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元,馬慧慧
(東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9)
根據2020年至2021年第3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轉載期刊論文數量分析,2020年度全年6期平均每期轉載22篇,2021年度截至第3期共轉載66篇。從2020年全年與2021年前3期轉載論文來看,共設置專欄11個,主要欄目有課程教學、課程建設、理論探討、隊伍建設、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科建設、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相關專題、教學示范、經驗交流與評述(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課程教學”“課程建設”與“理論探討”等欄目關注度較高,其總和約占全部成果的75.4%。通過對比分析“課程教學”“課程建設”與“理論探討”等欄目在2018年—2021年(截至第3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刊文的占比(見圖1),客觀反映了理論界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研究的熱點內容,為分析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最新進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表1 2020年至2021年第三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刊文欄目分布情況
圖1 2018年—2021年(截至第3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中的“課程教學”“課程建設”與“理論探討”等欄目刊文量發(fā)展變化圖
其一,思政課教學研究熱度持續(xù)高漲,呈“井噴”之勢。理論界主要圍繞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展開研究。首先,在基本制度層面,近年來各高校致力于探索思政課教育教學制度改革,為高校思政課的改革提供了堅實基礎。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例,通過打造“研究型特色課堂”“集體式創(chuàng)新課堂”以及改革備課制度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以下簡稱“原理”)教學的改革,為思政課整體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可能[1];再如清華大學施行“林楓計劃”,通過校系聯(lián)動與導師的深度參與,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yè)研究生培養(yǎng)的針對性,因材施教[2],對推動思政課教學價值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其次,在教學實踐方面,理論界圍繞社會發(fā)展實踐,在多方面倡導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方式。比如倡導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強調思政課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研究開展實踐教學的教學需求并作出相關回應[3];又如基于疫情平穩(wěn)教學秩序全面恢復的時代背景以及線上線下教學模式齊頭并進的教學實踐,倡導“雙線教學”,準確研判新時代高校思政課“雙線教學”的問題所在,強調發(fā)揮線上教學優(yōu)勢、打通線下教學壁壘以及促進“雙線教學”相融通對促進思政課教學提質升級的重要作用[4];同時,強調思政課教學要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tǒng)一,進一步明確了建設性、評判性與思政課教學“立”與“破”的關系,并在優(yōu)化教育內容與改革教育方法兩方面提出針對性意見[5]。最后,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頂層設計上,主要有兩個代表性觀點。一是圍繞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開展思政課教學,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政治性,彰顯思政課在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服務國家事業(yè)發(fā)展方面的積極作用;二是圍繞中華民族偉大精神,促進偉大精神、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課教學的有機整合,從而提升思政課的文化含量[6],實現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
其二,課程建設研究關注程度不斷提高。理論界對思政課課程建設的關注點主要聚焦在學科建設、教師隊伍建設與一體化建設三個方面。首先,學科建設可以為課程建設提供學科支撐。理論界圍繞學科建設與思政課建設的關系,強調夯實理論基礎、回應實踐問題、加大人才培養(yǎng)在辦好思政課和建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以下簡稱“馬學科”)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其次,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重視高校思政課教師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明確其政治站位及基本要求,不斷為思政課教學輸送高水平人才,是辦好思政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7]。最后,一體化建設是激發(fā)思政課長足效能的關鍵舉措。構建大中小、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yǎng)體系,大中小思政課與信息技術融合創(chuàng)新,促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改革,是順應時代潮流,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內在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其三,思政課理論基礎研究進一步發(fā)展。2020年至2021年第3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之理論探討欄目所占比例為18.6%,反映出理論界對思政課理論基礎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研究主要涵蓋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強調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重要指導;另一方面則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闡釋,包括我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邏輯梳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形成與宣傳路徑,以及我國的基本方略和歷史方位研究等,這些方面的研究為思政課教學沿著正確方向前進,保持思政課的鮮活生命力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此外,理論探索欄目還圍繞民族精神的價值與創(chuàng)新、對思政課教學具體問題的闡釋以及促進思政課價值功能轉化等方面展開探索,為思政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理論指引。
