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薇, 郝建新
(1. 邢臺市農業(yè)農村局,河北 邢臺 054001; 2. 邢臺飛燕灌溉制品有限公司,河北 邢臺 054001)
我國半干旱、半濕潤地區(qū)水資源相對短缺,尤其是半干旱地區(qū)缺水嚴重,提高農業(yè)灌溉效率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重要舉措。而推廣農業(yè)節(jié)水灌溉技術是提高農業(yè)灌溉效率的重要途徑[1]。目前節(jié)水灌溉技術主要包括噴灌、滴灌、地面節(jié)水灌溉3 大類。噴灌灌溉不均勻,灌溉過程中會損失過多的灌溉水,中心支軸式、腳盤式噴灌易受電桿等障礙物影響不能正常運轉[2]。滴灌的局限性在于投資高、易堵塞、安裝及維護麻煩、管理成本高和耗費勞力等[3]。地面節(jié)水灌溉技術主要有溝灌和畦灌,這兩種節(jié)水灌溉技術需要開溝和培壟,費時、費力且節(jié)水效率低[4]。本文所述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技術(專利號CN214206660U)是將灌溉水通過多重管道直接輸送到作物的灌溉部位,灌溉水輸送過程中,水分不滲漏,能夠更快地到達灌溉位置,縮短灌溉水流動時間,減少滲水,從而達到節(jié)水目的[5]。對于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技術,國內目前其他文獻還未見到詳細記錄。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技術是對地面節(jié)水灌溉技術的有益補充,對半干旱、半濕潤地區(qū)的地面節(jié)水灌溉技術的發(fā)展,有較大地促進作用。
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技術是以主管代替明渠,分管代替出水口,采用低壓輸水將灌溉用水盡快輸送到田間作物的根部。多口水帶由主管和分管組成,主管單側或兩側設分管,分管前端開口,灌溉時打開多個分管出口,水從多個分管開口端流出灌溉田地。其技術方法是用較低的壓力將灌溉水分盡快輸送到田間,減少灌溉水滲水損失,從而達到節(jié)水的目的。多口水帶灌溉無須開溝槽,無須做土壟溝及田埂,安裝簡便,只需將水帶鋪設到田間即可使用。灌溉完成后因為有多個分管處于開口狀態(tài),水帶中存留的水很快流出,收納輕便,配合使用收卷器,收納更快、更省力。
主管和分管是多口水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主管和分管質量要求抗拉、耐磨,并且抗水壓1 000 mm 以上。
采用抗水壓1 000 mm 以上的PU 防水布料,一般采用牛津布、春亞紡、記憶布等化纖絲織品做成的PU 防水布料。通過布匹分切機,將布幅切成50 cm×75 cm 的布料,再用縫紉機分別做成直徑14 和22 cm 的防水布管,如圖1 所示。用防漏劑處理針眼部位,防漏劑的技術要求是能把針眼封住,耐水壓1 000 mm 以上。把做好的部分長管根據(jù)需要切成50~70 cm 長的短管用作分管。分管一端與主管連接,另一端是出水口。分管外側中部有束繩,用來控制分管出水量和關閉分管出水口,分管的作用是將灌溉水均勻分布到田間。
圖1 多口水帶結構Fig. 1 Structure of multi-port water hose
2.2.1 縫紉連接
主管兩側或單側開孔,根據(jù)灌溉需要確定開孔距離,主管開孔直徑比分管直徑小4 cm,用縫紉機將分管和主管連接,縫合布邊寬度2 cm,針眼處做防漏處理。優(yōu)點是成本低,缺點是固定后不能拆卸,因此不能調整分管間距。
2.2.2 硬質連接
主管道沿長度方向設有多個出水口,分支管道的一端通過出水口與主管道連通。分支管道與主管道可拆卸連接,出水口設有密封組件,密封組件與主管道可拆卸連接[6]。出水口設有出水管,出水管的一端固定于主管道,另一端設于主管道外部。出水管外側壁設有外螺紋。分支管道靠近主管道的一端連接有連接管,連接管設有與外螺紋配合的內螺紋。密封組件采用密封蓋,密封蓋設有與外螺紋配合的螺孔[6]。出水管靠近主管道的一端設有弧形固定板,固定板固定于主管道的內側壁,固定板設有與出水管連通的通孔。出水管遠離主管道的一端穿過出水口[6]。優(yōu)點是分管能拆卸,能調節(jié)分管間距,缺點是成本高,農民不容易接受。
從水源到灌溉地,再加上灌溉地的長度,主管長度要用到幾十米甚至幾百米。幾百米的主管收納較困難,所以要把主管分成多節(jié),主管一節(jié)的長度一般在10~30 m。主管和主管之間的連接,采用韌性圈接口技術。
2.3.1 韌性圈材質
韌性圈采用聚丙烯材料制成。聚丙烯是一種半結晶的熱塑性塑料,具有較高的耐沖擊性,機械性質強韌,抗多種有機溶劑和酸堿腐蝕,強度高,彈性優(yōu)良,使用溫度范圍為?30~140 °C,能夠較好地滿足水帶接口的需要[7]。
2.3.2 韌性圈規(guī)格
