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鋆
從音樂美學層面上看,音樂表演是音樂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演奏中存在的藝術性和精神內涵則更為被看重。在練習作品時,表演者不僅要揣摩作曲家的意圖,演奏出樂譜中的樂思,更要結合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進行一些合理的想象,最后用音樂將自己的想象表達出來。
優(yōu)秀的現代鋼琴獨奏作品《思戀》,是由我國著名鋼琴家但昭義根據聲樂作品《那就是我》改編的。該作品旋律婉轉,意境深邃,歌曲創(chuàng)作于1982年,是一首旋律十分悠長的抒情曲。但昭義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運用了優(yōu)美的旋律和豐富的和聲,極大地保留了《那就是我》的意境之美,使鋼琴作品《思戀》的畫面感強烈,表達的情感更真切。作品的整體節(jié)奏較為自由,有著詩歌一般的韻律,把游子因久久離鄉(xiāng)而對故鄉(xiāng)產生濃重思鄉(xiāng)之情的思念之感巧妙地表達了出來。
若想將作品的音樂和音響效果表現到位,沒有扎實的技巧和技能是無法實現的。在正式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在臺上往往會有因緊張而帶來的興奮感,這種興奮感容易讓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出現一些意外狀況。當然,有著較強能力的演奏者能夠將這種緊張帶來的興奮感轉化為曲子演奏的潤色,在緊張的情況下能夠使自己的肢體放松進行跑動,還能在跑動之外穩(wěn)穩(wěn)地處理好音色的層次和色彩效果,這是相當困難的。跑動只能說是一個肌肉記憶,但是如果平時在練習過程中不注意聆聽自己所演奏的音樂,就很難提升對音樂的敏感度。如果不提升耳朵的敏感度,演奏者即便有著嫻熟的技巧,也很難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對不同的音色進行調整。很多時候,演奏者以為練琴只要將作品彈熟練,把節(jié)奏和音符彈對就達標了,殊不知心中沒有音樂,彈出來的作品也會失去“靈魂”。而這所謂的“靈魂”是需要演奏者對作品有著充分的理解和想象才能擁有的。
綜觀鋼琴曲《思戀》,演奏者可以將這個作品看作一個單一的片段,將每個片段的相似之處聯系在一起。這部作品的“漣漪”是在波浪中被推動和發(fā)展的,它非常深刻,從無到有,迂回曲折,氣勢磅礴。這部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需要演奏者來表達。這樣的抒情小品要求演奏者進入音樂,進行深刻的演繹。意境可以通過演奏者對已知音樂素材的想象來理解,結合實際生活可知,其不僅限于流浪者的思鄉(xiāng)之情,還包括對父母、戀人、朋友的思念之情。該作品在原作的基礎上,運用了多聲化寫法,其中,作品的引子部分、主題部分和結尾部分都營造了似有若無的朦朧夢境氛圍,音量較弱,所以在演奏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弱音部分的音色層次處理。
例如,作品的第一到第三小節(jié)是整首作品的開始,引子的部分雖然僅有短短的幾個小節(jié),但伴隨著變化起伏的音色與音量,似波光粼粼的小河,又似夜空里的點點繁星,將聽者從現實中拉入朦朧的夢境,引導著聽者走進美麗的畫卷。該片段一共出現了三個聲部。作品的高聲部和低聲部是作品的伴奏聲部,高聲部的伴奏織體運用了規(guī)整的十六分音符,描繪了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中聲部是主題聲部。在演奏的過程中,由于曲中應用了多層鋼琴織體結構,演奏者既要注意音樂的層次感、音樂織體的變化,又不能忽略主題旋律的流動性。因此,在練習的過程中,演奏者可以嘗試先將右手分離出來,進行無聲練習,指尖撐住輕敲琴鍵,先做到沒有聲音,再一點一點地給予重量,從而得到盡量輕而縹緲的音色。演奏者在彈奏的過程中還可以想象這段旋律類似于一種從遠方傳來由遠而近的聲音,進行一個音色由朦朧到清晰的漸變處理。同時,演奏者還需要注意對各個聲部的力度進行相對應的控制。
