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祥,麥慶云,黎允詩,梅珺琰,梁愛軍,彭新良,周瑞鴻,周少虎**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生殖醫(yī)學科,廣東廣州 510405;2.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生殖醫(yī)學中心,廣東廣州 510080;3.廣州醫(yī)藥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220)
β-地中海貧血(簡稱β-地貧)是由人β-珠蛋白(HBB)基因突變引起的,是我國南方發(fā)病率最高的單基因遺傳病[1]。其中,HBB-28(A>G)突變是我國β-地貧患者攜帶的5種最常見的HBB突變之一[2]。與其他亞型不同,HBB-28(A>G)突變位于起始密碼子上游28個堿基的啟動子區(qū)內,突變的產(chǎn)生破壞了轉錄因子ATA box的結合,降低了HBB的RNA表達[3]。純合子或復合雜合子-28(A>G)突變的患者可出現(xiàn)重度貧血或中間型貧血[4],然而,由于純合子患者臨床材料有限,并且其基因突變位于非編碼區(qū),目前非編碼區(qū)突變影響相關基因轉錄組表達水平的研究較少。
近年來,由于操作簡單、成本低和效率高等優(yōu)點,規(guī)律間隔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生物體的基因組編輯[5]。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特定位點制造特定的DNA雙鏈斷裂(DNA Double Strand Breaks,DSBs)和同源定向修復(Homology Directed Repair,HDR)以引入或糾正特定的基因突變已經(jīng)成為首選的方法[6]。本研究在CRISPR/Cas9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沉默突變阻斷連續(xù)的再次靶向或再次切割的CRISPR/Cas靶點(Consecutive re-Guide or re-Cas steps to Erase CRISPR/Cas-blocked Targets,CORRECT)的新型無痕基因組編輯技術[7],在人HBB基因上引入HBB-28(A>G)點突變,高效建立人β-地貧HBB-28(A>G)HEK293T純合突變細胞株,為后續(xù)疾病的細胞和分子基礎研究,以及建立基因突變修復方法奠定基礎。
1.1.1 細胞株和質粒
HEK293T細胞由本實驗室保存,CRISPR/Cas9質粒PX459購自美國Addgene公司,pCMV-GFP-p62購自上海碧云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1.2 主要試劑和儀器
限制性核酸內切酶BbsⅠ、T7EⅠ、AatⅡ、T4連接酶、T4磷酸化酶均購于美國NEB公司,小向導RNA (small guide RNA,sgRNA)以及PCR引物均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單鏈寡核苷酸(single-stranded Oligo DNA Nucleotides,ssODNs)由蘇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Trans 5α感受態(tài)細胞購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質粒提取試劑盒購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X-tremeGENE HP DNA細胞轉染試劑盒購于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熒光倒置顯微鏡為德國徠卡(Leica)儀器有限公司產(chǎn)品,PCR基因擴增儀為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產(chǎn)品。
1.2.1 sgRNA的設計與CRISPR/Cas9表達質粒構建
