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巒芯
20 世紀20 年代前后,中國雖經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專制,但仍然受到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軍閥專制統(tǒng)治雙重壓迫。此一時期,湖北地區(qū)軍閥混戰(zhàn),頑固封建勢力盛行,整個社會沉浸在白色恐怖之中,人民食不果腹,被困在封建思想囚籠里,無法自拔。1917 年十月革命在俄國的偉大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五四運動后,馬克思列寧主義得到廣泛傳播,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走上救亡圖存的道路,開始探索和醞釀組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問題。1920 年5 月,在共產國際幫助下,陳獨秀、李漢俊等在上海建立早期黨組織,也被稱作“中國共產黨發(fā)起組”,負責推動和指導各地建立黨的組織。董必武、劉伯垂等迅速在湖北建立了黨的組織。受北京、上海兩地共產主義運動中心地域影響,湖北先進知識分子也紛紛開始講習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1920 年8 月,湖北早期黨組織一經成立就組織了武漢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1 年1 月,武漢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成員惲代英、陳潭秋、黃負生、施洋、劉子通等人共同發(fā)起創(chuàng)辦《武漢星期評論》①,它是繼北京《每日評論》、上?!缎瞧谠u論》、湖南《湘江評論》等刊物之后,又一公開發(fā)行的重要革命刊物,也是武漢早期黨組織領導下編輯發(fā)行的最早機關刊物。
《武漢星期評論》“以改進湖北教育及社會為宗旨”②,以中學以上的學生和教職員為主要閱讀對象,欄目設計仿照上?!缎瞧谠u論》中的“評論”“隨便談”“通訊”等,設有評論、專著、調查、小說、詩歌、隨筆錄、通信等?!霸O主撰12 人,編輯2 人,會計1 人,會計審查員2 人,調查員若干,收發(fā)兼校對1 人?!雹坳愄肚?、黃負生、劉子通、李書渠等人先后擔任編輯。經常撰稿人有董必武、陳潭秋、黃負生、李漢俊、劉子通、林育南、蕭楚女、錢介磐等。每星期發(fā)刊一次,于每星期六出版?!鞍l(fā)行數量不多,大約100 來份,后來發(fā)行到200 份左右。”④通訊及編輯部最初設在漢口后花樓永慶里一號致忠學校。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因主編黃負生為中共武漢地委宣傳委員,故該刊成為黨領導的文化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區(qū)委機關報。通訊及編輯部隨即遷至武昌黃土坡27 號黃負生住宅內,黃負生病逝后,又遷至武勝門外街116 號。發(fā)行社先是惲代英創(chuàng)辦的利群書社,之后由武昌時中書社、長沙文化書社發(fā)行,后來又由陳潭秋、錢介磐等創(chuàng)辦的共進書社發(fā)行。1922 年該刊有數月停頓,年冬復刊,直到1923 年春二七慘案前夕,因該刊物政治色彩逐漸濃厚,遭到社會多方勢力壓迫,經費支絀,加之撰稿人員多忙于革命工作,組稿困難,最終??"輷笃谥鞒志巹盏睦顣凇蹲允觥分谢貞洠骸啊段錆h星期評論》的經費是自籌的,分為月捐和特捐。以后李漢俊找到一個官紙印刷局的局長捐印了好多期,又找到永盛印刷廠一個經理捐印了幾期,直到停刊?!雹?/p>
北京大學法科學生費覺天在介紹《武漢星期評論》時給予了較高評價:“自從《每周評論》出世后,……不久……被強權壓迫下去了;他底兄弟如上?!缎瞧谠u論》、成都《星期日》也慢慢地不堪惡勢力底摧殘而夭折了?,F在卻還有那旭日初升,生氣勃勃的《武漢星期評論》巍然獨存于中國之中,大江之旁?!雹摺段錆h星期評論》的文章篇幅普遍不長,但筆鋒犀利,緊密扣合湖北實際問題,切中時弊,言論激進而無懼壓迫,在湖北地區(qū)引發(fā)強烈反響,“給當時被北洋軍閥王占元等統(tǒng)治的沉悶武漢輿論界帶來了一股新鮮的空氣”。⑧受到感化而參加革命運動的人云集響應,因此更加激起北洋軍閥和湖北地方頑固封建勢力的反感與仇視。
