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冰
【摘要】統(tǒng)編版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新增了一個版塊——閱讀鏈接,“閱讀鏈接”是閱讀系統(tǒng)的一部分,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視。借助“閱讀鏈接”,多方比較異同,提高鑒賞能力,促進思維水平的提升;借助“閱讀鏈接”,拓展閱讀邊界,引領學生從閱讀課文走向閱讀課程;借助“閱讀鏈接”,深化閱讀理解,有效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借助“閱讀鏈接”,指導學生寫作,發(fā)揮例文作用;借助“閱讀鏈接”,為其它課文安排“1+X”拓展閱讀內容,開闊學生閱讀視野。用對、用活“閱讀鏈接”,助力深層閱讀,提升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鏈接;深層閱讀
“閱讀鏈接”是由課文延伸,提供與課文內容或本單元主題相關、表達形式相似的語段或語篇,旨在開闊學生的閱讀視界,提升閱讀能力。筆者認為,如果我們能準確領會編者的意圖,有效開發(fā),活用“閱讀鏈接”,就能助力深層閱讀,落實語文素養(yǎng)。
“閱讀鏈接”是單元教學內容的組成部分,它有機地將課內與生活、課內與課外巧妙聯(lián)系起來,其教學價值在于豐富教學內容,拓寬閱讀邊界,落實語文素養(yǎng),凸現(xiàn)人文主題。教學時,我們應根據(jù)教學目標,結合教材特點、針對學情,靈活運用“閱讀鏈接”。
一、借助“閱讀鏈接”,多方比較異同
“閱讀鏈接”與課文內容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課文內容與“閱讀鏈接”各方面進行比較異同,找出相似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深化對課文人物形象和情感主題等方面的理解,提高鑒賞能力,促進思維水平的提升。
1.表達方法的比較
以比較表達方法的相同點。表達方法是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之一,也是單元的語文要素。
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要素為“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學習本單元課文《蟋蟀的住宅》,了解了蟋蟀建造房子的過程和課文的描寫方法后,請學生看課文后面的“閱讀鏈接”?!伴喿x鏈接”選自蘇聯(lián)比安基的《森林報·夏》的一篇文章《燕子窩》,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閱讀鏈接”與課文內容在表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點: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篇文章都是采用擬人手法,把動物賦予人一般的言行,語言形象生動,風趣幽默,讀來親切,進一步深化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激發(fā)學生學以致用的欲望,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可以比較表達方法的不同點。課文的表達方法與“閱讀鏈接”的表達方法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教學時,教師可根據(jù)學情需要組織學生進行異同的比較。
比如,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學生按照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了解了十六前發(fā)生的事情,感受到李大釗同志堅強不屈、沉著冷靜與敵人作斗爭,為了革命事業(yè)的成功視死如歸的高尚精神。課后的“閱讀鏈接”是葉挺的《囚歌》,這首詩歌瑯瑯上口。學生讀完后,教師引導學生關注這兩個文本在表達手法上的不同點?!妒暗幕貞洝肥腔貞涗?,采用記敘文的形式,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言行來體現(xiàn)人物品質?!肚舾琛肥窃姼瑁绦?,內容精煉,主要通過情感的抒發(fā)體現(xiàn)人物品質。雖表達手法不同,但表達的情感是一樣的,都是謳歌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不怕犧牲的革命大無畏精神。這也是對本單元語文要素的拓展。
2.人物形象的比較
有些課文與“閱讀鏈接”都有描寫人物個性特點,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來感受人物的品質。在此基礎上,比較兩個人物形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人物形象就更加突出。