查詢人HBB基因序列(Genbank:NC_000011.10;https://www.ncbi.nlm.nih.gov/),利用網(wǎng)站https://crispr.mit.edu設計sgRNA靶點。根據(jù)確定的sgRNA靶點序列合成2對互補引物,sgRNA均為正義鏈序列靶點,因此,需在引物5′端加上BbsⅠ酶的黏性末端,其中,CACC加在正向引物前,AAAC加在反向引物前(表1)。sgRNA引物磷酸化與退火:分別取1 μL T4磷酸化酶、1 μL正向引物和1 μL 反向引物(濃度均為100 μmol),混勻后進行5′端磷酸化修飾,并經(jīng)退火形成雙鏈(37℃,30 min;95℃,10 min)。雙鏈sgRNA與線性化CRISPR/Cas9質粒連接:分別取1 μL T4連接酶、2 μL退火產(chǎn)物,以及100 ng經(jīng)BbsⅠ酶處理的線性化二合一CRISPR/Cas9質粒,混勻后于16℃連接過夜,獲得PX459-sgRNA1-Cas9和PX459-sgRNA2-Cas9的共表達質粒。轉化(熱激法):按照Trans 5α感受態(tài)細胞的產(chǎn)品說明書,將10 μL連接產(chǎn)物轉化入100 μL感受態(tài)細胞中,輕輕搖勻,冰上放置30 min,42℃水浴中熱激45 s,迅速置于冰上冷卻2 min,涂布于含50 μg/mL氨芐青霉素(Amp)的LB固體平板,37℃倒置培養(yǎng)16-18 h。測序驗證:分別挑取8個單克隆菌落至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37℃、220 r/min搖床擴增培養(yǎng)12-16 h,測序鑒定并挑選連接成功的PX459-sgRNA1-Cas9和PX459-sgRNA2-Cas9共表達陽性克隆,根據(jù)天根質粒小量提取試劑盒說明書提取陽性克隆質粒。
表1 sgRNA互補引物序列
1.2.2 ssODNs序列設計
選擇突變位點左右兩側各50 bp序列作為同源臂,合成外源性同源重組模板ssODNs (圖1)。設計ssODNs時采用CORRECT技術[7],即在不引起氨基酸移碼突變或錯義突變的前提下,為防止基因組DNA成功突變后被CRISPR/Cas9系統(tǒng)二次切割,依據(jù)氨基酸的簡并性,在前間隔序列的鄰近基序(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PAM)附近引入同義突變堿基(A>C),重組后以終止Cas9 蛋白切割活性。因為HBB-28(A>G)位于非編碼區(qū),故本研究均用阻斷突變(Blocking Mutation Base)表示。為方便后續(xù)的鑒定,在引入阻斷突變堿基的同時,引入一個新的限制性內切酶AatⅡ識別位點(5′-GACGTC-3′)。如圖1所示,ssODN1序列為正向序列,ssODN2為反向序列。
The red font is sgRNA sequence,the green font is PAM sequence,the yellow font is HBB-28 (A>G) mutation site,the blue font is A>C blocking mutation site,the lower horizontal line is the target sequence
1.2.3 脂質體轉染
轉染前于細胞培養(yǎng)瓶中復蘇HEK293T細胞,使用含有10%的新生牛血清(FBS)、1%雙抗(100 U/mL青霉素和鏈霉素)的DMEM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當細胞傳代2-3次性狀穩(wěn)定且狀態(tài)較好時,將細胞消化后鋪于細胞六孔板中,待六孔板中每孔的HEK293T細胞密度匯合到該孔總細胞的70%-80%時,使用X-tremeGENE HP DNA細胞轉染試劑盒進行轉染操作。在HEK293T細胞中脂質體分別轉染1 μg、2 μg和3 μg含綠色熒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pCMV-GFP-p62表達載體,48 h后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GFP的表達豐度,評估轉染效率,選擇合適的質粒濃度進行轉染。