從數量上看,現存《武漢星期評論》第33—38、52、53號報刊中,文章(含通信)總計64 篇?,F將每號篇目總數及內容分類情況統(tǒng)計如下(見表1)
表1 《武漢星期評論》部分文章及內容分類統(tǒng)計表⑨
通過上表分析得出,《武漢星期評論》的文章類型具有內容多樣且集中的特點。其中,含教育改革的篇目共計28 篇,占可考總篇目數約47%,并且許多婦女運動、青年運動的開展囊括于教育改革之中,近乎一半的比例足以看出該刊以“寧可為真理的犧牲者,不可為強力的征服者”的價值準繩勉勵青年學生為教育改革事業(yè)不懈奮斗,印證了該刊改造湖北教育、反對封建勢力、揭露社會弊端與黑暗的創(chuàng)刊宗旨,關心和培養(yǎng)了城市與農村的廣大革命青年,啟發(fā)青年學生心智,促使他們與教職員一道覺醒斗爭,是一個飽含著朝氣蓬勃精神面貌的進步期刊。此外,進步文學篇數占可考總篇目數約33%,且該刊文學作品部分附屬于政治問題展開,運用文學特有表現形式吸引受眾群,廣受先進知識分子及思想進步的青年學生青睞。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雹狻段錆h星期評論》作為建黨前后在湖北地區(qū)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刊物,肩負著結合湖北特殊社會政治環(huán)境傳播馬克思主義,進而以自身無產階級立場引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崇高使命。該刊從創(chuàng)刊之日起就主張改造社會、改革教育、解放婦女。深刻剖析了湖北政治、教育、社會種種問題。黃負生著《軍閥腳下底自治》、李漢俊著《中國思想界的寒暑表兼晴雨表的梁啟超先生》、陳潭秋著《五一底略史》、蕭楚女著《資本主義制度底漢水流域》、林育南著《五七、五四與五一》、夏之栩的小說《佃戶》等,批判了腐朽封建軍閥反動統(tǒng)治和資本主義制度,赤裸裸地揭露了梁啟超的改良主義思潮。陳潭秋著《婦女運動》、劉子通著《改良湖北教育意見書》《我們應有最低限度的三種覺悟》等,抨擊了封建制度下的舊文化、舊教育,傳播了新文化、新思想,倡導了婦女解放,宣傳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婦女觀以及辯證唯物主義等,在發(fā)刊兩年左右時間里,厘清了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曲解,推動了馬列主義在湖北的傳播,促進了革命運動在湖北的發(fā)展,從而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以及湖北早期黨組織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理論基礎。
該刊以突出社會現實問題為導向,普及了階級斗爭的初步觀念,引領了社會上新興的社會主義先進思潮。不同于仰賴溫和的改良方式,在該刊的宣傳下,一批青年、工人的思想及視野發(fā)生轉變。
黃負生在《武漢星期評論》第23 號上發(fā)表時評《軍閥腳下底自治》。?文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結合馬克思階級斗爭理論,從參與運動的成員構成特點出發(fā),通過權衡湖北省與鄰省自治運動戰(zhàn)斗力,分析了湖北自治運動的特殊性,鮮明地指出湖北自治運動的階級實質,“這種自治是軍閥腳下底自治,受軍閥底施與,受軍閥底卵翼的”,這種自治是逃不脫地方軍閥,會使人民淪為軍閥統(tǒng)治的工具。他推測:“如果湖北果真達到自治目的,那就是受了湖南軍閥趙恒惕、北洋直系軍閥吳佩孚以及湖北地方軍閥夏斗寅、蔣作賓三面軍閥底施與了?!痹撐倪M而剖析了湖北自治運動的現實狀況以及面臨的突出問題,即湖北督軍王占元已被湘鄂聯軍驅逐,“驅王運動”獲得成功,但與此同時,直系軍閥開始建立統(tǒng)治。文章指出“軍閥腳下的自治是與王占元底專橫武斷獨裁制沒兩樣”,一針見血地指出唯有通過暴力手段推翻軍閥專制統(tǒng)治,“對于冒牌自治底軍閥和官僚根本推翻”,才能實現人民真正解放。這篇文章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一次重要嘗試,指引了湖北人民為之抗爭的正確方向。
