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論"/>
劉 瀏
在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新時期,也是報告文學的新時期,何建明從小說創(chuàng)作轉向報告文學。他于1979年寫作的第一篇報告文學作品《啊,騰飛吧蒼龍》獲得了1982年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獲獎那一年他26歲。之后的40年,何建明發(fā)表文學作品50多部、創(chuàng)作影視作品8部、三次獲得“魯迅文學獎”、四次獲得“徐遲報告文學獎”、五次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成為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勞?!薄?/p>
何建明是為數不多的數十年來主攻報告文學文體寫作的作家。從《啊,騰飛吧蒼龍》到《共和國告急》《落淚是金》《中國高考報告》《根本利益》,再到《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國家行動》《部長與國家》,及至《我的天堂》《忠誠與背叛》《南京大屠殺全紀實》《那山,那水》《浦東史詩》《流的金 流的情》,何建明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觸及中國社會歷史與現實的諸多方面,題材涵蓋科技、資源、高考、“三農”、戰(zhàn)爭、城市發(fā)展、改革開放、國家工程、外交事業(yè)、脫貧攻堅、抗“非”戰(zhàn)“疫”、生態(tài)環(huán)境等領域。
雖然紀實體文學中國古已有之,但由日語翻譯而來的“報告文學”①川口浩:《報告文學論》,沈端先譯,《北斗》1932年第2卷第1期。在中國只有九十余年發(fā)展歷程。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報告文學經常被通訊、特寫等代稱。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的“我們的文學專門家應該注意群眾的墻報,注意軍隊和農村中的通訊文學”,即指報告文學。報告文學在新的歷史時期“由原來‘附庸’于散文或新聞通訊,至此已自立成一個蔚然可觀的‘大國’”②丁曉原:《速寫新中國70年報告文學:從“輕騎兵”到文學“重器”》,《文學報》2019年9月27日。。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高興地向大家推薦《哥德巴赫猜想》”③《〈 哥德巴赫猜想〉編者按》,《光明日報》1978年2月16日。。這部作品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社會轟動效應,還“有力地界定了報告文學這個文體的內涵和外延”④參見李敬澤語、王國平:《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2018年2月5日。。鄧小平在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上作的《黨在組織戰(zhàn)線和思想戰(zhàn)線上的迫切任務》講話特別提道:“近年來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新生活的文學作品多了一些,但是,能夠振奮人民和青年的革命精神,推動他們勇敢獻身于祖國各個領域的建設和斗爭,具有強大鼓舞力量的作品,除了報告文學方面比較多以外,其他方面也有,可是不能說多?!?/p>
何建明報告文學作品是中國文學近幾十年來主題寫作的典型樣本,他的創(chuàng)作歷程是中國當代報告文學發(fā)展的縮影。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報告文學居于文壇的核心區(qū),在超越文學的全社會領域造成轟動效應;80年代末期,報告文學的敘事與文學的效用密切關聯,作家們的個體經驗常常被上升為國家經驗來表達;90年代被視作與公共經驗斷裂的時期,文學的主潮時常將物質的、日常的、個人的、身體的、破碎的經驗用以抵抗公共記憶,而報告文學則被看作是對小說形式的反駁;新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理性的提高與審美意識的回歸,如何將個體經驗與集體經驗進行有效的轉化、如何用作品喚起公眾對黨和國家重要議程的重視成為報告文學主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與彼時許多青年一樣,何建明進入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來自《哥德巴赫猜想》的催化,正處于對“主人公的事跡受到新聞稿的限制不能完整與盡情地表達”的不滿足之中的何建明,向北京一家由茅盾當主編的雜志投去了第一篇報告文學作品。除了《啊,騰飛吧蒼龍》,何建明在20世紀80年代的創(chuàng)作還有散文《大漠覓泉人》以及報告文學集《緝私大王》,這部中篇報告文學集收錄了《成功,從這里獲得捷徑》《在那遙遠的地方》《洞天歷險記》等。那時的何建明在部隊經歷多次調動,從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隊駐湖南湘西從事戰(zhàn)備水紋地質勘測的新聞報道崗位被調到基建工程兵總部,又被調到北京軍區(qū)給水工程部隊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工作一年,后又被調到廊坊武警學院部隊,在1989年時轉業(yè)到地礦部機關報社當記者、編輯?!