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明 奚雪松
2019年,浙江省提出“以詩(詩詞曲賦)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帶”分別繪就浙東唐詩之路、大運河詩路、錢塘江詩路、甌江山水詩路“四條詩路”。“浙東唐詩之路”可以理解為一條以中國唐詩為主題、唐代詩人的水陸交通行跡為紐帶、中華傳統(tǒng)文化積淀之下形成的特殊類型的詩歌文化線路。
山水文學(xué)和山水詩誕生地
自公元4世紀(jì)東晉時期開始,遷居于浙東一帶的諸多士族文人,攜魏晉遺風(fēng)寄情于自然山水之中。到了唐代,文人墨客仰慕六朝文士文采風(fēng)流,他們陶醉于浙東的山光水色,把細(xì)膩的筆觸投向當(dāng)?shù)匦沱惖纳剿?、靜謐的山林和悠閑的田野,從自然山水中體認(rèn)萬物齊一、師法自然的玄理。他們或?qū)は?、或修道、或歸隱、或壯游,觸景生情,借景抒情,歌以詠志。
浙東自然山水景觀也因他們的歌詠而充滿人文價值。中國的山水文學(xué)和山水詩很多就誕生在這里。451位唐代詩人相繼到過浙東,留下了15000多首詩歌。這一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使得浙東唐詩之路成為山水旅居之路、詩歌創(chuàng)作之路、思想傳播之路和文化融合之路,在中國文化史上舉足輕重。
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fēng)塵厭洛京。
——孟浩然《自洛之越》
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鸥Α秹延巍?/p>
于是,浙東山水詩也將情、景、意漸趨融為一體,為浙東山水注入靈性、魅力與精神內(nèi)核,共同促成了中國山水詩畫在此地的誕生和走向全面成熟。
佛道雙修的朝圣之路
浙江東部的天臺、剡中等地,自晉以來就成為宗教盛行之地。眾多名士僧道隱居于此修行,佛寺道場眾多、洞天福地密集。加上與玄學(xué)、儒學(xué)的多重交流,天臺、剡中等地成為許多文人墨客的朝圣目的地。從唐人詩文所載來看,他們大多是步魏晉人士的足跡來此訪勝探幽、尋仙訪道、禮佛朝圣。孟浩然在《宿天臺桐柏觀》寫道:
紛吾遠(yuǎn)游意,學(xué)彼長生道。日夕望三山,云濤空浩浩。
可見他入天臺山就是向道士學(xué)習(xí)修煉長生術(shù),消除仕途煩惱的。因此,浙東唐詩之路是山水情境中佛道雙修與玄儒兼融的朝圣之路。
唐詩之路的核心之城紹興
位于浙東的紹興自古就是詩人鐘愛的自然、人文圣地,是浙東唐詩之路的核心之城。
紹興的鑒湖建于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是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唐代詩人來浙東,幾乎都要來到這里并留下詩句。代表性詩人有孟浩然、賀知章、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幾乎囊括了唐代的詩壇翹楚。杜甫的詩中就有:
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
紹興東湖是浙東運河早期山陰古水道的組成部分。元稹稱其:
舟船通海嶠,田種繞城隅。
白居易留下了:
堰限舟航路,堤通車馬途。
紹興被稱為水城,李白詩中這樣描寫:
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
浙東唐詩之路上,從詩人的活動范圍和詩歌創(chuàng)作的集中度看,鑒湖區(qū)域,即詩人們所稱的“越中”,是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段。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