陳潭秋著《五一底略史》?普及了“五一”運動歷史,使湖北人民逐步形成了工人國際聯合斗爭的初步觀念。1922 年武漢第一次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武漢星期評論》增刊“五一紀念號”,發(fā)表一系列紀念文章?!段逡坏茁允贰纺康脑谟趩拘压と穗A級自身強大的歷史使命,強調工人運動偉大的歷史作用。但其首先,沒有明確地提出“階級斗爭”的口號,只是通過介紹“五一”運動的起源,“五一”在美國、歐洲及東亞地區(qū)的采用和活動,“五一”運動中的慘劇,闡釋了勞動階級和資產階級壓迫與被壓迫的對立關系,對工人從“自在階級”轉為“自為階級”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該篇并未意識到八小時工作制仍然屬于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抗爭,只是促進了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改良,思想未能上升至采取大規(guī)模政治斗爭進而實現工人真正解放的高度,所以描述的仍是一個比較純粹的工人階級紀念日。
夏之栩在《武漢星期評論》上發(fā)表小說《佃戶》?,描述了佃戶常年受政治、經濟多重迫害的悲慘現狀。兩個差役向因荒年沒有收成,自顧不暇而苦苦求情的佃戶喝道:“我們不知道什么是荒年豐年!我們不知道你們有沒飯吃!你們總算是犯了法的!走吧!走吧!”反映出當時人們已經開始有意識地結合馬克思關于社會形態(tài)的相關理論,即地主階級為維護其階級統(tǒng)治而剝削農民的社會形態(tài),引發(fā)出對于封建社會問題的思考,逐步孕育出社會革命的雛形。
馬克思主義與基爾特社會主義究其根本由于所維護的階級對象不同,在中國該往何處去的問題上發(fā)生了不可同枝的兩類思潮的碰撞?!段錆h星期評論》秉承馬克思主義信仰,旗幟鮮明同以梁啟超、張東蓀所鼓吹的基爾特社會主義作不可調和的斗爭。
1922 年秋,梁啟超應中華大學校長陳時邀請來武漢講學,《武漢星期評論》特此出版“歡迎梁啟超”專號,深刻鞭撻了梁啟超的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其中,李漢俊著《中國思想界的寒暑表兼晴雨表的梁啟超先生》正是批梁代表作,這篇文章揭穿了梁啟超不寄希望于中國建立勞動階級政黨,而主張建立工人與雇主的聯合自治,實現產業(yè)民主,表面上頗有“擺脫資本家剝削”的意蘊,實質上則假借“社會主義”外衣,維護資本主義制度,走資本主義改良道路的真實面目,剖析了梁啟超反對民主革命、反對社會主義的實質,并進一步闡明和宣揚了民主革命一定會成功,社會主義一定要勝利的道理,予以一些知識分子警醒和啟示,對湖北地區(qū)的科學社會主義傳播起到了促進作用。
馬克思主義婦女觀是馬克思主義解放學說中的重要一環(huán),伴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傳入中國。湖北早期黨組織中的馬克思主義者,對婦女問題及其解放道路進行了初步探索,通過宣傳教育,使人民群眾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基本觀念,并結合中國國情把理論與思想轉化為現實的婦女解放行動,不僅有力推動了湖北地區(qū)婦女解放運動的發(fā)展,同時為婦女解放運動思潮同勞動運動思潮的緊密結合提供了現實動力。陳潭秋、劉子通等在《武漢星期評論》公開發(fā)表了大量反對封建勢力、呼喚婦女覺醒的文章,如《婦女運動》《希望武昌高師招收女生的事快些實現》《女同胞時機到矣》等,鼓勵湖北婦女聯合起來,進行反封建斗爭,為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
陳潭秋在《武漢星期評論》第33 期發(fā)表了《趕快組織“女界聯合會”》?一文,指出“婦女運動,是社會中非常重要的運動……在中國比較進化的省份,也正在萌芽,而湖北則是‘大夢方酣’‘規(guī)避不惶’‘肆口謾罵’”,他分析了湖北地區(qū)不同階級開展婦女運動的現實狀況,結合其他地區(qū)婦女運動情況,強調婦女解放首先需要充分發(fā)揮婦女自身主觀能動性,號召湖北婦女自發(fā)地聯合起來,昂揚斗志,同舟共濟?!肮耪Z說得好:‘有志者事竟成?!灰ФQ心,向前奮斗去,也不愁沒有達到目的之一日?!痹撐囊蚨嶙h盡快建立婦女聯合會,形成力量龐大的組織,共同抵御和對抗封建腐朽勢力。同時,該文還分析了社會各階級對婦女運動態(tài)度轉變的可能性,呼吁婦女提高自身修養(yǎng),陳潭秋認為,在社會分工下,男女的義務與權利不相匹配,則“只是形式上的平等罷了”。
