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敏
一、“良知課堂”,始于問題
課堂是立德樹人的主渠道,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主戰(zhàn)場,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教育創(chuàng)新的主陣地。課堂不變,教育就不會變;教育不變,學生就不會變。顧明遠先生說:“深化課堂改革,上好每一節(jié)課,教好每一個學生,首先要把課堂教學搞好。從我國當前的教育來說,課堂最根本的問題是從‘教’到‘學’的轉變?!?/p>
扎根課堂,便能發(fā)現(xiàn)問題。我在聽課中發(fā)現(xiàn)課堂滿堂灌會導致學生上課經常走神、課堂氛圍死氣沉沉,老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學效率低下。課堂上教師拼命地講,教得太累;學生枯燥地學,學得太累。大部分教師沿用“教師講授—學生鞏固練習—教師再講—學生再鞏固練習”傳統(tǒng)單一的灌輸式的教育模式,抑制了學生的成長;學生“不會學”,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難以理解知識。
二、“良知課堂”,教師先行
課堂要改變,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學校組織教師參加有關課堂改革的各類培訓,觀摩課堂、參與培訓、分享所思;先后組織骨干教師到臨淄區(qū)晏嬰小學、泰安岳峰小學等學校學習觀摩,分批次派團隊到上海、杭州、重慶、北京等地學習培訓;每學期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到學校做專題報告。疫情發(fā)生以來,學校通過校本培訓全方面提高教師素質,先后開展了班主任專題培訓、新教師專題培訓、書法培訓、普通話培訓等主題培訓活動,引導教師自覺提高業(yè)務素質,實現(xiàn)專業(yè)成長。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及拓展培訓渠道等途徑,引導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堅定課堂教學改革的信心和決心。
其次是搭建研討平臺,構建教學研究共同體,主要以教研組、年級組、備課組為基本活動單位,每位成員均參與“個人構思—組內研究—寫出個案—交流討論—達成共識—形成教學方案”全過程。通過同伴互助,專家問診及教情、學情調查等途徑,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充分利用好每周四、周五下午兩個小時的大教研的時間,制訂導學案和教學案及其他教學方案,然后進行觀課議課,聽課的每位教師均要填寫“觀課議課”聽課表,并參與議課。在教研的過程中有一位老教師說:“我寫了二十多年的教案了,第一次讓我寫‘學案’感到非常不習慣。”大概半年以后,我再次走進了她的課堂,課堂中,學生正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有序進行展示交流提升,討論得熱火朝天,展示得聲情并茂。下課后,學生說:“第一次站在講臺上當‘小老師’,我非常激動,沒想到第一次講,就得到了老師的鼓勵,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我很自豪。”我暗自竊喜,二十多年根深蒂固的“老模式”終于改了。在議課時這位老教師說:“今天我終于理解了校長說的‘最好的教學方式就是講給別人聽’,課改真好,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我以后一定多學習先進的理念,把理念帶到課堂,惠及孩子?!?/p>
最后是撰寫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之所以放在課后進行,主要原因就是回憶課堂的整個過程,如:在課堂教學中,有沒有照顧到“潛能生”;合作學習有沒有達到實效;學生展示缺陷在哪里;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是否恰當;有沒有及時解決學生的提問;合作、探究性學習是否是走形式。教師應在課后及時記錄下來,并對這些問題作深刻的剖析,歸納總結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從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行為。
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培訓以及實踐,教師實現(xiàn)了從“知識傳播者”到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的“引導者”的角色轉變;從灌輸式向啟發(fā)式、參與式、討論式、分享式的教學方法轉變;從注重知識點傳授的“以教為中心”向知識、能力與素養(yǎng)并重的“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轉變。
三、“良知課堂”,模式重構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聊城市高新區(qū)深圳路小學明晰定位,基于“讓良知點燃夢想,用知行成就人生”的辦學理念,跳出傳統(tǒng)意義上的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核心,堅持立德樹人,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積極推進育人模式改革,形成了“1345良知課堂育人模式”。
“1”指一個核心。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核心。
“3”指三大策略。一是運用學案(導學案、教學案)導學。學案導學是指以學案為學習路線圖,以導學為方法,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通過優(yōu)化學案的設計,建立目標導向、任務導向、問題導向的課堂結構,引領學生課前自主預習、課中自主學習、課后自主復習,旨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率,改變教師“一講到底”等低效教學行為。二是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合作學習”為載體,形成學習共同體。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將班內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4~6人。每個小組成員“面對面”“桌對桌”,便于學習、交流與合作,組內成員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小組長實行競爭上崗制,小組成員可以雙向選擇。通過生生自學、生生互學、生生互教,有效地促進了自主學習以及自主管理。三是教師分類指導。教師在教學中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地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做到三個突出:一是突出主體地位,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把時間交給學生、空間交給學生;二是突出學習,以學習為核心,貫穿課前學習準備、課時小組討論、課后追根究底全過程;三是突出合作、探究,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學習、合作研討學習、深度探究學習。
