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浩
加強文化自信是文化強國建設的必要前提,而黨史教育則是提升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徑。近些年,我國高度重視黨史教育工作,并明確提出了實施黨史教育活動的重要意義,也為文化自信視域下黨史教育工作指明了發(fā)展方向。歷經百年奮斗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經受諸多考驗、戰(zhàn)勝了各種艱難險阻,也獲得了耀眼的成就。新時代大學生作為國家發(fā)展的中堅力量,所以做好文化自信視域下的黨史教育,是強化學生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強國戰(zhàn)略實現(xiàn)的主要路徑。
(一)教育內容交叉重復,學生學習成效欠佳。一般來說,黨史文化的浸潤與感染可以讓學生群體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實現(xiàn)完善與提升,從而逐漸成長為綜合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然而因為傳統(tǒng)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致使當時教育仍存在部分問題。一方面,高校黨史教育中具有繁雜的學習內容,但是學生吸收成效并不佳,其中主要原因體現(xiàn)在教育內容交叉重復,且與學生群體現(xiàn)實需求并未密切融合,缺乏層次性與針對性。一直以來,因為高校黨史教育在教育內容的設置層面欠缺創(chuàng)新,過于重視對學生群體展開歷史知識的理論灌輸,把學生視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這也導致黨史教育應有價值難以發(fā)揮,且弱化了黨史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作用;另一方面,黨史文化抵御外來消極文化的能力有待提升,且自身吸引力不足?,F(xiàn)如今部分學生普遍存在盲目追求外來文化和思想的現(xiàn)象,大學校園和社會活動的交互愈發(fā)頻繁與深入,多元思潮和社會問題互相交織,同時因為西方文化的夸大與無中生有,有著較強煽動性和鼓動性,這對于學生文化自信以及對共產主義的堅定理想信念造成沖擊。除此之外,大學生心智尚未發(fā)展成熟,其對于繁雜的外來文化,欠缺較強的甄別能力,致使學生還未掌握國外前沿的技術理念與西方國家忠誠負責的品質,已經學會了過度開放的西方思想與利己主義,逐漸動搖自身理想信念。
(二)教育模式相對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大學生作為社會主要構成部分,高校黨史教育對國家各領域的發(fā)展具有直接影響。但是現(xiàn)如今黨史教育現(xiàn)狀并不樂觀,具體呈現(xiàn)在學生雖然對于黨史文化具有一定情感,但是其內心對黨史文化的情感已經逐漸淡化。一方面,大學生根據(jù)相關要求必須學習黨史文化與馬克思理論知識,然而因為教育模式單一化,導致學生群體對此類知識產生無用和過時的錯誤認知;另一方面,黨史教育模式存在教條化問題,實效性較低,對學生的感染力相對較低。目前黨史教育普遍以灌輸式為主,重視課堂教育,教師在課堂中占據(jù)絕對主導地位,此種教育模式導致課堂教育和學生課外實踐及現(xiàn)實生活相脫節(jié)。誠然,大學生思維模態(tài)與思想情況存在明顯差異,而黨史教育所采取的模式較為單一,所選擇的教育內容相對單調,導致學生逐漸生成抵觸情緒與逆反心理,使得黨史教育模式單一化與學生發(fā)展的個性化訴求間出現(xiàn)矛盾。除此之外,學校對于學生群體思想狀態(tài)的分析與學生身處文化環(huán)境脫節(jié),并未充分考量多元文化思潮對學生群體帶來的影響。在學生群體現(xiàn)實生活、情感以及休閑娛樂等諸多活動當中生成的特殊文化,已然滲透到學生學習與生活的諸多方面。但是現(xiàn)階段學校與教師對于學生群體思想動態(tài)的分析,在較大限度上仍憑借傳統(tǒng)教育經驗,并未仔細調研學生群體身處的特殊文化環(huán)境,且對于文化思潮對學生人格培養(yǎng)與品德塑造等層面造成的消極影響也缺乏重視。因此,在黨史教育課堂當中,學生群體究竟習得多少知識,有多少知識可以真正應用到學生道德觀與人生觀當中,是值得學校與教師深思的問題。
(三)過于注重理論學習,忽略實踐教育活動。以往的高校黨史教育普遍以知識傳授為主,注重理論知識學習,鮮少關注對學生群體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著重培養(yǎng),促使學生群體理論知識學習能力較強,但實踐操作能力薄弱。一方面,我國教育普遍以灌輸式為主。而在此種教育模式中,學生作為被動接受教師教育的個體,其主體意識相對薄弱,容易把重點置于對教材理論內容的學習層面,從而忽視實踐能力提升,最終使得學生出現(xiàn)高分低能的問題。然而,也有部分學生本身具有較強實踐意識,并希望在課堂學習中將所學思想與理論轉化成實踐行動,但是因為以往的教育模式,為學生提供自我實踐能力發(fā)揮的空間與平臺不足,長此以往,其實踐意識便會逐漸淡化,同時實踐能力亦會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為著重培育與鍛煉學生群體實操技能,學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針對學生建設廣闊的實踐場地。然而因為經費與實踐條件有所欠缺,多數(shù)具有較高價值的方案難以獲得理想效果。所以在這一教育環(huán)境之下,學生掌握的黨史知識相對狹窄,且實踐經驗也相對不足。雖然借助當時知識學習,學生理論思維能力可以獲得較大限度的提升,但是由于實踐經驗不足,導致黨史教育價值難以最大化發(fā)揮。除此之外,在文化自信視角下的黨史教育實踐中,社會方面為學生群體提供的黨史教育實踐機會較少,促使學校對于學生群體展開的黨史教育難以達到理想效果。所以,黨史教育工作要在此方面提高投入力度,逐漸解決這類問題,唯有如此黨史教育才能實現(xiàn)長遠發(fā)展。