《武漢星期評論》還連載了劉子通著《改造湖北教育意見書》?,該文是與陳潭秋充分討論后的一篇重要文章,其中包含著大篇幅提高婦女地位,倡導男女平等的論斷。該文首先特別強調要“擴充男女共學之機會”,指出武昌高師“尤亟開放”。其次,還猛烈地批判了當時腐朽的教育制度,指出湖北男女不能共學,是“部章規(guī)定之無當”和“負教育之責者,固陋茍安,太不思改良,以應環(huán)境之需求也”。?劉子通認為,男女共學是保障婦女基本權益,推動婦女進步的重要途徑。武昌高師當局最終未能頂住輿論壓力,于1921 年底考慮招收女學生。
林育南著《五七、五四與五一》,蕭楚女著《資本主義制度底漢水流域》等文章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的殘酷行徑,以及資本家與工人、地主與農民之間的剝削關系,倡導人民聯合起來,共同抵御對外侵略勢力和對內封建階級的雙重統(tǒng)治,對湖北地區(qū)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起到推動作用。
除上述內容以外,該刊還宣傳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揭示了宗教的本質,批判基督教”。?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視角來分析中國的現實問題,使得大批知識分子、青年、婦女、工人建立起馬克思主義信仰,紛紛走上革命道路。
《武漢星期評論》的撰稿人李漢俊、董必武、陳潭秋、黃負生、林育南等人在建黨初期積極參與各項組織工作,如創(chuàng)辦報刊、建立學校,籌建工人組織等,以批判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從而改造社會,破除舊教育,推進新思想、新文化。在此過程中,他們之間形成了緊密的聯系,為湖北早期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作了組織準備。
李漢俊不僅是《武漢星期評論》撰稿人,同時也是上?!缎瞧谠u論》主筆,該刊著重研究和普及各類社會主義,支持學生運動,提倡婦女解放等??梢钥闯觯摽瘎?chuàng)刊宗旨與《武漢星期評論》有異曲同工之處,《武漢星期評論》作為上海地區(qū)思想輿論工作的外延,建刊之初就利用上海既有的宣傳資源,推動了其在湖北地區(qū)的籌辦、建設與傳播。1919 年春,董必武在李漢俊引導和幫助下,如饑似渴地“閱讀了所有找得到的馬克思主義文獻”?,“(如《馬克思主義入門》《〈資本論〉淺說》等)和各種新思潮報刊(如北京《新青年》《新潮》《每周評論》和上?!睹駠請蟆芳捌涓笨队X悟》以及日本出版的《黎明》《改造》等)”?,從激進的民主主義革命者轉變成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董必武在《武漢星期評論》上宣傳革命,教育青年,這些都離不開他早年對于革命刊物的廣泛閱讀和沉淀。陳潭秋在《武漢星期評論》第35 期的一篇文章中,公開批評黨內出現的“注意城鎮(zhèn),忽視鄉(xiāng)村”的錯誤傾向,強調鄉(xiāng)村工作教育重要性,為后續(xù)黨組織工作向農村陸續(xù)開展指引方向并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由此,《武漢星期評論》成為他們共同成長、宣傳革命理論的平臺,繼而涌現了一大批具有強烈民族意識和愛國熱忱的革命積極分子,培養(yǎng)和凝聚了革命骨干力量,“群英結黨救中華”,為湖北早期黨組織作了干部儲備。
1920 年8 月,《武漢星期評論》的主要創(chuàng)辦人陳潭秋、黃負生、劉子通、李書渠等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中共武漢地委成立后,《武漢星期評論》逐步成為湖北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公開出版物和中共武漢地委、區(qū)委領導下改造湖北教育運動的宣傳陣地。黃負生作為《武漢星期評論》的主編和武漢地區(qū)黨的執(zhí)委會宣傳委員,不僅對傳播革命思想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而且在建黨初期將區(qū)黨委機關設立在自己家中作為掩護,《武漢星期評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婦女讀書會等均在黃家辦公,為湖北早期黨組織提供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辦公場所,對湖北早期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作出了特殊貢獻。