韌性圈外觀是圓形,圈體截面是方形。韌性圈截面設計成方形最大的優(yōu)點是當兩個韌性圈結合后,密封效果好、不易漏水。根據(jù)多口水帶主管的內徑有14 和22 cm 兩種規(guī)格,相應的韌性圈有外徑14 和22 cm 兩種規(guī)格。韌性圈外徑14 cm 的圈體,厚度0.5 cm,寬度0.7 cm。韌性圈外徑22 cm 的圈體,厚度0.5 cm,寬度1 cm。韌性圈用注塑機生產。
2.3.3 主管韌性圈連接
主管的兩端設有卷邊,卷邊內放置韌性圈,用縫紉機將韌性圈固定在卷邊內,其中一端主管卷邊內,緊連韌性圈縫制一條長30 cm 的布條,另一端不縫制布條。使用時將帶布條的一端推至另一根主管不帶布條的一端,然后往回拉緊,兩個韌性圈緊密結合,接口完成(圖2)。灌溉完成后,用手握住布條,向上提拉,即可打開接口。
圖2 主管接口Fig. 2 Main pipe connector
沙質土滲水快,分管間距宜短不宜長(1.0~1.5 m);黏質土分管間距宜長不宜短(2.5~3.0 m);壤土分管間距適中(1.5~2.5 m)。另外,地勢不平坦的地塊兒,分管間距短一些,以保證水充分灌溉到每處土地。
主管分管分為單邊分管和雙邊分管。單邊分管,即主管一側帶分管,單側出水。工作人員在無分管一側操作,優(yōu)點是可以邊澆地邊收攏已灌溉完成的水帶,缺點是一側出水,灌溉面積小。雙邊分管,即主管兩側都帶分管,兩側出水,優(yōu)點是灌溉面積大,缺點是無法立即收納,一般需等到水分滲入土壤地面不泥濘后再收卷水帶。
灌溉寬度因地而異,沙質土滲水快,灌溉寬度宜窄不宜寬,單邊寬度2~3 m,雙邊寬度4~6 m。黏質土滲水慢,灌溉寬度宜寬不宜窄,單邊寬度4~5 m,雙邊寬度8~10 m。壤土灌溉寬度適中,單邊寬度3~4 m,雙邊寬度6~8 m。另外,地勢平坦的灌溉寬度寬一些,地勢起伏不平的灌溉寬度窄一些。
把多口水帶平鋪到需要灌溉的田地里,然后打開5~10 個分管出水口。打開分管出水口的數(shù)量和出水量成正比,出水量在20 m3/h,打開5 個出水口,出水量每增加4 m3/h,增開1 個分管出水口。為保證每個分管出水口均勻出水,分管出水口距離水源處越近,開口越小。如開5 個分管出水口,第1 個分管出水口開1/5大小,第2 個分管出水口開2/5 大小,依此類推,最后一個分管出水口全部打開。待到灌溉完成后,用同樣方式打開下一批5 個出水口。將灌溉已完成的水帶關閉,用束繩將主管捆緊即可。另外也可配合畦灌或溝灌,一次打開1~2 個分管出水口。灌溉完成后,依次打開另外1~2 個分管出水口,關閉已灌溉完成的分管即可。
灌溉的作用是給作物生長提供所需的水分,而灌溉水直接作用的對象是土壤,因此對于新灌溉技術,首先要研究其灌溉對土壤水分的作用及均勻度[8]。管道式噴灌是通過高壓噴水方式,通過管道上樹立的噴管和噴頭,水被分散成若干小水滴,噴灑到土壤表面,經過滲漏到達土壤內部。大水漫灌是古老的地面灌溉方式,將灌溉用水通過溝渠或管道直接灌溉到農田,灌溉水經過滲漏到達土壤內部。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則是低壓自流的方式,灌溉水通過多個管道,輸送到土壤表面,再通過滲漏到達土壤內部。
4.1.1 試驗設計
在河北省邢臺市區(qū)北部的山前平原丘縣境內進行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和管道式噴灌的對比試驗。試驗區(qū)為壤土,灌溉作物是小麥,灌溉水源是深層地下水,試驗于2021 年4 月28 日小麥抽穗期進行,如圖3所示。采用主管直徑14 cm,主管兩側連接分管,分管在主管兩側并列排放,分管直徑14 cm,分管間距2 m,分管長度0.5 m,開6 個分管出口,即3 對分管,按來水方向分別排列為第1 對分管、第2 對分管、第3 對分管。第1 對分管口各開出水口橫截面積的1/3,第2 對分管口各開出水口橫截面積的2/3,第3 對出水口全部打開。
圖3 小麥灌溉試驗Fig. 3 Wheat irrigation experiment
4.1.2 試驗方法
灌溉時間為9 h,機井出水量24 m3/h,用水量216 m3,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技術灌溉面積0.72 hm2,噴灌灌溉面積0.64 hm2,停灌后48 h 采樣,采用烘干稱質量法觀測土壤含水率(%)。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與管道式噴灌為相同土壤條件、相同灌溉時間的同比試驗。
4.1.3 試驗結果
測量灌溉前和灌溉后20~40 cm 深土壤不同采樣點含水率的分布狀態(tài)。20 cm 深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和管道式噴灌分別從4 處采樣,土樣含水量如表1 所示。40 cm 深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和管道式噴灌分別從4處采樣,土樣含水量如表2 所示。
