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
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是黨中央、國務院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穩(wěn)住宏觀經濟大盤的關鍵性舉措,對穩(wěn)定預期、助企紓困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本輪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既有減稅降費又有退稅緩稅,既有普遍適用的減免政策又有針對困難行業(yè)的幫扶措施,政策涵蓋范圍廣、優(yōu)惠力度大、各方期待高。當前宏觀政策的重心是什么?對財稅政策有何影響?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新在哪里?
記 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fā)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在您看來,今年我們要如何化解這些壓力,實現經濟穩(wěn)增長?
劉尚希:我認為,化解三重壓力,首先要把這三重壓力當作整體來看,它們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首先需求收縮、供給沖擊相互影響,因為供需是互動的,兩者可以形成良性循環(huán),即需求促進供給,供給創(chuàng)造需求,進而促進經濟增長,這是正反饋。但也可能是惡性循環(huán),即需求收縮,供給就會減慢甚至萎縮,供給受到沖擊之后收縮,需求會進一步收縮,進而導致經濟下滑,這是負反饋。一旦形成負反饋就非常危險。政府強調“穩(wěn)”,就是要防止出現負反饋。而與供需互動機制相聯系的是預期,如果預期不穩(wěn),疊加到需求收縮和供給沖擊之上,經濟形勢可能會進一步惡化。所以三者是一個整體,要整體考慮。
當然,三者也有主次。有人認為要從需求入手,有人認為從供給入手,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預期,預期轉弱必須扭轉。如果預期有所改善,需求收縮就會得到遏制,供給沖擊就會得到緩解,供需之間的良性互動就會逐漸形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宏觀政策的發(fā)力重點還是要回到穩(wěn)預期上來。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的預期目標,無疑是考慮到了三重壓力的存在。要實現上述預期目標,扭轉預期是關鍵,也是宏觀政策產生效應的基礎。在預期轉弱的條件下,宏觀政策的有效性將會大打折扣,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的實現將會更加困難。有針對性引導、改善預期,應成為今年政府各項工作的重心。
記 者:這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宏觀政策的提法有所不同,去年提的是“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今年則是“宏觀政策要穩(wěn)健有效”。如何理解從“科學精準”到“穩(wěn)健有效”這一措辭的轉變?
劉尚希:精準和穩(wěn)健其實都重要,兩者并不矛盾。精準強調的是政策效果,如果不精準,政策的有效性會打折扣;穩(wěn)健強調的是政策要可預期,只有政策可預期,才可能去引導預期和改善預期。
“穩(wěn)健”對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做到可預期?就是政策出臺要和市場、社會有效溝通,這點極其重要。政策可預期,市場主體自然會做出積極反應,反之,市場主體行為可能就會收縮,進而引發(fā)投資、創(chuàng)新、研發(fā)、消費等一系列行為的收縮,最終導致經濟的收縮。所以,在當前高度不確定的宏觀環(huán)境下,如果政策不可預期,就可能會產生蝴蝶效應——看起來動作很微小,但通過一系列環(huán)節(jié)放大后,會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這更加凸顯了“穩(wěn)健”在當前改善預期、引導預期中的重要意義。
記 者:為了更好地穩(wěn)定預期,財稅政策要注意哪些問題?
劉 尚希:首先,財稅政策的出臺要注重系統(tǒng)性、集成性。如果政策“今天出一點,明天出一點”,這會使市場預期不穩(wěn)定,大家可能會看一看后續(xù)還會有什么政策,這樣反而不利于引導預期。2020年,面對突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央出臺了一攬子減稅降費措施,政策的力度、規(guī)模、惠及面很明確,這就讓市場有了明確的預期。減稅降費不要零敲碎打,要達到一定的規(guī)模,而且這個規(guī)模要讓全社會都知曉。今天出臺一個政策,明天出臺一個政策,再累計起來總量達到多少,這是統(tǒng)計意義的數量,對引導預期作用較為有限。從這個角度來說,成規(guī)模、成體系的組合式財稅政策對引導預期來說更有效。
其次,制度性的減稅降費在引導長期預期方面的作用更加積極有效。減稅降費一旦變成了制度安排,能夠給市場傳遞明確的長期信號,更有利于穩(wěn)定預期。
最后,財稅政策引導預期,還要與其他的政策配合起來,注重把握好政策方向、手段、步伐、力度的統(tǒng)籌協同。比如,財政政策如何與貨幣政策進行聯動?不同政策手段間如何協調?這些對穩(wěn)定預期也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從穩(wěn)定預期的視角評價財稅政策效能,不能只看“花了多少錢、減了多少稅費”,而要在宏觀上觀察財稅政策是否推動實現了穩(wěn)增長,在微觀上觀察企業(yè)是否更有活力、預期是不是得到了改善。
記 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從穩(wěn)定預期的視角看,如何理解“組合式”?