轉染:將脂質體X-tremeGENE HP、PX459-sgRNA1-Cas9/PX459-sgRNA2-Cas9共表達質粒、ssODN1/ssODN2和無血清培養(yǎng)基室溫平衡至15-25℃,短暫漩渦混勻脂質體X-tremeGENE HP;用無血清培養(yǎng)基將PX459-sgRNA1-Cas9或PX459-sgRNA2-Cas9共表達質粒稀釋至終濃度為1 μg質粒DNA/100 μL無血清培養(yǎng)基(0.01 μg/μL),輕柔混勻;再加入1.5倍PX459-sgRNA1-Cas9或PX459-sgRNA2-Cas9共表達質粒體積的脂質體(脂質體切勿接觸到塑料管壁),室溫孵育15-20 min,得到轉染復合物;用吸管沿著邊緣輕輕吸去六孔板中的細胞培養(yǎng)液,再加入2 mL新鮮的含有10%的FBS、1%雙抗的DMEM培養(yǎng)基后,將處理好的轉染復合物逐滴全部加入,輕輕搖勻,培養(yǎng)24 h后棄去培養(yǎng)液,并更換為2 mL含有0.6 μg/mL嘌呤霉素(Puromycin)的無血清培養(yǎng)基進行藥物篩選,繼續(xù)培養(yǎng)48 h,收集孔內的一半細胞并提取基因組DNA,PCR擴增含有突變位點的片段進行測序鑒定,得到作用sgRNA1和sgRNA2靶點的陽性克隆。
1.2.4T7EⅠ實驗與整合效率檢測
如圖1所示,在ssODN發(fā)生整合后,會在1號外顯子上游28個堿基處引入HBB-28(A>G)點突變和1號外顯子上游26個堿基處引入阻斷突變堿基(A>C),此時將得到一個新的限制性內切酶AatⅡ識別位點(5′-GACGTC-3′)。為了驗證不同靶點的切割效率,以及正、反鏈ssODN的整合效率,將實驗分為4組:①sgRNA1+ssODN1、②sgRNA1+ssODN2、③sgRNA2+ssODN1、④sgRNA2+ssODN2。采用1.2.3節(jié)的方法將各組進行脂質體轉染48 h后收取HEK293T細胞,收集野生型293T細胞和實驗組①-④部分細胞提取基因組DNA,PCR擴增含靶點的片段,引物為HBB-FP:5′-GCAATTTGTACTGATGGTATGG-3′;HBB-RP:5′-ATAACAGCATCAGGAGTGGAC-3′。PCR 擴增反應條件為預變性94℃、4 min;變性94℃、30 s,退火56℃、30 s,延伸72℃、30 s,35個循環(huán);總延伸72℃、10 min,4℃保存。最后分別取200 ng PCR產(chǎn)物進行T7EⅠ(T7EⅠ 0.5 μL和相應buffer 1 μL,共10 μL體系,37℃,0.5 h)和AatⅡ(AatⅡ 0.5 μL和相應buffer 1 μL,共10 μL體系,37℃,1 h)酶切,使用10×Loading buffer終止酶切反應后,取8 μL酶切產(chǎn)物進行1%瓊脂糖凝膠電泳,選擇有切割效率的PCR產(chǎn)物進行Sanger測序。
凝膠成像后用ImageJ軟件進行灰度分析,比較各組切割效率和整合效率。切割效率用T7EⅠ酶切活性表示,整合效率用AatⅡ酶切活性表示。切割效率[8]=1-[c/(a+b+c)]0.5(其中a、b分別為凝膠圖中被切割2條電泳條帶對應ImageJ軟件的峰面積;c為未被切割條帶的峰面積,也是最大的峰面積)。根據(jù)被整合細胞占T7EⅠ切割陽性細胞的百分比,設定相對整合效率的計算公式:相對整合效率=(AatⅡ酶切活性/T7EⅠ酶切活性)×100%。被AatⅡ切割越多,說明該組發(fā)生基因重組或整合的細胞越多,整合效率越高。
1.2.5 單克隆培養(yǎng)與鑒定
根據(jù)酶切實驗的結果,選擇整合效率最高的實驗組采用96孔板計數(shù)稀釋接種的方法[9]進行單克隆篩選,細胞采用含有10%的FBS、1%雙抗的DMEM培養(yǎng)基,于37℃、5% CO2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4-5 d后,觀察除去雙細胞和多細胞孔,對細胞形態(tài)正常且單一細胞孔做標記;繼續(xù)培養(yǎng)7-9 d,待細胞長滿整個孔后,吸取孔內2/3的單克隆集落細胞提取基因組DNA,挑選10個單克隆集落細胞,采用1.2.4節(jié)的PCR方法擴增含有突變位點的片段,并進行測序鑒定,獲得含目標純合突變的單克隆細胞株。