如,統(tǒng)編四年級下冊《黃繼光》,課文講述了抗美援朝特級英雄黃繼光的事跡,歌頌了黃繼光頑強作戰(zhàn),不怕犧牲的崇高品質。“閱讀鏈接”《祖國,我終于回來了》講述的是兩彈元勛錢學森,新中國成立,他寧死不屈,排除萬難,義無反顧返回祖國,報效祖國的動人事跡。閱讀《祖國,我終于回來了》一文,引導學生對兩篇文章中的人物進行比較:想想課文中的黃繼光和故事中的錢學森有什么相似之處。黃繼光在抗美援朝戰(zhàn)斗中奮勇作戰(zhàn),為國捐軀,錢學森歷盡艱辛,毅然回國,為國家航空事業(y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們都熱愛祖國,他們都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崗位上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切。同時,也激發(fā)學生以先輩為榜樣,努力學習,立下成為祖國棟梁、建設祖國的志向。
3.主題內容的比較
統(tǒng)編教材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一條是語文要素,各語文知識點或能力培養(yǎng)分散在各篇課文或習題練習中;另一條是人文主題,當課文和課后的“閱讀鏈接”主題相同或屬于同一類主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兩者進行比較,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異同,進而凸現(xiàn)單元及課文的人文主題。
如,豐子愷的《白鵝》(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15課)的“閱讀鏈接”是俄國作家葉·諾索夫的《白公鵝》,這兩個作品都是描寫白鵝的,可以讓學生進行比較:兩篇課文描述的白鵝有什么異同?兩個作品都采用了擬人、反語,表達作者對鵝的喜愛,凸顯本單元人文主題“可愛的動物,我們的好朋友”?!栋座Z》是中國作家豐子愷寫的,他稱鵝為“鵝老爺”,他采用對比的手法,通過描寫鵝的叫聲、步態(tài)、吃相來表現(xiàn)鵝的高傲?!栋坠Z》是俄國作家葉·諾索夫寫的,他稱鵝為“海軍上將”,采用襯托的手法,通過描寫白鵝走路慢條斯理和平時活動的“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來突出鵝的派頭。兩個作品表達的主題對動物的喜愛是一樣的,但作者不同、寫作手法不同,寫出來的白鵝給人的感覺就不同了。這也告訴學生,同一種事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描述。
4.抒發(fā)情感的比較
有些“閱讀鏈接”的內容和方法與課文描寫的不一樣,但兩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如,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為人民服務》,課后的“閱讀鏈接”是《十里長街送總理》,兩個作品的題材和內容不一樣。毛澤東寫的《為人民服務》是演講稿,是一篇議論文,他號召大家學習張思德同志完全、徹底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精神。吳瑛寫的《十里長街送總理》是一篇記敘文,描寫了人民群眾送別周總理的壯觀場面。我們可以讓學生比較著讀:體會這些內容所表達思想感情的相似之處。張思德在執(zhí)行燒炭任務時為救戰(zhàn)友光榮犧牲,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要開追悼會;周恩來總理為人民操勞一生,耗盡心血,周總理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死后,有這么多的人民群眾為他送別。兩個作品,題材不同,但表達的觀點是一樣的: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還重。
二、借助“閱讀鏈接”,拓展閱讀邊界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一定閱讀量的支撐,僅僅閱讀教材課文是不夠的。所以,編者在部分課文后面安排了“閱讀鏈接”,向學生推廣更多的美文,激發(fā)閱讀興趣,由一篇帶動閱讀一個系列,引領學生由閱讀課文走向閱讀課程,走向閱讀更廣闊的天地。
如,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好的故事》,這是魯迅先生散文詩集《野草》中的一個故事,時代背景不同,語言表達與現(xiàn)在也有不同,學生難以理解。課后“閱讀鏈接”是兩個文段,一個是馮雪峰的《論〈野草〉》,一個是李何林的《魯迅〈野草〉注解》,這兩個文段旗幟鮮明指出《好的故事》的主題,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學習完課文后,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走近魯迅的熱情和興趣,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魯迅的《野草》《朝花夕拾》《阿Q正傳》等,大力拓展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閱讀邊界。魯迅作品意蘊比較隱晦深邃,但作品文字精美、構思新穎、聯(lián)想奇特,是學生提高寫作水平一個很好的借鑒,也是為中學閱讀魯迅的作品打下“前理解”。
三、借助“閱讀鏈接”,深化閱讀理解
