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強,陳昱彤,許浩南,季 瀏
(1. 華東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上海 200241;2. 華東師范大學 中法體育科學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體育哲學是體育人文學科中一門極具“哲學社會科學”特質的學科。伴隨當代中國國際政治地位、經(jīng)濟與文化影響力的提高,在宏觀導向上,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學術、話語”三大體系需要兼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并能“體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具體研究范式上則應“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1]。前者形成了理論研究的使命與意義,后者“以事為中心”的“事”“可以被理解為廣義之行以及與知相聯(lián)系的活動”[2]3-4,兩者結合催生了人文社會學科研究范式的變革需要,同時凸顯了在當代中西哲學交融背景下引入實踐哲學的意義和必要性。
體育哲學若要獲得進一步發(fā)展同樣需要在“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發(fā)展要求中對照自身,以當代實踐哲學發(fā)展為要旨深入反思與積極重建研究范式。不可否認,當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仍然桎梏于“拿西方的理論、學術、知識、觀點、原理、概念、范疇、標準、話語來解讀中國的實踐”[1],當代中國體育哲學的理論生成與發(fā)展歷程亦難置身事外。故借助人文社會學科三大體系發(fā)展的使命性號召,意圖形成革故鼎新式發(fā)展,體育哲學既需從宏觀處著眼,以借鑒、批判與重建為當代發(fā)展之旨歸,又需從微觀處入手,推進實現(xiàn)體育哲學的實踐哲學改造。兩者意境融徹既能使中國體育哲學吸納西方思想的精粹,又能提升中國理論的國際影響力。
體育是一種整合了人類思維和行為的實踐活動,體育哲學對其的理解也勢必會形成實踐哲學的特征。當代中國實踐哲學的發(fā)展批判吸收了中西古今哲學的實踐理論創(chuàng)見,且更專注于人類實踐的知行合一性,這恰與體育身心合一的特性相契合。人類普遍性與特殊性思維的雙向融合為實踐哲學的核心特征,具體融貫于人類“概念化行為”的思辨邏輯和歷史邏輯之中,由此形成體育哲學的實踐哲學基本邏輯框架重建。
早在20 世紀70 年代體育哲學發(fā)端之時,《體育哲學期刊》(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的發(fā)刊詞中就點明了體育哲學創(chuàng)生的初衷,即“顯著地提高我們對體育的精致化理解與敏銳的感知”,并“明確地將其歸于一種哲學序列之中”[3]。顯然,體育哲學創(chuàng)生的初衷并非僅搭建一套一勞永逸、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哲學理論體系,而是提升人們對體育的感知與理解,并形成一套哲學理論分析與思想展開模式[4]。但體育不似哲學研究中的“善”“存在”“道德”等概念可以完全落實在哲學純思行為之中,體育哲學研究議題的呈現(xiàn)不僅借助概念與命題的邏輯體系,更寓居于體育中人類實踐的具體經(jīng)驗[5]??梢?,在體育哲學的原生之處學者們便專注于人類在體育實踐中形成的經(jīng)驗與邏輯。然而,之后的體育哲學發(fā)展偏重于經(jīng)驗與邏輯二維,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路徑,故體育哲學需要回歸源頭(“作為人類實踐的體育”)進行邏輯重建。
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便在認識論層面上對人類的“實踐之知”展開了論述,而當代中西實踐哲學的批判發(fā)展傳統(tǒng)紛繁復雜,所以需從體育本身的特點出發(fā)甄選不同實踐哲學傳統(tǒng)下的理論來源。首先,在學術傳統(tǒng)上,當代西方哲學家伽達默爾、哈貝馬斯等都對實踐哲學的發(fā)展頗有建樹,以楊國榮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哲學學者則在批判吸收中西哲學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了實踐哲學學說,使中西古今的哲學思想重新匯聚[6],并對西方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與倫理學基礎形成了積極的批判、反思與實踐哲學推進[7-8]。前者的實踐哲學理論更傾向于在語言和社會交往層面上凸顯人類實踐的特征,即更具有“行為哲學”特質;后者則認識到“人既通過知、行活動建構社會實在,又‘贊天地之化育’,在基于人的知、行活動這一點上,人生活于其間的現(xiàn)實世界同時呈現(xiàn)了其統(tǒng)一性”[9]220,更宜于重新整合體育中人類思維的經(jīng)驗與邏輯。其次,從實踐哲學的研究視角看,實踐哲學區(qū)分為“基于不同實踐領域”的“道德哲學、政治哲學、法律哲學等”具體實踐哲學和“跨越特定的實踐領域,對行動、實踐作元理論層面的研究,關于何為‘行’、如何‘行’以及實踐理性、實踐智慧等問題的思與辨”的元實踐哲學[9]1。前者可以理解為人類對特殊、具體現(xiàn)象形成的特殊性思維,后者則是人類對普遍、一般現(xiàn)象形成的普遍性思維。體育哲學創(chuàng)立時既要求增進人類理解,又不偏廢尋找哲學邏輯史與思想史定位,從這一初衷看,體育哲學需要兼顧具體實踐哲學與元實踐哲學的特性,體現(xiàn)為體育實踐中人類普遍性思維和特殊性思維的內在統(tǒng)一。由此可知,在當代中國實踐哲學的背景下,追尋體育哲學中人類普遍性思維和特殊性思維的重新整合是實現(xiàn)體育哲學的實踐哲學重建的邏輯出發(fā)點。
