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賽楠 高春燕
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我們進入大數(shù)據(jù)時代,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各行各業(yè)都受到了深遠的影響,新聞傳播亦是如此。信息時代對人們信息搜集與處理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故而在新聞作品教學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 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學習任務群7 為“實用性閱讀與交流”,該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實用性語文,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增強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而新聞作品作為實用性文本之一,其教學也應該受到重視。因此,有必要對高中語文新聞作品教學的現(xiàn)狀及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策略,從而引導學生掌握新聞的普遍特點,提高他們閱讀、編寫、寫作新聞以及評論新聞的能力。
新聞作品是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真實性、準確性和時效性是這種文體的顯著特點。新課標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社會生活中的實用語文,包括實用性文本的獨立閱讀與理解、日常社會生活需要的口頭與書面的表達交流。在此背景下,新聞作品作為典型的實用性文本,大多教師對于新聞作品教學較為重視,在實際教學當中注重對于新聞標題、特點以及六要素的分析與解讀。但是,不可否認,當前的新聞文體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新聞作品作為實用性文本,與文學類文本不同,其閱讀目的在于搜集資料、處理信息、滿足特定情境下表達與交流的需要,主要側重能力目標。因此,新聞作品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獲得一些陳述性知識外,還應當使學生獲得程序性知識,也就是處理新聞信息的能力和思辨品質,形成與表達自己的價值評價。而在高中語文實際教學中,教師對新聞作品教學目標的把握并不明確,教學側重點多為掌握新聞文體知識,而忽視新聞作品的評論與寫作等實踐性目標。
在高中語文新聞作品教學中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模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師對課標的解讀不夠深入。隨著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推進,教師在教學中逐漸貫徹課程標準的要求,運用更加科學的教育理念,制定更加系統(tǒng)、長遠的育人目標,但是對于課標某些方面的解讀有時還不夠深入。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學習任務群7“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中,提到“新聞傳媒類文本”的“學習目標”和“教學提示”,指出在新聞作品教學中“應該達到什么目標”“選擇什么教學內容”等??梢娊處熤挥猩钊虢庾x課程標準,才能制定更加清晰準確的新聞作品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師對于新聞作品缺乏具體分析。教師將籠統(tǒng)的教學目標一以貫之地用于不同體裁的新聞作品教學。以上兩方面原因導致了新聞作品的教學目標模糊。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新聞作品體裁豐富,教師應該貫徹課標要求,抓住各種體裁的特點,設置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目標。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理論的指導下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框架和程序。新聞教學模式固化包括教學方法與程序的固化。高中語文教師在新聞作品教學中往往采用講解法,教學多圍繞“看標題,抓要素,整體把握新聞內容——理清脈絡,把握文章結構——把握中心和主旨”這一程序展開。實際上,新聞作品的體裁分為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等,那么教師就不應該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和程序處理不同體裁的新聞作品。這樣既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這種固化的新聞作品教學模式根源于教師對“以學生為本”這一根本理念的忽視。教師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和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常常以講授法為主進行教學,使語文課堂成為教師主導的舞臺,教師是主角,學生幾乎是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由于教師的一言堂,缺少課堂的互動和生成,長此以往使得教師的新聞作品教學模式較為固化。因此高中語文新聞作品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本位,結合多種教學方法,打破固化新聞教學模式,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新聞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新聞解讀、評論以及寫作能力。
新形勢下高中語文新聞作品教學中,教師多將教材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包括必修教材中的經(jīng)典新聞作品以及選修教材中更具時效性的新聞作品。而在信息發(fā)達的時代,教師僅僅向學生傳授課本上的新聞作品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課外新聞資源,其內容之龐雜、體裁之豐富可以拓寬學生新聞視野,提高學生新聞興趣。另外,新課標要求通過新聞傳媒類內容的教學,使學生學會分析研究文本、撰寫文字分析報告,并且嘗試新聞寫作?;诖耍侣勛髌方虒W應包括新聞閱讀教學、新聞采訪教學、新聞寫作教學以及新聞評論教學,而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教師主要側重于新聞閱讀教學,學生只掌握新聞的普遍特點和結構特征,忽視了其他方面的教學。
新聞作品教學內容固化主要是由于在高考“指揮棒”下,老師和學生盲目追求分數(shù),使得語文教學目的較為功利、教學模式較為固化以及教學手段較為形式化,那么在這種影響下新聞作品教學也呈現(xiàn)出其內容的局限性。但是隨著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教師應當轉變教育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高中語文新聞作品教學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新聞敏感性,鍛煉批判思維和評論能力,并且為他們以后形成新聞素養(yǎng)奠定基礎。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該轉變觀念、放寬視野、打破固化,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新聞素養(yǎng)。
如今高中語文新聞作品教學評價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評價,評價形式主要采用筆試和口頭提問,評價標準主要是分數(shù)與教師評價。此外,在評價內容上主要考核學生新聞閱讀的能力,側重于新聞文體知識以及文本解讀方面的考量,很少對學生新聞評論與寫作能力等進行評價。
高中語文新聞作品教學評價的片面化、形式化,主要由于在新聞作品教學中評價主體較為單一、評價方法較為固化以及評價內容較為片面等。然而這些方面又是建立健全新聞教學評價體系的關鍵因素。因此,要想建立完善的新聞教學評價體系,充分發(fā)揮評價對于新聞作品教學的促進和導向作用,就必須改善評價主體、評價方法和內容上的不足。