又如,在作品第十五小節(jié)到二十小節(jié)中,該段開始有了新的發(fā)展:整體的音樂開始逐漸豐富,織體和情緒也發(fā)生了細微的變化。右手的和弦出現了八度進行和三十二分音符節(jié)奏型,最上方聲部的三十二分音符與下方聲部的旋律相互呼應。在彈奏這一部分時,演奏者右手主旋律的和弦音色可以比開頭的部分更加明亮一些,仿佛一片霧氣散去陽光逐漸照耀大地之景,高聲部呼應的三十二分音符則繼續(xù)保持原有的朦朧之感,宛若山谷之中的回音,指尖在觸鍵時可揮動得少些,讓手掌不用繃得太硬,從而彈奏出較為朦朧的音色;左手的部分則是平緩的十六分音符,節(jié)奏規(guī)整,宛如海浪在推動。相較于十四小節(jié)之前的部分,這個片段的左手伴奏部分流動性加強了不少,隨著右手旋律的不斷進行,左手的音域也逐漸拉廣,左右手相互交織,推動著音樂的發(fā)展。
再如,在作品二十四小節(jié)到二十七小節(jié)中,我們可以發(fā)現,作品聲部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高聲部由旋律聲部及時值較短的和弦與八度構成;中聲部出現了平行的三個八度音階作為音樂進行的動力和支持;左手的聲部則作為伴奏織體,由三和弦、七和弦和八度構成。在演奏時,演奏者要注意這部分的速度是較快且富有彈性的。在這個片段中,右手主導的旋律是不容忽視的,它與另外兩個聲部的音樂走向密切關聯。所以在演奏時,演奏者要突出高聲部的旋律,拉住旋律的大線條并把握音樂的發(fā)展方向,左手的伴奏部分則需要控制力度,一層一層地將音樂往上推,注意控制整體的層次感,切記不可一下子將力量全部放出來;在速度上,左手的節(jié)奏是有彈性的,不需要和右手一板一眼地卡住節(jié)奏,可以適當地慢起漸快,和右手的旋律相互呼應、相互配合。
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極富有韻味,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演奏時,演奏者要注意音樂的節(jié)奏,做到松弛有度,但又不能讓音樂因過度自由而變得松散。所以,演奏者在處理中國作品的時候,不僅要將多個聲部的旋律控制到位,還要有掌控復雜節(jié)奏的能力。在細看《思戀》的曲譜時,我們不難發(fā)現,這個作品的節(jié)奏型十分豐富且復雜,看似無章法和規(guī)律,實則有跡可循,自由節(jié)奏和復節(jié)奏的節(jié)奏型占多數。
1.自由節(jié)奏
在作品第一小節(jié)到第七小節(jié)中,作曲家明確標注了Calma to rubato。由此可見,這首作品的風格相對自由,節(jié)奏不宜太過拘謹,但也不可過度松弛,需做到張弛有度。在準備開始演奏之前,演奏者需要先醞釀好情緒,在腦海中構想一個畫面,并想象自己就身處其中,等一切情緒上的準備工作做好之后,再開始演奏。音樂開始以后也不宜按照固定的節(jié)奏進行演奏,否則彈出來的音樂就會顯得刻板無味。演奏者在彈奏時需要將整個大連線看作一個樂句,當指尖奏出音符時,內心一定要有情感注入,起伏跌宕,該延展時延展,該收緊時收緊,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自由卻又不失散漫演彈奏。
2.復節(jié)奏
由作品的第二十四小節(jié)可得知,曲子中間使用了二對三、三對四的節(jié)奏型,右手是上行的三十二分音符的音階,配合左手下行的六連雙音出現,形成一個復合節(jié)奏型。右手的音樂具有向上的走向,凸顯音響效果的對比和張力。同時,作品中出現的不協和和弦作為不穩(wěn)定的因素,配合密集的音階,給整個音樂情緒的進行提供了強有力的推進。在練習該節(jié)奏型時,也需要耗費較大的精力,因為該片段的節(jié)奏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對上,盲目練習只會浪費時間。例如,在練習六對四時,演奏者完全可以將這個節(jié)奏型拆成兩個三連音進行練習,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練習時,演奏者要注意雙手所彈的時值不可互相干擾,要先進行大量的分段訓練,再進行逐段的合奏訓練,在練習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由慢速、中速到快速的過渡。
