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楊 邱子玥 陳秋然
(作者單位:重慶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文化”)代表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我國歷史文化沉淀的結晶。為了在新時期更好地發(fā)揮非遺文化的精神指引作用,使其成為我國獨特的文化標識,有必要充分利用融媒體將非遺文化中的歷史、文化價值更好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榮昌夏布是流傳千年的非遺文化之一,其以輕柔勝絲的特質備受世人關注,被廣泛應用于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當中[1]。在大力倡導融媒體發(fā)展的背景下,媒體行業(yè)需要通過對各類融媒體技術進行整合與優(yōu)化,開辟全新的非遺文化傳播空間,為榮昌夏布這一非遺文化帶來更好的傳承契機。
在信息高度發(fā)達的時代背景下,融媒體能夠充分借助自身的信息資源優(yōu)勢,利用先進的技術將報紙、廣播等傳統(tǒng)媒體與抖音、快手等新型媒體進行全面整合,使二者能夠實現內容兼融、宣傳相融、資源共融,從而運用全新的傳播手段對存在于上述媒體中的信息予以整合并快速傳播,提高各類信息傳播的整體效率。融媒體將各類文字、圖片進行實時轉化,能夠讓更多用戶在第一時間接收到更多信息,進一步提升信息傳輸的速度[2],這為非遺文化的傳播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媒體行業(yè)通過融媒體技術對非遺文化進行有機整合,能夠加大非遺文化的傳播力度,給用戶帶來優(yōu)質的視覺、聽覺享受,進而提高非遺文化的傳播力。
通過融媒體進行非遺文化傳播是當下的一種趨勢,而榮昌夏布作為純手工織造的工藝品,體現了中國的匠人精神,運用融媒體技術對其進行傳播,可以使其更加富有深度。不同于傳統(tǒng)方式的宣發(fā),融媒體可以挖掘其文化內涵和底蘊,讓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生機、深入人心。在融媒體視域下,非遺文化的傳播方式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線上傳播,而是線上與線下的結合,推進了立體式傳播。吸引社會大眾關注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還有這項技藝背后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3-4]。同時,媒體行業(yè)運用融媒體技術可以對非遺文化進行立體傳播方式,打破人們對于非遺文化的固有印象,吸引更多年輕受眾的注意力。例如,運用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迎合青年受眾,也可以給非遺文化注入新活力。
在進行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融媒體可以將信息的傳播范圍進行不斷拓展,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對信息進行同步傳播,讓其在較短時間內傳播至世界的各個角落,使不同區(qū)域的人們都能夠收到融媒體傳播的信息,讓融媒體的各類信息能夠在不同國家、不同區(qū)域之間進行共生交融,達到實時傳播交流的效果,擴大信息傳播的受眾范圍,使其傳播覆蓋領域呈現出全球化的特征[5-6]。非遺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媒體行業(yè)通過融媒體傳播非遺文化,能夠不斷拓展非遺文化傳播覆蓋領域,為非遺文化在全球各地的傳承營造有利的條件。
當前,融媒體的發(fā)展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為非遺文化的推廣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讓用戶能夠近距離接觸與了解非遺文化[7]。融媒體時代,人們不僅能夠通過各種媒體強化對非遺文化的認識,還能夠通過在社交媒體中點贊、轉發(fā)、評論等多種方式參與到關于非遺文化的話題討論中。受眾通過在媒體平臺加強與非遺文化相關的互動,便于抒發(fā)自己對非遺文化的真實情感,表達對非遺文化價值的贊許與驚嘆,呈現出自己對非遺文化獨特的看法與態(tài)度,從而有助于自己全方位地認識與理解非遺文化[7-10]。
自2010年以來,榮昌夏布積極倡導創(chuàng)新,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市場知名度的企業(yè)和品牌,如感懶樹、壹秋堂、雙龍、云寶等,但是這些企業(yè)以中小型為主,其影響力和知名度也僅限于川渝地區(qū)[11],其在外地的知名度遠遠不如在本土地區(qū)的知名度。出現此種狀況的原因在于榮昌夏布尚未找準自身的定位,沒有進行多渠道的宣傳,對于新興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融合的認識還不夠。
當今,互聯網早已全面普及,事物變化發(fā)展日新月異?;诖?,互聯網信息平臺的建設對于信息傳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目前,不僅缺少對榮昌夏布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美學價值、實用價值等系統(tǒng)化的介紹,也缺少對其進行信息展示和實時更新的專業(yè)平臺。同時,由于平臺建設不夠完善,榮昌夏布無法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其也難以注入新的活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變化,當代人們的審美觀念、思想認知等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而榮昌夏布作為一門傳統(tǒng)的手藝和藝術,與現代受眾的審美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目前,大眾文化因其多樣性和通俗性成為現代人的文化傾向。榮昌夏布想要可持續(xù)發(fā)展,必然要考慮其傳播所要面對的受眾群體,而榮昌夏布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也要迎合現代受眾的審美需求。因此,榮昌夏布要根據現代受眾的審美需求,改變單一的傳播方式,豐富傳播途徑和增強傳播效果。
目前,就銷售層面來說,包括榮昌夏布在內的全國夏布產業(yè)的銷售渠道較多集中在少數幾個東南亞國家,由此可見,榮昌夏布并沒有完全“走”出去,缺少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未能借用融媒體在國際上進行有效的交流和宣傳[11-13]。
