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秀琴
摘要: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不僅僅是一種學習形式,更是一種數(shù)學學習的目標。我們的教學應以學生問題為起點,通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來撬動以“教”為中心的課堂,優(yōu)化課堂生態(tài)。教師要重視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對學生提問方法的指導??梢圆扇 皩W前問——鼓勵學生在預習中提問”“學中問——引導學生生成問題”“學后問——讓學習持續(xù)發(fā)生”的策略,將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貫穿在整個教學當中。
關鍵詞:數(shù)學教學 學生提問 引導策略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地將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作為課程總目標之一,可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不僅僅是一種學習形式,更是一種數(shù)學學習的目標。問題意識是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然而反思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行為,教師似乎更重視問題解決,對于問題提出往往是蜻蜓點水。大多數(shù)老師的課堂都是以問題為中心,采取“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沒有留時間給學生提問,沒有進行對學生提問方法的指導,創(chuàng)設的情境也不適合學生提問。我們的課堂教學需要變革,我們的教學應以學生問題為起點,通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來撬動以“教”為中心的課堂,優(yōu)化課堂生態(tài)。教師要重視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對學生提問方法的指導。
一、學前問——鼓勵學生在預習中提問
數(shù)學學習可以安排學生進行“預學”。在中高年級,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課前閱讀課本,預習“新課”,從標題開始,字斟句酌,文圖兼顧,對關鍵詞句進行標注,不懂的地方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上新課時,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學習欲望會更強,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會更高。
教學北師大版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組合圖形的面積》一課時,我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讓學生在書上自由記錄自己的疑問和想提出的問題。第二天上課時同學們圍繞著他們所提的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師:同學們昨天都預習了新課,剛才課前老師也了解了一下,許多同學都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今天我們來交流一下大家預習的收獲以及存在的問題。
生1:我的問題是:“什么是組合圖形?”(這位同學就課題發(fā)起了提問)
生2:我能回答你,由幾個簡單的圖形組合起來的圖形就是組合圖形,例如智慧老人家的客廳平面圖就是一個組合圖形。
師:看,這位同學不但回答了問題,還舉出了恰當?shù)睦?,真是好樣的!(師相機用課件出示了客廳平面圖)
生3:智慧老人大概要買多大面積的地板呢?
生4:我覺得應該比24平方米多,比42平方米少,因為客廳比4×6的長方形大一點,比6×7的長方形小一點,智慧老人大概要買30多平方米的地板。
(許多同學都表示贊同,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
生5:如何求客廳的面積呢?
生6:可以在平面圖中橫著加一條線,分成兩個長方形,分別求出兩個長方形的面積,再把兩個長方形的面積加起來。(師課件出示圖①)
(這位同學的想法似乎給其他同學很好的啟示,許多同學都躍躍欲試)
生7:也可以豎著分,把它分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再把兩個圖形的面積相加。(師課件出示圖②)
生8:也可以斜著加一條線,將圖形分成兩個梯形,再把兩個梯形的面積相加。(師課件出示圖③)
生9:剛才幾位同學都是用分的方法,我和他們的方法不一樣,我是在圖形的右上角補上一個正方形,就成了一個大長方形,用大長方形的面積減去正方形的面積。(師課件出示圖④)
生10:我觀察了一下,上下兩個長方形的寬都是3,所以我可以將上面的小長方形割下來,移到下面長方形的左邊,就成了一個大長方形,這個大長方形的面積就是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師課件出示圖⑤)
師:同學們想到了這么多種算法,真是了不起,老師為你們點贊!我們來將這些方法分分類。圖①②③,這幾種方法都是將組合圖形分成若干個基本圖形,這種方法叫“分割法”;像圖④這樣“補”的方法,在數(shù)學上叫“添補法”;而圖⑤這種先“割”再“補”的方法,在數(shù)學上叫“割補法”。這些方法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生11:都是將組合圖形轉(zhuǎn)化成了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
……
課堂上出現(xiàn)這么多精彩的問題與回答,源于學生對書本的深度了解,源于他們預習時深度的思考。課前學生鉆研教材,提出疑問,課上再重點答疑,能取得非常好的學習效果。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課上通過生生和師生間的提問、傾聽、對話與合作,能夠收獲對問題比較全面的解釋和理解。
二、課中問——引導學生生成問題
問題化學習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更注重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提問。課中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提問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提問,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認知沖突中發(fā)現(xiàn)問題,真正讓問題提出落地生根。學生學會自主提出問題,圍繞問題嘗試探究,合作分享,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能幫助學生形成問題化思維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北師大教材二年級上冊“課桌有多長”(“厘米”的認識)一課時,我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小朋友發(fā)現(xiàn)用“一搾”來測量物體的長度不標準、不統(tǒng)一后,得出要用到量長度的工具——尺。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細觀察,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有什么問題要問?(課件出示一把尺子圖)
生1:我發(fā)現(xiàn)尺子上有一些線、數(shù)字,還有“cm”。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這些線叫刻度線,數(shù)字就是刻度,能方便我們讀出物體的長度,“cm”是單位。
生2:老師,為什么屏幕上尺子上是“厘米”,而我們的尺子上是“cm”?
生3:我知道,“cm”就是“厘米”的簡便寫法。
師:是的,“cm”就是“厘米”的英文縮寫,“cm”就是表示“厘米”,由于“cm”書寫方便,所占空間小,所以你們大多數(shù)同學的尺子上都是用“cm”表示單位的。
生4:我發(fā)現(xiàn)尺子前面都有一段是空著的。
生5:不是呀,我的尺子前面沒有空的。
師:(我立即將這兩種尺子都放到實物投影儀下展示)這兩把尺子一把前面空了一點,一把沒有空,誰知道這是為什么?