劉尚希:“組合式”是一個新提法,就是階段性政策和制度性安排結合起來,階段性就是在一定時期內的,制度性的安排就是長期發(fā)揮作用的,也就是短期和長期相結合。減稅降費既要完善稅制、費制,也要完善相關政策;既要在稅制要素上做文章,更要從稅制整體上想辦法。在時間上,短期和長期要結合起來;在體制上,要素和整體要結合起來,稅率和稅基要結合起來。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就是要通過成規(guī)模、成體系的減稅降費來實現穩(wěn)定預期的目標。
今年1月5日,我參加了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減稅降費座談會。會上,我針對當前經濟形勢下財稅方面如何應對、今年是否繼續(xù)進行大幅度減稅降費等問題作了發(fā)言。我認為要繼續(xù)減稅降費,而且要有一定力度,要形成規(guī)模、出組合拳。特別是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應當采取一些積極措施來化解當前的經濟風險,要扶持與民生就業(yè)息息相關的中小微企業(yè)。如何穩(wěn)住中小微企業(yè)?減稅降費應當說是最為直接有效的。具體來說,就是退稅減稅并舉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約2.5萬億元的退稅減稅規(guī)模中,退稅占到了大頭,達1.5萬億元。減稅也采取了多種方式,按照稅基和稅率、制度性和階段性等變量形成了不同的政策組合,從不同層面為市場主體減負,以穩(wěn)定市場預期。
記 者: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中強調了扶持和支持制造業(yè)。為什么選擇制造業(yè)作為施策重點?
劉尚希:我國工業(yè)化到了中后期,但是我們的工業(yè)化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制造業(yè)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對一個大國而言是基礎。
我國近年來制造業(yè)收縮較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預期轉弱?!墩ぷ鲌蟾妗窂娬{針對制造業(yè)退稅減稅降費,旨在進一步增強制造業(yè)投資信心。實際上過去我們已經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目前對制造業(yè)企業(yè)的研發(fā)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已經全部達到100%,對于制造業(yè)里的“隱形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等中小企業(yè),政府也采取了專門的措施來扶持。今年政策效果可能會進一步顯現。從未來趨勢和國際競爭來看,我國制造業(yè)還需要和數字化緊密結合,過去講的是工業(yè)化、信息化相融合,現在要工業(yè)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相結合,讓傳統(tǒng)工業(yè)插上數字化、智能化的翅膀,提升競爭力和附加值。只有這樣,才能把中國經濟的底盤穩(wěn)住。
記 者:今年如此大規(guī)模的稅費支持政策,是否會給地方財政造成很大壓力?
劉尚希: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實施起來對于地方財政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在這方面,國家已經進行了一些政策安排。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部署,中央財政在按現行體制負擔50%退稅資金的基礎上,再通過安排1.2萬億元轉移支付資金設立3個專項,支持基層落實退稅減稅降費和保就業(yè)?;久裆?。應該說,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安排,我們是能夠確保退稅減稅的政策落實到位和地方財政平穩(wěn)運行的。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預算報告提出,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安排規(guī)模比去年增加2萬億元以上,增長了8.4%;赤字率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下降0.4%,資金規(guī)模減少2000億元。在大幅度提高支出強度的同時,赤字率不升反降。以往實施更大力度的財政政策,往往表現為赤字率的上升。相較往年,今年的財政政策形成了一種非常好的政策組合——在大幅度提高支出的同時,適度降低赤字率,通過統(tǒng)籌財政資源,既做到了財政更可持續(xù),又實現了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進一步提升了政策效能。這種政策組合的出現,意味著財政宏觀調控正在不斷創(chuàng)新和完善。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fā)展面臨的不穩(wěn)定不確定性風險明顯增加。這迫切要求通過政策和相關體制創(chuàng)新構建新的確定性,找到新的坐標。促進經濟增長的財稅政策要服務于這一主題,著眼于穩(wěn)定和改善預期,充分發(fā)揮財稅政策“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實現效能提升,確保政策更加精準、可持續(xù)。
記 者:您認為,在落實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中要把握好哪些要點?
劉尚希:在政策落實中要把握好以下幾個要點:第一是要優(yōu)化組合。既然是“組合式”,就不僅僅是組合,而是要實現最優(yōu)組合,這對政策制定和實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退稅、減稅和降費對不同行業(yè)、企業(yè)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產生效應的場景和條件也是不同的,需要進行預評估,以形成合力。第二是要央地協同和政府部門協同。無論退稅、減稅還是降費,都涉及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還涉及各級政府的相關部門,各主體行為的一致性事關稅費支持政策落實的程度。應當建立“稅費支持政策落實聯動機制”,定期分析研究判斷和評估。第三是要充分考慮政策實施中的各種確定性沖擊。疫情反彈、俄烏沖突、全球能源和糧食等初級產品價格上漲、企業(yè)轉型升級中裁員導致的失業(yè)等,針對各種不確定性因素,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jié)奏和重點,以此提高政策對沖公共風險的精準性,構建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確定性。
(來源: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