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龍
遼寧石化職業(yè)技術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各界對人才的任用標準越來越嚴格。高職院校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平臺,肩負著對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責任。對高職院校而言,培養(yǎng)出一名優(yōu)秀的學生,不僅可以為社會各界輸送有用之才,同時也可以為學校帶來良好口碑。因此面對社會嚴格用人問題,對高校來說既是一種機遇,又是一種挑戰(zhàn)。在現階段,社會上各種高材生高智商低情商犯錯犯罪的現象偶有發(fā)生。而此類現象的根源就是在校學習時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學校也過多地重視其知識的灌輸和培養(yǎng),而忽視其思想的發(fā)展,長此以往,學生會更加輕視思想政治教育,在行動行為上我行我素,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抵觸心理。學生長期地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未建立正確的做事原則,缺乏思考,這對其成長是極其不利的。高職學生的接受能力相對較高,以英語課堂作為主體,強化其思政內容的滲透,兩者相互融合,達到思政與英語教學共同進步的目的。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常常思考:要怎樣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對什么樣的學生進行培養(yǎng)?成為怎樣的人?要以教育活動目的來開展教育,加快社會朝著現代化方向發(fā)展的步伐。因此,高職院校教師對人才的培養(yǎng),可以看作是對時代發(fā)展趨勢相適應的人才培養(yǎng),以達成強國目標的夙愿。高職院校應將大局意識、政治核心作為教育重心,確保所培養(yǎng)的人才對國家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充分認同并且有強烈為國效力的決心。在進行英語課程的教育的同時將思政內涵融入其中,做到“立德樹人,使學生德才兼?zhèn)洹盵1]。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以思政課程作為切入點,對教學模式加以創(chuàng)新,提高教學質量和提升人才素質。
把思想品德進行教育輸出的過程就是思政教育,所依托的載體就是思政課程。思政教育所借助的場所就是學校,而思政教育是否充分發(fā)揮其價值具體表現在教育的主體,即高職教師。因此在思政課程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握教育課程的內容輸出,包括思政教學具體內容和實踐活動,將思政教育具體落實。教師應該做到以學生為本,教學內容應保證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思政品質得到顯著提高,培養(yǎng)其成為全面發(fā)展人才[2]。
根據教育部門針對高職英語所提出的要求可以看出,素質教育是學生進行高職英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文化教育、思政教育以及美學教育三個方面。目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注重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培訓,而思政教育只在開展黨團活動時才會涉及,且通常以開班會的形式,甚至有些更敷衍,只是走個過場。這種固定的教學模式,不僅不會真正帶給學生思政教育,更會使其產生厭倦心理,阻礙思政教育真正被賦予的價值。高職院校內部,還有一部分學生,不僅是思政相關教學不會認真貫徹,連英語的文化教育也沒有得到好好的吸收。只是將英語作為工具語言,認為是學習中的一項任務,很難激發(fā)其興趣,在實際應用中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因此對英語的學習時間也就盡量壓縮[3]。但目前的教育部門對高職院校明確提出,英語不僅作為學科科目,更要作為接觸世界、提高國際意識的重要途徑。要求學生所學的英語要有一定的思想性、知識性和文學性,而事實證明,將思政教育融入到英語課堂中,通常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職教師在授課時,不能只考慮英語的教學任務,不是簡單地教幾個單詞、教幾句話就是一堂英語課,而是注重英語課堂的教學設計方面,要具備一定的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合理,既能保證英語課堂基本任務能夠完成,又要保證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思想文化素質得到提高。因此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將課堂上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內容進行深挖,以此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4]。例如在本校的教材中,關于文章中所提到的“Social Etiquette”即社交禮儀,可以向學生們進行知識延伸教學。而單詞“Foreign Policy”(外交政策),給學生普及相應的外交知識,通過學習歷史文化的方式灌輸教育,向學生宣傳我國的大國風范。教材中還涉及到“Travel、Jobs、Shopping”等多方面內容。以“Travel”為題的文章,向學生展示了各個不同國家的文化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深挖教材以外的課外知識,并正確普及。以“Jobs”為例的文章,向學生們展示了企業(yè)文化發(fā)展的價值,這也與我們前文提到的“我們培養(yǎng)的人才服務對象是誰”的問題有關。以了解某個公司企業(yè)文化為例展開,促進學生對企業(yè)文化的了解,以便將來更好地實現就業(yè)和擇業(yè)。而以Social Etiquette為主題的閱讀文章,通常被用來傳授正式場合所適用社交禮儀,學生素養(yǎng)自然會得到培養(yǎng)。事實證明,只有全面分析教材,對教材所蘊含思政元素進行挖掘,才能使學生對就業(yè)需要掌握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禮儀加以了解,其自信心也會得到顯著增強。
課堂設計包括從課程導入、課程學習到課后回顧及課后任務的整個過程。要深入進行思政教育,就要在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精心設計[5]。讓學生了解并全面掌握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yǎng)。教師一定要拓寬教學資源,加強思想政治觀念的教育,例如落實高職英語教學時,除了要立足于閱讀、聽力、寫作、翻譯等多維度教學之外,在課程內容導入之前需加強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可加上學生對于國際熱點話題、國內時政相關問題的內容,利用思政化課程導入參與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也是傳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教材能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思想以及學習提升的重要參考,因此教材內容必須要經過反復強化[6]。學校要相應地對每年的教材進行適當的增刪修改,將課程內容中的外語教學和思政內容更加突出。首先需要突出本土文化,因為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在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中,更加注重的是外國文化的滲透,但是思政課程改革后,重點不僅要了解外國文化,還要更側重滲透中國文化[7]。因此高職院校的教材內容應該要進行適當的專業(yè)教材課程組成比例,包括加大中國文化元素的比例以及禮儀、企業(yè)、文化板塊的比例。確保調整后的教材中中西方文化的比例要“適當”。