自2019年起,思想政治教育學界注重拓展歷史視野,以從“四史”中挖掘思想理論性資源為推進思政課改革的主要方面,學術研究成果豐富。從2020年至2021年第3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轉載論文來看,理論界對“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融合發(fā)展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思政課教學歷史發(fā)展研究。關于思政課建設的發(fā)展歷程,理論界雖有不同的劃分標準,但大都圍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四個歷史時期,回顧思政課建設的發(fā)展階段。在經歷過創(chuàng)立構建、持續(xù)發(fā)展與改革探索之后,思政課建設成效斐然,已逐漸步入穩(wěn)抓穩(wěn)打、鞏固提升的新發(fā)展階段。具體表現為:以教材使用、理論闡述、教學設計為基礎的課程結構日趨完備;以組織領導、隊伍建設、人才支撐為保障的課程基礎日趨完善;以“理論教育+歷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時事教育”為目標的教育內容日趨成熟;以課程一體化、教材一體化為脈絡的教學制度基本形成[8]。針對新時代思政課的發(fā)展需要,有的學者認為,在持續(xù)注重思政課學科性、相對穩(wěn)定性、互補性、銜接性、差異性的基礎上,凸顯思政課的時代性、開放性,增強針對性、同步性,提供選擇性,是滿足學生期待、立足時代要求、把握整體發(fā)展趨勢的集中體現[9]。
二是“四史”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資源供給研究。在黨的百年奮斗過程中彰顯的制度優(yōu)勢、形成的偉大建黨精神,無一不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以講清制度優(yōu)勢助力思政課教學針對性為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逐漸發(fā)展形成的嶄新制度,其以歷史與實踐的發(fā)展為基礎,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方向,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彰顯著卓越且強大的制度優(yōu)勢[10]。針對思政課如何闡釋好制度優(yōu)勢,有的學者認為,可以明確評判標準,運用追溯歷史、結合現實、比較與辯證分析的方法,在運用多個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分層次、分特性地闡釋制度優(yōu)勢[11]。
三是高校思政課加強“四史”教育的思考。這方面的探討主要集中在路徑思考以及現實意義思考兩方面。針對歷史事實被消解、社會共識淡薄、“四史”教育落實不到位的突出問題,思政課如何加強“四史”教育,大多數學者從把握歷史進程、總結歷史經驗、認識歷史規(guī)律、運用科學方法如“史論結合”“樹立科學歷史觀”等方面展開研究,作出詳細論述。針對“四史”教育如何更好融入思政課堂,有的學者認為需要處理好“課與育”“史與論”“表與里”“破與立”等關系[12]?!袄碚摻逃?歷史教育”是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教育和高校思政課建設的傳統(tǒng),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四史”教育,對思政課具有全局性意義,有助于促進思政課發(fā)揮更佳效能[13]。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充分彰顯了我國制度優(yōu)勢與大國擔當,這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案例。2020年至2021年第3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轉載論文中有關“疫情防控與思政課教學相結合”的論文10篇,研究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疫情防控與思政課教學契合點研究。將抗擊疫情生動實踐作為思政課教學的實踐背景,分析抗疫實踐自身所包含的價值意蘊,闡釋疫情防控中所彰顯的制度優(yōu)勢與大國擔當,是理論界圍繞疫情防控開展研究的前提性步驟。疫情防控彰顯了我國顯著制度優(yōu)勢,彰顯了我國強大的物質力量、實體經濟力量、醫(yī)療衛(wèi)生以及科技力量等,彰顯了中國人民上下一心、舍身忘我、勠力同心的精神力量,彰顯了我國的大國擔當[14]。針對疫情防控與思政課教學相融合的契合點研究,有的學者認為將疫情防控有效融入思政課教學中,能夠發(fā)揮思政課的思想引領、價值引領、輿情引領的“壓艙石”作用,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同時,還能夠促進新時代思政課內容的完善,助力講清楚講好各門具體思政課程,促進思政課教育路徑的創(chuàng)新,促進網絡教學與家庭域場的有效結合,滿足多樣化教學需求[15]。
二是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背景下思政課教學內容守正創(chuàng)新研究。如何將抗擊疫情生動實踐融入思政課教學,學術界大都以具體課程為抓手,有重點地對各門具體課程提出專題教學建議。如“原理”課應堅持辯證思維,講清楚疫情防控彰顯的全局觀;圍繞馬克思主義根本政治立場,講清楚疫情防控體現的人民中心思想;圍繞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觀,強調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性。“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要緊密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講清楚堅持黨的領導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講清楚疫情防控彰顯的制度優(yōu)勢等?!爸袊F代史綱要”課要貫徹歷史思維,梳理疫情防控斗爭史,闡明疫情發(fā)生是常態(tài)化事件,同時總結好經驗教訓[16]。此外,有學者對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背景下思政課教學應如何改革創(chuàng)新進行深入思考,強調要以理論的徹底性、邏輯的嚴謹性、話語表達的藝術性、教學方法的現代性,發(fā)揮思政課教學的最大效能,從而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影響力[17]。