生6:他們倆的尺子一個是不銹鋼的,一個是塑料的,我發(fā)現(xiàn)塑料尺子的前面都有一段是空著的,不銹鋼尺子前面沒有空著的地方。
師:對。塑料尺子它不夠堅固,容易碰壞,所以前面空一小段,是為了保護刻度線;而不銹鋼尺子堅固,不易損壞,所以它前面不用空,可以直接從最左端測量,這樣測量會更方便一些。
生7:老師,1厘米有多長呀?
生8:尺子上1大格就是1厘米,如從0到1,或從2到3都是1厘米。
師:尺子上任意兩個相鄰刻度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大家用手指比畫一下,看看從0到1有多長,再保持兩根手指之間距離不變,手慢慢離開尺子,體會一下1厘米有多長。大家看看自己兩根手指之間的距離,有什么想說的?
生9:1厘米好短呀!
(同學們點了點頭,都覺得1厘米很短)
師: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
生10:我橡皮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
生11:我指甲蓋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
生12:老師,怎么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呀?
我沒有立即告訴學生該如何測量,而是順勢用課件呈現(xiàn)書上四種測量鉛筆長度的方法,請同學們小組討論:這四種方法里,哪些測量方法和結(jié)果是正確的?哪些測量有問題?
一陣激烈的小組討論之后,各個小組的同學都踴躍舉手。小班長直接站起來說出了每幅圖的測量方法正確與否,并準確闡述了測量物體的方法:第1幅圖測量方法是錯的,鉛筆的一端沒有和0刻度線對齊;第3幅圖是從刻度1開始量的,最后到6,鉛筆長度應該是5厘米,而不是6厘米,也錯了;第2幅圖和第4幅圖測量方法都是對的。量物體長度時,要把物體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對著幾,物體長度就是幾厘米。如果不從0開始量,從其他刻度量也行,例如像第4幅圖那樣,只要把后面的數(shù)字減前面的數(shù)字,得到的數(shù)就是物體的長度。
同學們都紛紛表示贊同,向小班長精彩的分析和總結(jié)報以熱烈的掌聲。
生13:我同桌的尺子斷了一截,能用來測量物體長度嗎?
生14:能,像剛才班長說的那樣量,用物體一端對準一個刻度,把后面數(shù)字減前面數(shù)字就行。
生15:有沒有1厘米長的尺子呀?
生16:肯定沒有,1厘米的尺子太短了,量起來不方便,再說那么短的尺子也容易弄丟呀。
生17:老師,有更大一點的長度單位嗎?有長一點的尺子嗎?我覺得我們的尺子太短了,量很長的東西不方便。
(學生的這些問題直擊后面的學習內(nèi)容,他們發(fā)現(xiàn)只有“厘米”這一單位不夠用,產(chǎn)生了學習更大的長度單位的念頭)
師:是呀,這個問題問得好,有沒有更大的長度單位呢?有沒有更長的尺子呢?
生18:有,還有“米”這個單位,還有米尺,下一課時就要學,我都提前看了。
這一問一答,使許多同學迫不及待地想要學習下一課,有的甚至會回家查閱資料或問家長還有哪些長度單位。
……
課堂上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提問和交流,給每個學生提問的機會,尊重每個學生的原生問題和對問題的自我理解,用學生的提問引領整節(jié)課的教學,使學生感受到課堂上不是在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而是在解決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學習會更投入,更聚精會神,也更能激發(fā)質(zhì)疑問難的熱情。有時課堂上學生問得太多,會有一點浪費時間,但考慮到問題提出對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價值,這種所謂時間上的浪費都是值得的,因為學生收獲了思考,這才是我們數(shù)學課堂該有的樣子。
三、學后問——讓學習持續(xù)發(fā)生
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后有什么困惑,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問題,有沒有產(chǎn)生新的問題?在解決核心問題的學習活動之后或在課堂總結(jié)階段,教師要留點時間,提供學生提問的機會,讓學生將心中的疑惑或在學習新知之后又萌生的新問題表達出來,讓學習持續(xù)發(fā)生。
在三年級下冊“分一分(一)”(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一課的教學中,在進行全課總結(jié)時,我這樣引導: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在數(shù)的王國里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分數(shù)。關于分數(shù),你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
學生異?;钴S,紛紛舉手起來匯報收獲。
師:看來同學們對今天所學的知識掌握得特別好。關于分數(shù),你還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分數(shù)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
生2:有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數(shù)嗎?有分子和分母一樣大的分數(shù)嗎?
生3:分數(shù)怎么計算呢?
生4:分數(shù)怎么比較大小呀?
師:小朋友真棒,一下子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這些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陸續(xù)都會學到,我們也可以通過詢問、查閱資料提前了解。
第二天我去教室晨檢時,發(fā)現(xiàn)講臺前圍著一大群學生,他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昨天課末各自提出的問題。實踐表明,對于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更有興趣去探索答案。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我們教師無須作答,只需要給他們一個方向,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求助,去尋找,總能找到他們心中的答案。認識分數(shù)這一課時結(jié)束了,學生關于分數(shù)的學習還在發(fā)生。
好奇、愛尋根問底是兒童的天性,教師在教學中要順應兒童這一天性,要善于保護學生愛提問的特質(zhì)。我們要以學生問題為起點、教師問題為引導靈活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樂學善思,最終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多鼓勵,善引導,長堅持。
責任編輯: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