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君
龍游地處江山—紹興構(gòu)造帶上。十億年前,浙東南與浙西北分屬兩塊被大洋隔斷的地塊(華夏地塊和揚子地塊)。在漫長的地質(zhì)演進(jìn)中,古華夏洋逐漸消失,兩個地塊終于攜手,拼合成華南陸塊。我來龍游在夏日。滿目蒼翠,南面仙霞嶺、北面千里崗巨大的山麓余脈拱起一個馬蹄形盆地,中間河流縱橫,丘陵起伏。暑熱的風(fēng)中傳來稻香,凝碧的水面荷影迤邐。如此夢中之城仿如故里。這里去贛不遠(yuǎn),山川面貌、建筑形態(tài),甚至嗜辣飲食,與相鄰江西上饒各縣頗為相似。然而,龍游終又別有一種風(fēng)致。除了地處著名的江山—紹興構(gòu)造帶上,那板塊在遙遠(yuǎn)的時間深處碰撞出天崩地裂的巨大聲響,聳起山麓,衢江自西向東,流經(jīng)縣城時,像一條盤龍環(huán)繞其間,盡可能澤被更多的土地。這條游龍頗有氣勢,讓我想到博爾赫斯小說《永生》中那條被尋找的象征永生的河流——“我尋找的是另一條河,使人們超脫死亡的秘密的河?!?/p>
衢江賦予龍游以靈氣,像巨大的鏡面反射歷史的余光,約一萬年前,荷花山與青碓之間的先人,開始馴稻,點亮農(nóng)業(yè)文明的曦光。這些頭頂瓦釜、身披獸皮、言語不詳?shù)娜?,如水底游魚,朝著文明啟蒙的晨曦舉起興奮的火把。雨量豐沛、光照充足、草木葳蕤的大地,一支被稱為姑蔑的人群開始建立方國。江河劈開山麓,吞吐天光云影,人們伐木為舟,筑土為室,燒造陶器,開始吟唱贊頌生命與自然的歌謠。我站在衢江邊,漫無邊際地幻想——江岸樹木蔥蘢,我的腦海中依然回味著在博物館中看到的刻符陶片:其中一枚刻寫著“田”字,另一枚在“田”字內(nèi)多加了一筆。人們依照在土地播種時的畫面,刻下最初的文字,并以此指向賜予萬物生長的太陽(一種崇拜和信仰)?;蛟S,人們也可以解讀為棲息在江邊的人編織漁網(wǎng)——田,也是網(wǎng)格的象征,是一種漁獵生活的符號化想象??傊?,文明的曙光在浙西南的河岸升起,有如炊煙,象征著人類在大地上烙下自己的生命意志和文化屬性。
在博物館,另一塊石頭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上以浮雕的形式鐫刻著先人對萬物生靈的敬畏與歡喜:一匹奔馬、一只長尾鳥、一條游魚,三只動物朝著同一個方向,展開了歡快的競逐。一切充滿著生的熱望和活力。無須多言,所有的秘密都似乎藏在這拙樸的雕刻中。它是關(guān)于生命、信仰和時間的圖騰。人類的童年,總給人以一種有著無限可能性的蔥蘢可愛的形象。他們每刻下一個符號,描下一個圖案,都是一種創(chuàng)造,都在更新和演進(jìn)著人類文明。在這樣時間之河的段落,沒有世故、暮氣、虛無的戾氣,人類童年時期發(fā)出的啼聲鮮嫩而動人。他們仿佛就是博爾赫斯小說中永生的人,從洞穴和坑里出來,爬到樹上,在地上搭建屋子,形成村落和國度。博物館里的文物,無聲地述說他們的故事,你感到他們依然活在你身邊——他們其實從來沒有死去,以血緣的紐帶,代際相傳,在衢江邊建立了新的城市。
起初,我并未意識到這種釜底漫游的狀態(tài),除了衢江引起的歷史想象之外,也和地下石窟帶來的視覺震撼有關(guān)。龍游石窟至今留給世人諸多未解之謎。這個沉睡千年地下宮殿的發(fā)現(xiàn)源于偶然。1992年6月9日,村民吳阿奶與其他三個村民動用四臺抽水泵連續(xù)十七個晝夜的抽水,將一個沉睡在時間之外的地下石窟暴露出來。這個村現(xiàn)在叫石巖背,背山面水,衢江環(huán)繞而過,臨江禪院的鐘聲雨聲般灑落。數(shù)十個大小不一、明顯經(jīng)過精心布局的人工洞窟,被發(fā)現(xiàn)前均為水淹土埋。巨大的方形撐頂石柱,截面似熨斗狀,細(xì)密、規(guī)整的鑿刻斜紋水流一般,在靜謐、闊大的地下暗室里游弋,仿佛水凝固成時間的雕像,而真空的部分則是需要靠想象填充的巨大的歷史謎題。暗紅色石質(zhì)仿如凝固的火焰,燒灼在大地深處,一道道紋路狀若虎斑。洞高達(dá)四十米,石柱粗者需四五人合抱。洞口到洞底,鑿有流波形石階??梢韵胍姡獎佑枚嗌偃肆?、需要怎樣的智慧才能建出這規(guī)模宏大的地下建筑。