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宏
(作者單位:揭陽廣播電視臺)
潮州話,亦稱作潮汕話,是廣東潮汕民眾使用的語言,是潮汕人的母語,為廣東三大漢語方言之一,也是現(xiàn)今全國最古遠、最特殊的方言之一,被稱之為“古漢語的活化石”,在語言學研究上有重大價值。潮州話的分布范圍包括廣東省的汕頭市、揭陽市、潮州市,梅州市豐順縣,福建省的東山縣、詔安縣、云霄縣,還有東南亞國家的海外潮人聚集地,潮州話的海內外使用人口在2 000萬人以上。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林倫倫說過:“在潮汕文化中,最為獨特的印記與符號,莫過于潮汕方言。潮州話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這片土地的歷史和文化印記,也將潮汕人的獨特文化符號刻畫得淋漓盡致。”[1]
潮汕地區(qū)的主要先民為中原人和福建閩南人等,他們分別使用的閩南語與古漢語在此融合交匯。同時,潮汕地區(qū)是著名的僑鄉(xiāng),因而形成了“潮州話”這種獨特的語言語系,其沿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郭沫若曾稱:“潮州話是中國古語保留得最多的一種方言?!背敝菰挼恼Z法比較特殊,有著非常豐富的詞匯,音調是八音拼讀(現(xiàn)代漢語則是四個音調),而且很多都包含著古語文言詞匯。潮州話因為多音多調、同字不同義的特色,以致外地人難以熟練掌握,新加坡著名女作家蓉子曾說過:“潮州話叫‘學佬話’,真是到人老了也學不全?!?/p>
潮州話的文化載體主要為潮曲、潮劇等,同時潮州話也是潮汕人鮮明的標記,潮汕人以其為重要的溝通紐帶。筆者認為研究潮州話的新聞播報形式是很有必要的,原因包含以下3個方面。
第一,潮州話是全國最古老、最特殊的方言之一,稱得上是歷史文化遺產(chǎn)。潮州話對潮汕地區(qū)民眾及海外潮人的生活具有較大的影響,除了日常的交流都采用潮州話外,在娛樂方面也有較明顯的體現(xiàn),如當?shù)貜V播電視臺都采用潮州話播報。
第二,潮人遍布世界各地。潮語使用人數(shù)約1 000萬人,加上華僑和港澳同胞,如今全世界五大洲、五十多個國家(地區(qū))共有2 500萬以上的人口用潮州話表情達意。
第三,國內除潮汕四市及梅州市的豐順縣之外,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多家電臺、電視臺也開設了潮州話節(jié)目。例如,以“潮響四海,聲傳五洲”為總宣傳詞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世界潮聲》欄目,播出60年來堅持傳遞潮人信息,弘揚潮汕文化,架設友誼橋梁。境外潮人聚居地也有不少廣播電視媒體,如泰國“潮商衛(wèi)視”、新加坡“華娛電臺”等,都開設有潮州話節(jié)目,其中,新加坡“華娛電臺”開設的《八邑潮聲》節(jié)目,深受海外潮籍鄉(xiāng)親的歡迎,擁有很高的收聽率。
對潮州話新聞播音進行研究,有利于提高潮汕地區(qū)的地方文化層次,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促進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全方位發(fā)展。同時也能夠增進海內外潮人的情感,對維護祖國統(tǒng)一,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有著重要意義。
很多潮州話新聞播音主持人都有這樣的感慨:“潮州話新聞難播?!背敝菰捰邪藗€音調,同一個字放在不同的位置,音調就有不同,而且意義大相徑庭,因此潮州話新聞播音既要字正腔圓、語勢得當,又要雅俗共賞、突出地方特色。國語播音方面有中國傳媒大學專家教授的理論指導,也有中央和省級媒體著名播音員主持人可供參照學習,但潮州話新聞播音至今沒有可供參照的播音模式。在這里,筆者就廣播節(jié)目中的潮州話新聞播音這個話題,發(fā)表一些個人的認識和見解。
廣播語言是經(jīng)過加工的口語,是書面語的口頭形式,播音主持人的發(fā)音吐字不同于一般的口語要求,是由播音主持的特殊傳播媒介在社會中所處的特殊地位決定的[2]。目前,潮州話新聞播音主持人存在不足之處,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幾點:
第一,“港臺腔”。播音主持人刻意模仿我國港臺媒體的播音腔,氣息控制不當,中途換氣過于明顯,特別是吸氣聲。有的句子前面播音氣息盈余,到句末就顯得氣息漸盡,有的在句子的播音中間刻意換氣,甚至夸大語氣助詞,故意增加“嗯”“噢”“呦”“哼”“哇”等,反而不能很好地播報新聞。
第二,“平敘腔”。播音主持人沒有掌握好語言韻律,也沒注意字與字之間、詞與詞之間的停頓和連接,對語氣的強弱和語速的快慢不加處理,句句用力,沒分輕重,聽眾聽起來就顯得很呆板。例如,“花市上有牡丹、紅梅、金橘和水仙”這句話,播音主持人如果用平直的語調進行播報,就是在念字,毫無文字再造的藝術效果。
