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起奐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盤古山鎮(zhèn)中心小學 江西贛州 342300)
依據學生學習的階段性特點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對學生進行分層是分層教學實施的一種主要教學模式。在最新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要求。在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推進下,信息技術融入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信息技術融入,貼合了大數據時代化的要求,為小學生構建一個先進的高效課堂,同時也保證了教育資源的與時俱進。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與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的模式也開始隨之改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教育教學的方式創(chuàng)新,將網絡資源運用到教學過程中,使得網絡資源獲得活化,這不僅僅是一場革命性的教育大變革,更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一種重構。在小學語文教育的課堂中進行網絡資源的融入教學,提高了小學語文教育課堂的品質,從本質上來說是教育界的一場革命[1]。一方面受益者為小學生群體,使其從小與網絡教學產生連接,避免在日后學習上面對新教學方式出現不適的問題。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負擔,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有效,幫助小學語文在學習中獲得樂趣。在小學語文階段的教育中開始使用網絡資源教學,充分發(fā)揮小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強烈好奇心與求知欲,豐富小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幫助其從小接觸現代化的教育方式,促使小學生在課堂上達到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除此之外,借助先進的網絡資源,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教師進行網絡資源的整理收集利用,運用先進的教育知識理念方式進行教學,從而達到課堂質量的高效進行以及課堂內容的多彩性。
小學語文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但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僅靠單一的書本知識與教師的口頭敘說,并不能真正對小學語文進行完美的表達呈現,雖然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會利用通俗易懂的圖片教學法來進行,但由于小學語文在這一階段的認知能力較差,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上往往會出現不盡如人意的效果。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的融入,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可以依靠圖片的形式來進行,更可以幫助教師運用音頻、視頻等更為具象化的教育資源來對小學語文進行教學,現代化的技術手段,給小學語文的學習創(chuàng)造出一個現代化且富有多樣性的學習環(huán)境[2]。多媒體信息技術除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上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對待小學語文教師處理自身與家長之間的聯系也有著積極作用。不僅如此,信息技術的運用極大地減輕了小學語文教師的負擔與家長對孩子的擔憂,通過在教室、食堂、活動室等多種小學語文活動的場所安裝監(jiān)控的方式,為家長對孩子的情況進行監(jiān)察創(chuàng)造平臺,使得家長可以參與到具體的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來,減輕家長對孩子的擔憂,加強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
新課標下要求語文的教學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旨在提高小學生的整體素質能力,實現語文的學習價值最大化,同時可以幫助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語文課堂的學習中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一方面來說,不同的學生在家庭教養(yǎng)方式、學習能力以及性格上存在著差異,因此導致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現象[3]。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大多秉承“大部分學生都會那就過”的教學思想,導致很多學習進度慢的學生并不能充分獲得知識,從而導致課堂上出現兩部分學生群體,一類是知識獲得不充分,另一類則是對知識根本沒聽懂。無論哪種類別的群體,都不能讓班級的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學習潛力。因此,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分層教學進行共同的實施,通過不同的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以及成績,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達到班級整體優(yōu)化的效果。
雖然現階段信息技術被廣泛地推廣使用,給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便利,同時也能最直接地讓學生認識到課堂內容的重點知識,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依然影響著教師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中,受到中國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以及師資資源的有限,人們長期將成績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教育的根本目標發(fā)生了偏差。而學生們也在教育的過程中從“被塑造者”變?yōu)椤氨桓脑煺摺盵4]。究其原因,無外乎教育工作者并不關注學生的興趣天賦以及思想道德素養(yǎng)能力,強制性地使其接受教育者自身所認為的正確價值觀,將升學率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使得眾多學生像工廠的流水線一樣,千篇一律,毫無個性可言。
對于信息技術在具體語文教學中的使用,一是不能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二是對信息技術的過度盲目使用。根據上面所述課堂教學課件的制作運用,在小學語文教學課件的制作過程中,教師的課件重點往往是圍繞著課本內容知識來展開的,也就是課本上有什么,課件就展示什么。信息技術雖然是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但同樣也具有幫助教師收集整理教學最新資源的作用,課件展示中只有課本知識,對信息資源的利用率不高,這就導致信息技術不能充分發(fā)揮其輔助作用,也導致了小學生思維知識的局限性,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把握僅僅停留在課本知識中。語文知識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如果將小學生束縛在課本知識中,不僅不利于小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同樣也禁錮了小學生的思維擴散能力。另一方面來講,雖然網絡信息技術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得到了普遍使用,但是某些教師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一種主要手段,每堂課上都用信息技術多媒體進行授課,長此以往,容易讓小學生對信息技術化教學產生依賴,脫離了原有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內容的學習,會使教師忽視教學目標,加上信息產品的長期使用本身就會使人眼部產生疲勞,這就會導致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沒有目的性,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興趣性。