體育哲學研究中的“概念化行為”是實現(xiàn)人類普遍性思維與特殊性思維整合的寓居之所。作為一門學科,體育哲學最終要呈現(xiàn)為一套“哲學理論”。人類創(chuàng)建“哲學理論”的過程可以被轉化為哲學概念的創(chuàng)生、發(fā)展、辯難與沉寂的人類思想行為[10]。此處的“概念化行為”是一種人類具體的、歷史的思想行為,不僅包含思辨邏輯,還包含歷史邏輯。
“概念化行為”中的“概念”內化了普遍性和特殊性思維。黑格爾已明確意識到概念是“形而上學的普遍性和現(xiàn)實事物的特殊定性的統(tǒng)一”[11]28,且這種內在統(tǒng)一并不是機械和僵化的,而是在思辨邏輯層面上進行否定之否定的流動,體現(xiàn)為“概念包含各種不同的定性于觀念性的統(tǒng)一體里”,即形成了一種普遍性,而“這普遍的一方面自己把自己否定了,于是才成為有定性的特殊的東西,另一方面把這種特殊性,作為普遍性的否定,也取消掉了,因為特殊的就是普遍的本身的一些特殊方面”[11]139。研究“體育”概念便是一種“概念化行為”,“體育”概念是人們對多種體育行為形成的眾多觀念的一個“統(tǒng)一體”,它可以包含身體的、具有規(guī)則的、合作的、有勝負的、團體的、個人的等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觀念。但當“體育”概念對人們對體育現(xiàn)象形成的眾多觀念進行統(tǒng)一,從而實現(xiàn)了“普遍性”后,本身就是完成了一個“概念化行為”,進而否定了自身的“普遍性”,即成為眾多人類實踐行為中的一種特殊實踐—體育實踐,其區(qū)別于“體育”概念,是一種整合性的體育實踐,自身也融入了“特殊性”?;凇案拍罨袨椤眱仍诜穸ㄖ穸ǖ乃急孢壿嫞w育哲學要實現(xiàn)實踐哲學轉化的首要工作是重新構建思辨邏輯框架,并將普遍性思維與特殊性思維間的演繹與歸納內化于其中。
首先,“概念化行為”是普遍性思維趨向特殊性思維的人類思維演繹過程。由于“哲學運用了人類普遍擁有的相同的概念資源,所以也就可以作為人類概念活動的一種形式加以研究”,“他們(哲學家)運用的是與生活在同一個文化中的一般人所共享的概念資源和相同的基本概念系統(tǒng)”[12]361,“概念化行為”體現(xiàn)為一種演繹性。其次,“概念化行為”又是特殊性趨向普遍性的人類思維歸納過程。在“概念化行為”的實現(xiàn)過程中,“哲學理論可能會對這些基本概念進行一些完善和修改,以此找到新的聯(lián)系并得到新的啟示”[12]362,具體體現(xiàn)為“利用那些適用于狹窄范圍的一組事實的特殊概念來推測那些適用于全部事實的一般概念”[13]13。同時,“概念化行為”的展開會形成“特殊論題”,“從特殊論題進行概括,然后通過想象將普遍性的概括加以體系化,最后把這個想象性的體系與它應當適用的直接經(jīng)驗重新進行比較”[13]29??梢?,“概念化行為”同時包容了人類的經(jīng)驗世界、先驗的邏輯世界與人類的想象力,體現(xiàn)為一種歸納性。懷特海[13]77進一步指出,“普遍的概念就是能夠參與描述許多特殊東西的概念;而一個特殊的概念就是由諸多普遍加以描述、而本身并不參與描述任何其他特殊的東西的概念”。由此,在“概念化行為”下看似針鋒相對的普遍性思維與特殊性思維在思辨邏輯層面上得到了統(tǒng)一,進而使具體實踐哲學的“特殊論題”與元實踐哲學的“普遍性概括”凝聚于“概念化行為”的思辨邏輯分析之中。
在“概念化行為”的思辨邏輯重建下,體育哲學贏得與道德哲學、形而上學等同的本體論地位,它們都是人在“同一個文化中”使用“共享的概念資源和相同的基本概念系統(tǒng)”的“概念化行為”。進而言之,人類在思考體育時同時涉及經(jīng)驗與邏輯,作為學科理論,哲學理論與體育哲學理論之間存在體育的特殊論題與哲學的普遍性論題的關系,即具體實踐哲學與元實踐哲學的關系。這兩者間也存在互通的過程,即由普遍性概念入駐特殊性概念,由特殊性概念化生為普遍性概念,兩者相互契合、共同促進人類“概念化行為”的完善。
若體育哲學僅在“概念化行為”的思辨邏輯上進行重建,其本質還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沉思,化“體育行為”為“體育實踐”才是作為實踐哲學的體育哲學的旨歸,而歷史邏輯的展開是必要步驟,也展現(xiàn)了中國當代實踐哲學的價值。
“寬泛而言,作為人的活動,行為(action)與實踐(practice)都滲入了人的意向和目的,并在不同層面上受到普遍規(guī)范的制約”,“行動往往側重于微觀層面上個體性或單一的活動,實踐則更多地涉及宏觀層面上的社會性、系統(tǒng)性的活動”,但“在行動層面上考察人類活動,可以推進對實踐過程的具體理解;從實踐之維研究人類活動,則有助于把握行動的社會內涵和社會意義”,前者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行動理論”,后者則是一種完整意義上與元實踐哲學之間的具體融合,更多地形成一種對“實踐理性”“實踐推論”“實踐智慧”等方面的哲學研究[9]3-4。這就為人類“概念化行為”搭建了具體的歷史邏輯,以人類活動的社會發(fā)展、意義與價值為導向,形成歷史必然性、規(guī)律性和趨向性分析。
一言以蔽之,在體育哲學的實踐哲學重建過程中,“概念化行為”是核心,其在思辨邏輯上使體育行為獲得與其他人類社會行為平等的思想價值,而在歷史邏輯上凸顯了人在體育實踐中思考可以促進人類整體性“智慧”的發(fā)展。前者以實現(xiàn)“順理”為目的,為體育哲學構建新的思辨邏輯框架,而后者以推進“成章”為目的,使體育哲學形成思想史的梳理與發(fā)展趨向,共同推進思辨邏輯與歷史邏輯的統(tǒng)一。
在中國當代實踐哲學的思辨與歷史邏輯框架重建下,體育哲學以“概念化行為”為切入點,展現(xiàn)哲學追求普遍性的學科特征,實現(xiàn)體育哲學增進人類對體育形成普遍性“理解”的學科初衷。但邏輯框架重建畢竟屬于哲學學科領域,若要在體育哲學領域真正實現(xiàn)實踐哲學的邏輯重建,應從體育哲學當前的發(fā)展困境出發(fā),將“概念化行為”中的思辨邏輯與歷史邏輯延展為具體的向度,使之能夠形成從哲學理論到體育哲學理論的邏輯銜接。
