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思園,扶應欽,文 娟,蔣基昌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
馬萬里(Giovanni Maciocia,1945-2018),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旅居于英國,20世紀70年代就讀于英國東方醫(yī)學國際學院(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Oriental Medicine)的針灸專業(yè),畢業(yè)后在英國從事針灸臨床工作,并在國際上多所學校講授中醫(yī)課程,開辦了英國第一所中醫(yī)院校——倫敦中醫(yī)學院[1]。20世紀80年代,馬萬里曾三次到訪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習針灸,不久出版了TheFoundationsofChineseMedicine,并分別于2005和2015年再版。此外,他還編譯了中醫(yī)教材TongueDiagnosisinChineseMedicine,ThePracticeofChineseMedicine、ObstetricsandGynecologyinChineseMedicine,DiagnosisinChineseMedicine等,成為多個國家的教科書及考試用書,特別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2]。馬萬里一直以來秉持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理念,努力向西方展現精確而清晰的中醫(yī)知識;在遵從中醫(yī)基礎理論的同時,結合西方的實際情況對中醫(yī)進行革新,形成“馬萬里式傳播”[3]。
生態(tài)翻譯學是其創(chuàng)始人胡庚申教授在受到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適應/選擇”學說啟發(fā)下,將其引入翻譯學,成為生態(tài)翻譯學的理論基礎;然后以生態(tài)翻譯的現象比類等為手段,對翻譯從世界觀及方法論的角度作了全新的詮釋[4]。生態(tài)翻譯學以譯者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共同呈現的世界)的聯動為理念,為翻譯活動賦予生態(tài)理性[5]。
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認為,翻譯的實質就是以譯者為中心,譯者進行適應性選擇與選擇性適應,從而實現對文本多維度轉換的過程。翻譯方法(三維轉化)即是譯者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方面對文本進行多維度適應性選擇。語言維的轉化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著重在源語與譯入語二者間的語言結構及形式層面的轉化;文化維是指譯者不僅要進行兩種語言間的轉化,更需要側重于源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詮釋;交際維表達的是譯者在除了對語言與文化的傳遞之外,更需要注重在交際層面的轉化,也就是說譯者通過翻譯對包括讀者在內的社會群體的交際意圖進行傳遞[6]。
TheFoundationsofChineseMedicine是馬萬里根據多年的中醫(yī)實踐和教學經驗編譯而成,書中多處引用《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類經》等中醫(yī)典籍,他結合自身對中醫(yī)典籍的深刻理解和當時的語言文化背景非常巧妙地翻譯成英文。此外,該書還被翻譯成法、德、西語等不同語言,在海外熱銷[7]。本文主要選取了該書中所引用的《黃帝內經》經典語句以及中醫(yī)術語對馬萬里的英譯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進行探析。
3.1.1 隱喻中的模糊性 例1: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靈樞經·九針十二原第一》)
譯文:At the Well points Qi flows out,at the Spring points it slips and glides,at the Stream points it pours,at the River points it moves,at the Sea points it enters.[8]
分析:五輸穴是十二脈分布在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5個特定腧穴,即井、滎、輸、經、合穴。古人用自然界水的流動來取象比類描述經氣在經脈中的運行狀態(tài),從源頭開始,水流不斷流動匯聚,最后匯合入海,通過井、滎、輸、經、合穴的次序,隱喻出經氣從最初的細小狀態(tài),到不斷壯大的過程。馬萬里在書中對五輸穴的翻譯分別是井穴(well point)、滎穴(spring point)、輸穴(stream point)、經穴(river point)、合穴(sea point)。Well即源泉,spring意為泉水,stream是小溪,river即江河,sea意為大海,他采用了意譯,譯出了五輸穴的隱喻含義,從經氣最細小的“源泉”到經氣最旺盛的“大海”變化壯大的過程。除了完成了語言維轉化,重要的是在文化維上譯出了中醫(yī)傳統(tǒng)文化內涵,讓讀者清晰理解句意,從而實現交際維轉化。他在書中是這么解釋道:“這些名稱并不代表中文名稱的直譯,但我更喜歡它們而不是直譯,在《靈樞》的第一章中,將這些穴位與河流的發(fā)展階段進行類比,也證明了上述名稱的使用是合理的”[8],這里他用意譯實現了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成功轉化。