(一)完善黨史課程建設,深化黨史教育知識。黨史作為生動與豐富的教科書,以黨的歷史面向黨員、干部以及群眾展開教育,是黨史工作為黨中央與國家服務的關鍵內容。學校方面應牢抓青年學生這一群體,實施多元化黨史、優(yōu)良作風與優(yōu)秀傳統(tǒng)、英雄事跡教育,促進黨史教育真正進校園、進課堂以及進學生群體頭腦,著重培育學生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情感,切實加強其文化自信。20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我國高校曾面向大學生群體增設了中共革命史課程,傳授自1848年到近代的革命歷程,重點講述黨的建設、發(fā)展及國家命運,而后來因為諸多因素影響,該課程不再作為學生群體的必修課程。盡管現(xiàn)階段各院校普遍增設了中國近代史綱要這一課程,但是針對黨史仍欠缺全面和系統(tǒng)地講解。此種缺失,不但致使中國共產黨于長時間的革命、建設及改革當中生成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與黨風難以系統(tǒng)化地傳播到學生群體中,而且依托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理念和思想的傳播,也會使部分學生對于黨史生成錯誤理解和認知。課程講解作為幫助學生群體系統(tǒng)了解與認知黨史的主要途徑,學校方面應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渠道,創(chuàng)造條件,增設中共黨史與文化自信培養(yǎng)相關課程。
(二)創(chuàng)新黨史教育形式,豐富黨史教育載體。若想促進學生群體對黨史教育的接受能力不斷提升,應創(chuàng)新黨史教育形式,并豐富黨史教育載體,在學校第一課堂以外,建設立體化、全方面與多維度的第二課堂教學體系。一是黨史教育工作者應借助重大事件與重大節(jié)日深化黨史教育工作。誠然,在黨的發(fā)展和奮斗進程中,具有諸多值得回憶、紀念的事件與繼節(jié)日。包括遵義會議與長征、五四青年節(jié)、建黨日以及建軍節(jié)等。教育工作者應借助重大事件與節(jié)日,使學生群體可以重溫并紀念歷史,從而培育學生們對于黨的情感,堅定共產主義及社會主義理想信仰。二是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優(yōu)勢。大學生作為網絡平臺中最活躍的青年群體,學校方面應在黨史教育中引進網絡媒體,開發(fā)學生群體喜愛的宣傳媒體平臺,通過學生們容易接受的典型事例及話語體系,借助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全方位且深入展開黨史教育,強化學生們文化自信。
(三)組織學生實地體驗,延伸黨史教育空間。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教育基地,能夠面向學生群體展開紅色文化學習。例如,學校方面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革命根據(jù)地,展開游學活動,學生們通過參觀革命根據(jù)地、偉人故居以及紅色遺址等,可以深刻感知紅色熱土所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研習紅色基地所蘊藏的人文資源,體會紅色鄉(xiāng)村地區(qū)延續(xù)的質樸民風和民俗。同時,部分紅色文化基地、青年組織以及學校社團均應協(xié)助學校共同開展紅色旅游主題活動,使學生切身感受當?shù)馗锩?,例如,位于延安市的革命遺址將黃土高原改造為富饒的土地,學生可以進入田間感受糧食的播種過程,開墾各類農作物,并體會南泥灣生產運動,上述實地體驗活動均有利于深化學生對于延安革命精神的領悟,使其對以往崢嶸歲月產生新的認知,并感激當下和平與幸福的生活,從而對于未來生活充滿希望。另外,延伸黨史教育空間和紅色文化知識學習路徑亦尤為重要?,F(xiàn)階段,以互聯(lián)網為依托的紅色文化及當黨史文化傳播作為高效性學習方法,其打破了以往課堂相對單一的教育和學習模式,豐富了學生學習方法與途徑。以“學習強國”這一平臺為例,其是現(xiàn)階段應用范圍相對廣泛的紅色文化知識與黨史知識學習平臺,平臺用戶不僅包括黨員干部群體,也包含學生與社會大眾,其每日堅持在該平臺中打卡學習,豐富自身紅色知識與黨史知識,切實提升自身政治素質。該平臺中蘊含的革命歷史事件亦會使學生群體掌握更多革命先輩的事跡,讓其在無形之中受到紅色文化與黨史文化熏陶,強化其使命感和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立足于新形勢下,在推動文化強國建設過程當中,在提高文化自信的發(fā)展之路上,以黨史教育為依托將黨史文化與紅色文化傳播的信息與表達的時代精神充分呈現(xiàn),可以充分激活紅色基因與黨史文化的生命力,強化中國黨史故事的號召力,延伸黨史文化的輻射力與影響力。大學生身為新時代的優(yōu)秀青年,積極弘揚與傳承黨史文化,有利于明確崇高目標與遠大理想,樹立積極的價值觀、政治觀以及人生觀,并培育腳踏實地的工作態(tài)度、頑強拼搏的良好品質以及艱苦奮斗的良好作風,最終將自身培養(yǎng)為黨和國家發(fā)展需要的優(yōu)秀人才,為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實現(xiàn)百年奮斗目標奉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