在體育哲學研究中引入實踐哲學維度,不僅是為了吸納一套哲學的概念和理論,更重要的是解決根本性研究困境,進而形成一個新的體育哲學研究出發(fā)點。目前體育哲學的“部門哲學”(departmental philosophy)困境是亟待研究者逾越的思想與理論障礙。
早在20 世紀體育哲學就自視為一門“部門哲學”[3],但時至今日,體育哲學的學科定位仍然模糊。相較于其他哲學分支學科,體育哲學尚屬極其年輕的部門哲學,其困境主要體現(xiàn)于究竟是使用哲學理論分析體育中人的行為、體驗、價值觀念等,僅將體育視為哲學理論分析的一個對象,還是效仿道德哲學、美學等形成一個擁有相對獨立的概念和理論體系的學科?!安块T哲學”困境在當代體育哲學研究中依然存在。例如,一直被英美系體育哲學視為行業(yè)標桿的《體育哲學期刊》(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在2020 年出版的“古代體育哲學”專題中同時使用了the ancient philosophy of sport(“古代”體育哲學)與the philosophy of ancient sport(“古代體育”哲學)2 個概念。從英文原意看,顯然前者追尋一種古代的具體實踐哲學,后者則更多地指向當代學者對古代體育的哲學理解,是一種元實踐哲學。但是該專題的系列論文混用了2 種截然不同的“古代體育哲學”,如Michael W. Austin 的A Stoic Critique of Contemporary Sport 一文就以數(shù)千年前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的理論批判現(xiàn)代體育中的“審美/休閑”模式,卻未顧及古希臘哲學可否臧否千年后的現(xiàn)代體育。
體育哲學的“部門哲學”困境需要回歸到哲學的“部門哲學”爭議之中方能看到問題的實質與轉化方式?!安块T哲學”的形成是哲學研究特性使然,黑格爾曾明言,“哲學以思想、普遍者為內容,而內容就是整個存在”[2]1,但是“把握存在的視域、方式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學科邊界和哲學分野”[9]2。隨著研究視域和研究方法的變遷,哲學自然會以“部門哲學”的形態(tài)對特殊的社會、歷史現(xiàn)象進行思考,而哲學對普遍性的追求又要求“部門哲學”回歸到思考本質與普遍性問題。這本是一體同流的“哲學行為”,但容易形成2 個難以相融的理論體系。如:王金福[14]堅守“普遍性”陣地,指出“多數(shù)‘部門哲學’或‘應用哲學’研究不過是部門學科的內容加上幾個抽象的哲學原則或哲學術語,甚至只加上‘哲學’的名稱或加上‘哲學視野’的副標題,而很少提出和討論世界觀意義上的哲學問題”,“‘部門哲學’‘應用哲學’的興盛,正是作為世界觀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冷落和衰退”。陳忠[15]則以“特殊性”視角針鋒相對,將哲學解讀為一種“問題哲學”和“語境哲學”,而“部門哲學”與“應用哲學”正是哲學問題性與語境性的體現(xiàn)。雖然2 位學者同處于哲學論域,但從爭議中不難看出,前者強調哲學研究中哲學概念須在普遍性層面上應用,而后者強調哲學概念須在語境中形成特殊性應用。就體育哲學的“部門哲學”困境而言,顯然用哲學理論分析體育現(xiàn)象屬于“普遍性”視角,而體育哲學中特定且獨立的概念理論體系,如“體育”概念、“游戲”理論等則屬于“特殊性”視角,包含“問題”與“語境”。實現(xiàn)兩者的融通是當代中西哲學相互交融與批判發(fā)展的關鍵與契機。以“概念化行為”視之,就能在實踐哲學的視角下實現(xiàn)兩者的統(tǒng)一。“概念化行為”涉及人類思想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相互轉化,即由客體轉化為概念的對象、過程與方法,由此得出實踐哲學需要解決的3 個層次的問題:①具體、特殊的體育行為如何轉化為抽象、普遍的“體育”概念;②在行為與概念轉化的過程中,學者與學派的思想如何在哲學、體育哲學、中外體育哲學間相互勾連與貫通;③抽象的體育哲學理論如何回歸具體的體育行為。在實踐哲學中,第1 層次是思辨邏輯的統(tǒng)一,第3 層次是歷史邏輯的統(tǒng)一與導向,兩者以第2 層次為思辨與歷史邏輯的中介。
人類的“概念化行為”是具體且與時俱進的,人對體育現(xiàn)象的思考與理解同樣包含“概念化行為”。對于體育哲學中的“概念化行為”需要在新的時代與文化背景下重新考量。毫無疑問,人對體育的思考同樣需要納入“概念化行為”的展開,并嵌入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思辨邏輯,形成具體的“規(guī)范性”與“地方性”分析向度。
2.2.1 “規(guī)范性”向度:人類普遍性思維與特殊性思維間的演繹過程
哲學是一種人類追求“普遍性”的智性活動,“既不是現(xiàn)代學科分類意義上的某個學科,也不僅僅是內涵豐富且存在內在差異與沖突的具體哲學思想,而是一直活躍于人類文化與日常生活的、可能包含著內在一貫的特性的智性活動和反思實踐”[16]98。其中,“反思性詮釋與建構性奠基都不約而同地將普遍性作為哲學活動的基本特征及價值基礎。簡言之,哲學家從一開始就是以‘獨白’的方式展開了內蘊著普遍性或者‘具有普遍化潛力’的智性活動。這種普遍性同時指涉了哲學問題的根本性,也為哲學反思及其表達賦予了規(guī)范性特征”[10]?!罢莆找粋€概念就是掌握一套運用的規(guī)范。命題形式的規(guī)范是對實踐規(guī)范態(tài)度的清晰化。在概念運用的話語實踐中,對規(guī)范的理解和認同,以及在實踐中的落實就是人們的規(guī)范態(tài)度。換言之,對于規(guī)范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才是話語實踐得以展開的基礎?!盵10]可見,實現(xiàn)“規(guī)范性”是人類“概念化行為”的具體向度之一,是從普遍性思維出發(fā)向特殊性思維演繹的過程。