1989年,馬萬里對五腧穴的英譯出現在他的TheFoundationsofChineseMedicine(第一版)中。2007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和世界中醫(yī)藥聯合會(世中聯)相繼發(fā)布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西太區(qū)傳統(tǒng)醫(yī)學術語國際標準》(WHOInternationalStandardTerminologiesonTraditionalMedicineintheWestPacificRegion)[9]和《中醫(y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InternationalStandardChinese-EnglishBasicNomenclatureofChineseMedicine)[10]。其中,WHO和世中聯均將五腧穴譯成:井穴(well point)、滎穴(brook point)、輸穴(stream point)、經穴(river point)以及合穴(sea point),雖然滎穴的英譯與馬萬里的英譯有所差異,但是三者英譯大致相同。從五腧穴英譯的出現時間來看,表明了馬萬里的英譯獲得國際組織的認可。
3.1.2 “散、舉”一詞多義的模糊性 例2:沖脈者,起于氣街,并少陰之經,俠齊上行,至胸中而散。(《素問·骨空論篇第六十》)
譯文:The Penetrating Vessel starts at ST-30 Qichong [in this text called its alternative name of Qijie],close to the Kidney channel,it goes up both sides of tile umbilicus to disperse into the chest.[8]
例3: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馬萬里譯:Exuberant Fire [zhuang huo] consumes Qi,Lesser Fire [shao huo] makes Qi strong.Exuberant Fire scatters Qi,Lesser Fire generates Qi.[8]
2.2 Sanger測序驗證結果 對PCR產物進行Sanger測序,先證者OCA2基因(NM_000275)存在復合雜合突變:OCA2基因c.406C>T(R136*)雜合復合OCA2基因c.1922C>T(S641L)雜合。其中OCA2基因c.406C>T(R136*)突變位點遺傳自父親,OCA2基因c.1922C>T(S641L)突變位點遺傳自母親,與二代測序技術結果一致(圖1)。
朱明譯:The strong fire could disperse the qi,but the mild fire could produce the qi.[11]
分析:例2中的“散”為分散之意,馬萬里用“disperse”表達出原文中沖脈到胸中而散的意思,完成了語言維交際維的轉化。例3中的“壯火散氣”是亢盛的陽氣會耗散人體的元氣之意,“散”意為耗散、消耗,與例2的“散”字分散之意截然不同,即同一術語“散”在不同語境下含義不同。顯然,馬萬里理解了“壯火散氣”中“散”字的涵義,并未從字面上將“散”字譯成分散、分布,而用“consumes”一詞譯出了亢陽對元氣的耗散之意,讓讀者能正確的理解《內經》原文的內涵,順利完成了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轉化。例3的朱明譯文中僅僅將“散”字直譯成“disperse”,與“consumes”比較,后者清晰地表達出耗散之意。朱明譯文“The strong fire could disperse the qi”回譯為壯火能驅散氣,在傳達原文的本意上有所欠缺,也會讓讀者感到困惑。相比而言,從對模糊語內涵的英譯來看,例3馬萬里的譯文在三維轉化上處理得更好,語言上對原文句意表達更準確,清晰傳遞出文化內涵,利于交際意圖的實現。
例4:腎主身之骨髓……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fā)為骨痿。(《素問·痿論篇第四十四》)
譯文:Kidneys control the bone marrow……if the Kidneys have Heat,the spine will not be straight,the bones will wither,the marrow will decrease.[8]
例5: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wèi)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素問·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譯文:Sadness makes the Heart cramped and agitated,this pushes towards the lungs’lobes,the Upper Burner becomes obstructed,Nutritive and Defensive Qi cannot circulate freely,Heat accumulates and dissolves Qi.[8]
