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
古琴聲響起,青衣古裝女子緩慢起舞。高聳的發(fā)髻,后仰的下腰,褐色背景逐漸浮現(xiàn)出山巒溝壑,輪廓從淺色白描到層層上色,直到青翠色奪目到耀眼……一幅《千里江山圖》活了。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成了2022年央視春晚最受好評的節(jié)目。
“無名無款,只此一卷;青綠千載,山河無垠”,這說的就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千里江山圖》。該畫由北宋畫家王希孟在十八歲時用不到半年的時間畫成。全畫長達11.9米,寬51.5厘米,以概括精煉的手法、絢麗的色彩和工細的筆致表現(xiàn)出山河的雄偉壯觀,是存世的青綠山水畫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千里江山圖》是絹本畫,絹本主要成分是蠶絲,保存非常困難,而且專家鑒定,該畫一共畫了5遍。第一遍用水墨描底;第二遍畫上赭石色;第三遍加入綠松石和孔雀石制成的石綠;第四遍再疊加一層綠色;最后一遍,才是上青色。所以畫卷上有很厚的礦物質(zhì)顏料,時間一長極易脫落。這些特質(zhì)使得每次開卷展示都會不可避免地造成損傷。
也是因此,近一個世紀以來,這幅國寶級名畫僅開卷過4次。最近一次是2017年,那也是《千里江山圖》首次以全卷展開的形式展出。
當時,《只此青綠》的編導韓真和周莉亞也曾擠著去故宮“朝圣”。2019年,二人接到一項任務,要創(chuàng)作一部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作品,她們一致想到了《千里江山圖》?!耙驗檫@幅畫本身就具有節(jié)奏感,畫中的山川層巒起伏,充滿韻律,無疑和舞蹈有共通之處?!?h3>十八歲
和《只此青綠》的創(chuàng)作團隊一樣,1000年前,臨近十八歲的王希孟也是接到“組織”任務才開啟了這部曠世奇作。
宋徽宗于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在國子監(jiān)太學中建立“畫學”。如果說當年的“畫院”
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中央美術(shù)學院,那么“畫學”就相當于美院附中了。徽宗設立“畫學”是為了提高畫院畫家的繪畫水平和素養(yǎng),且名額緊俏,僅有30人。
王希孟自幼便想成為一個畫家,13歲時,他便有了前往京師學習的機會。在“畫學”中,他見識了各位業(yè)界精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畫出《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了。結(jié)業(yè)后,王希孟被召入宮中的文書庫,但他只是在宮中做些抄寫檔案的雜事,周圍的名畫士經(jīng)常被召至權(quán)貴處繪制人像,這種畫對王希孟而言,也挺無聊的。
因過于癡迷繪畫,他常將繪畫獻于徽宗,但沒啥反饋。
起初,徽宗對王希孟的畫不太滿意,但能隱隱感覺到他是可塑之才,便將其招為關(guān)門弟子,親授指導。史書上只有一句,“希孟天資高妙,得徽宗秘傳”。藝術(shù)家之間的惺惺相惜大概如此。
而王希孟也不負眾望,在響應徽宗的旨意后,他不到半年便畫出了命題之作《千里江山圖》。
當時宮廷熱衷青綠山水畫,類似于現(xiàn)在的主旋律題材。王希孟又是少年天才,光華燦爛?!霸凇肚Ю锝綀D》中,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歲。長幾歲,小幾歲,不會有《千里江山圖》?!碑嫾谊惖で嗳绱嗽u價。