適當的標準根據教育部門的相關政策文件來權衡。在編寫教材時[8],要注重中國本土文化的比例,內容上多加提煉,理論上更加直觀明了,易于了解和掌握。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以自己正確價值觀引導學生,如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客觀評價中西方文化差異。如在教材中,應當包含一些國外的節(jié)日的介紹:如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感恩節(jié)等等;還應介紹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包括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等。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節(jié)日所表達的美好寓意,引導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在教材中增加一些中國特有的新鮮元素,如我國的防疫措施。近年來我國取得的多個創(chuàng)新性成果,包括“一帶一路”構想的實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等等。多多傳播社會主義正能量,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國情,增強愛國主義意識和文化自信,真正讓民族文化深入人心。
相關的研究[9]中提到,高職院校如果想要培養(yǎng)出更加具有能力和素養(yǎng)的人才,就必須加強各個科目的合力培養(yǎng),尤其是以英語教學為基礎。因此,以英語為代表的公共基礎課程必須得到重視和完善。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英語課程通常是選擇某個重要知識點進行講解,或者老師根據以往考點經驗,著重講解某個知識點,或者為了完成任務式的講解。而創(chuàng)新思政課堂融入英語中,教師把學生的內心訴求當做備課依據,對教學設計進行完善和優(yōu)化,對思政的轉化提供支持和動力。高職學生通常具有較強的個人意識,思政課堂要達到教育目的,要綜合運用體驗教學和任務教學,通過調動其積極性的方式參與教學。
以Travel具體單元為例,教師在介紹旅游相關內容時,可以更加全面講解旅游相關知識點。通過建立小組合作探討模式,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話題討論中。如讓學生們介紹各自去過的景點,或者對自己家鄉(xiāng)景點的風景,乃至傳統(tǒng)文化進行介紹等。通過小組相互探討以及鼓勵活躍發(fā)言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牢記,也能通過介紹紅色景點的方式,讓學生對家鄉(xiāng)文化更加了解并受到熏陶,同時可以達到愛國教育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也達到了充分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再以Social Etiquette為例,為了讓教學活動效果更佳,通常教師會引導學生進行課文的全文閱讀,大致了解傳統(tǒng)禮儀,如握手、打招呼、名片分享等等,通過全文的閱讀,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致了解,對該禮儀場景產生興趣,再根據學生興趣,鼓勵學生進行場景模擬與描述。結合學生的描述情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知識講解和點評,再歸納總結具體課程中的重難點,幫助學生全面領會單元主旨,也能保證學生的思政素質得到良好改善,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也能得到提高。
課后鞏固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這對思政教育也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課后鞏固滿足思政教育與英語課程的融合條件,具體表現為:以圣誕節(jié)(Christmas)為案例,在對知識點進行全面的講解以后,讓學生概括圣誕節(jié)的故事背景、起源和風俗習慣等,當學生充分了解這個節(jié)日后,再向外延伸拓展知識內容,將課程教學任務轉向對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了解,如布置對我國的春節(jié)、元宵節(jié)的認識,為課后任務。春節(jié)期間,往往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習俗,教師可以布置“不同地域的春節(jié)”為課后任務,分小組討論不同家鄉(xiāng)文化的春節(jié)差異,并與圣誕節(jié)進行對比,了解春節(jié)起源、故事背景以及風俗習慣,樹立學生正確的文化意識以及達到對文化批判地吸收,并加以弘揚與傳承。也能夠達到讓學生樹立正確文化自信目標,真正灌輸給學生積極的思政內容,達到思政教育目的。
要想讓思政教育完全融入到英語課堂中,就要適當地調整教材。除了前面所述提到的在教材中新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外,還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保證課堂的氣氛活躍,學生興趣常在,第二課堂的合理運用就能達到這樣的目標[10]。第二課堂作為高職英語教學的重要載體,教師應當充分重視第二課堂的賦能作用。第二課堂是學生思想引領、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的重要體現,教師在進行英語課程教學時,應當充分地融入第二課堂。例如在課堂上,以想象個人創(chuàng)業(yè)為主題,用英文寫一篇關于企業(yè)文化的文章,或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難點分析的文章等。通過在課堂上學生分享的方式,讓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兩者協(xié)同,共同發(fā)揮教學作用,使得思政教育擁有更加理想的平臺。第二課堂中,主要的平臺還有社團,如英語角的創(chuàng)辦,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現有條件,進行以思政教育為主題的英語演講比賽、英語作文比賽,以及書法比賽等。比賽可以設定為弘揚愛國主題、弘揚“五四”精神、烘托傳統(tǒng)文化等多維度的文化滲透。并利用信息平臺,如抖音、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宣傳各種思政主題活動,讓更多學生都能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的影響,增強其威懾力,擴大其宣傳力度,達到更高標準的思政教育水平。
綜上所述,高職英語中的“課程思政”的改革對各高職院校以及每位授課老師來說意義重大,通過思政教育不僅帶來學生教學的進步,同時還加強了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以及思政水平的進步。青年人是祖國的希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他們加強思政教育,未來的建設者們才能更加擁有創(chuàng)造性和思考能力,這不僅帶來的是教學的進步,更是帶來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