分析:例1中“腰脊不舉”,指腰脊不能伸直的狀態(tài)。馬萬里譯文中用“be straight”,意為直立的。譯文能夠從語言維度上正確地將“舉”字內涵英譯出來,也便于讀者腦中清晰地倒映出腰脊不能直立的狀態(tài),順利地完成了交際維的轉化。例2中“肺布葉舉”屬于兩組并列的主謂結構,“舉”在此處同“布”的文意接近,有肺葉張大、脹起之意,因而此處“舉”可以理解成張開、脹起,馬萬里用動詞“push”譯出了肺葉布舉的動態(tài)的過程,“push”有擬人化的推動的動作,即氣的推動使得肺葉張開、脹起,給到讀者動態(tài)的畫面感,順利完成了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轉化。
《黃帝內經》等中醫(yī)典籍中出現了大量的中醫(yī)病名、病證名,這些名稱的命名蘊含著獨特的中醫(yī)文化內涵,準確地英譯出這些中醫(yī)病癥名對有效地傳達中醫(yī)文化內涵至關重要。下文列舉了馬萬里書中的一些病癥名的英譯,結合生態(tài)翻譯學的三維轉化理論,探析在實現三維轉化的基礎上中醫(yī)病名、病證名的英譯對中醫(yī)文化內涵的傳達。
3.2.1 四個飲證英譯 飲證是指飲邪停聚于腔隙或胃腸,以胸悶脘痞、嘔吐清水、咳吐清稀痰誕、肋間飽滿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其中按照飲邪停留在身體部位的不同分為痰飲、支飲、懸飲、溢飲。飲邪停留在胃腸被稱之為痰飲,停留于胸脅為懸飲,停留于心肺為支飲,飲溢于四肢為溢飲[12]。馬萬里對飲證的英譯為:痰飲“Phlegm-Fluids (or Phlegm-Fluids in stomach and intestines)”;支飲“Phlegm-Fluids above the diaphragm”;懸飲“Phlegm-Fluids in the hypochondrium”;溢飲“Phlegm-Fluids in the limbs”[8]。他采用增譯的翻譯技巧,以介賓的狀語結構對Phlegm-Fluids進行修飾,分別用“In stomach and intestines”“above the diaphragm”“in the hypochondrium”以及“in the limbs”四個介賓結構順利完成了語言維的轉化,同時在文化維上成功區(qū)分出了具體內涵,從飲邪停留部位進行區(qū)分,使讀者輕松地區(qū)分開來,從而實現了交際維的轉化。WHO術語標準[9]與世中聯術語標準[10]中四個飲證的英譯均為:痰飲“phlegm-fluid retention”,懸飲“pleural fluid retention”,溢飲“subcutaneous fluid retention”和支飲“thoracic fluid retention”,除痰飲在fluid retention前面加上“phlegm”,懸飲、溢飲和支飲則分別用表示部位的形容詞對fluid retention進行修飾,指代不夠明確,容易讓讀者對四個飲證定義混淆。如痰飲的英譯,并不能讓讀者明確飲邪停留在腸胃,因而造成交際維轉換意圖不明,文化維轉化也不夠。
3.2.2 淋證病名的英譯 淋證是指以小便頻數、淋瀝澀痛、小腹拘急引痛為主癥的疾病。淋之名稱始見于《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稱本病為“淋”“淋閟”。淋者,淋瀝不盡,如雨淋而下;閟,通秘,不通之意也。根據病因和癥狀特點可分為熱淋、血淋、石淋、氣淋、膏淋、勞淋六證。熱淋指小便赤熱;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為主癥;氣淋指小腹脹滿較明顯;血淋為溺血而通;膏淋為小便渾濁如米泔水或滑膩如膏脂;勞淋指遇勞即發(fā)[13]。淋證病名的主要英譯情況(見表1),其中馬萬里將淋證英譯為Painful-Urination Syndrome,即排尿疼痛綜合征,符合淋證的主癥特點,突出了對疼痛的描述。對熱淋、血淋、石淋、氣淋則在前面對應加上了Heat、Blood、Stone、Qi來修飾,膏淋用了形容詞Sticky來修飾,表示黏性,符合膏淋的定義,勞淋則采用了形容詞Fatigue,表示勞累的,突出勞淋遇勞即發(fā)的特點。馬萬里對幾個淋證的英譯,在結構語義上比較到位,并準確英譯出了幾個淋證的內涵,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維度實現了成功轉化。在WHO術語標準中,用西醫(yī)名稱Strangury“疼痛性淋瀝”英譯“淋”,對熱淋、血淋、石淋、氣淋、勞淋英譯的修飾詞同馬萬里,膏淋用了Unctuous表示油性的。世中聯相關標準則采用Stranguria“痛性尿淋瀝”英譯淋證,石淋選取了Urolithic,意為尿石的,膏淋采用了Chylous“乳糜的”,勞淋選用了Overstrain“過度勞累的”。綜合來看,馬萬里對淋證的英譯在文化維的轉換上更勝一籌,更能突出中醫(yī)文化內涵。
表1 淋證病名的主要英譯情況
馬萬里作為海外中醫(yī)英譯家,其作品在海外中醫(yī)圖書市場能夠占據主流地位,表明馬萬里的中醫(yī)英譯探析具備研究價值。本文在生態(tài)翻譯學的視角下,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個維度對馬萬里的TheFoundationsofChineseMedicine的英譯進行分析,探討得出中醫(yī)英譯者在面對復雜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時:首先,譯者應充分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采用合適的英譯策略;其次,譯者應從語言的維度對中英兩種語言體系進行合適轉換;再次,譯者不能僅僅局限于語言,正確地傳遞中英文化內涵才是內核;最后,譯者英譯的落腳點是能夠給讀者準確傳遞出原文本的意圖,最后完成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者的適應性轉化,從而推動中醫(yī)藥在海外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