《千里江山圖》全卷繪制了50多座山峰、20余座山巒、20來座山崗和數(shù)十面坡、灘及大片水域,其間散落的建筑有399棟屋宇,25座亭臺,塔、壇各1座,水上還有11座橋、96條船,畫中的生靈是368個人、13頭牲畜、2只鶴還有3群飛鳥。
畫中元素多且細。僅以山為例,畫中就展示了峰、陵、巒、嶺、岫()、巖、嵩、嶠、岑、岌、崗、坡、巔、嶂、崖、磐、岵()、垓、崔嵬、阜、垅、谷、壑等不同類型的山體。
王希孟以少年之筆繪出遠天渺渺、江山遙遙,自信狂傲的沖天之勢呼之欲出。大宋也必如少年,如紅日初升,其道大光。
“夕陽的余光,山間明滅,透著赤金,江山里且行且走,洋溢著十八歲青春應該有的自負,洋溢著十八歲青春應該有的孤獨,洋溢著十八歲青春應該有的對美的無限耽溺與眷戀?!碑嫾沂Y勛如此賞析此畫。
盛唐以后在文化里慢慢消逝的對青春的向往,又在王希孟的畫中躍然光亮。
和盛世大唐不同,宋代國力衰頹。宋徽宗累積一百年的安定繁華,仿佛知道末世就在面前。
如果以這樣的思路看《千里江山圖》,王希孟揮霍青綠,就像揮霍自己的青春,“時代要毀壞,自己的肉身也即將逝去。十八歲,可以做什么?可以留下什么?用全部生命拼搏一戰(zhàn),一千年后,讓歷史驚動?!笔Y勛說。
全畫最奪目的,就是畫家對色彩的使用。
濃艷富麗的靛藍和碧玉般透潤溫柔的光交互輝映,熠耀輝煌,像寶石閃爍。經(jīng)專家鑒定,畫中顏料由青金石、孔雀石等貴重礦石經(jīng)打碎、磨研成細粉,再加了膠,在絹上一層一層敷染才呈現(xiàn)出最終的耀眼效果。寶石冷艷又內(nèi)斂的光,華麗璀璨。
近千年之后,顏料依然保持高純度,畫面鮮亮,透出皇家的輝煌氣質(zhì),可以說是與水墨畫法反向的另一個極端——將色彩用到極致。
遺憾的是,完成此畫幾年后,王希孟就病故了。
有人分析是因《千里江山圖》耗費了他太多心力,過度勞累。
史書上對王希孟的生平記載極少,而《千里江山圖》的傳承譜系也和作者的生平一樣模糊神秘。
在美術(shù)史上,《千里江山圖》一度被忽略。宋元以后,山水美學追求滄桑之感,筆墨愈來愈走向荒疏枯澀,空靈寂靜,生命力不強。王希孟的“青春之歌”并不被重視,直到被清代畫家宋牧仲鑒識才進入皇家收藏序列。乾隆在此畫上鈐印“乾隆御覽之寶”,后被《石渠寶笈初編》著錄,才完成了此畫的整個流傳過程。
有趣的是,2013年《千里江山圖》在故宮展出時,并未引發(fā)熱潮,觀者多是業(yè)內(nèi)人士。但2017年的《千里江山圖》展卻出現(xiàn)了“排隊3小時,畫前5分鐘”的盛況。此后,《千里江山圖》出現(xiàn)在央視大火的《國家寶藏》節(jié)目里,也頻頻現(xiàn)身于各類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中。
為何《千里江山圖》會突然成為當下時尚?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王中旭認為,每一件文物都有它的時代,《千里江山圖》的時代到了。
“千里江山圖的美,是附著在整個朝代的情感上的。年輕的畫師毫不吝嗇地把北宋的富足與雅致細細展現(xiàn)在這一片風光里。我們幾乎能感受到宋人的生活情趣:山村野渡、竹籬茅舍,甚至是飲酒、吃茶、焚香、插花、掛畫,仿佛都在眼前……”
蔣勛曾如此感嘆。
《千里江山圖》的精神氣離當下國人很近。大家看得懂其中的大國自信?,F(xiàn)在看來,這幅氣象磅礴、吞吐山河的畫卷簡直就是大宋的國家形象紀錄片,國富民樂,堪稱宋朝版《航拍中國》。
有人至今不想接受史書中記載的王希孟的結(jié)局。也許,這位天才少年只是和世人開了個玩笑,獻畫之后,便銷聲匿跡。有傳說,他鉆進了《千里江山圖》中,不定在哪個角落扮演著一位漁夫。
近12米的長卷徐徐展開,綠水青山成為永恒。神游《千里江山圖》,也是在閱讀生命的繁華若夢。
(摘自“看天下實驗室”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