4.1.4 結果分析
由表1 和表2 數(shù)據(jù)可知,相同的灌溉時間和土壤條件下,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比管道式噴灌土壤20 cm深土樣平均含水量高1.7%,40 cm 深土樣平均含水量高2.7%,說明管道式噴灌在灌溉時損失了部分水分,土壤含水率降低。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20 cm 深4 個采樣點含水量最大差值0.6%;40 cm 深4 個采樣點含水量最大差值0.9%。管道式噴灌20 cm 深4 個采樣點含水量最大差值2.9%;40 cm 深4 個采樣點含水量最大差值3.1%。由以上采樣點的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的4 個采樣點數(shù)據(jù)基本一致,而管道式噴灌的4 個采樣點,數(shù)據(jù)差距較大,說明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比管道式噴灌灌溉均勻。
表1 小麥灌水前后土壤20 cm 深含水率對比Tab. 1 Comparison of soil water content at 20 cm depth before and after wheat irrigation單位:%
表2 小麥灌水前后土壤40 cm 深含水率對比Tab. 2 Comparison of soil water content at 40 cm depth before and after wheat irrigation單位:%
同一地塊,同樣的水源、抽水工具和灌溉時間,灌溉用水216 m3,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灌溉面積0.72 hm2,管道式噴灌灌溉面積0.64 hm2,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比管道式噴灌灌溉面積多11%,并且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比噴灌20 cm 土壤含水率高1.7%,40 cm 土壤含水率高2.7%,說明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比管道式噴灌灌溉水利用率高10%以上。
多口水帶節(jié)水灌溉對增加土壤含水量的作用大于管道式噴灌,其原因是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通過低壓自流的方式灌溉到農田。而管道式噴灌在噴灌過程中會損失過多的灌溉水,尤其是陽光強烈、空氣干燥的天氣時,更易造成灌溉水的流失,相同條件下,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比管道式噴灌灌溉面積多11%[9]。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有多個出水口,能迅速將灌溉水輸送到各個部位,灌溉均勻。而管道式噴灌離噴頭近處水量多,離噴頭遠處水量少,還易受風力的影響造成灌溉不均勻[2]。因此,在同樣條件下,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比管道式噴灌灌溉水利用率高,并且灌溉均勻。
4.2.1 試驗設計
在河北省邢臺市區(qū)南部的沙河市境內進行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和大水漫灌的對比試驗。試驗區(qū)為粘土,灌溉作物是玉米,灌溉水源是深層地下水,試驗于2021 年6 月20 日玉米苗期進行,如圖4 所示。采用主管直徑14 cm,主管兩側連接分管,分管在主管兩側并列排放,分管直徑14 cm,分管長0.7 m,分管間距3 m,開8 個分管出口,即4 對分管,按來水方向分別排列為第1 對分管、第2 對分管、第3 對分管、第4 對分管。第1 對分管口各開出水口橫截面積的1/4,第2 對分管口各開出水口橫截面積的2/4,第3 對分管口各開出水口橫截面積的3/4,第4 對分管口的出水口全打開。
圖4 玉米灌溉試驗Fig. 4 Corn irrigation experiment
4.2.2 試驗方法
灌溉時間為6 h,機井出水量32 m3/h,用水量192 m3,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技術灌溉面積0.89 hm2,大水漫灌灌溉面積0.61 hm2,停灌后72 h 采樣,采用烘干稱質量法觀測土壤含水率(%)。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與大水漫灌為相同土壤條件、灌溉時間的同比試驗。
4.2.3 試驗結果