“概念化行為”實現(xiàn)“規(guī)范性”必然排除了諸多“不規(guī)范”與“非規(guī)范”行為?!案拍罨袨椤敝械摹芭懦毙袨樵诰唧w的人類語言中表現(xiàn)為一種“抽象”的行為。懷特海[16]38已認識到,“語言的發(fā)展所固有的抽象有其危險性。它使人脫離直接世界的實在事物”。抽象而成的是“此地、此時、此種環(huán)境中事件的非理智的特殊性”[16]65,所以在哲學研究中同樣需要警覺“概念化行為”中的“規(guī)范性”向度帶來的過度抽象。由此懷特海[16]101-102提出,“整體是沒有意義的。這是通過注重意識的抽象取得的一種鮮明的經(jīng)驗的結果”,但“細節(jié)是對于整體的一種翻譯。它們補充定義。它們推導出判斷的力量”,由此凸顯“可變的細節(jié)”在人類對本質的思考行為中的地位,“在討論我們的經(jīng)驗時,首先要指出我們關于質的細節(jié)的清晰意識在外表上的可變性”。
概而言之,人類“概念化行為”中的“規(guī)范性”向度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以樹立“規(guī)范”的方式將人的理性能力灌注于特殊現(xiàn)象,形成普遍性的理解,具體體現(xiàn)在概念的抽象過程中,如對諸多體育現(xiàn)象進行抽象形成“體育”概念;另一方面,“規(guī)范性”還會排除細節(jié)與可變性,即從諸多“非體育”的行為中對體育行為進行抽取,只有先確定具體的特殊性行為才能確知何為“不規(guī)范”,從而實現(xiàn)基于“規(guī)范性”的抽象,由此可在體育與哲學之間進行邏輯關系上的重整。哲學對體育現(xiàn)象進行思辨式演繹,為特殊現(xiàn)象賦予“普遍性”,并且通過“概念化”(對其下定義)的方式實現(xiàn)其“普遍性”。在此之前,需要先對各種非“規(guī)范性”、非“普遍性”經(jīng)驗進行排除,由此,在思辨邏輯中,人類感知體育的特殊經(jīng)驗居于概念和命題之前,凸顯了“細節(jié)”的意義。
2.2.2 “地方性”向度:人類普遍性思維與特殊性思維間的歸納過程
基于“概念化行為”的思維引導,在關照普遍性一維時同樣需要對特殊性的“細節(jié)”進行重新考量,具體展現(xiàn)為一種“概念化行為”思辨邏輯的“地方性”向度,是從特殊性思維出發(fā)向普遍性思維歸納的過程。
首先,基于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區(qū)別,陳少明[17]區(qū)分了2 種世界哲學,“一種是邏輯上具有普遍性的哲學,其指涉的經(jīng)驗古今中西無別,放諸四海而皆準。另一種是帶有地方性知識特性的觀念向未來或域外傳播,讓這類觀念在經(jīng)驗上可復制或模仿”??梢哉J為,后者“對應并服務于歷史形成的特定生活秩序,是具有實踐功能的知識,而非抽象的理論觀念”。同時,語詞是人類實現(xiàn)“概念化行為”的重要工具,人類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思維可灌注在語詞中,“詞的含義既具體又抽象,可描述也可評價,有神圣也有卑微,意義延伸的方向幾乎四通八達”。由此,中國哲學借助漢語中存在的“觀念、經(jīng)驗與語言,交織成歷史性的意義之網(wǎng)”[17],形成了更明顯的“概念化行為”的“地方性”向度,進一步在思辨邏輯上實現(xiàn)了普遍性思維與特殊性思維的匯通。
其次,“概念化行為”的“地方性”向度雖然面向細節(jié)性的個體經(jīng)驗和多變的人類語言,但其依然屬于思辨邏輯范疇,旨在實現(xiàn)人類的“普遍性”理解。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個體經(jīng)驗中找尋普遍性引發(fā)了中國哲學學者的思考,催生出“智慧”概念與理論。“中國哲學是從處理經(jīng)驗生活的知識領域中醞釀、成熟起來的”,充滿了“文化積累和理性的驅動”,既是“思想的本能”又是“思想人物的自覺”,所以“中國哲學在這一歷程中還保持著盡人事、聽天命的傳統(tǒng)品格,形而上不脫形而下,哲學對經(jīng)驗生活具有強大的塑造力量”[17]。在對個人生活方式與經(jīng)驗的影響上,中西哲學在對“智慧”的追求中形成了思想共鳴?!爸腔埏@現(xiàn)為一種指導和吸引哲人的理想。哲學首先被看作是一種智慧的練習,因此,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實踐。”[17]可見,中國哲學中的“智慧”所指向的不僅是一個單純的概念,更是一種人類將普遍性的知識與概念下行見諸特殊的物與事的思維過程,而“智慧”的創(chuàng)獲卻源于人類的經(jīng)驗生活。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思辨邏輯下對“智慧”的討論始終停留在概念層面,若要將其真正落實于人類的“概念化行為”實踐,需要在歷史邏輯下進一步展開。
在“概念化行為”的思辨邏輯分析下,“地方性”向度使體育哲學的“部門哲學”之困得到了一定的疏解,為在體育哲學中引入中國哲學的智慧理論奠定了邏輯基礎。體育概念、體育行為與人類個體經(jīng)驗、社會觀念關聯(lián)密切[5],其邏輯關聯(lián)在“概念化行為”的思辨邏輯下得以清晰呈現(xiàn)?!耙?guī)范性”向度是在思辨邏輯上由上及下的演繹,而“地方性”向度是在思辨邏輯上由下及上的歸納,兩者形成了人類普遍性思維與特殊性思維的統(tǒng)一。
體育哲學的研究對象是普泛的,體育和哲學同時存在古今中西之別。通過“概念化行為”的思辨邏輯分析,古代哲學、古代體育、現(xiàn)代哲學與現(xiàn)代體育之間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邏輯傳遞得到了彰顯與整合。哲學與體育之間存在演繹性的“概念化行為”,即人通過對現(xiàn)存各種規(guī)范(包括定義的規(guī)則、官方對體育的解釋、運動會的項目設置等)的理解和內化,對各種特殊的體育現(xiàn)象進行“概念化”,以實現(xiàn)普遍性的體育概念演繹。與之相對,哲學與體育之間同時存在歸納性的“概念化行為”,即在古今中西之別下,作為特定歷史、社會與人類生活場域的“體育內”與“體育外”區(qū)隔,分別會形成不同的“地方性”知識的沉淀,這是形成人們展開歸納行為的對象性基礎,也是形成特殊性向普遍性傳遞的基礎。毫無疑問,體育既是人類理解的對象,又是形成人類理解體育能力的場域,但同時人對體育形成的理解是整體性的,而非對體育現(xiàn)象進行零散的描述,所以在“概念化行為”的“規(guī)范性”與“地方性”向度之間需要搭建一個相互融通的通道,而當代西方體育哲學的最新研究仍然對“概念化行為”進行單向度的詮釋,或從“規(guī)范性”出發(fā),或立足“地方性”,由此“概念化行為”的歷史邏輯展開呼之欲出。