在語文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法,就是要根據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針對其不同的學習情況進行深度的研究,從而實施不同程度的教學模式,利用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指導。但在目前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在分層教學上都是按照學生的整體學習成績來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死板的成績并不能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學習能力,導致教學的效果不盡如人意。按照成績進行分層教學的劃分,例如有些同學在考試中可能會出現考試失常、發(fā)揮不當的問題;有些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但是與考試的內容有所差距,導致成績并不理想。通過成績,教師無法對學生的整體進行評價。因此,新課改下主張的分層教學,需要教師從學生的整體發(fā)展出發(f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進行分層。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的過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機械性,即用一把尺子來進行測量劃分。在這種分層的影響下,影響分層結果的往往是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積極態(tài)度產生積極結果,反之亦然。
在小學語文分層教學中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明確小學語文在教學中的分層標準,從提高核心素養(yǎng)能力出發(fā),創(chuàng)設情境式教學,借助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想象力來進行學習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一些教學過程中童話故事的應用。童話故事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在作者的想象下,憑借著擬人的手法和夸張的筆法,將一切美好事物展現在讀者的眼前。在童話故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它們有著獨特的思想,像我們正常人類一樣生活運作。在童話故事中一切皆有可能,無論是善良愿望的實現,還是死而復生,都充滿著幻想主義美好色彩。因此在小學生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為小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引導學生,讓他們多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進行創(chuàng)作,讓思維自由地發(fā)散發(fā)揮。當小學生置身于童話世界中時,他們往往更愿意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思維模式與想象力,去主動探索和發(fā)現,從而獲得新的想法和感悟。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信息化技術在滿足小學生強烈好奇心的同時幫助小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發(fā)散,合理的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將課程內容生動形象化,激發(fā)小學生的興趣,讓小學生主動地進行思考探索,發(fā)揮最大主觀能動性。
當前的新課程改革提出要將核心素養(yǎng)能力融入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增強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提高語文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把學生進行分組教學,讓所有學生能夠在一個合適的學習氛圍中學習,要適當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情境式的教學模式進行,避免出現使用過度化的現象。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想象思維大多是具象化的思維模式,受這種思維模式的影響,相比成年人或者小學生以及初高中生來講,小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會表現出更多的情感化,這也是小學生學習能力強大的原因之一。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在進行情境式教學創(chuàng)建的過程中,要注意通過教學內容來激發(fā)小學生的感官能力來進行綜合的學習培訓。例如在“十以內數數”的教學過程中,這個教學過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小學生的記憶力,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來對小學生進行記憶的強化訓練。例如通過一段視頻,播放動物的叫聲與不同動物的出現,讓小學生通過觀看來回答哪種動物的叫聲出現了幾次、出現了幾種動物等,又或者教師可以借助圖片的形式來進行教學,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進行數數,數一數圖片上一共有幾種動物。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進行情境式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建,不僅可以很好地吸引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還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小學生視覺、聽覺的感官運用,在提高小學生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信息技術的使用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中的多媒體使用以及音頻視頻的運用,同樣教師也可以通過采用微課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教學[5]。在有限的課堂環(huán)境以及課堂時間內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引導,對教師來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微課作為教師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在減輕教師上課壓力上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分層教學中,教師利用提前錄制好的微課視頻通過階梯的形式對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學習引導,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也可以保證課堂的內容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使分層教學能夠得到有效落實。
課下作業(yè)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的一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對自身的知識掌握進行復習回憶,查漏補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對學生的課下作業(yè)進行分層的布置設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不同學習程度完成不同難度任務數量的作業(yè),提高學生在作業(yè)完成過程中的自信心,幫助不同學生在自身學習的基礎上得到提高,避免對作業(yè)產生厭煩情緒。例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將作業(yè)分成兩部分——必做題和選做題,在這種作業(yè)設計下,教師讓語文知識較為薄弱的學生進行必做題的完成,而對于那些基礎能力較強的學生,則讓他們完成選做題。通過這樣的作業(yè)分層設計,一方面幫助學生鞏固語文知識,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其語文的學習能力。
由于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整個班集體中對學生的劃分可能存在三種:優(yōu)等生、中等生以及后進生。對不同類別的學生不僅僅要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引導,還要進行不同層次的評價,即不同用一種評價模式或標準來對學生進行評價。例如對待優(yōu)等生,教師要鼓勵他們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幫助其提高抗挫折的能力,鼓勵其學習能力進一步地提高;對待中等生,教師則要為其創(chuàng)造合適的學習條件,提供學習機會。提高其學習的自信心;對于后進生,教師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挖掘其在學習上的閃光點,因材施教。無論哪種學生,教師都要予以關注重視,從他們的不同特點出發(fā),幫助其提高學習能力。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分層教學中的合理利用可以發(fā)揮出其自身的最大優(yōu)勢。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信息化技術在滿足小學生強烈好奇心的同時幫助小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發(fā)散,合理的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將課程內容生動形象化,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進行思考探索,發(fā)揮最大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