測量灌溉前和灌溉后20~40 cm 深的土壤不同采樣點含水率的分布狀態(tài)。20 cm 深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和大水漫灌分別從4 處采樣,土樣含水量如表3 所示。40 cm 深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和大水漫灌分別從4 處采樣,土樣含水量如表4 所示。
4.2.4 結果分析
由表3 和表4 數(shù)據(jù)可知,相同的灌溉時間和土壤條件下,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比大水漫灌20 cm 深處平均含水量低3.5%,40 cm 深處平均含水量低2.2%,說明大水漫灌土壤含水量過高,超過了粘土最佳含水量25%的極限,而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的含水量在粘土的最佳含水量范圍之內。
表3 玉米灌水前后土壤20 cm 深含水率對比Tab. 3 Comparison of soil water content at 20 cm depth before and after corn irrigation單位:%
表4 玉米灌水前后土壤40 cm 深含水率對比Tab. 4 Comparison of soil water content at 40 cm depth before and after corn irrigation單位:%
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20 cm 深4 個采樣點含水量最大差值0.6%,40 cm 深4 個采樣點含水量最大差值0.8%。大水漫灌20 cm 深4 個采樣點含水量最大差值1.4%,大水漫灌40 cm 深4 個采樣點含水量最大差值2.1%。通過以上采樣點的數(shù)據(jù)可知,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的4 個采樣點數(shù)據(jù)基本一致,而大水漫灌的4 個采樣點數(shù)據(jù)差距較大,說明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比大水漫灌灌溉均勻。
同一地塊,同樣的水源、出水量和灌溉時間,灌溉用水192 m3,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灌溉面積0.89 hm2,大水漫灌灌溉面積0.61 hm2,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比大水漫灌灌溉面積多31%,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比大水漫灌灌溉水利用率高30%以上。
多口水帶節(jié)水灌溉比大水漫灌節(jié)水,灌溉粘質土能達到土壤最佳含水量,并且灌溉均勻。在水源相同、土壤條件相同情況下,單位時間內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比大水漫灌能灌溉更多的土地面積。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采用多重管道將灌溉水直接輸送到田間各個部位,而大水漫灌是將灌溉水通過溝渠灌到農田,灌溉時間久,灌溉不均勻。粘土會造成土壤含水率過高,影響作物根系的正常吸收,甚至會爛根,造成作物減產[10]。
通過以上兩項對比試驗可以得出,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比管道式噴灌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以上,并且比管道式噴灌灌溉均勻。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比大水漫灌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0%以上,并且比大水漫灌灌溉均勻。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技術適合半干旱、半濕潤地區(qū)平坦地塊的粘質土和壤土,應用面積廣。隨著研究的深入,可以和土壤傳感器、自動控制裝置結合,實現(xiàn)精細化、無人化灌溉,發(fā)展前途非常廣闊。
(1)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技術,適合半干旱地區(qū)和半濕潤地區(qū),灌溉時應依據(jù)應用地區(qū)的地形、土壤、作物等實際狀況,制定出合理的分管間距,以及分管開口大小,先進行小范圍試驗,成功后大面積應用推廣。
(2)多口水帶地面節(jié)水灌溉技術,在使用中根據(jù)實地狀況多做研究,不斷改進,使技術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