三是關于推進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若干思考。在教學秩序全面恢復的情況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頗受學術界關注。針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究竟是一時之舉還是長久之計,是教學方式還是教學模式,教師應持怎樣的態(tài)度,大多學者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僅是疫情期間衍生出的特殊教學模式,同時也是思政課教學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同時,該教學模式的長久發(fā)展離不開思政課教師的自我提升與突破[18]。面對混合式教學出現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問題,有的學者認為,要保證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質量,必須堅持以素養(yǎng)為核心的目標導向、以問題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導向、以合作為途徑的重要導向等“三個導向”,促進思政課教學形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的優(yōu)化升級[19]。
運用前沿技術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改革是適應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fā)展必然要求。在CNKI中設置檢索條件“主題=VR技術與思政/虛擬仿真技術與思政”(精確匹配)進行搜索,共檢索出44篇文章,其中2020年至今共28篇,占比63.4%;設置檢索條件“主題=圖像與思政”(精確檢索)共檢索出54篇文章,2020年至今共30篇,占比55.6%。這一發(fā)展趨勢客觀驗證了2020年以來,學術界對前沿技術與思政課教學融合發(fā)展探究的關注,研究內容如下。
一是準確判斷前沿技術不斷發(fā)展的時代背景,分析了在此背景下思政課在教學手段、內容、環(huán)境與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面臨的新挑戰(zhàn)。一方面,前沿技術在思政課教學的具體應用過程中也存在作用范圍小、使用效率不高、內容生產困難以及使用費用較高等相關問題;另一方面,分析了前沿技術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合理性、合邏輯性以及合目的性。如二者教育理念相同,都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學生主體地位;教育方式互補,前沿技術的“隱性教育”為思政課的“顯性教育”提供了有效補充;前沿技術還有助于促進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創(chuàng)新[20]。
二是探討在前沿技術不斷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現實路徑。關于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路徑研究,大多學者都從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手段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強調把握前沿技術發(fā)展規(guī)律與思政課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作用。直面前沿技術的發(fā)展為思政課教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需更新教學理念,處理好道術相濟與知行合一的關系,處理好內容教育與教學方法的關系,處理好正面宣傳與隱性教育的關系[21];需更新教學方法,順應前沿技術發(fā)展趨勢,處理好思政課教學內容一體化與網絡時代信息傳播碎片化的關系,順應好學生需求多樣化趨勢,切實提升教學實效[22]。
推動思政課守正創(chuàng)新,首先要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傳承好成功經驗。早在新中國成立前,我們黨就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在延安等地的大、中、小學分層次開設思政課;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采取改造舊社會高校課程、創(chuàng)建新課程同抓并舉的辦法,探索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滿足人才培養(yǎng)需要的政治課程體系,創(chuàng)建了全新的政治課程體系;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強調一切學校都必須進行思想教育與政治教育,特別開設“形勢與政策”課豐富政治課程體系,但由于“左”傾錯誤思想的影響,高校思政課建設出現曲折;1978年,伴隨著改革開放高校思政課建設也進入改革探索的新階段。1985年首次提出了“改革”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任務,針對本碩思政課建設先后分別出臺“85方案”和“87方案”,根據社會實踐發(fā)展需要推動“兩課”深化改革,相繼設置“98方案”以及“05方案”,為思政課發(fā)展積累了良好經驗;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提出“六要”標準;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做到“八個相統(tǒng)一”,開創(chuàng)了新時代思政課建設的新局面。
梳理思政課從初步創(chuàng)建至改革探索、從改革探索至深化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展的歷史,雖然各歷史階段的建設方案有所不同,但都展現出相同的規(guī)律性認識,積累了豐富經驗。
一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黨對高校思政課建設的領導,是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根本保障。二是思政課要承擔起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高校思政課始終承擔著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的時代使命,培養(yǎng)了一批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棟梁之材。三是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在遵循思政課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發(fā)展需要制定思政課教學方案、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不斷推動思政課教學守正創(chuàng)新。四是堅持推進思政課基礎建設,將學科建設作為思政課建設的前提支撐,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抓手,在一體化建設中尋找思政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突出問題意識,直面現實中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是思政課教學守正創(chuàng)新的本質要求。