在互聯網全面普及的背景下,我國應當著力轉變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思維,使其朝著網絡化、數字化的方向發(fā)展,加強其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讓榮昌夏布這一非遺文化以更加嶄新的形態(tài)呈現在觀眾面前;同時,要切實推動臺網融合、報網融合的進程,將榮昌夏布的傳播內容進行充分整合,使與其相關的文化資源能夠在不同的融媒體平臺上得到互通共享,形成多個媒體共同傳播的強大合力。重慶作為我國的直轄市,其媒體行業(yè)更應當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加強與國家傳媒平臺、各省市傳媒平臺的合作,使榮昌夏布這一文化能夠在各地傳媒平臺上得到大規(guī)模的傳播,實現榮昌夏布文化在各地傳播的信息實現交互共享,并綜合運用圖片剪輯、網頁美化、音視頻編輯等多項融媒體功能,向受眾最大限度地展現榮昌夏布的文化內涵,形成覆蓋全網各類媒體的文化傳播格局,增強榮昌夏布文化在融媒體時代的傳播效果。
媒體行業(yè)充分應用多媒體信息傳輸網絡,聚合重慶地區(qū)的融媒體資源,可以為榮昌夏布文化的傳播奠定良好的基礎。首先,媒體行業(yè)可以構建榮昌夏布文化專題宣傳網站,樹立良好的榮昌夏布文化形象,打造別具一格的非遺文化品牌。在全國文化網站上建立非遺文化宣傳專欄,將榮昌夏布這一流傳千年的古老文化融入其中,在重要的文化宣傳節(jié)點開展與各類媒體用戶的交流互動,能夠讓各地廣大用戶充分了解榮昌夏布文化的價值。在各類社交媒體得以普及應用的今天,我國更應當將榮昌夏布文化的傳播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加強榮昌夏布非遺文化微平臺建設,使非遺文化能夠在各大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加深廣大公眾對這一古老非遺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其次,媒體行業(yè)還可以利用自己的官方微博發(fā)布有關榮昌夏布文化的信息,使用微信服務號、公眾號、小程序推送有關榮昌夏布文化的重點新聞,并對相關傳播鏈接予以實時更新,確保用戶能夠通過上述平臺及時獲取與榮昌夏布文化相關的知識。其次,媒體行業(yè)可以充分依托影視傳播這一宣傳渠道,圍繞非遺文化宣傳這一主題,制作出符合榮昌夏布文化內涵的微電影等文化作品,全面提高榮昌夏布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作為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榮昌夏布體現了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媒體行業(yè)可以充分運用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 增 強 現 實(Augmented Reality,AR)、人工智能等前沿的媒體技術手段技術,打造榮昌夏布文化的線上體驗中心,將榮昌夏布的相關遺址、遺物動態(tài)化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在新時代給予人們對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的優(yōu)質感官體驗,進而增強榮昌夏布文化的動態(tài)化傳播效果,提高其文化傳播的感染力。在開展線下展覽活動時,還可以開辦榮昌夏布網絡虛擬文化展覽館,加強對數字虛擬技術的應用,加大對榮昌夏布文化資源的傳播力度,拓展我國非遺文化的宣傳教育空間。另外,將榮昌夏布這一優(yōu)秀的非遺文化資源在各地相關網站予以展示,可以讓大眾對榮昌夏布展現出的非遺文化精神有更多的直觀體驗和親身感悟,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榮昌夏布文化,切實體會榮昌夏布所蘊含的文化精神。
隨著各國之間文化交流與互動的日益增多,榮昌夏布文化的對外傳播也有了全新的機遇。在這種情況下,重慶市應該注重利用融合媒體對外傳播的優(yōu)勢,加強與海外各類文化媒體機構的交流與溝通,拓展海外文化傳媒平臺對榮昌夏布文化的宣傳范圍,提高榮昌夏布文化的在外知名度。同時,還應該注重分析中西文化對外傳播的特點與差異,結合榮昌夏布文化的具體特征,采取獨特的文化傳播方式,從而加深國外用戶對榮昌夏布文化的整體印象,不斷提高榮昌夏布文化的知名度。
融媒體視域下,以榮昌夏布為代表的非遺文化能夠得到更多的媒體曝光和用戶關注的機會。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9.44億[11]??梢酝ㄟ^視頻形式在網絡上傳播優(yōu)質的非遺文化內容,并開展如短視頻創(chuàng)作等一系列宣傳推廣活動,以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宣傳和保護中,從而為以榮昌夏布為代表的非遺文化贏得更多的市場投資機會。而且,用戶的點贊、轉發(fā)和討論也能夠體現出非遺文化的強大市場潛力和經濟效益,讓更多的投資方為非遺文化的發(fā)展注入資金。近些年,榮昌夏布的系列產品開發(fā)已經被列入重慶市科技興渝百億工程,政府投資給榮昌夏布的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相信在融媒體技術的加持下,榮昌夏布能夠贏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形成“政府+社會”的雙重資金保障格局,實現流量變現、資源變現,使非遺文化產業(yè)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贏。
作為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tǒng)紡織品,榮昌夏布凝聚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呈現出我國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高超之處。在融媒體持續(xù)發(fā)展的今天,我國媒體應當借助融媒體傳播的優(yōu)勢,加強媒體融合,運用前沿技術,實現對榮昌夏布文化的進一步傳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化品牌,使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占據有利地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輸出樹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