“概念化行為”本質上是“人運用概念的實踐”,而非一種簡單的思想行為[10]?;凇皩偃说膶嵺`”這一洞見,懷特海[16]27對“概念化行為”進行推進,“在概念上采納未實現(xiàn)的可能性成為人類精神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是“人類概念經(jīng)驗的擴大”,“對這種概念感受的特征描述是對于可能有的東西和可能已有的東西的感覺,它就是采納非此即彼的東西。它在最高發(fā)展階段變成了對理想的采納”,“包括道德的感覺、宗教神秘的感覺”??梢?,“可能性”是“概念化行為”真正成為“屬人的實踐”的要義所在,是歷史邏輯展開的必要前提。由此,人對體育的普遍性思維與特殊性思維才能真正融入體育實踐,進一步為“中國智慧”切入體育哲學、形成“智慧性”向度提供理論契機。
2.3.1 “可能性”向度:人類普遍性思維與特殊性思維中主體性的實現(xiàn)
“可能性”向度源于人類語言本身存在的“不確定性”?!案拍罨袨椤币辉~中“概念”先行,語言既是概念的載體,又是哲學的工具[13]21。但語言工具本身存在缺陷,“人類對于經(jīng)驗到的事實達到普遍的一致能在語言上得到很好的表達。文學語言恰恰無法以清楚明晰的形式來表達更大的普遍性—形而上學力求表達的正是這種普遍性”[13]21。西方哲學傳統(tǒng)深受古希臘人“只要確定了語言的意義,他們就算了解了事物”[13]22的理解習慣影響,導致人類經(jīng)驗和語言并不對等。對此,懷特海[13]24提出規(guī)避方案,“任何語言都只能是一種省略性的表達,為了理解它與直接經(jīng)驗相關聯(lián)而具有的意義,就需要有想象的飛躍”。“想象的飛躍”打通了形而上學意義上的普遍性和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特殊性,同時使“可能性”兼具了形而上學的本體論位置和人類具體的思維所指。
“想象的飛躍”具體體現(xiàn)在塞爾[18]98對“生活世界”中2 種具體的“概念化行為”的區(qū)分:“我試圖讓你相信我是法國人,一方面我可以通過每時每刻講法語、按法國風俗穿著打扮、表現(xiàn)出對戴高樂的極端崇拜、與法國人相識交往等等來讓你相信我是法國人,另一方面我還可以僅僅通過告訴你我是法國人來讓你相信我是法國人?!鼻罢呤恰坝妹枋鲞^的那種行為來讓你相信我是法國人”,后者是“通過讓你領會我的意向來使你相信我是法國人”??梢钥闯觯罢呤亲寣Ψ酵ㄟ^我呈現(xiàn)的各種現(xiàn)象自行判斷,后者則是通過“我是法國人”這一命題的陳述讓對方接受我希望讓你相信我是法國人這個帶有指向性的意向。顯然,前者是個體性的日常生活認知與行為方式,后者則是帶有意向性的命題式語言,需要對方對命題進行“想象的飛躍”,其中包含了“某些心理狀態(tài)和事件的特征,它是心理狀態(tài)和事件(在以下這些詞的特殊含義上)指向、關于、涉及或表現(xiàn)某些其他客體和事態(tài)的特征”[18]110。可以說,“概念化行為”中的“意向性”帶有明顯的“可能性”。這使“概念化行為”突破思辨邏輯而進入人類具體且變化的思想行為之中,契合了哲學作為“智慧之思”的通達性:“既指超越知識對存在的分離,回歸存在的統(tǒng)一性、整體性、具體性,也指把握存在的視域、方式之間的統(tǒng)一?!盵9]4“可能性”向度為“概念化行為”的實現(xiàn)注入了時間性和主體性,既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啟用需要時間過程,又凸顯了主觀選擇,這就為“概念化行為”的歷史邏輯提供了人的“智慧性”向度。
2.3.2 “智慧性”向度:人類普遍性思維與特殊性思維間隔閡的揚棄與視域的統(tǒng)一
人類的實踐過程是“對實然(真)的認知,對應然(善)的評價,同時又與目的合理性(正當性)的確認以及手段合理性(有效性)的把握彼此相關。這一過程既以知識的形成為內容,也以智慧的凝集、提升為題中之義”[2]14。中國當代實踐哲學中的“智慧”學說是突破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中經(jīng)驗事實與人類理性能力之間隔閡的關鍵。因此,“智慧性”向度體現(xiàn)在跨越知識的視域隔閡而形成視域統(tǒng)一。
實際上,在人的認知過程中會形成知識“個體穩(wěn)定的視域”[2]108。“智慧更多地表現(xiàn)為對‘性與天道’的追問”,“在知、行過程的歷史展開中,人既逐漸獲得和積累知識經(jīng)驗,也不斷走向智慧之境,二者又進一步凝聚、轉換為不同的視域”;“知識所把握的是經(jīng)驗世界中的特定對象,與之相聯(lián)系的視域,也呈現(xiàn)界限性”,“與此相對,智慧則以揚棄界限為指向”,智慧之境可以轉換為個體視域形成人性能力,同時也可以“推動具體視域的轉換和擴展”;“知識經(jīng)驗和形上智慧融合于意識過程,既從不同方面提升了人性能力,又通過凝化為內在視域而為人性能力的作用提供了認識論和價值論背景”[2]112-113。可見,實踐智慧指向人類整體性的理解,使“概念化行為”在揚棄特殊性思維和普遍性思維的隔閡基礎上達到人類“智慧”的統(tǒng)一。
可見,由于哲學研究與體育哲學研究之間存在人類思維的同構性,對概念進行定義和邏輯分析是“概念化行為”的一個必要階段,正如通過對體育行為中諸多規(guī)則進行解讀,形成“規(guī)范性”向度來回答普遍性的體育哲學問題(體育是什么)。學者在“地方性”向度下對當前體育現(xiàn)象進行思考會與普遍性的體育概念發(fā)生沖突,這一過程必然受到“可能性”向度的影響。但是如果拘泥于橫向的不同體育現(xiàn)象之間差異的比較勢必無法形成對體育的整體性理解,而應在更高的“智慧性”向度上,即致力于回答“如何通過理解體育來增進人類的整體性理解能力”,這正是“中國智慧”思維方式補益世界體育哲學發(fā)展的邏輯契機。
