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滄州位于燕趙大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滄州博物館作為館藏資源豐富的地市級文博單位,是展示滄州歷史的平臺,是當?shù)丶奈锸詹?、保護、研究、展示功能于一體的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更是研究地域文化特色和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的寶庫,因此,要使館藏文物“活”起來,激活歷史文物的生命力,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賡續(xù)文物蘊含的寶貴精神。本文根據(jù)筆者的工作經(jīng)驗,賞析幾件滄州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闡述如何讓博物館里的文物“轉”起來、“智”起來、“動”起來。
關鍵詞:滄州;博物館;文物精品;賞析
滄州市博物館坐落于河北省滄州市運河區(qū)新城區(qū),館藏資源豐富,展示和收藏了新石器時代到民國年間出土、征集的各類藏品、文物、標本,還保存富有地域特色的渤海灣、大運河文化中的武術、雜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一座集文物考古、科學研究、文物收藏、宣傳教育、文物展示為一體的區(qū)域性綜合博物館。據(jù)此,文章選取了幾件文物進行賞析,感知滄州博物館的文化魅力,讓文物“活”起來,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發(fā)展力量。
一、青釉堆貼花龍柄壺
作為滄州市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這件青釉堆貼花龍柄壺造型精美,紋飾獨特,做工精致,端莊優(yōu)雅,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圖一)[1]。該壺為國家一級文物,壺口徑為9.5 cm、腹圍55 cm、底徑為10.2 cm、高39.5 cm。青釉堆貼花龍柄壺是20世紀80年代在滄州市第一磚廠取土時被發(fā)現(xiàn)的,經(jīng)過專家考究,該壺是南北朝瓷器。“青”主要指“釉色”,壺的胎體被施以含金屬元素的釉水,經(jīng)過高溫烤制,呈現(xiàn)出青綠色。
從紋飾方面來說,龍柄壺華縟精美,堂皇莊重,充分彰顯了中國古代的工藝水準,壺身雕工精美,堆貼著18層不同的紋飾,間隔紋飾有10層,主紋飾有8層,每層的紋飾均以聯(lián)珠紋飾和弦紋間隔,從下向上的紋飾圖案順序依次為覆蓮、雙弦紋、仰蓮、雙弦紋、寶相花、雙弦紋、火珠、葡萄及垂葉、串珠(上下飾單弦紋)、獅面(各圍以串珠)、雙弦紋、串珠(上下飾單弦紋)、仰蓮、串珠。滄州東依渤海,懷擁大運河,是四方商業(yè)、文化的交流樞紐,因此有“燕齊都會”的美譽。連珠紋隨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是當時波斯的流行紋飾;龍作為華夏民族的圖騰,歷史悠久;忍冬紋、連珠紋這些都是外來紋飾,中西方紋飾的結合,一方面充分說明了工匠的高超技藝,精益求精,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古代滄州中外文化交流之盛。
器型方面,青釉堆貼花龍柄壺一側足部向上,攀附一條四足龍作柄;龍尾圖騰圍繞整個壺的足部,龍身滿布鱗紋隨壺腹起伏;龍頸高出壺口沿,而后向下彎曲,龍嘴銜壺口沿作吸狀;龍炳栩栩如生,富有靈氣。在我國文物中,很少有將一整條龍作為提梁的青瓷器,因而這件龍柄壺充分彰顯了工匠的高超技藝[2]。
二、西漢錯金豹鎮(zhèn)
館藏西漢錯金豹鎮(zhèn)(圖二),為國家一級文物,這件文物于1968年被一名放羊村民撿到并上交國家。錯金豹鎮(zhèn)由銅打造而成,底座直徑為7 cm,底座高0.7 cm,通高6 cm,金豹臥于圓座上,體態(tài)呈“S”形,四肢彎曲,頭微抬,兩眼前視,兩耳豎立,給人一種嚴肅感。雖然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歲月洗禮,但是仍可以看出其全身紋飾皆為錯金鑲嵌,周身飾錯金卷草花紋,圓座飾錯金鋸齒紋。在古代的金屬裝飾技法中,錯金是非常關鍵的一種,這種技法通過雕刻、嵌入、捶打、壓實、磨平等一系列步驟,讓整個作品表面明亮光滑、紋飾愈發(fā)清晰。西漢錯金豹鎮(zhèn)銅豹身上的裝飾就是采用金片和金絲,制作奢華精致,整個造型栩栩如生、生動逼真,充分說明了墓主人的高貴身份。關于墓主人西漢貫公其人,真實姓名已難考證,但是據(jù)《經(jīng)典釋文序錄》中記載:“貫公將《左傳》授其少子貫長卿,卿傳解延年(阿武縣令)。”在當時,用以詮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大行其道、難分伯仲,然而,經(jīng)由貫公父子的“傳經(jīng)”活動,《左傳》愈發(fā)得到當時學人的認可,研究隊伍也越來越壯大,最終躍居《公羊傳》《谷梁傳》前,成為倍受尊崇的儒家經(jīng)典。由此可見西漢貫公墓主人的地位和影響力之大[3]。