洞竽捜恕肪褪窃趧偟胶艉秃铺貢r,“與老戰(zhàn)友白紹華(我們原來都在基建工程兵當新聞干事),聽他講述他們部隊在沙漠里尋找戰(zhàn)備地下水的故事,感動得我一夜未合眼,到呼和浩特的第一個星期就寫了篇《大漠覓泉人》,稿子發(fā)給當時的《新觀察》,很快發(fā)表了”⑤何建明:《年輕時我們這樣熱愛文學》,《解放軍生活》2015年第2期。。何建明的文學熱情是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點燃的,保爾·柯察金式鋼鐵戰(zhàn)士的影子在早期何建明的作品中時??梢?,比如在他發(fā)表的第一篇報告文學《啊,騰飛吧蒼龍》中的趙慶龍、第一部著作《緝私大王》中的邱國鑒、第一部小說《東方毒蛇》中的鄭強等人身上。
何建明的創(chuàng)作在20世紀90年代日漸成熟,完成了《共和國告急》《落淚是金》等作品,也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報告文學作家之一。在報告文學評論家丁曉原看來,“早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何建明就開始在部隊以宣傳干事的身份寫作報告文學,但真正在報告文學的領地中登堂入室是90年代以后”⑥丁曉原《:中國報告文學三十年觀察》,第156頁,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990年,以中國礦產資源開發(fā)為題材的長篇報告文學《野性的黑潮》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寶石”文學獎 ?!兑靶缘暮诔薄饭卜譃榘藗€部分,除序和結束語外,以六個章節(jié)分別從“良民與采民的變遷”“礦山大割據”“ ‘黃流’漫卷西風”“中世紀的故事”“超級瘟疫區(qū)”“傾斜的天平”等從歷史、事件、人物等不同方面揭開資源開采的面紗,尤其是違法搶占和開采、走私、械斗等一系列因開發(fā)資源而產生的問題。這部作品是典型的問題報告文學,直指礦產開發(fā)中的問題,并追根溯源找到造成這種問題的根源,以剝洋蔥式的寫法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問題核心,把事情攤開來說明。之后的《天堂祭“黃”與“黑”的透視》是對《野性的黑潮》的補充與完善。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后,中國加快了改革開放步伐,經濟進入一個快車道發(fā)展時期。中國社會由此開始了面向市場經濟的全面轉型。一時間致富的追求刺激著城鄉(xiāng)每一個國民的神經。身在地質礦產資源部的何建明,敏銳地注意到一個可怕的現象正向國家襲來:被金錢和利益熏黑了的心像一顆毒瘤,正在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身上迅速滋生,它驅使著人們不顧一切后果地對礦山亂采亂挖。而電視新聞里播發(fā)的發(fā)生在全國的礦難事件,一死就是十幾人、幾十人甚至上百人。血淋淋的事實揭示了一個可怕的問題——被金錢和利益熏黑了的心像一顆毒瘤,在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身上正迅速滋生,它驅使人們不顧一切后果地對礦山濫采濫挖,以致礦難頻發(fā),造成死難傷亡的慘劇層出不窮。為了了解礦難事故和發(fā)生在各地的亂采亂挖現象,何建明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三番五次從北京深入湖南湘西山區(qū)和陜西等地采訪。1994年,為了了解礦難的真相,何建明打扮成收貨“商人”,只身潛入礦區(qū),被土匪式的黑勢力蒙上雙眼,用自制的土槍、鐵鍬頂著后腰威脅著推上汽車,被拉到黑礦主“老巢”現場。到1995年,《青年文學》連載發(fā)表了《共和國告急——中國礦產資源開發(fā)憂思錄》,何建明還成為該期封面人物。再到單行本的出版和多次重印,何建明關注多年的中國礦產資源開發(fā)的問題報告文學得到全社會的廣泛重視。
作為第一部揭露中國礦難內幕的滴血報告,何建明因《共和國告急》獲得首屆魯迅文學獎?!豆埠蛧婕薄肥菃栴}報告文學,卻又超越此前的問題報告文學書寫。首先,創(chuàng)作初衷來自問題意識。《共和國告急》的寫作對象,是何建明了解和深有感觸的。自1976年何建明入伍,就是去湖南湘西駐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〇〇九三四部隊的團政治處從事戰(zhàn)備水文地質勘測的新聞報道工作;再到轉業(yè)后到地礦部機關報社當記者和編輯,他的許多創(chuàng)作素材都來源于與地質相關的工作見聞。他目睹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大地上礦產資源開發(fā)無序的混亂狀況,為大江南北國家礦產資源被亂采亂挖、礦山滿目瘡痍而憂,也為一些地方單位和個人為了一地一己的私欲而不惜違法冒險開采而急。這些憂與急的背后,是作者看到了中國礦產資源危機,這個危機正是問題報告文學所要探討的問題所在。一方面,亂采亂挖的采礦之風不僅造成中國礦產資源破壞性的開采,危及國家礦產資源的安全,而且危及了環(huán)境的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另一方面,人類對礦產資源的亂采亂挖和對環(huán)境的破壞必然招致大自然的報復,一次又一次的礦難和與環(huán)境破壞相關的天災,就是大自然對人類愚昧開采行為的天譴。其次,《共和國告急》不僅對礦難等現象進行揭露和批判,更是在深入探尋礦難原因的基礎上指出了解決礦產資源危機的希望所在,即不僅發(fā)現了問題,并且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1986年3月19日,在各界多年的強烈呼吁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礦產資源法》,同年10月正式在全國實施。根據全國人大授權,國務院將貫徹執(zhí)行礦法的職能賦予了地質礦產部。