對于在實踐哲學的邏輯層面上對體育哲學進行思辨邏輯與歷史邏輯的重建而言,無論是“規(guī)范性”和“地方性”的演繹與歸納,還是在“可能性”與“智慧性”意義上的展開,本質上而言都是一種純理論框架構建,歸根結底是思辨邏輯層面上的單向度發(fā)展。若要使體育哲學研究真正實現(xiàn)實踐哲學轉向,則需由思及史,在體育哲學學者們的“概念化行為”生發(fā)過程中實現(xiàn)思想史與邏輯史的統(tǒng)一,進而凸顯“中國智慧”式體育哲學形成的思想切入點和續(xù)接處。中西體育哲學核心學者的理論運思、傳承過程是思想史形成與發(fā)展的標識,如Bernard Suits 的游戲論及其“游戲—規(guī)范性”思維方式、Hans Lenk 的知覺論及其“知覺—地方性”思維方式,以及當代中西體育哲學爭議與推進過程中的“知識—范式”思維方式。前兩者由于秉承“西方邏輯”思維范式,皆導致了人類普遍性與特殊性思維的斷裂,而“知識—范式”思維方式因勢利導,重建人類普遍性與特殊性思維間的哲學融合,促進了體育哲學思想史從“西方邏輯”走向“中國智慧”。
3.1.1 Bernard Suits 的“游戲—規(guī)范性”:對“規(guī)范性”向度的“規(guī)則化詮釋”
體育哲學緣起于20 世紀60 年代的體育教育哲學,以教育哲學的身心二元論為主要反思對象,主張重新樹立學校體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而當時的學者著眼于如何理解“從未分化的人類行為與自發(fā)性玩耍跨越到高度組織化的游戲和競技活動”的過程[19]。在學科初成之時,體育哲學的早期創(chuàng)立者多呈現(xiàn)出兼容并包的學術姿態(tài),主動思考體育哲學與哲學之間的理論關聯(lián)、體育哲學研究范式、體育審美等較為基礎性的問題[20]。在諸多議題中,當時的學者更注重如何實現(xiàn)體育概念的“正名”,從而達到體育教育在教育系統(tǒng)中的合法地位,所以如何使“體育區(qū)別于其他身體活動”是為體育概念“正名”的第一要務,并衍生出對體育功能的界定、對體育價值的討論[21]45。體育哲學的“游戲論”、體育功能與價值的討論成為當時2 個相互關聯(lián)的主題。由于20 世紀70 年代美國體育的國際影響力與美式意識形態(tài)在學術界處于主導性地位,專注于概念與命題分析的英美分析哲學主導了當時的體育哲學討論[22],這使體育哲學“游戲論”和“價值觀”的討論呈現(xiàn)出“規(guī)范性”特質。傳統(tǒng)分析哲學理論對行動的理解很有見地,“但是往往以解釋和理解為指向,其中固然也提到了規(guī)范問題,但這里的‘規(guī)范’所涉及的主要不是實質意義上對行為的引導或者限定,而更多的是規(guī)范性語言或者規(guī)范性概念的意義,以及如何運用這種規(guī)范性的語言和概念”[9]92。由此看來,體育哲學的“游戲論”研究將“概念化行為”中的“規(guī)范性”思維具體解讀為“規(guī)則”,即逐漸脫離了人類普遍性思維與個體特殊性經(jīng)驗的交互作用,體現(xiàn)為由“是什么”的邏輯規(guī)定來實現(xiàn)“應當怎樣”的價值判斷的思想路徑。
在體育哲學形成早期,對實現(xiàn)“規(guī)范性”的討論主要呈現(xiàn)為在概念定義層面上對“體育是什么”的爭論[23]。這種爭論多依托“游戲”概念及游戲規(guī)則的規(guī)定方式,諸多哲學理論逐漸被附著于彼時的體育哲學討論。荷蘭文化史學家John Huizinga[24]、法國歷史學家Roger Caillois[25]等學者較早且較深刻、完善地論述了人類游戲史,凸顯了游戲形式、游戲意識在人類文明與思維方式中的基礎性地位。區(qū)別于前者的史家風格,Bernard Suits 以分析主義哲學為主要思維框架和理論背景,借助其在哲學與體育學的跨界研究特色和在體育哲學領域的影響力,形成了具有理論引導作用的“游戲論”,甚至影響了早期中國體育哲學的形成與發(fā)展。
從理論形成基礎上看,Bernard Suits[26]并不回避人類經(jīng)驗,將玩耍(play)置于人類經(jīng)驗生成的基礎之中。他提出人類嬰兒在戲水玩耍時,最重要的并非是掌握某種技能或感受到快樂,而是與外在世界進行交換并形成人類經(jīng)驗,這與體育哲學初創(chuàng)時所提出的“增進人們對體育的理解”[27]2-3相一致。但同時,Bernard Suits拒斥維特根斯坦對人類經(jīng)驗中“語言游戲”的過度泛化使用[28],轉而分析在 “玩耍(play)—游戲(game)—體育(sport)”的發(fā)展過程中各種規(guī)則逐漸精致化的過程,認為三者間的區(qū)隔來自于不同性質與層次的目標和規(guī)則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他直接將體育定義為發(fā)乎于“游樂之心”(lusory attitude)的目標且受制于“建構性規(guī)則”(constitutive rules)的“身體技能的游戲”[21]47。之后的學者專注于Bernard Suits 對規(guī)則(rules)的深入應用,形成了形式主義(formalism)的研究傾向,即先確定一個判斷是否是游戲或體育的核心元素,然后在形式性結構中形成建構性規(guī)則[21]51。時至今日在面對與時俱進的體育現(xiàn)象時,大多數(shù)體育哲學學者在困于界定體育概念時,只能對規(guī)則或目標進行層層加碼,拓展規(guī)則或使其愈加精致化,增加目標的內涵[29]。簡言之,無論是Bernard Suits 還是他的追隨者甚至批判者,不僅偏離了體育哲學初創(chuàng)時為增進人類“理解”的初衷,也失去了深入人類經(jīng)驗內部進行探究的機會[30-31]。同時,這種對“規(guī)范性”向度進行“規(guī)則化”異化解讀的思維方式仍然居于體育哲學研究之中,不僅蔓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體育倫理學、體育美學等體育哲學的分支研究。在分析體育現(xiàn)象中具體的倫理現(xiàn)象(如女性意識的恢復、體育競技中的興奮劑問題等)時,往往沉溺在新舊規(guī)則的矛盾沖突中無法自拔。雖然這無疑對當代體育的公平問題形成了頗有見地的分析,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哲學追求普遍性的基本任務。
3.1.2 Hans Lenk 的“知覺—地方性”:對“地方性”向度的“教條化詮釋”