第三,“文言腔”。當一句話的開頭是介詞時,播音主持人就會拉長這個介詞的單音節(jié)字音,或者加重對某些不用強調的單音節(jié)助詞,如“的”“地”“得”等,聽起來顯得故弄玄虛,拖沓雜亂。
第四,“下坡腔”。播音主持人對每一個句子都采用先揚后抑的語調,而且整篇風格單一,呆板僵化,顯得毫無生活氣息。按語言專家的話來說,這腔調有個明顯的弱點,就是背離語流運動的曲線規(guī)律,故弄玄虛。
第五,“鼻腔腔”。最突出的是部分女播音主持人的播音,無論詞句有沒有鼻化音,總喜歡把音往鼻腔送,使語態(tài)變得很“嗲”,顯得矯情造作,華而不實。
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播音主持人沒有掌握好播音技巧,對潮州話的語言特征、音韻缺少了解,對所播講內容缺少理解,對節(jié)目的語言藝術創(chuàng)作缺少激情投入。
什么是口語化?《新聞寫作教程》這樣解釋:“口語化,就是要求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樸實、通俗,不要認為是與人在很正式地談話,而是要親切地跟聽眾聊起剛剛發(fā)生的事情?!盵3]新聞的“說”,要區(qū)別于宣讀式的播報,跳出文字稿件的框架,用親切的態(tài)度、樸實的語言、口語化的表達,把新聞信息及時、高效地傳遞給聽眾。“說新聞”的播音主持人和以往的播音主持人不同,不僅需要具有扎實的播音基礎,還需要有較高的稿件理解能力和處理能力,同時也具備親和力,而廣播語言要實現(xiàn)口語化就必須改掉官式語言、文件語言、書面語言及套話等[4]。因此,“說”潮州話新聞,播音主持人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條件:
第一,必須精通潮州話的音韻互變規(guī)律,這是把潮州話新聞“說”好的基礎。對于一般職業(yè)的人來說,掌握潮州話的語音、語法特點就算掌握潮州話了,但對于潮州話新聞播音主持人來說,還必須精通潮州話的音韻規(guī)律,用規(guī)范、標準的潮州話,準確無誤地向受眾傳播語言信息,使節(jié)目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
第二,必須有扎實的播音基本功。將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表達出來需要一個過程,廣播電臺這個單靠聲音傳播的媒體要充分實現(xiàn)有聲語言的表達效果,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即使是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有一定播音基本功的播音主持人,他們在實踐過程中也會發(fā)現(xiàn)有些工作內容與自己的設想差距較大。
目前,不少以“說”為主的潮州話節(jié)目中的播音主持人對播音基本功的掌握與運用還不盡如人意,部分主持人棄長學短,為“說”而“說”,追求“假真實”。筆者認為,無論新聞是“讀”還是“說”,無論是國語播音還是潮州話播音,都必須扎實練好字正腔圓的基本功,并在此基礎上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另外,播音主持人需要有較強的文字語言轉換能力,同時也必須具備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生活閱歷,對社會生活要有最基本的經(jīng)驗積累。
第三,具備親和力,與聽眾互動時要真誠。潮州話新聞播音主持人要實事求是地分析新聞事件,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親和力?!罢f”新聞時,播音主持人應保持親和狀態(tài),不裝腔作勢、居高臨下,與聽眾互動時,應秉持親切、真誠的態(tài)度,所謂“誠于中必形于外,慧于中必秀于形”,只有如此,節(jié)目才能拉近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并使聽眾產(chǎn)生情感共鳴。
第四,必須具備語言再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面對虛擬聽眾談話的能力。“說”新聞要求播報人既要有播音主持人的播音素質,又要有編輯記者的新聞素質,深刻領會所播報的新聞稿件的內容,同時也要具備語言再創(chuàng)造能力及面對虛擬聽眾談話的能力,能夠把書面文字轉化為生活口語,能夠把新聞“說”得貼近聽眾,深入人心。