人們對石窟的用途提出看法:采石場、墓穴群、地下宮殿、藏兵室、儲冰庫,不一而足,沒有定論。起初,人們認(rèn)為這里是一個“廢棄的采石場”,但隨著衢江北岸類似的近五十個洞窟被發(fā)現(xiàn),這些星羅棋布的地下工程,顯然難以采石場定案。在科技水平不發(fā)達(dá)的千年以前,要完成如此工程浩大的地下設(shè)施,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奇特的地理空間必孕育不凡的人。博物館展示的《衢州徐偃王廟碑記》引起我的注意。此記為唐代韓愈所撰。徐偃王是歷史上少有的仁義之君。同為嬴姓之國的徐、秦,其命運不盡相同。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曾說:“周文王以仁義得國,偃王以仁義失國,是仁義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毙熨韧踉诤推綍r期“弛甲戈,墜城池,修行仁義”,徐國境內(nèi),老有所養(yǎng),幼有所教,一派祥和;在戰(zhàn)爭時期,“不忍斗其民,故走死其國”。偃王說:“圣人不可殺人以逞己欲,君子不處危邦,楚患者,誕一人而已,我去,則刀兵可息?!毙熨韧跞吲沓?,自愿追隨的民眾數(shù)萬人,居住之地,是為徐地。韓愈說,雖偃王失國而其子孫復(fù)得國,使徐國歷史綿延至千六百年,且嗣后子子孫孫繁盛;秦以暴,將六國收歸囊中占有天下后,僅二世而亡,而后代也凋零。評論可謂中允。
姑蔑之墟,太末之里。不單龍游至今留有不少徐國后裔,現(xiàn)中國東南的蘇浙皖贛,徐偃王南遷留下的印記比比皆是。江西靖安和高安、江蘇丹徒和六合、浙江紹興等許多地方出土了不少帶有銘文的徐國青銅器等文物,如徐王鼎、徐王庚兒鐘、徐伯鬲、徐偃侯旨銘,以及其他生產(chǎn)、生活、祭祀器具等。古代,浙贛閩皖蘇境內(nèi)徐偃王城池、行宮、防地、墓碑以及帶有“徐”“泗”字樣的地名繁多,徐偃王廟也不鮮見。徐偃王不僅是徐國文明的奠基者、開拓者和領(lǐng)袖,更是古代帝王施行仁義的代表。后世之人對其不盡甘棠之思的愛戴與敬重。據(jù)說徐偃王“生有異相……目不能縮視細(xì)物,望遠(yuǎn)乃見”,“其狀偃仰,故稱偃焉”。古代明君賢人多有異相,徐偃王不能看清近距離的微小事物,卻能目光遠(yuǎn)大,高瞻遠(yuǎn)矚,委實是他精神的寫照。
古稱太末的龍游,文風(fēng)鼎盛?!段男牡颀垺返淖髡邉③?、“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都曾任太末令。他們注重梳理太末歷史,以文化人,注重教化,一時之間,家頌詩書,儒風(fēng)遍地。劉勰為官清廉,公道正派,任期屆滿,吏部考核“政有清績”。楊炯才華橫溢,這位從小被稱為神童的邊塞詩人,外放太末,不能算是重用,但他以自己的勤勉與才華贏得了龍游人的尊重。
龍游地方著名人物,有稱為“龍丘三賢”的龍丘萇、徐伯珍和徐安貞。龍丘萇是西漢末年著名的隱士,與嚴(yán)子陵、鐘離意等名士相好,德高名重,躬耕隴畝,屢召不應(yīng)。時會稽都尉任延敬賢禮士,其屬官出主意,擬請龍丘萇出山,任延說,龍先生有古高士之風(fēng),我親自去灑掃門庭,尚怕?lián)p其名節(jié),這樣的主意,還是不出為好。于是經(jīng)常派人送醫(yī)送藥,如是經(jīng)年,龍丘萇終被感動,出任儀曹祭酒,直至因疾辭歸。徐伯珍出身貧寒,苦讀數(shù)年,成為經(jīng)史大家,學(xué)問深厚,從其學(xué)者上千人。徐安貞唐中宗神龍二年(706)登進(jìn)士第,有詩名,文采出眾。1960年,廣東韶關(guān)發(fā)掘出唐朝一代名相張九齡墓葬,墓志銘便是徐安貞所撰。
衢江岸邊,蟬聲如沸,白日吐焰,綠蔭鋪地。這是一個江南小城,是中國少有以“龍”命名的縣。如果你看到巨大的江龍如何將小城環(huán)繞——江面與大地之上升起一股浩大的古意與靈氣,你便會感到,她擔(dān)得起這個名稱。而斯地人民,亦是釜底游龍,自有一種矯健、豪邁之氣。這股氣勢,爽爽有讓人感奮、振發(f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