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館是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單位,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陣地。國家文化部、財政部于2011年1月簽發(fā)的《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要求,各級文化館須向市民開展免費的、普及性的文化藝術輔導培訓這項工作。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化,各級文化館根據新時期群眾文化發(fā)展的相關政策,也迅速行動起來,積極開展普及性的文化藝術輔導培訓工作,讓市民享受文化教育的福利,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這一惠民舉措對群眾文化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益處,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也影響著文化館輔導培訓的普及,以及實際工作效果的形成?;诖?,文化館群文工作者應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以促進相關輔導培訓的普及,提升工作實際效果。本文從文化館在群眾文化發(fā)展中的定位入手,探究文化館輔導培訓的普及和效果提升策略,即明確輔導培訓的功能,處理好各種關系;優(yōu)化工作隊伍,提高輔導培訓的專業(yè)性;優(yōu)化輔導培訓內容,提高群眾文化工作質量;創(chuàng)新輔導培訓形式,促進群眾文化發(fā)展;制定相關保障措施,支持輔導培訓工作長效發(fā)展。
一、明確輔導培訓的功能,處理好各種關系
文化館的輔導培訓工作,能夠為人民群眾提供學習藝術、提高文化素養(yǎng)、展示文化藝術風采的良好平臺,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內涵,滿足了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保證輔導培訓工作的活力,促進其持續(xù)發(fā)展,文化館應明確自身功能,處理好如下關系:
第一,處理好免費開放與合理收費的關系。按《意見》要求,文化館應設定免費開放項目,盡量滿足更多群眾的需求。但是,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需要滿足的是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而非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因此,對一些具有較高的文化追求的群體,相關項目的開展則需要合理地收取成本費,以彌補經費不足,滿足這部分群體的需求,確保輔導培訓項目的多元化發(fā)展。
第二,處理好供給與需求的關系。文化館作為群眾文化的“供給方”,應該為群眾提供怎樣的文化服務,一直是研究工作的重點。文化館培訓輔導必須真正面向基層、面向群眾,面對群眾的需求,多提供人民群眾需要的、質優(yōu)價廉的輔導培訓項目,這樣才能發(fā)揮文化帶頭人的作用,提高群眾對文化的鑒賞力。
第三,處理好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內容與形式,是構成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二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群眾的需求是多樣的、現實的,也是與時俱進的。基于此,文化館在輔導培訓中,應明確文化服務定位,把握群眾對文化內容的需求,豐富文化發(fā)展形式,吸引群眾成為輔導培訓項目的參與者、積極推動者和直接受益者,體現文化服務工作的質量。
第四,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群眾的文化需求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群中都存在差異性,但是其中也存在著共性。文化館應該立足區(qū)域文化發(fā)展特點,根據群眾文化需求組織個性化的輔導和培訓項目,促進文化服務工作的整體發(fā)展。
第五,處理好上級與基層的關系。在新形勢下,文化館應根據國家精神文明建設要求,充分發(fā)揮文化職能作用,扮演好群眾文化事業(yè)組織者、輔導者和帶動者的角色,為當地的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優(yōu)化工作隊伍,提高輔導培訓的專業(yè)性
文化館輔導培訓的普及和效果提升需要高素質的工作隊伍。因此,加強人才培養(yǎng),做好人員管理,則是文化館保證輔導培訓專業(yè)性的重要措施。例如,學員聯絡人是各級文化館和學員的橋梁,他們是否能認真仔細地將學員應知曉的事情通知到每位學員,對于學員能否實實在在地享受到普及性的文化藝術輔導培訓成果非常關鍵。而提升學員聯絡人對工作的責任感,則是其充分發(fā)揮紐帶作用,促進輔導培訓工作順利完成的必然要求。再如授課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和敬業(yè)態(tài)度等因素,也是影響輔導培訓工作落實的關鍵?;诖耍幕^應根據輔導培訓需要,加強對人才的培養(yǎng),為工作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第一,招聘專業(yè)人員,創(chuàng)新用人制度。隨著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文化館的輔導培訓業(yè)務范圍有了進一步拓展,對工作人員的素養(yǎng)和能力自然會提出更高的要求,業(yè)務量也顯著增加,這必然會導致文化館人才不足的問題逐漸突出?;诖?,文化館應積極轉變傳統的用人觀念,招賢引智,拓寬用人渠道。例如,文化館應加強對現有骨干力量的培訓,提高其專業(yè)素養(yǎng);利用事業(yè)編制的考核機制,吸收專業(yè)人才;吸收民間的專業(yè)人員,等等,以緩解人才短缺的情況,充實文化人才隊伍。