根據(jù)圖2的質粒測序分析結果可知,PX459-sgRNA1-Cas9和PX459-sgRNA2-Cas9共表達質粒構建成功。
圖2 PX459-sgRNA1-Cas9和PX459-sgRNA2-Cas9共表達質粒測序結果
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轉染1 μg質粒時不到20%的細胞表達GFP,轉染2 μg質粒時表達GFP的細胞比例達到80%,轉染3 μg質粒時表達GFP的細胞比例在85%以上(圖3)。為了減少轉染的毒性同時又達到較好的轉染效果,選擇轉染2 μg質粒進行后續(xù)實驗。
(a)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transfected by 1 μg,2 μg and 3 μg GFP plasmids;(b) The bright field and green fluorescence image of 2 μg GFP plasmid transfection
2.3.1 sgRNA切割效率和ssODNs整合效率驗證
sgRNA切割效率實驗(T7EⅠ酶切活性):PCR擴增包含有突變位點在內的片段,實驗組①-④的PCR產(chǎn)物總長度是578 bp,且均表現(xiàn)出切割活性,酶切后分為3條條帶:原有條帶578 bp,以及被切割后的372 bp和206 bp兩條條帶(圖4)。結合灰度分析,實驗組①-④的切割效率分別為27.19%、22.72%、18.62%和21.49%(表2)。對于HBB-28基因,活性最高的是sgRNA1,因此,后續(xù)的基因定點突變實驗選用sgRNA1進行。
ssODNs整合效率實驗(AatⅡ酶切活性):當ssODNs整合至目標位置時,會被AatⅡ酶識別并切割,如圖4的電泳圖及表2的灰度分析結果所示,實驗組①-④均有AatⅡ酶的酶切活性,整合效率分別為26.41%、22.25%、14.78%和12.84%,說明這4組均有ssODNs整合。
M:Marker;①:sgRNA1+ssODN1;②:sgRNA1+ssODN2;③:sgRNA2+ssODN1;④:sgRNA2+ssODN2
表2 各組切割效率、整合效率和相對整合效率
根據(jù)表2匯總的各組切割效率、整合效率和相對整合效率可知,實驗組①的切割效率和整合效率最高,其相對整合效率為97.14%,與相對整合效率最高的實驗組② (97.96%)相差不大。為了減少實驗結果的誤差,對實驗中的PCR產(chǎn)物進行T7EⅠ酶切和AatⅡ酶切的重復實驗,結果與初次實驗差異不大。因此,選擇實驗組①進行后續(xù)的單克隆篩選實驗。
2.3.2 測序鑒定
結合圖4和表2的灰度分析,以及圖5峰值結果,實驗組①-④均發(fā)生了切割和整合,引入了β-地貧基因HBB-28(A>G)和阻斷突變堿基(A>C),且實驗組①和②的雜合峰值比實驗組③和④高(圖5),說明實驗組①和②的切割效率和整合效率高,但未進行單克隆挑選,故顯示為雜合的峰圖。
如圖6所示,單克隆HEK2937細胞株同時引入了HBB-28(A>G)和阻斷突變(A>C)堿基。10個單克隆中還包含5個雜合突變、1個非目標突變純合細胞株以及3個無相應堿基突變的野生型細胞株。
The blue arrow shows HBB-28 pathogenic point mutation base (A>G),and the red arrow shows blocking mutation base(A>C)
The blue arrow shows HBB-28 pathogenic point mutation base (A>G),and the red arrow shows blocking mutation base(A>C)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是繼鋅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ZFNs)和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s)技術之后出現(xiàn)的第三代新型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通過導向sgRNA招募Cas9蛋白在細胞內靶基因特定位點進行特異切割形成DNA雙鏈斷裂,進而誘發(fā)同源重組和非同源末端連接的自我修復過程,實現(xiàn)對基因組特定靶點的編輯[5,10]。該技術操作便捷、重復性好,而且易于設計、插入效率高,已在醫(yī)學、藥物、生命科學等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11]。
