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河
咖啡,在國內(nèi)一直自帶“中產(chǎn)標配”的標簽。不論你常年在星巴克做“氣氛組”組長,還是深入胡同尋覓小眾寶藏咖啡廳,似乎都逃不過“小資”印象。但在越南,咖啡并不是某種生活方式的象征,而是個大眾化的存在。
走在胡志明市街頭,穿過熙熙攘攘的電動車流,每走幾步,就能看見售賣街頭小吃的小攤販。除了常見的賣越南河粉、三明治、豆?jié){等的臨時小鋪子,還有很多露天“臨時咖啡廳”。
咖啡攤主通常開著輛摩托車,后座綁著可折疊的簡易小桌板、小矮凳,背后方方正正的保溫箱里,則放著冰塊、煉乳、塑料杯和萃取好的濃縮咖啡原液。尋到一個合適的地方,攤主便會停車駐足,麻利地把桌椅卸下來、擺放好,再用桿子撐起一塊用來遮陽的帆布。
接著,攤主會從后備箱里掏出兩個巨大的保溫杯——里邊裝的可不是熱水,而是冰塊和涼水。有客人來了,他便迅速拿出一只塑料杯,倒入約五分之一的濃縮咖啡,加水加冰后,就是一杯冰美式,味道比較清淡。通常,這種路邊小攤沒有拿鐵、卡布奇諾之類的選項,越南人喝咖啡不愛加鮮牛奶,要是嫌苦,就加幾勺煉奶。
之所以加煉奶,一方面是因為越南天氣炎熱,牛奶特別容易變質(zhì),儲存成本高。另一方面,炎熱潮濕的環(huán)境下,人一刻不停地出汗,能量消耗巨大,需要高糖食物來補充能量。正如在19世紀的英國,工人們喝茶也需要狠狠加糖,以此維持體能。此外,煉奶的香精味比較重,和平價咖啡豆搭配起來,能壓住咖啡的酸澀。
除了臨時沖制的咖啡,有的摩托車上售賣的是一杯杯已經(jīng)裝好的冰咖啡,賣完一箱,立即折返,裝滿后備箱再出來賣。賣咖啡的不僅有騎摩托的男人,也有挑著木桶的女人。除了這種便宜大杯,隨買隨走的,也有一些攤主售賣小杯而制作緩慢的滴漏咖啡。
制作滴漏咖啡,要先在杯底加四分之一杯左右煉奶,再在杯子上方擺一只小小的過濾器,放入咖啡粉后,用熱水沖泡,最后濾出小小一杯。滴漏杯的孔很小,待到咖啡粉完全過濾,有時候要花上近10分鐘。但說來神奇,和國內(nèi)下單即取的偏好不同,不少越南勞動者還真的愿意坐下來,耐著性子慢慢等一杯滴漏咖啡。在烈日灼烤下,越南人就靜靜坐著,時不時擦擦汗,悠悠等一杯咖啡滴完,再慢慢吞吞地品嘗。
和精品咖啡店、連鎖店不同,越南街頭咖啡完全面向大眾,尤其抓牢普通勞動者的需求。滿滿一大杯,價格在2到5元人民幣左右,和買水的價格差不多。越南天氣極其悶熱,不一會兒就會熱得頭暈腦脹,要是還在室外從事體力勞動,更是消耗巨大,需要不停補入冰飲,維持身體的運轉(zhuǎn)。因此,各類路邊冰飲在越南十分普遍。本身就能提神醒腦的咖啡,是勞動人民的一劑強心劑。
每天喝上一兩杯便宜的冰咖啡,不一定要多好喝,就是打工人簡簡單單的小心愿。越南2020年人均GDP只有2781美元,約合人民幣19182元。也就是說,一個越南的普通工人,月收入不過1000多元。盡管越南盛產(chǎn)咖啡,越南人也愛咖啡,但消費力有限,像星巴克、Costa這種國際咖啡連鎖巨頭,在越南并不吃香。相比之下,成本低、售價低的街邊咖啡自然是門好生意。
越南人如此迷戀咖啡,也有歷史文化因素在。越南并非咖啡豆原產(chǎn)國,咖啡樹原產(chǎn)于非洲埃塞俄比亞西南部的高原地區(qū)。而歷史上,越南的主要作物和中國南方相似,主要是水稻、玉米、茶葉、甘蔗等,以及荔枝、龍眼、芒果等熱帶水果。
直到淪為法國殖民地,咖啡產(chǎn)業(yè)才開始在越南生根發(fā)芽。南越尤其適合種植咖啡,而且受法國文化影響也比北方深刻,像胡志明市、大叻等城市,咖啡廳遍地開花。如今,越南已經(jīng)是世界第二大咖啡生產(chǎn)國,原本以平價咖啡豆為主,這幾年也開始出口精品咖啡豆。
同樣,在越南咖啡界,既有街頭咖啡,或是威拿咖啡、中原咖啡這樣的速溶咖啡大拿,有高地咖啡這樣偏中高端的連鎖品牌,也有不少小眾精品咖啡店。高地咖啡是不少越南人眼中妥妥的國民高端品牌,但它的價格其實只有星巴克的一半而已,味道卻更好,咖啡杯之類的周邊,也都很實惠好看。可以說,越南真是咖啡愛好者的天堂,不論你的消費水平處于哪一檔,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款咖啡。
(摘自2021年9月下《今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