第二,根據業(yè)務要求,培養(yǎng)一專多能人才。文化館輔導培訓項目的多元化發(fā)展需要多元化的專業(yè)人才,例如美術、攝影、音樂、舞蹈、文學、計算機等專業(yè)人才。在面對工作需要的現實情況下,文化館應根據輔導培訓項目的配合,注重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培訓的負責人還應掌握策劃籌備、資料收集、宣傳報道、安全保障等工作內容,這樣才能在工作中兼顧各方,成長為一專多能的全能人才,為人民群眾提供專業(yè)的文化培訓項目。
第三,精益求精,打造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在輔導培訓項目的推動下,文化館應通過實踐培養(yǎng)人才,提升工作人員業(yè)務技能,豐富實踐經驗,促使其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提高對群眾文化的認識,并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文化館還應重視骨干工作者的培養(yǎng),保證其不僅能夠勝任輔導培訓工作,更能夠在專業(yè)領域帶動其他工作人員的成長,為文化館工作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支持。
第四,完善保障措施,強化人才的工作效能。目前文化館人員待遇問題、職務晉升、職稱評聘和考核獎懲等方面存在的瓶頸,是導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诖耍幕^應從工作的長期發(fā)展出發(fā),針對人員管理要求完善保障措施,激勵工作人員不斷進步、創(chuàng)先爭優(yōu),增強工作效能。
三、優(yōu)化輔導培訓內容,提高群眾文化工作質量
文化館作為輔導培訓的重要基地,為群眾文化生活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選項。隨著群眾對文化消費逐漸趨向多元化,文化館應積極引入多種文化形式,并設計專業(yè)化的輔導培訓項目,安排專業(yè)人員參與落實,促進群眾文化工作質量的提升。以老年合唱培訓為例,為提高輔導培訓的專業(yè)性,培訓者應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指導隊員加強氣息的控制。氣息的控制在合唱過程中十分重要。只有控制好了氣息,才能呈現出較好的合唱效果。文化館在開展老年合唱輔導的過程中,應根據老年人的實際情況制定工作計劃,即先指導學員進行均衡的呼吸練習,保持氣息的穩(wěn)定;然后做好長音練習,先保持5秒的長音,循序漸進;最后,做好調音練習,保證氣息和音樂的曲調相融合。當然,培訓者應提醒老年人進行適當休息,做到勞逸結合。
第二,指導隊員強化發(fā)聲訓練。在訓練中可以先采用無聲張嘴的方式入門,激勵老年人每天堅持,盡量達到整齊劃一的效果,以改進合唱過程中口音不一的問題;做好一對一訓練,幫助學員找到發(fā)音的位置,保持合唱的水平;讓學員保持正確的口型,訓練胸腔共鳴,讓聲音變得更加立體。這樣的訓練需要老年人的長期堅持,文化館的培訓者應加強激勵,保證訓練效果。
第三,指導隊員充分表達情感。在合唱過程中,為了讓作品表達得更加準確、情感更加充分,表演者需要對音樂作品的內容和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將真情實感融入其中,形成情感共鳴。文化館在培訓過程中,應利用集體學習的機會,組織學員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解讀、品鑒,引導大家各抒己見,從更加多元的角度學習音樂作品;同時,配合文化教育,增進學員對作品的了解,并促進團隊協作,將作品完美地呈現出來。
第四,指導隊員選擇合適的曲目。部分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往往不盡如人意,他們在演唱歌曲的時候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文化館在培訓的過程中,應盡量避免一些爆發(fā)力和持久性的歌曲,選擇舒緩、平和的音樂作品,讓老年人能夠積極參加合唱隊培訓,充分演繹音樂作品的精華。
四、創(chuàng)新輔導培訓形式,促進群眾文化發(fā)展
文化館在輔導培訓普及工作中,應重視工作形式,組織工作人員創(chuàng)新、探索更加多元的實踐方式,吸引群眾的關注,便于群眾的參與,促進工作的有效推進。
群眾文化的輔導培訓工作最常見的形式就是組織培訓班,安排專業(yè)教師,面對面輔導、訓練。在培訓過程中,教師與學員之間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及時幫助其發(fā)現問題,進而形成系統的培訓。這樣的培訓方式能夠發(fā)揮一定的實際效果,提升文化館工作效率。