“4”指四大工程。四大工程即班組文化、師訓和生訓、課堂流程、課堂評價。一是班組文化。各班師生自主設計班名、班訓、班徽、班歌、班級口號以及班級公約等,增強班級凝聚力,打造個性班級。班級小組成立后,成員共同商定組名、組規(guī)、組訓、組徽、組歌、組花、組號以及小組目標。每組都設有行政組長、學習組長、衛(wèi)生組長,依托學習小組活動,引導學生獨立分析、合作探究、互助共進,讓學生逐漸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協(xié)作發(fā)展意識。二是師訓和生訓。搭建培訓平臺,對教師和班長、班委會以及小組長和組員進行專題培訓,引導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認識,讓班長、小組長等明確職責、立章建制。三是課堂流程。課堂基本流程是“五學一測”即導學、自學、助學、展學、思學以及達標檢測。導學——用圖片、視頻或者講故事的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然后出示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本堂課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并發(fā)放導學案。教師引導貫穿于各個環(huán)節(jié),啟發(fā)、點撥學生。自學——以自主預習為課堂的起點,學生根據(jù)導學案自主預習,以導學案為學習路線圖,以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為抓手,把問題帶入小組合作中共同解決,并做好自我評價。助學——合作學習階段,旨在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學習小組為一個整體,開展有效的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疑難問題、鞏固提升知識,真正實現(xiàn)“生教生”。合作助學中再解決碰撞產生的新問題,整個課堂以學生的深度思考和合作學習為主導進行推進,教師只需要在學生遇到瓶頸時適時提示。展學——展示匯報階段,學生在完成任務后,以小組為單位,在組內、組間乃至全班進行展示交流,可分為組內小展示和班內大展示。組內小展示由小組長組織,展示助學中尚未解決的問題或一些生成性的問題,解決最為基礎的問題。班內大展示一要有展示,二要有點評。展示時小組選派代表在班內展示帶有共性的問題、易錯的問題,由教師進行全面、客觀、合理的評價。思學——總結反思、形成素養(yǎng),以學生總結、教師點評為主要方法,學生通過小組學習和展示,重新整理導學案,最后由學生自己總結本節(jié)課學到了哪些內容,受到什么啟發(fā)。一測——達標檢測、鞏固提高階段。由教師根據(jù)本堂課的學習內容以及重難點設計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根據(jù)自身學習情況完成導學案的達標檢測內容。教師通過對其檢測,用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等方式來解決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一方面可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提高。四是課堂評價。學校建立健全考評考核機制,制訂了《“1345”良知課堂教學評價標準》,落實集體備課、觀課議課制度,建立導學案、教學案檢查校內優(yōu)質課評比等制度。評價是一種激勵,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動力,為教師提供成長的“營養(yǎng)”。教師在課堂上做到了“四不講”的教學原則:多數(shù)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內容,教師不講;講了以后也聽不懂的內容,教師不講;可講可不講的內容,教師不講;學生自己能探究的內容,教師不講。
“5”指五種能力。良知課堂包含五個要素,通過堅持實行“五讓”的探究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五種能力。五個要素是“學、問、思、辨、行”,五要素出自《禮記·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習、質疑、思考、鑒別和行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拔遄尅钡奶骄坎呗允牵何谋咀寣W生讀,見解讓學生談,難點讓學生議,方法讓學生尋,規(guī)律讓學生找。五種能力指學習力、思維力、表達力、質疑力、合作力。課堂上要全面培養(yǎng)孩子的五種能力,最終交給家長和社會的是語言、文化、性格、思維、養(yǎng)成等方面都卓越的“良知”學子。
“1345良知課堂育人模式”,是學校在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心理特點和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和學案導學的手段,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核心,讓學習真實發(fā)生。在課堂上把學習的時間、方法還給學生,實現(xiàn)“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不教而教”的主體思路,構建以學生“學”為核心的理念體系,實現(xiàn)教師由“教”向“學”的根本轉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深入探究的學習品質,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四、“良知課堂”,深度學習
課堂教學走向深度學習,是課程改革全面深化的必然。教師在課堂上要追溯知識的本源,講清楚來龍去脈,厘清知識發(fā)展的過程,抓住知識線索上的“根”;要遵循兒童學習的規(guī)律和特點,發(fā)現(xiàn)兒童學習成長的根源,找準教學對象上的“根”;要把握“教”的規(guī)律,了解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組織形式的本質和特征,抓住教學方法上的“根”。課堂成了師生共同享受的舞臺,教師把問題拋給學生,學生兩人一對,四人一伙,對“問題”進行認真的討論、解答,爭相上臺展示。這樣的課堂喚醒和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給予學生充分的交流和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在碰撞中釋放天性。知識在不知不覺間內化于心,能力于無影無形之中外化于行,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大為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職業(yè)幸福感也大大提升,實現(xiàn)了師生共同成長,構建了師生互動的“學習共同體”。
“1345良知課堂育人模式”實施以來,教師說:“孩子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不僅會學而且會教,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而相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第一時間能查缺補漏,獲得及時幫助。互助學習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有些原來膽小、內向的學生會被氛圍所感染,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讓學習真正變得自主快樂?!睂W生也非常喜歡這樣的課堂,學生說:“這樣的課上得太有趣了!感覺上課節(jié)奏變快了,知識不用死記硬背,在小組的交流中自然就理解了,掌握了。小結時,我們根據(jù)學到的知識和習題自己編制題目,我們愿意做出題人?!痹谶@樣的課堂上,成績好的學生腳踏實地不驕傲,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腳踏實地不自卑,一點一點地超越自我,每個孩子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
“1345良知課堂育人模式”下的課堂教學關注了“如何讓學習真正發(fā)生”,師生共同設計基于真實問題的學習任務,在目標的引領下,過程性評價伴隨始終,逐漸把學生培養(yǎng)成終身學習者。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高新區(qū)深圳路小學)
責任編輯:莊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