湖北早期黨組織成員從五四運動中真切體會到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以及依靠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群眾的必要性?!段錆h星期評論》作為湖北早期黨組織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載體,特別重視對群眾的宣傳教育工作。為了能讓更多群眾接受和領悟,該刊運用通俗的、富有鼓動性的、喜聞樂見的白話文,以小見大,更多強調理論意義而非理論本身,注重理論闡釋生活化。湖北早期黨組織成員親自參與指導青年投身革命斗爭,對推動婦女運動、青年運動、工人運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中進行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思想的宣傳也是建黨初期宣教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直接促成了1922 年女師學潮的爆發(fā)。
省立女子師范學校進步教員劉子通在《武漢星期評論》上連載刊登《改良湖北教育意見書》,猛烈批判腐朽的舊教育制度。頑固的封建校長王式玉,懼怕劉子通等先進知識分子對于新思想的宣傳,故解聘劉子通。同時,女師封建勢力也向進步女師學生施壓甚至是進攻,污蔑進步女師學生為“害群之馬”,勾結軍閥政府統(tǒng)治下的省教育廳,威逼劉子通離開武漢。緊急關頭,楊子烈、徐全直等進步女師學生在湖北早期黨組織成員劉子通、董必武等人領導下,采取靈活斗爭策略,充分調動起女師進步學生參與斗爭的積極性,聯合外校學生舉行同盟罷課、游行等活動。社會上,改革教務的呼聲越來越大,甚至傳遍了武漢三鎮(zhèn)。最終,在全體進步女師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驅逐了校長王式玉,取得了斗爭最終勝利。女師學潮,是全體女師學生精神上的大洗禮,其不僅是在湖北早期黨組織的指導下完成的一次革命斗爭,同時也為湖北早期黨組織儲備了組織力量。武漢地區(qū)婦女領袖夏之栩、徐全直等人在此次斗爭中先后入黨,壯大了黨組織的隊伍,她們從普通群眾到成為黨組織一員,躬先表率,激勵了更多知識分子帶動青年學生、婦女、工農和城市貧民共同參與反封建斗爭,將革命火種播撒到廣大群眾中去。
為了即時發(fā)布有關學運、工運的消息與時評,《武漢星期評論》建立了“湖北人民通訊社”,陳潭秋任社長,與許多報館及通訊社發(fā)生聯系,以交換新聞等方式開展活動。?同時《武漢星期評論》還依靠群眾辦刊,特別重視編讀往來,設置了“通訊”專欄。如1921 年12 月10 日發(fā)表的《K.S.C君致〈武漢星期評論〉記者函》、12 月17 日黃負生代表該社致信《本社答K.S.C 君》回復讀者K.S.C 君等。主編與讀者就某一社會問題、工作生活狀況等進行較為及時的互動和探討,并將一部分問題作為開放式議題,置于刊物評論處待群眾從長討論,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思想交流碰撞的平臺,體現了該刊密切聯系群眾的端正作風。
2021 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也是《武漢星期評論》創(chuàng)刊100 周年。恰逢這一歷史交匯點,該刊作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和黨組織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的重要歷史見證,不僅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上,具有一席之地,同時在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史上,也有其應得的地位。《武漢星期評論》作為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革命刊物之一,將社會輿論作為矛,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盾,以科學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支撐并賦予了廣大人民群眾廣泛接受的內容和形式,在湖北掀起了大規(guī)模反帝反封的學生運動、群眾運動和婦女解放運動,為湖北早期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以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必不可少的思想文化環(huán)境和條件。
