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紅濤
(衡水市第二中學 河北衡水 053000)
近年來,伴隨我國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各行各業(yè)均取得較大進步,在此大環(huán)境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發(fā)強烈,且對人才所提出的要求日益嚴格?,F(xiàn)階段,更多省份逐漸結束了自主命題時代,再次回歸到全國卷的方陣當中,而隨著全國卷的命題持續(xù)更新,對教師及學生有了更高要求,越發(fā)注重對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進行考查。目前,多地歷史高考試題中多次涉及應用SOLO 分層評價法來對開放性寫作題進行評價,因此,深入探究、科學應用SOLO 分層評價法,來提升學生歷史寫作能力、提高歷史教學效果,成為對高中歷史教師的基礎要求。
針對SOLO 分層評價法而言,其可以對高中生的知識學習成果展開全面觀察,現(xiàn)階段,已經普遍運用在各階段、各學科的考試中,其在實際運用階段,會對學生的思維層次進行明確劃分,以對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評價。
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受到高考壓力的影響,外部眾多因素極易對學生思維帶來干擾,導致學生難以形成一個清晰、明了的解題思路,在進行習題解答階段浪費了大量時間,只是重復做題,對于開放性寫作題的真正含義缺少充分了解[1]。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可以對所遇到的開放性寫作題進行全面梳理,精確把握問題解題方向,并對開放性寫作題當中的有關內容進行密切關注,以找出恰當?shù)姆绞絹韺ζ溥M行解決,但是他們在對問題進行回答時,只能夠涉及單一要點,在找出一個問題解決線索之后,便即刻得出結論。
由于高中階段的知識點內容較多且雜,因此學生在對其進行整合時會遇到極大困難。雖然部分學生能夠對有關特征加以掌握,精確把握好具體線索,但是他們所得出的結論只可針對某個單一事件,并未具有良好的整合能力,因此難以對各個問題間所存在的聯(lián)系進行深層探究。
結合目前高中階段的教學現(xiàn)狀可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高中生皆可對所學知識進行緊密整合,構成一個完善整體,讓其中存在的問題得以妥善解決,并且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中,持續(xù)總結與歸納相關經驗,同時在既定系統(tǒng)中,問題能夠趨于一致,快速、正確地對比較復雜的歷史開放性寫作題進行解答,但是所得出的結論只可從一個方面展開論述,這樣一來,在系統(tǒng)外則極易發(fā)生不一致問題。
通過對近年來歷史開放性寫作題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開放性寫作題普遍具備下述幾方面特征:
第一,對高中生的思維進行多向度的考查。在回答此類問題時,需要學生最大限度應用發(fā)散思維,從多層次、多角度來對問題進行分析與回答,將定向思維、單向思維轉變成發(fā)散思維與多向思維。與此同時,高中生還應當科學運用諸多思維方式,比如,將演繹與歸納、整合與探究、具體與抽象等諸多手段相結合,如此方可使此類問題的回答趨于圓滿。
第二,設計多元化答案。針對高中歷史開放性寫作題而言,其答案具備彈性化、多元化等特征[2]。而且,開放性寫作題并未給出標準答案,只是提供了評分參考意見,即SOLO評分標準。
第三,多元化閱卷標準。實際上,此特征可以說是歷史開放性寫作題的一個極為關鍵且又不被高中生所明確掌握的特征。開放性寫作題的考查目標是否能夠實現(xiàn),能否達到多層面、多角度考查學生學習能力及學習思維的根本目的,是否可以考查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多元化閱卷標準可以說是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依據(jù)。
考綱作為歷史教師展開知識講解的“指揮棒”,能夠為教師與學生的備考指出正確前進方向。而每年的考綱皆會進行再次修訂,但修訂內容或多或少,并無任何規(guī)律可循[3]。在此情況下,則須高中歷史教師認真、積極地進行考綱的研讀,并對前、后兩年時間范圍內的考綱進行科學、合理的比較,對每一年的考試說明進行仔細研讀,唯有如此,方可明確掌握應向著哪個方向指導學生進行復習,從而為學生將來的高考打造良好基礎。另外,歷史教師還應當高度重視對于歷年歷史高考真題的研究,分析真題答案,并對答案結構進行深層剖析,以便對學生展開具有針對性的備考輔導,注重提升學生此方面的學習能力。
針對SOLO 分層評價方法來講,其并非一個全新理論,但是大多數(shù)歷史教師只能夠單純探究開放性歷史論述題的習題評分細則,卻并未深入分析SOLO 分層評價法對班級學生實際學習能力所做出的評價,并未深刻了解此評價方式的真正內涵,因此難以具有針對性地提升班級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只能要求學生做大量的練習題,以求借助題海戰(zhàn)術,來實現(xiàn)提升學生習題解答技巧的根本目標[4]。實際上,教師此種手段的運用,不但無法提升學生解題能力,甚至還會讓學生對歷史習題解答產生抵觸情緒。因此,教師須積極改良個人教學形式,在具體教學中,不但需要做題,而且還需要對習題題目與答案進行深層研究,明確命題人的根本意圖,即是習題究竟想要考查學生們哪一方面的能力。當教師對評價方式及評分方法有一個充分了解之后,再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訓練,指導學生應用發(fā)展、聯(lián)系的觀點來對問題進行分析。這樣一來,便可真正提升高中生史論結合能力,并非單純提升學生的歷史成績。
在以往應試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占據(jù)教學的主體地位,在實際教學活動開展階段,一味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將學生限制在座位上,被動接收教師所灌輸?shù)膬热?,在此種教學形式下,極易打擊學生的知識學習熱情,使學生的學習能力難以取得顯著提升。而伴隨新課程改革的全面落實,要求教師與學生互換課堂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變?yōu)檎n堂的引導者[5]。在此情況下,教師為了能夠積極響應《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政策所提出的要求,培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yǎng),應當摒棄個人滯后的教學手段,優(yōu)化教學觀念,運用多樣化教學材料,構建符合高中生實際學習需求、超出學生平時練習以及考試中熟知的全新教學情境,站在全新角度,培育學生們的探究意識,對學生進行史觀教學的有效滲透,加強開放性探究習題寫作練習,注重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進行有效培養(yǎng)與訓練。同時,在具體教學階段,歷史教師在為學生設計教學流程時,應當結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內容,來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有效培育,從而為學生日后的高中考試打造良好基礎。