有的“閱讀鏈接”是課文內容的鋪墊和延伸,是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補充和說明。教學時,教師可在學生的困惑處“為什么會這樣呢?”“事情的結局會怎樣?”等,適時介入“閱讀鏈接”,找到兩者的對接點,有效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讀懂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如,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琥珀》一文,這篇課文描寫了一只蜘蛛想吃一只小蒼蠅,蜘蛛剛要撲過去,剛好被一滴落下來的松脂包住,經(jīng)過漫長歲月,松脂球變成了琥珀的過程?!剁辍肥且黄破照f明文,語言細膩形象,邏輯推理嚴謹,將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融入故事里,學生讀來饒有趣味??破照f明文主要是介紹科學知識,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免不了產(chǎn)生疑問“松脂球不是緊緊地粘在松樹上的嗎?為什么會掉到海里?”“經(jīng)歷這么漫長的時間,風吹日曬,松脂球為什么不會爛掉?”……本單元是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提出問題”的進一步學習,本單元不但要提出問題,還要試著解決。在學生困惑時,教師可適時引入“閱讀鏈接”?!伴喿x鏈接”是根據(jù)王文利的《琥珀物語》相關內容改寫的,學生從“閱讀鏈接”中可以知道課文中沒有寫到的:樹脂被砂泥掩埋后,地下深處的高溫和高壓使樹脂中的有機物揮發(fā),樹脂變成了硬樹脂,這是松脂球不會爛的原因。學生通過“閱讀鏈接”解決了部分疑問,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也給予學生啟發(fā):“要想解決其它疑問,可以自己查找科普資料”。這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精神,也落實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閱讀時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解決。
四、借助“閱讀鏈接”,指導學生習作
“閱讀鏈接”有不少是文質兼美的文段或文章,“閱讀鏈接”除了和課文教學相結合,還可以與習作指導有機整合,發(fā)揮習作例文的作用,給予學生寫作的啟發(fā)。
如,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貓》,文章語言平實無雕琢,在介紹貓的性格特點時,老舍將事實具體地寫出來,貓的性格鮮明,形象豐滿,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文的“閱讀鏈接”分別選自夏丐尊和周而復的《貓》片段。學習課文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比較三位作家描寫小動物的相同點:字里行間都表達了作者對貓的喜愛;三位作家都對貓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寫出了貓的性格特點。另外,在指導本單元習作——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試著寫出特點,可以再次發(fā)揮“閱讀鏈接”的作用,讓學生讀讀夏丏尊和周而復的《貓》,想想作者是通過描寫什么來寫出貓的特點,表達對貓的喜愛之情。通過閱讀分析,可以看出夏丏尊是從一家人對貓的態(tài)度,從側面寫出貓的美麗,惹人喜愛。周而復運用了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細致刻畫,可愛、調皮的小貓躍然紙上。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寫活一種動物,可以用具體的事例描述,還可以運用側面描寫,巧用比喻、擬人、中心句、過渡句等手法。
五、借鑒“閱讀鏈接”,創(chuàng)編“閱讀鏈接”
教材里只是部分課文后面安排了“閱讀鏈接”。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整體閱讀能力,我們可以參考教材里的“閱讀鏈接”,根據(jù)校情和學情,為其它課文安排“1+X”拓展閱讀內容,開闊學生閱讀視野。如,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第1課《北京的春節(jié)》已安排了“閱讀鏈接”:斯妤的《除夕》。其它三篇課文,我們可以推薦以下的拓展材料:第2課沈從文的《臘八粥》,推薦冰心的《臘八粥》、周紹良的《記臘八粥》;第3課《古詩三首》,也推薦三首描寫節(jié)日的古詩:唐韋莊的《長安清明》、唐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宋張耒的《和端午》;第4課《藏戲》,推薦《南昌采茶戲的起源和發(fā)展》《鄉(xiāng)間廟會》。我們可以在學生閱讀的時候,布置一個小小的任務,讓學生比較著讀,聯(lián)系著讀,從中收獲更大。
“閱讀鏈接”是統(tǒng)編教材一道靚麗的風景,其價值是多元的。教師應重視“閱讀鏈接”的使用,用對、用活“閱讀鏈接”,充分發(fā)揮其輔助作用,促進學生深層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賴雪紅.淺談小學語文鏈接式閱讀教學[J].新課程(中),2017(6).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