“百年恰是風華正茂”,追溯湖北地區(qū)早期黨組織報刊創(chuàng)辦背景與革命歷史印跡,探尋并解讀早期共產黨人的初心,對于不斷認識、深化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賡續(xù)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信念、弘揚革命事跡與革命斗爭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注釋]
①關于《武漢星期評論》創(chuàng)辦時間有兩種說法.其一,陳乃宣在1982 年7 月29 日的《長江日報》上稱創(chuàng)刊問世于1921 年2 月.其二,根據湖北社會科學院編的《回憶陳潭秋》中黎少岑對《陳潭秋與〈武漢星期評論〉》的回憶,《武漢星期評論》應該創(chuàng)辦于黃負生、劉子通、陳潭秋等在省立武昌第一女子師范學校任教期間,推算可能最早創(chuàng)辦于1921 年1 月.
②武漢星期評論簡章[J].武漢星期評論(第35 號),1921-12-03.
③黃鐵.武漢最早的中共黨員黃負生(連載三)[J].武漢文史資料,2002(12):28-32.
④吳德峰.共產黨成立前后武漢地區(qū)的一些情況[J].武漢文史資料,2013(03):30-31.
⑤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回憶陳潭秋[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1 年7 月:35-38.
⑥黃鋼等編.黃負生紀念文集[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3年3 月:235.
⑦評論之評論(第一卷)(第4 號).1921-12-15.
⑧湖北人民出版社編.楚暉(第2 輯)[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年8 月:47.
⑨表1數據收集整合參考:黃鋼等編.黃負生紀念文集[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3 年3 月:248-252.
⑩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10 月:241.
?黃負生.軍閥腳下的自治[J].武漢星期評論(第23號),1921-08-10.
?陳潭秋.五一底略史[J].武漢星期評論(增刊“五一紀念號”),1922-05-01.
?之栩女士.佃戶[J].武漢星期評論(第33 號),1921-11-19.
?陳潭秋.趕快組織“女界聯合會”[J].武漢星期評論(第33 號),1921-11-19.
?劉子通.改造湖北教育意見書[J].武漢星期評論(第33號),1921-11-19.
?《五四運動在武漢》寫作組.五四運動在武漢[J].江漢論壇,1979(01):24.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研究室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第2 集)(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 年4 月:485.
?[美]海倫·福斯特·斯諾著.中國老一輩革命家自傳[M].江山碧譯.香港萬源圖書公司,1978 年2 月:31.
?汪季石.報人·先驅·旗幟——紀念中共早期黨員詹大悲殉難62 周年[J].黃岡師專學報,1990(01):41-46.
?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湖北歷史(1919.5—1949.10)[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9 月:57.
?曾慶桃.陳潭秋對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探索與實踐[J].理論月刊,2018(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