針對SOLO 分層評價法而言,其所提倡的評價方式,可以有效檢驗高中生思維能力由量變到質變發(fā)展的過程,因此其十分適合應用在高中歷史開放性習題的給分理論基礎。最近幾年,我國多數(shù)城市的高考歷史試卷已經逐漸試著以分層賦分這一命題方式開展,此種命題,能夠盡可能站在學生視角,感受答案的層級感與適切性,能夠讓歷史開放性寫作題的答案最大限度涵蓋學生們的思維半徑[6]。不單單如此,此種命題方式還是對高中生思維個性發(fā)展的充分尊重,能夠讓高中歷史能力考查評價更為公允、公平、公正,最大限度體現(xiàn)出命題者對高中生的人文關懷。因此,相關教師切記不可將SOLO 分層評價法單純應用為對學生們的各個反應展開分類,而是應當將其視為學生對某一類、某部分知識進行認知的過程,即是指高中生對某一個具體問題的認知學習過程,是根據(jù)“前結構→單一結構→多元結構→關聯(lián)結構→拓展抽象結構”這一順序不斷向前發(fā)展的。
因此,在對待高中歷史開放性寫作題時,教師須注意不可將問題止步于一個解答方案,而是應當密切關注習題解答過程,對學生思維能力及學習習慣的有效培育。具體來講,便是指在問題解決之后,需要對解決方案隸屬于哪個層次結構進行深層次分析,并且還應當想到什么,怎樣促使其向著下一個層次結構進行發(fā)展。但如果開放性寫作題的解決過程屬于單一的結構層次,在此情況下,則應當對其還與哪部分知識要點間具有息息相關的聯(lián)系進行分析,以便促使其向著多元層次結構進行發(fā)展。通過教師此種手段的運用,不但可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可指導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多層次發(fā)展,進而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高中生認知由量變向著質變轉化,使學生真正意義上取得全方面健康發(fā)展,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優(yōu)良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探索高中歷史開放性寫作題優(yōu)化的時候,資料積累必不可少。教材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基礎,但是由于課時有限,教材的內容大多以框架方式出現(xiàn),更加強調歷史課程目標以及課程結構,隨著當前學生獲取信息渠道越來越寬泛,教師應充分注重網絡資源與課堂教學的科學融合。首先,在導學階段,高中歷史教師就應該搜集各種歷史資料,以符合教學目標特征的方式為學生呈現(xiàn),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例如采用圖片、視頻方式為學生進行講解,通過視覺感官刺激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還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歷史場景,形成知識內化。其次,當學生對課堂內容產生一定興趣后,還應為學生搭建搜集史料的網絡平臺,例如可以在校內網為學生專門建立歷史學習軟件,包括信息資源庫,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內容要融合文字、圖片、視頻、音頻以及各類專家的觀點等形成網格化的課程資源,既能有效實現(xiàn)資源的傳遞性、豐富性,同時也讓學生在多元化觀點下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歷史觀,轉變傳統(tǒng)被動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更有利于學生完成史料積累。
在開展高中歷史開放性寫作題教學的時候,為了發(fā)揮SOLO 分層評價法作用,要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教學評價體系,引導專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就需要在客觀評價方面利用科學的指標和方法解決存在的問題,從而實現(xiàn)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成果的有效評價。為此,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從多個角度看問題,能夠結合評價體系的構建方式,堅持正確的實踐原則。首先,評價體系的制定必須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所謂的科學是指評價體系必須具備層次分析、數(shù)據(jù)分析和評判等環(huán)節(jié)和因素。如果無法對評價指標進行梳理,把握評價指標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就很難實現(xiàn)評價體系的有效制定。最關鍵的是要在掌握全面信息的同時,聚焦核心要素,明確評價指標的權重,以確保所選指標能夠符合評價的基本要求。其次,還要堅持定量定性的原則。由于歷史學習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評價體系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對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有指導性作用。所以,對于目標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己隧椖康臄?shù)量指標、質量指標是否符合學科發(fā)展的需求。能否充分發(fā)揮大數(shù)據(jù)的賦能作用,這些情況都值得教師進行深入思考。為了凸顯SOLO 分層評價的科學性,應該將不同的評價方式融合在一起,涵蓋預設的目標,對教學評價數(shù)據(jù)和成果可以進行橫向與縱向比較。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確保評價體系的可操作性。
綜上所述,針對開放性寫作題而言,高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SOLO 分層評價法的科學應用,來對學生習題解答過程中的思維層次進行精確、全面的判斷,以充分了解與掌握班級每名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從而對自身教學內容展開相應的優(yōu)化與完善,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的內容,以便為后續(xù)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提供正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