根據(jù)專家研究,在西漢時期,這件錯金豹鎮(zhèn)被作為席鎮(zhèn)使用。西漢沒有椅子,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為防止席子卷曲,通常都會在席子的四個角放置席鎮(zhèn)。席鎮(zhèn)的常用材料有石頭、金屬、青銅,其中青銅鎮(zhèn)最常見,完整的席鎮(zhèn)皆為一套四枚,但這枚豹鎮(zhèn)其余的三個“孿生兄妹”不知所蹤。被收藏在滄州歷史文化陳列展廳中的錯金豹鎮(zhèn),它雙眼前視,似乎欲穿過千年的迷霧,看到與親人團聚的那一日。
三、三彩刻寶相花紋盤
館藏三彩刻寶相花紋盤(圖三),于1993年經(jīng)國家文物專家鑒定組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盛燒于唐代,“三”是虛詞,這種低溫釉陶器主要以赭、藍、綠為主,但是不局限于三種顏色[4]。其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在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的唐代,藍釉首次出現(xiàn),唐三彩器上掛藍,就有“三彩掛藍,價值連城”的說法。
陶盤口徑為25.5 cm,底徑為19.8 cm,高6.2 cm,直口,方唇,淺腹,平底。唇至內壁底為藍釉白斑,周圍為赭黃釉白斑,外壁施赭黃釉,不及底。三彩刻寶相花紋盤底中央刻有藍色寶相花,通過肉眼可以清晰地看到花枝、花葉的脈絡,在藍色寶相花的周圍有象征珠寶的小圓圈。在三彩釉色的襯托下,盡顯華麗、高貴。在萬國來朝的唐代,寶相花非常流行,寶相是佛教徒對佛像的尊稱,寶相花形則是圣潔、端莊、美觀的理想花形,是佛教在唐代盛行的象征,因此,有學者把寶相花稱為“大唐之花”,這是對寶相花紋的高度評價,寶相花紋也成為獨具民族特色、應用范圍廣泛的吉祥紋樣。三彩刻寶相花紋盤造型華麗、多姿,顏色浪漫、豐富,閃耀著盛唐時期的藝術風韻,彰顯了大唐文化的雄渾博大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粉彩軋道開光山水紋碗
館藏粉彩軋道開光山水紋碗(圖四),足底印有“大清嘉慶年制”青花六字篆書款,是一件清代官窯瓷器,乍看之下,給人一種花團錦簇、造型精巧、雍容華貴的感覺,盡顯繁復之美。碗的外壁采用皇家專用的明黃色,內飾“長壽如意”紅彩如意云頭團花與工藝復雜的軋道底紋構成的華美的錦地,上面裝飾有花卉圖案,蘊含著“錦上添花”的吉祥寓意。在碗四面的圓形開光內描繪奇花異卉、錦禽彩翎,可謂“窮春夏秋冬之嬗變,圖川流峰岳之精神”,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國畫技法,開光外,國色天香的纏枝牡丹分布四周,嬌艷欲滴,薄霧濃云爭妍斗艷,含有富貴吉祥、民族團結、國家興旺、生生不息之意。
這件官窯器不僅裝飾華麗,軋道工藝也非常精諶。軋道又稱“扒花”,工藝復雜,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工匠先在白瓷胎上均勻地上釉,再用繡花針等工具在釉面上刻畫細小凹紋,如卷草紋、鳳尾紋等,形成華麗的“錦地”,在“錦地”上勾繪出花卉圖案,“錦上添花”。這種制作工藝因是用針狀工具刻劃,因此“錦地”又有“雕地”之稱。在康乾盛世,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貴族階層崇尚奢靡,對繁縟精巧的裝飾風格情有獨鐘,所以雕紋繁復的粉彩軋道瓷風行一時,深受喜愛。
五、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博物館已經(jīng)成了社會大眾了解文化知識、提升文化素養(yǎng)、獲取文化資源的重要場所。本文僅舉數(shù)例,說明博物館要讓文物“活”起來,發(fā)揮文物的作用,讓博物館成為人們新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楊雅魁.滄州市博物館館藏唐三彩研究[J].大眾文藝,2014(2):68.
[2]馬思遠.簡練樸拙意趣盎然—滄州博物館漢代彩繪磚賞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7):32-33.
[3]李媛媛.館藏文物活起來中國故事講起來—大連現(xiàn)代博物館藏遼繡簡述[J].中國民族博覽,2018(12):231-232.
[4]楊曉莉.新時期博物館的文物保護策略探究[J].工程與管理科學,202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