廣播以聲音為唯一的傳播手段,聲音稍縱即逝,所以要充分利用聲音的魅力,發(fā)揮廣播在眾多媒體中的優(yōu)勢[5]。潮州話新聞播音主持人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正確處理讀音的輕重和斷句停連。讀音的輕重、語句的停連不同會傳遞出不同的含義,潮州話播音尤為突出,對于語句重音,潮州話新聞播音主持人要及時放慢語速,通過適當加強音量來體現(xiàn);處理重點句子時,可用強弱對比的表達來體現(xiàn);對一些需要借助理解分析來表達的句子,則可以根據(jù)潮州話不同的音調來區(qū)分。比如,即使“今年前兩個月”和“今年前兩個月”的書面文字一樣,但由于讀音不同,所表達出的意思也不同。
第二,要密切注意生活語言的變化,不使用粗俗的“土語”。有學者認為,把書面的文字通過日常語言的交流方式進行表達,就是口語化,口語化表達要貼近大眾的生活,切忌媚俗、過于隨意。播音主持人是語言的創(chuàng)作者,要根據(jù)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口頭語對播報內容進行提煉升華。筆者從事播音主持工作20多年,經(jīng)常接觸潮汕各地的方言土語、哩語,播報時必須甄別雅俗,如揭陽口語的“下(沒有實際意義的開腔助詞)”“佬(沒有實際意義的句末助詞)”“鈴(次)”“騎(拿)”;潮州口語的“秧(我們)”“KA利(豈是)”“過市(臟)”;汕頭口語的“埋錢生(別這樣)”“扯到臘臘(混亂)”“白禾無搭(不明不白)”;饒平口語的“喜仔(那里)”“一領衫、一腰褲(一件上衣、一條褲子)”;澄??谡Z的“呦(沒有實際意義的開腔助詞)”“安呢(這樣)”;普寧口語“是二(是的)”“憾人(大家)”;潮陽口語的“酷地仔(去哪里)”“內咔(去)”“嗨魯(你)”等。
在日常播音時,潮州話新聞播音主持人必須注意某些詞語要簡潔達意。如在新聞節(jié)目中,有些播音主持人經(jīng)常把“大家”這個詞讀成“大家人”,認為這是“大家”的口語化,其實是錯誤語意。讀“大家”聽眾就可以明白意思,再加上個“人”字,不但累贅和啰唆,還造成語法錯誤?;诖耍ヒ魡T要明確崗位職責,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對生活中的口語進行選擇過濾,杜絕使用庸俗、有歧義、不規(guī)范的語言。
第三,要注意克服“有音讀音,無音讀邊”的不良習慣。因為潮州話的韻母中有3個是有音無字的,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生僻的發(fā)音,在這種情況下,播音主持人一定要本著虛心好學、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對不懂的字句要查閱字典、詞典。值得注意的是,播音主持人不僅要查潮州話的讀音,更要查普通話的讀音,甚至要查詢《康熙字典》與《潮州十八音字典》,以此根據(jù)本地的規(guī)范讀音進行表達,盡可能做到準確無誤。
第四,對于一些社會約定俗成的讀法,或古漢語讀音,或特殊讀音,不能隨便改動。比如,詩句尤其是古詩詞不必“口語化”,因為魏、晉朝以來的詩文韻律,用潮州話朗讀時基本都比較合拍,但也有一些詞句為了押韻,未改變字的調類,影響了整個語句的韻律美感,也較為拗口。
第五,對于詞性不同的詞句,要注意其讀音。有些字是通假字,因古今音義不同,不能化作現(xiàn)在的口語,應讀本來的音。例如,“德被天地”中的“被”字,古通“披”字,所以不能讀“(bei四聲)”,而應該讀“(pi一聲)”。又如,“伯者莫高于齊桓”中的“伯”字,古通“霸”音,這里就應該讀作“霸(ba四聲)”,而不能讀成“伯(bie二聲)”。
第六,應注意古今人名、地名、官員、古籍名及姓氏的特殊讀音,這些大多是“不可轉化”的。以姓氏為例,“翁(ong一聲)”應讀“翁(eng一聲)”,“費(hui三聲)”應讀“費(bi三聲)”。
第七,對一些輕讀的字音也要讀清晰,千萬不能“偷食字”。曾聽過某家媒體的潮州話新聞,播音主持人經(jīng)常“偷食字”,例如,“新聞播送完了”,經(jīng)常聽為“新聞播刪了”,把“播送完”3個字連讀說出來,聽眾聽起來就是“播刪”了。另外,在播“天氣預報”時,標注氣溫的“℃”規(guī)范讀法是“攝氏度”,不能簡單讀成“X度”,“天氣預報”4個字也要讀清晰,不能把“預”字漏掉,讓聽眾聽成“天氣報”。
新聞稿件內容和播音主持人的“再創(chuàng)造性勞動”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口頭表達中的輕重、停連、強弱、高低等語音手段若運用得當,潮州話固有的韻律美就會顯示出來,給聽眾以美的享受。因此,潮州話新聞播音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要認真觀察,對潮州話多傾聽、多學習、多積累,而且要勤篩選、多提煉,去蕪存菁。同時,潮州話新聞播音主持人要提高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加強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從而促進潮州話新聞播音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