一是要直面學生思想困惑。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的體驗,大致可以分為認知、情感、價值與行為體驗四個維度。認知體驗來源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學習,情感體驗是推動學生由“真學”向“真信”轉變的關鍵要素,價值體驗是發(fā)揮思政課價值引領作用的必然要求,行為體驗是教學的最終目標。直面學生思想困惑是思政課教學堅持問題導向的直接體現,是開展有深度、有溫度、有態(tài)度思政課的必然要求。針對學生發(fā)展需要、解決學生思想之惑,教師需及時關注并善于回復,在學生的質疑追問中展現理論的徹底性,在傳道授業(yè)中激發(fā)學生的理論渴求[23]。二是直面理論問題。直面理論問題是思政課守正創(chuàng)新的內在基礎。直面理論問題,需要豐富思政課理論性資源供給,在“馬學科”中尋求基本理論資源、歷史資源、思想資源、實踐資源等[24],發(fā)揮好學科建設與思政課建設的合力作用。三是回答社會現實中的尖銳問題與重大問題。思政課是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特殊課程,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難免會觸及社會現實中的尖銳問題以及重大問題。對尖銳問題以及重大問題的回答,要敢于從問題中尋找答案。
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成果獲得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我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我國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特別是前沿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獲得了迅速的發(fā)展。滿足學生成長成才,就需要面對時代發(fā)展的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zhàn),著力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不斷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
一是要持續(xù)推動黨的最新理論成果融入思政課教學,這是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思路、加快思政課教材建設、增強教學實效的必然要求。滿足學生理論認知發(fā)展需要,不斷更新思政課教學資源,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首要前提;增強青年學生的理論自信,需不斷完善“三進”工作,堅持用新思想鑄魂育人,把青年學生培養(yǎng)成為理論功底扎實、理想信念堅定的時代新人。二是思政課教學要拓展國際視野。在思政課教學中拓展國際視野,是思政課教學面向新時代、實現新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國際思維以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拓展國際視野,就是要解“百年變局”帶給學生的思想之惑、理論之疑,融合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講清楚世界局勢的發(fā)展變化,引導學生科學分析和判斷當前國際形勢;講清楚我國外交政策,引導學生科學把握我國外交政策的特色、優(yōu)勢和取得的成就,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情懷。三是要推動思政課與新興技術的融合發(fā)展。隨著以慕課、SPOC、微博等為代表的網絡教學平臺與自媒體平臺的迅速發(fā)展,理論界對其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探究較為火熱。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VR技術、圖像識別技術等由前沿技術支撐的教學載體逐漸興起,思政課教學要滿足學生成長成才需要,就要適應這一技術創(chuàng)新,加強交互式、立體性、可視化教學,推動思政課與新興技術的融合發(fā)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2021年第3期開設“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專題研究。推動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是思政課教學目標繼承性與發(fā)展性、階段性與全局性的統(tǒng)一,是時代新人培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統(tǒng)籌推進大中小思政一體化是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1.推動大中小思政課各學段縱向一體化。推動縱向一體化,需堅持矛盾分析法,處理好“全程貫穿”與“學段差異”的關系?!叭特灤币笪覀儼盐蘸靡惑w化發(fā)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把握共性即矛盾的普遍性,樹立整體思維,做到思政課教學頂層設計的一體規(guī)劃、教學目標的一體貫通、教材內容的一體銜接、育人主體的一體參與、教育資源的一體供給、師資隊伍的一體培養(yǎng)[25]?!皩W段差異”要求我們把握好一體化發(fā)展過程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個性即矛盾的特殊性,樹立重點思維與遞進思維,根據學生認知規(guī)律以及思政課教學發(fā)展規(guī)律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體現思政課教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有機統(tǒng)一。
2.協(xié)同“家”“校”“社”育人機制推動大中小思政課教育資源橫向一體化共享。大中小思政課教育資源橫向一體化是指把與思政課教學處于同一教育階段的不同優(yōu)質教育資源整合起來組成一個新的、更為豐富的教學內容。堅定“三全育人”理念,推進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是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因素,協(xié)同家庭、學校、社會推動一體化建設是深化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具體要求。推動思政課教育資源一體化,需處理好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其一,處理好家庭、學校、社會與思政課之間的供求關系。家庭、學校、社會作為思政育人資源的主要供給主體,應把握好各學段差異,發(fā)揮自身獨特性、靈活性優(yōu)勢,根據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提供有效的教學資源。其二,處理好思政課與學生之間的供求關系。推動思政課供給側改革,是指通過改革供給內容、供給方式,打造出滿足學生成長需要、符合教學目標的高質量思政“金課”,從而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