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教師發(fā)展中心 要瑞卿
沙河市冊井學區(qū) 侯利芬
《月相變化》是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nèi)容,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性的。農(nóng)歷上半月,月相是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教材中“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意圖讓學生通過這個實驗初步認識到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fā)光、太陽照射及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zhuǎn)有關(guān)。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實驗有諸多不足。
在教室或一塊空地一邊墻面上貼上“太陽”,在場地中間畫上兩個圓圈。4 名同學站在小圓上,代表地球上的觀察者;一名同學舉一個一半被涂亮的皮球,代表月球,沿大圓轉(zhuǎn)動一圈,表示月球繞地球運動一個月(如圖1 所示)。讓“月球”的亮面始終朝向“太陽”,表述“月球”只能有一半被太陽照亮。當“月球”運動到1、2、3……8 的位置時,分別畫下我們所觀察到的月相(如圖2 所示)。
圖1
圖2
1.室內(nèi)進行實驗,場地過小,讓全部學生去教室外面,學生的秩序不好維護,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安全隱患等不可控因素多。
2.每個學生看到的只是自己所在處觀察到的月相,不能讓所有的學生都比較全面看到月相的變化。如果有一個學生畫錯了月相,整個小組將無法歸納出正確的月相變化規(guī)律,實驗效果不理想。
3.為了讓學生體驗真實的月相變化,教材還設(shè)計了讓學生堅持觀察一個月的月相,并把每天的月相畫下來的環(huán)節(jié)。這雖然可以讓學生親自觀察到不同月相,可在實際的操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因觀察時間太長,容易失去耐心。如果遇到陰雨天氣,就不能看到月相,所以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我對原實驗進行了創(chuàng)新設(shè)計,自制了模擬月相變化演示儀。
1.準備材料:兩根長50cm 的木條、一根長25cm 木條、一個乒乓球、一塊長方形的泡沫板(長和寬分別是70cm、60cm)、一個黃色的乒乓球、一些鐵釘?shù)取?/p>
2.在泡沫板的中心畫出一個圓表示地球,右邊畫出一個太陽,在地球的周圍畫出月球的不同的形狀。把乒乓球一半涂黑,涂黑的一半表示暗區(qū),沒有涂的一半表示亮區(qū)。
3.把兩根長50cm 的木條擺成十字架的形狀,中間用鐵釘固定,然后把泡沫板固定在上面,這樣可以使教具更加堅固。
4.把這根長25cm 的木條的一端用鐵釘把乒乓球固定,另一端用鐵釘固定在泡沫板上地球的中心(如圖3 所示)。注意,固定以后必須能讓木條還可以做圓周運動。把手機固定在木條這端的上面,手機攝像頭朝向乒乓球的那端(如圖4 所示)。
圖3
圖4
5.打開白板,讓手機和白板同步,這樣教具就可以演示了。
用手機模擬地球,手機攝像頭模擬地球上的觀察者,讓代表月球的兵乓球繞著地球轉(zhuǎn)動。但在轉(zhuǎn)動的過程中,我們讓太陽的位置保持不動,乒乓球的亮面要始終對著太陽。這樣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就能通過和手機同步的白板輕松觀察到月相在一個月中的連續(xù)變化的過程,從而認識不同的月相,并掌握月相的變化規(guī)律(如圖5 所示)。
圖5
1.制作簡單,成本低廉,低碳環(huán)保。
2.模擬月相變化演示儀把抽象的宇宙空間轉(zhuǎn)換為實體模型,實驗現(xiàn)象非常明顯,使得所有的學生都可以直觀、全面看到一個月內(nèi)的月相的變化及規(guī)律,并理解、掌握其原理。
3.在教室里就可以完成實驗操作,避免了到室外實驗的不可控因素。
4.利用手機和白板同步的功能,大大縮短了觀察的時間,提高了實驗的效率。
5.該教具啟發(fā)了學生在日常生活及學習中去觀察、發(fā)現(xiàn)、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