盡管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報告文學與70年代末到整個80年代的報告文學相比,文體的轟動效應是有差距的;但反過來說,一個文學文體的“爆炸式”影響力不可能是一直持續(xù)著的,這不符合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正如文學史的其他規(guī)律一樣,文體的發(fā)展都是此起彼伏、波峰波谷曲線前進的。對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報告文學而言,正是由于之前十多年報告文學產生了巨大的“爆炸式”影響,才使得90年代顯得更加平穩(wěn)。這一時期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減少了“尖銳的、刺穿式的揭露”,更多的都是“橫向發(fā)力”,展現社會的豐富面向以及作家對歷史與時代的深刻觀察。何建明的《共和國告急》超越了此前的問題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進入到有意識的“國家敘述”層面。在他看來,“報告文學作家首先必須具備政治家素質,對社會、對時代有高起點。二是有社會學家素質,有很多知識的積累。三是必須有思想家的素質,善于思考,有對社會獨立的認識,有很強的判斷能力和提煉能力。四是要做好一個普通人,因為做人特別重要,作家不首先做好人,沒有普通人的情懷,就不會為身邊的人民群眾著想。最后他才應該是一名作家,有文學修養(yǎng)、不斷進取,善于研究文體,這樣才會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作家”①舒晉瑜:《何建明:30 年國家敘述》,《中華讀書報》2009 年7 月 15 日。。正如報告文學理論研究者所言:“報告文學作家的政治自覺,是一種融和了國家意識和百姓情懷的自覺?!雹诙栽骸逗谓鳎悍赫位姆翘摌嫈⑹隆?,《當代作家評論》2011年第5期。
政治性,始終是報告文學的追求。從20世紀30年代開創(chuàng)報告文學新紀錄的《包身工》,到 “文藝服從于政治”的《蘇區(qū)一日》《誰是最可愛的人》,到新時期的《人妖之間》《西部在移民》,再到《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國農民調查》《那山,那水》等新世紀報告文學,都烙著深深的時代印記,“革命第一、文學第二”、大力發(fā)展生產和全力抗戰(zhàn)、反思過去和關注現實、生命第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被融入文字。政治性是報告文學與其他文學文體之間最突出的差別。何建明認為,講述中國故事是有講究的:有人講中國的黑暗或愚昧,有人講中國的光明和精彩。站在什么立場講什么故事,是當代作家首先應該解決的命題。一個有良知的報告文學作家應該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真實地記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與人民群眾生活和命運息息相關的重大事件,為人民代言,關注弱勢群體,塑造時代英雄,抓住最能反映人心的事件和時代的閃光點。③舒晉瑜:《何建明:30 年國家敘述》,《中華讀書報》2009 年7 月 15 日。他的《忠誠與背叛》與小說《紅巖》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本追求。《忠誠與背叛》是作者經過翔實的調查和深度采訪后,以全知視角和直接引語加強了報告內容的權威和可信,以大屠殺中幸存的革命者及其后代和大量解密的歷史檔案展現歷史的真實面貌,從黨性和人性的視角解密紅巖,謳歌了渣滓洞、白公館等獄中的共產黨人與革命志士熱血忠誠的英雄氣概,鞭撻叛徒出賣組織、出賣同志的可恥,實現意識形態(tài)構建。
何建明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經歷從突出“人民性”到“以人民為中心”的合為時轉。1979年,鄧小平繼承和發(fā)展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和文藝的“雙百”方針,在《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中提出了“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那個時代命題,明確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社會主義文藝的發(fā)展方向?!栋?,騰飛吧蒼龍》所寫的中國第一位運用信息論在地球物理彈框中為祖國填補一項空白的地址工程師實現了為隔壁引來“水龍王”,千里戈壁灘上成千上萬的牧民們歡欣振奮,作品同樣鼓舞著無際沙漠外的全國老百姓?!