下頜骨矢狀關系不協調,改善患者軟組織側貌。主要是因為,Twin-block矯治器有助于增加下頜骨長度,糾正口周異常肌力,使口周肌群放松,促使上下唇自然閉合的有效恢復,從而可改善患者唇部的線條,提高美觀度。Twin-block矯治器還可全天戴用,促使其臨床癥狀的早期改善,達到面部矯形的效果,治療效果明顯,從而有助于增強牙齒的咬合功能及咀嚼功能。
綜上所述,Twin-block矯治器治療早期下頜后縮畸形可提高患者美觀性,改善軟組織指標,還可改善牙齒咬合功能及咀嚼功能,臨床價值顯著,可繼續(xù)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