要想把《思戀》彈奏得明顯區(qū)別于其他體裁作品,并將作品中的中國鋼琴作品特色韻味體現出來,不僅需要對作品進行深度剖析,還要有技術的加持。筆者經過一年的時間,在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下,從手腕的運用、身體力量的運用、手指的觸鍵及踏板的合理運用等方面,對作品進行深刻的認識和反復的練習。雖然在作品的處理上還有進步的空間,但是筆者仍然希望借此文對《思戀》技術層面的難點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共同進步。
作品第二十六小節(jié)至三十小節(jié)為整部作品的最高點,音色飽滿,情緒高漲。從音響效果上看,該片段的情緒是激烈昂揚的。雙手以立柱式和弦進行八度填充,左手的三連音和六連音的節(jié)奏型成為音樂發(fā)展的動力,而音域的拉寬則為音樂的推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右手的節(jié)奏相較于左手較為緩慢,演奏著主旋律。左右手的音樂旋律相互交織,將音樂的線條和氣氛逐漸推向制高點。在聆聽的過程中,演奏者可以將情緒理解為對家鄉(xiāng)與母親的思念和對偉大祖國的摯愛之情。因此,在彈奏該片段時,演奏者需要讓手掌手指支撐牢固,并將身體的力氣傳到手指尖,更好地拉住該片段的音樂,表達該片段想抒發(fā)的情感。
筆者認為,手掌和手指的支撐很大程度決定了和弦音色的厚度。如果手指無法緊緊地抓牢琴鍵并支撐牢固的話,手掌的關節(jié)、肌肉和手指就很難聯系到一起;如若手指與手掌無法連接到一起,那么手掌和手指就無法成為一個整體;如若手指與手掌無法成為一個整體,那么在手接觸到琴鍵的那一刻,手指就已經軟掉或因站立不牢而變形,這樣彈出來的和弦的音色就是散的,聲音無法抱團,和聲感也不夠,這樣的音色顯然不是作曲家想要的效果,并且也很難將連續(xù)的和聲進行彈成一個大線條。但僅僅盯住手指觸鍵時的支撐還是不夠的,手掌無法支撐住的話,那么就算使盡力氣,也無法將力量從身體通過手臂手腕傳送到指尖,并且會讓小臂因為手掌的支撐力不足而肌肉緊張。長時間的肌肉緊張只會讓手臂越來越緊張,身體的力量會越來越少,影響到力量的傳送,最終導致音量音色不到位。但是光有手指手掌的支撐還不夠,手腕的放松程度也會影響到和弦音色的通透度,如果手腕是僵硬的,那么就算掌關節(jié)和指關節(jié)站得很牢固,音色也會比較炸,干凈度和通透度遠遠沒有手腕放松時彈奏來得好。
在彈奏厚又亮的和弦時,演奏者需要將身體的力量通過手臂輸送給放松的手腕,最后送達牢固的掌關節(jié)架子,通過指尖將力量傳遞到琴上。少了其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會出現音色質量的不夠或者手臂肌肉的酸痛。在彈奏的過程中,演奏者還要注意旋律的主次有序,不能忽視左手的旋律線,因為左手的低音恰巧給予了右手旋律的低音支持,只有左右手配合得當,該片段的韻味才能展現出來。
作品第一至第四小節(jié)是整首《思戀》中最精妙的部分。優(yōu)美的旋律以高音聲部的琶音變化形式展開,這個片段要營造一種由遠及近的氛圍,因此,引子部分踏板的運用尤其重要。為了防止音響色彩渾濁,此處應將延音踏板換作三分之一踏板,指尖需要繃住,從掌關節(jié)出發(fā),輕輕敲擊,達到縹緲的音響效果。
在處理作品第四十小節(jié)至四十五小節(jié)時,演奏者需要考慮到該片段需要一種優(yōu)美空靈的音色和氛圍。該片段為作品的尾聲,右手音色需要處理得較為空靈,氣息延綿不絕,聲音雖然要弱但音色不能飄。在彈奏這一部分時,演奏者需要讓手掌繃住,架子撐牢固,從掌關節(jié)揮動手指來輕敲琴鍵,并且要十分注意力度,不可過重也不可輕到音色模糊。而左手則是小跳音,弛緩地進行,在處理左手時,也同樣需要撐住掌關節(jié),一小句一小句地將左手的跳音聯系起來。筆者在最初練習該片段時,曾因為左右手的彈奏方法不一致而手腳無法配合到位。在與導師探討商量下,筆者將踏板與右手高音旋律融合到了一起,讓踏板跟著右手的旋律一同進行,使得手與腳的配合相互融合,最后才將該片段的音樂處理到位,達到較為滿意的音響效果。
本文以但昭義的《思戀》這首體現了中國鋼琴音樂獨特之美的作品為研究對象,從作品的演奏技巧、演奏難點等方面進行研究,對作品的表演美學、演奏處理進行了簡單分析,以期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