體育哲學在初創(chuàng)時提出“增進人們對體育的理解”,在英美分析哲學傳統(tǒng)之外,歐洲大陸哲學傳統(tǒng)亦對體育哲學積極回應。Hans Lenk[32]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將體育視為“生物的、社會的、心理學的、形而上學的現(xiàn)象”,并借助西塞羅與畢達哥拉斯的理論對體育進行定位,“他們(參與奧林匹克競技的自由民)視野心、金錢為無物,一心專求諸事之本質,并自冠為愛智慧者(與世界哲學家一詞相同),所以競技中的競技者追求真實之境而非自我私欲,將沉思與對本質的追問遠遠凌駕于其他一切追求之上”[32];借助歌德的理論,對體育實現(xiàn)最高智慧價值進行贊頌,“智慧最后歸結為,只有在征服、獲勝中才能獲得值當?shù)淖杂缮睢盵32]。顯然,Hans Lenk 將體育競技的智慧歸結為實現(xiàn)人的最終自由,并希望在體育自身的身體性特征、社會與歷史特性上實現(xiàn)社會批判意義[33]。他認為,“體育中的活動經(jīng)常被哲學家和社會學家解釋為對工業(yè)化社會及其相關生活條件的對抗式回應”,故借助對現(xiàn)代性提出反思的法蘭克福學派哈貝馬斯、阿多諾等的論述,深入批判了在現(xiàn)代性下體育已被深刻地理性化、工業(yè)化的狀態(tài)。Hans Lenk 試圖發(fā)揮體育的社會批判能力,其基本態(tài)度是,對體育既不能僅進行無經(jīng)驗性的純粹哲學解析,也不能僅進行微觀社會學調查而缺乏宏觀社會學理論與概念框架,前者是空洞的,后者則是盲目的[33]。在Hans Lenk 的引領下,歐洲大陸體育哲學形成了基于身體知覺研究的現(xiàn)象學傳統(tǒng)和基于體育社會學、體育史學的“社會學—歷史學”批判傳統(tǒng)[4]。
不難看出,以Hans Lenk 為早期思想淵源的歐洲大陸體育哲學傳統(tǒng)在很大程度上對英美分析哲學傳統(tǒng)偏重邏輯性的特征形成沖擊。當代挪威體育哲學學者Gunnar Breivik[22]對歐洲大陸體育哲學的現(xiàn)象學維度與“社會學—歷史學”維度進行了卓有建樹的整合,他以回歸Hans Lenk 的姿態(tài),將體育定義為“實現(xiàn)部分的人生意義”,在存在主義視角下描繪了人如何通過體育的“世俗化”過程來實現(xiàn)種種精神層面的意義與價值。但是從歐洲大陸體育哲學傳統(tǒng)的理論基礎—現(xiàn)象學與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來看,前者“試圖通過本質還原而回到純粹意識”,“將行動與個體的生存過程聯(lián)系起來”,“更多地將行動與內在的意識(心理體驗)聯(lián)系起來”[9]11,后者雖以勞動為理論批判出發(fā)點,但形成了“教條化詮釋”,即“將實踐等同于勞動”[9]13。歐洲大陸體育哲學學派雖然對英美分析哲學學派致力于實現(xiàn)先驗邏輯體系的特征形成了激烈的沖擊,但也承襲了歐洲大陸哲學中的“教條化詮釋”傾向,將體育的意義更多地落實在人類的個體意識、身體知覺和具體行為之中。這使體育哲學形成了單向度的發(fā)展,忽略了體育不僅是一種人類行為,更是一種整體化的人類實踐活動。與“規(guī)則化詮釋”不同,“教條化詮釋”使體育哲學研究專注于特殊性維度而缺乏追求普遍性的哲學研究特質。
體育哲學的“游戲—規(guī)范性”與“知覺—地方性”思維方式對體育哲學中“概念化行為”的“規(guī)范性”與“地方性”產(chǎn)生異化解讀。這種異化解讀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形成甚至加深對體育的理解,但是由于2 種思維方式均是單向度的,無法形成普遍性與特殊性雙向流動的“概念化行為”。揚棄是摒棄異化解讀的途徑與方法,而中西體育哲學交會下形成的從知識到范式的思維方式是哲學揚棄過程的具體體現(xiàn)。
3.2.1 實踐哲學的揚棄:“游戲—規(guī)范性”與“知覺—地方性”思維方式的對弈與融合
中國體育哲學的發(fā)展可以被認為是面對中國體育發(fā)展現(xiàn)實、吸納西方體育哲學思想進行具體化解讀的“概念化行為”,體現(xiàn)了實踐哲學的揚棄過程。
早期中國體育哲學研究多被冠以“體育學原理”“體育理論”之名,而多以體育教育哲學的面目出現(xiàn)。20 世紀 80 年代后,隨著專業(yè)體育哲學學者隊伍的成形,體育哲學研究的理論逐漸豐富,并在國際學術對話的大趨勢與體育社會地位日漸重要的雙重影響下,逐漸呈現(xiàn)出吸納與包容的研究態(tài)勢。無論是基于概念界定的分析主義范式體育哲學[34],還是源于歐洲大陸哲學學派的體育哲學,都對當代中國體育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作用,主要體現(xiàn)為“西學東漸”之風與“東學西漸”之勢?!拔鲗W東漸”之風重吸納、重建,形成必要的知識積累,在思想史上具體體現(xiàn)為:20 世紀80 年代真義體育與大體育觀的爭論、體育概念的爭論、體育辯證法的討論;20 世紀90 年代后期中國體育哲學學者呈現(xiàn)出致力于構建體育哲學體系的趨勢;21 世紀后對西方后現(xiàn)代思想尤其是歐洲大陸哲學的現(xiàn)象學等狂飆突進式的吸收[4]。“東學西漸”之勢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中國傳統(tǒng)武術為載體、以中國古代哲學為風骨,并融合具身認知等西方哲學概念的體育哲學研究中[35-36]。兩者間既存在概念體系、知識譜系與理論風格的差異甚至沖突,又存在相互借鑒與吸收,正所謂“哲學的態(tài)度是堅定不移地試圖去擴大對進入我們當前思想中的一切概念的應用范圍的理解”[16]159。在中國體育哲學“概念化行為”的實踐過程中,“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相互批判與借鑒,集中體現(xiàn)了“概念化行為”中“游戲—規(guī)范性”與“知覺—地方性”思維方式的對弈。這種對弈也促成其融合,使得聚焦于概念、知識與理論體系的“知識—范式”思維方式應運而生。
3.2.2 “知識—范式”思維方式與體育哲學的“中國智慧”