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基因HDR頻率相對少見,大多數(shù)情況下DSBs由非同源連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修復[12]。然而,HDR介導的基因插入在人類疾病模型制備、基因治療和農(nóng)業(yè)遺傳改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效率很低[13]。因此,如何提高HDR的頻率對提高編輯效率顯得格外重要。其中,單鏈供體ssODNs模板的應用,有助于提高HDR的頻率。與利用雙鏈DNA(double strand DNA,dsDNA)模板或其他遺傳操作進行小片段插入、缺失或點突變不同,對于短片段的插入,ssODNs作為供體模板具有更高的基因插入效率[14]。另外, dsDNA同源模板受拓撲結構、同源臂長度等影響,構建過程需要數(shù)周,而ssODNs合成時間短,且不需要任何篩選標記就可以一步完成基因精確修復,不會隨機整合到基因組中,是一種更加安全、精確的基因編輯方法[15,16]。
Kwart等[7]和Paquet等[17]利用CRISPR/Cas9和ssODN在人類多功能干細胞中引入與疾病相關的致病突變時發(fā)現(xiàn),高達95%的已編輯位點的序列會被再次編輯,造成額外的indel突變破壞。利用CORRECT技術能夠有效阻斷多個位點的再次編輯,這些阻斷突變堿基能以高效率、高精度選擇性引入單等位或雙等位基因序列,使HDR的編輯精度提高到每個等位基因的10倍,阻斷突變的位點越接近PAM位點,HDR的效率越高[7,17]。為了提高HDR的頻率,本研究一方面利用CORRECT基因編輯新技術在CRISPR/Cas9靶向所需PAM序列附近插入同義突變堿基到HDR模板中,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不良的再次編輯,提高了ssODNs的相對整合效率(達97.14%),獲得了純合的單克隆HBB-28(A>G)細胞株。另一方面,本研究在PAM前5個堿基處引入限制性內切酶AatⅡ識別位點,同樣得到較好的編輯和整合效率。比較ssODNs的正反方向對整合效率的影響發(fā)現(xiàn),sgRNA1和sgRNA2均為正義鏈序列的靶點,對于編輯效率高的sgRNA1靶點,正、反向ssODNs的整合效率分別為26.41%和22.25%,相對整合效率分別為97.14%和97.96%,表明正、反方向的ssODNs對相對整合效率影響不大。對于編輯效率相對較弱的sgRNA2靶點,正、反向ssODNs的整合效率分別為14.78%和12.84%,相對整合效率分別為79.42%和59.72%,表明對sgRNA2靶點而言,正向ssODN1的相對整合效率更高。但該結果是否適用于其他靶點,需要進一步驗證。盡管針對單個等位基因的阻斷突變堿基(同義突變)的引入不影響氨基酸序列,但是引入的突變堿基是否在DNA或RNA水平影響細胞的轉錄調控或內部功能尚不清楚。遺傳密碼被破解以來,人們通常認為遺傳密碼具有簡并性,同義突變是無害的,不會改變蛋白質序列[18,19]。然而Shen等[20]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同義突變是非常有害的,他們通過改造釀酒酵母基因組中21個有代表性的基因,制造了8 341個突變體,結果顯示至少75%的同義突變顯著損害釀酒酵母的適應度,且損害幅度超過0.1%,是自然選擇在釀酒酵母中所能感知的最小適應度變化的10 000倍。但是該實驗是在單倍體芽殖酵母中進行的,后期需要在不同生物體及其雜合狀態(tài)下做進一步的實驗驗證。
本研究雖然未進行基因點突變后的細胞功能驗證,但是在方法學上提供了一種新型、高效的點突變編輯方法,且該方法同樣適用于特定基因突變位點的修復,為后續(xù)的研究奠定了模型和方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