信息技術的應用及各種新媒體的產生,為群眾文化傳播、參與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文化館在輔導培訓工作中,應適應新時代發(fā)展,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及新媒體等途徑,豐富服務內容和形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專業(yè)化的線上文化服務,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輻射力。
例如,某文化館為推廣宣傳地區(qū)戲劇文化,組織線上展示即將進行的培訓活動內容,活動為期三個月,將在線上展示傳統戲劇中的生、旦、凈、末、丑各行當的精彩唱段及表演培訓,培訓活動每周1期,共10期,學員通過報名,線上接受培訓,這樣的形式打破了輔導培訓工作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局限,調動了群眾學習的積極性,擴大了文化服務的范圍。
由此可見,文化館應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積極開展線上課程,擴大文化服務范圍,讓群眾通過線上渠道也能夠學習中西文化藝術、國學傳統、歷史與文明、體育健身等內容,滿足群眾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五、制定相關保障措施,支持輔導培訓工作長效發(fā)展
文化館輔導培訓的普及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提高公民鑒賞能力的重要舉措。為保證輔導培訓工作的效果,相關部門應制定保障措施,健全保障機制,促進輔導培訓工作的長效發(fā)展。
第一,健全組織機構,加強組織保障。上級部門應針對文化館的輔導培訓工作加強組織領導,將其納入文化建設總體規(guī)劃,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財政預算。要建立統籌協調、密切配合、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加強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充分依靠專業(yè)人員,制定輔導培訓工作方案,加強制度設計和科學研究,保證輔導培訓工作科學有序地開展。
第二,加強財政支持,建立經費保障機制。上級財政部門要進一步明確文化館的公益性,以及其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并根據文化發(fā)展需要,建立輔導培訓經費保障機制,保證輔導培訓項目的正常運轉,以及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推進。在新的發(fā)展形勢下,中央財政在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建設方面設立了專項資金,相關部門要在此基礎上逐步提高經費保障水平,支持文化館輔導培訓,尤其是免費輔導培訓服務項目的開展,提升服務質量;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對文化館輔導培訓項目的捐贈和投入,拓寬經費來源渠道。
第三,健全管理機制,拓展服務領域。文化館應該根據當地群眾對文化的多元需求,結合公共文化事業(yè)特點制定輔導培訓項目,并整合業(yè)務流程,合理調配資源,改善服務效能。積極建設人性化的服務設施和服務項目,提供輔導培訓工作的服務范圍,提高群眾文化的感染力和輻射力,緩解文化供需矛盾。
第四,健全監(jiān)管機制,完善評估體系。上級部門要積極指導、督促各級文化館輔導培訓項目的實施,并對實施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和考評,對輔導培訓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及時溝通、協調,切實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加強分類指導,做好文化宣傳,吸引廣大群眾了解文化館(站)的輔導培訓項目,并通過檢查、監(jiān)督、評價,形成具有品牌價值的輔導培訓項目,提高項目吸引力,提升文化館服務水平。
六、結語
總之,在新的發(fā)展時期,群眾文化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構建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各地文化館在基層群眾文化輔導培訓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館應不斷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優(yōu)質的文化服務。
參考文獻:
[1]孫盈盈.新形勢下文化館的培訓與輔導工作高質量發(fā)展探討[J].大眾文藝,2021(05):1-2.
[2]楊旭峰.如何擴大公共文化培訓豐富群眾文化生活[J].文化產業(yè),2020(29):135-136.
[3]趙凱.淺談基層文化館的輔導培訓[J].人文天下,2018(12):86-89.
[4]封霓.淺析新形勢下文化館的培訓與輔導工作高質量發(fā)展[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17):151-152.
(作者簡介:魏貴鳳,女,本科,九江市文化館,初級,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