學者對體育中“知識”問題的探究源遠流長,甚至早于以體育教育哲學形式出現(xiàn)的“體育哲學”,可以追溯到20 世紀50 年代德國哲學家奧根·赫里格爾的經(jīng)典著作《學箭悟禪錄》(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然而,當代中國體育哲學學者一直基于“失落的文化”傳承角度對其進行解讀[37],這完全低估了它在體育哲學思想史上的意義??梢哉f,《學箭悟禪錄》較早地在體育領域基于東方認識論思想對西方技術性知識(technical knowledge)進行反思[35,38],更重要的是,它是西方人用東方的禪學概念與理論而非存在主義等西方理論對體育中的知識與認識問題展開的討論??上У氖牵m然體育哲學界主動吸收了奧根·赫里格爾的思想,卻多在歐洲大陸哲學傳統(tǒng)下將其歸于一種“自我知識”(self knowledge),即體育中個體“體驗”的一種形式—“巔峰體驗”(peak expericence)[20]。此舉依然重復甚至擴大了“西方邏輯”模式下體育哲學的經(jīng)驗與邏輯之爭,僅偏重人類對于體育的個體經(jīng)驗而忽視人在理解體育時的思維整體性,在很大程度上難以實現(xiàn)體育哲學所倡導的整體性理解的提升。盡管如此,東方哲學模式與知識已潛藏于體育哲學的觀念史之中,隨著“西方邏輯”研究范式困境的出現(xiàn)與被突破而煥發(fā)思想變革力量。
知識論與人類的理解與思維方式有著密切關系。隨著體育哲學中知識論研究的展開,從知識到研究范式的體育哲學研究路徑逐漸從“游戲—規(guī)范性”“知覺—地方性”思維方式中脫離出來,形成了“知識—范式”的批判性思維方式,以及對體育哲學研究方式的批判反思與重建。然而,以“西方邏輯”為思想背景的體育哲學研究多取義于科學哲學的理論背景[39],即使Graham Mcfee[40]注意到體育中的知識與體育倫理體系之間的關聯(lián),在本質上也很難擺脫思辨邏輯的桎梏。隨著身體研究在當前世界體育哲學界被熱議甚至過度熱議,其已然改變了體育哲學學者理解體育行為的思維方式,使之不僅深入研究范式層面,而且在體育行為的身體性基礎上闡發(fā)了體育行為對人類認知能力的整體性作用與生成性意義。當代中國實踐哲學的“轉識成智”理論揚棄了單純的“知行之辯”而進入智慧之境,凸顯了人類智慧的“想象力”與“信念”等方面[40],為形成“中國智慧”傳統(tǒng)打開了局面。如從21世紀初開始,國內已有學者在“默會知識”“具身知識”層面上順應“知識—范式”思維方式的改進[41-42],在認識論層面上進行較為細致的研究。但若要形成整體性的體育哲學變革,尚需將“知識—范式”思維方式推進到具體的體育哲學分支(如體育美學、體育倫理學等),重整體育中的審美意識與理論意識,并將“知識—范式”思維方式在觀念史上進行上溯,反思人類的整體性理解能力,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體育哲學智慧傳統(tǒng)。
坦言之,體育人文學者苦體育哲學久矣。雖近年來體育哲學研究呈現(xiàn)突飛猛進之勢,但愈發(fā)顯出“雞肋”感:“食之無味”—體育哲學的理論性、思辨性論述與體育行為中活生生的身體性、競技性、游戲性相去甚遠,甚至漸行漸遠;“棄之可惜”—體育行為仍然呈現(xiàn)出人的意志、文化等精神性因素,且哲學論述與之有天然的親切。究其根本原因,皆因當前體育哲學研究未從人對體育展開“理解”與人在體育中展開“理解”的思想行為出發(fā),而是或從體育行為中具體而特殊的審美與倫理現(xiàn)象、特定的概念出發(fā)有“針對性”地吸納美學、倫理學或邏輯學理論,或試圖在承襲某一哲學體系化理論的前提下貫通所有體育現(xiàn)象,如游戲論、身體觀等。將實踐性而非抽象性的人類“理解”行為置于體育哲學的內核之中正是破解之道:人領會體育行為中的美與善、認識體育行為的文化與歷史、闡釋體育行為的概念與內在邏輯,其中的領會、認識、闡釋都是人的實踐性“理解”被拋入體育世界中而形成的。現(xiàn)象學及其后存在主義與詮釋學的批判發(fā)展、當代中國實踐哲學的智慧學說為這條思路提供了深刻的理論鋪墊和概念基礎。
實踐性理解是綜合性的,既具有普遍性—實踐者進行理解所使用的概念工具、思維邏輯規(guī)則以及實現(xiàn)“共通感”的目標,又具有特殊性—實踐者歸根結底是在個人由知到行的過程中進行實踐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相互傳遞呈現(xiàn)為由特殊性理解上升至普遍性理解,從而指導特殊性行為,再經(jīng)歷人類理智的反思過程再度形成特殊性理解,以此循環(huán)往復促進人類智慧的提升。人類在每個思維傳遞與躍遷的過程中,形成了歷史意識、審美意識、游戲意識等具體環(huán)節(jié)。作為屬人的、歷史的、社會的體育行為則充分實現(xiàn)了人類實踐性理解的綜合性,人對體育的參與與理解本身融匯于人類實現(xiàn)實踐性理解這一綜合性過程中,又在理智反思的基礎上再現(xiàn)了人類實踐性思維的每個具體環(huán)節(jié)。作為一門學科,體育哲學既具有元實踐哲學的特性—它是實現(xiàn)人類普遍性理解的一個部分,沒有人可以成為純粹的只進行體育運動的“體育人”,同時又是反思性地呈現(xiàn)人類實踐性理解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如體育美學、體育倫理學等體育哲學的分支研究。
體育哲學終歸是反思性學科,體育哲學的理論變革與發(fā)展最終會落于概念與理論的形而上學體系之中,也必然會與人類的體育行為格格不入。實踐哲學的另一個重要使命是對待“陌生感”,“過去時代的精神創(chuàng)造物,即藝術與歷史,不再屬于現(xiàn)代的不證自明的內容,而是被拋擲給研究的對象或所與,從這些研究對象或所與出發(fā),過去才可能讓自身得到再現(xiàn)”[27]83。所以學者需要再訴于“常識和人心的自然情趣”[43],回歸到體育中的人類理解行為,使體育哲學研究在思想與觀念的回溯中發(fā)展。
作者貢獻聲明:
高 強:提出論文選題,設計論文框架,撰寫論文;
陳昱彤:調研文獻,撰寫論文,核實論文內容;
許浩南:調研文獻,修改論文格式;
季 瀏:設計論文框架,核實論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