新課標要求教師通過高中語文新聞作品教學,“讓學生多角度觀察社會生活,掌握當代社會的實用文本,善于學習并運用新的表達方式,并且學習運用簡明生動的語言,介紹比較復雜的事物,說明比較復雜的事理。”[1]針對上述問題和新課標的要求,筆者試圖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新聞作品教學策略。
“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因此明確高中語文新聞作品教學目標,有利于教師整體把握教學設計,以目標為導向安排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掌握新聞作品知識,提高新聞作品閱讀技能的同時,學習運用新聞語言表達與交流,增強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1.解讀課標,明確教學目標。課程標準是有關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教學目標依據(jù)它制定,教學活動根據(jù)它展開。為了明確新聞作品閱讀教學的目標,就需對語文課程標準進行深入解讀?!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概念。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必須貫穿于高中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新聞作品教學亦是如此。因此,高中語文新聞作品教學目標除了要讓學生掌握新聞文體特征與語言特點之外,更應當培養(yǎng)學生快速處理信息、發(fā)表自己思想觀點、做出合理評判以及獨立進行新聞寫作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落實新聞作品教學任務,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2.分析文本,精準教學目標。在高中階段,新聞作品的體裁主要涉及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和評論,每個體裁既具有時效性、真實性和準確性的普遍特性,同時也包含各自的特點。因此新聞作品教學目標也應該針對各個體裁的特點而有所區(qū)別。例如,消息是以簡明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最新的新聞事實的一種文體,簡潔明了、重點突出和不做過多分析是其主要特點。以《別了,不列顛尼亞》這篇消息為例,教學目標應為復習和介紹新聞新知,掌握消息類文章特點,并且感受其魅力以及背后蘊藏的愛國之情。
新聞作品的體裁豐富,結構復雜,在教學當中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模式對待,因此優(yōu)化教學模式在新聞作品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新聞作品按照體裁可以分為消息、通訊、報告文學與評論,他們各具特色,各有側重,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也應有所不同。例如,在這一篇通訊《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討論法,讓學生區(qū)分文中的新聞事實與作者觀點、客觀敘述與主觀評價,討論作者是如何多角度、分層次報道的。而新聞評論《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講練結合法,布置寫作任務,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提出觀點并進行合理闡釋的寫作能力。
此外,教師在設計新聞作品教學時,應該注重創(chuàng)新,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打破一成不變的傳統(tǒng)模式。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初步認知新聞作品,使學生弄清新聞是什么,具備哪些特點,分為幾個部分,有哪些體裁等等。這個認知的過程可以讓學生自主完成或者小組討論完成,使學生處于主體地位,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發(fā)現(xiàn)或者合作探究的機會。其次,教師應以當前新聞作品教學目標為導向,設計教學活動。比如安排模擬采訪活動,讓學生獨立或者分組制定采訪目標、擬定采訪方案、編寫提綱等等。最后,教師要布置寫作任務,切實提高學生新聞素養(yǎng)。新聞作品的本質是實用文,具有很強的實踐導向,學生需要根據(jù)所學理論,運用收集的采訪資料完成新聞寫作,并且可以做出合理評論。
部編本高中語文教材中包含的新聞作品是客觀敘述和主觀評價的統(tǒng)一,是新聞事實和作者觀點的碰撞。這符合課標對于語文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诖?,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新聞作品教學,絕不是單純的文本解讀與概念灌輸,更應該讓學生理解新聞事實和自己觀點的關系,敢于發(fā)表自己觀點、批判他人觀點,學習寫作方法,發(fā)展新聞創(chuàng)作能力。因此,高中語文新聞作品教學應該包含閱讀、采訪、寫作與評論,只有四者相輔相成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新聞作品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在新聞閱讀方面,教師要使學生掌握新聞的體裁、六要素以及五個部分特征及作用,更要讓學生感受不同體裁文學作品的區(qū)別以及其背后的價值意義和作者感情。在新聞采訪方面,教師可以模擬采訪活動或者布置采訪任務,培養(yǎng)學生了解新聞事實和積累新聞素材的能力。在新聞寫作方面,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習的新聞各部分與要素的要求以及體裁特點進行新聞寫作。在新聞評論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觀點,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經(jīng)歷、學識等去評論新聞作品。
此外,還應該整合校內外的新聞資源,使學生接觸到的新聞作品時代性和經(jīng)典性并存,補充和學生息息相關的新聞資源,教師也要學會利用圖片聲像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優(yōu)化新聞作品教學效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部分明確提出“倡導評價體系的多元化”,這里的多元化指的是評價主體、評價方式以及評價內容的多元化。故而對高中語文新聞作品的教學評價也當多元化。例如,在評價主體上,教師不可搞“一言堂”,以自己觀點代替他人觀點,這樣的評價未免有些片面。教師可以鼓勵家長、教師、學生以及管理者都參與到新聞教與學的評價中,使新聞作品教學吸收來自各個方面的合理建議,從而促進新聞作品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在評價方式上,教師可以采用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較多采用定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更加注重對學生新聞作品學習過程以及學生新聞閱讀、采訪、寫作和評論能力的考查,不唯分數(shù)論,重視學生新聞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在當今社會,新聞每天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高中生受其身心發(fā)展階段的限制,在選擇新聞作品時表現(xiàn)出盲目性和從眾性。為了最大程度發(fā)揮新聞作品對高中生的積極作用,教師必須重視高中語文新聞作品的教學。因此,在語文新聞作品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模式、拓寬教學內容以及完善評價體系,從而提高學生的新聞敏銳度,培養(yǎng)學生運用新聞文體進行表達與交流的能力,發(fā)展學生批判思維,使學生能夠對新聞進行分析與評論,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