豆伯a黨人》書寫一位默默為人民奉獻三十余年的基層村支部書記,寫作這個作品是因為“相信所有正直的中國百姓對中國共產黨人都懷有深厚感情,但我同樣也相信有不少中國的百姓,特別是青年人對什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概念越來越模糊了。擁護共產黨,服從共產黨的領導——作為一種群體意識、群體觀念,它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里是普遍的、主流的。然而百姓們對自己周圍的某些單個的共產黨人形象常常又是淡薄的”④何建明:《共產黨人》,《中國作家》1997年第3期。?!堵錅I是金》直面大學生貧困的突出問題,這成千上萬個家庭是怎么供自己的子女上大學的呢?那些家庭境況艱難的貧困大學生們如何努力在校走過四年甚至更長的求學之路?他們的現實與未來命運是怎樣呢?何建明采訪了三百多名當事人、跑了四十多地,“地毯式”挖掘到貧困大學生們不為人知的經歷與內心世界,用細膩的筆觸真實記錄了貧困大學生求學之路的艱辛。從走進“失淚大學城”開始,何建明從“生存自救歌”“感受陽光與摯愛”寫到“中國大學‘希望工程’詠嘆”,一步步走進貧困大學生們的內心世界,揭示出他們眼淚背后承受的巨大傷痛,喚起全社會對他們這個群體的關注。讀者從中看到,獨木橋前的“狀元淚”“潛力打工、乞討為求學大學‘入場券’”的學子們的無奈,也看到了他們一邊校外打工、一邊求學,只為守住書聲之中那條“改命”之路的堅毅。作品里敘寫的所有故事都是時代面臨的真實問題,因為過于真實,就像一把把刺刀,刺痛著讀者的心。對于貧困大學生為走進大學、為生存自救所經歷的超常艱辛,他提出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強化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和幫助,使貧困大學生們真正感受到社會主義國家的溫暖并為之做出自己的貢獻。因為《落淚是金》,貧困大學生求學難的問題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國家助學貸款及各類獎學金政策相繼出臺,數以萬計的貧困學子圓夢象牙塔。在1998年首屆魯迅文學獎評定中,何建明的《共和國告急》與其他14部報告文學作品一同獲獎。在這次魯迅文學獎設定的中國當代優(yōu)秀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文學翻譯等七大類單項獎中,報告文學以15部的數量(并列)高居榜首,其他分別是6篇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10篇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8部全國優(yōu)秀詩歌獎、15部優(yōu)秀散文雜文獎、5篇全國優(yōu)秀理論評論獎、5部全國優(yōu)秀文學翻譯彩虹獎、6部散文雜文和文學翻譯榮譽獎等。就獲獎的報告文學作品的數量以及所書寫的題材來看,報告文學在社會主義文藝中占據重要地位。也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成立。第一屆會長分別由陳荒煤、徐遲擔任,第二屆會長為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張鍥。第三屆會長為何建明。
進入新世紀以后,黨和國家對文藝創(chuàng)作者提出了符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新目標。江澤民同志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強調文藝工作者應牢記人民是文藝工作的“母親”,并指出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奮進的號角。在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方面,文藝可以發(fā)揮獨特的重要作用?!渡谝弧?·12”大地震現場紀實》就是通過現場刻畫和親身感受,描述了地震給災區(qū)人民帶來的巨大損失和抗震救災中那些可歌可泣的生命贊歌,尤其是突出了地震對人類生命的毀滅性的摧殘和在這過程中那些生者所經歷的情感痛苦和崇高行為。
不忘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學初心,從新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何建明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更多地向人民貼近、與人民融合。胡錦濤同志提出“一切進步的文藝創(chuàng)作都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一切進步的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遠同人民在一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藝術之樹才能常青”①胡錦濤:《在中國文聯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1年11月23日。。《爆炸現場》寫的是天津港“8·12”大爆炸。災難降臨的瞬時性、突發(fā)性、嚴重性,是無法預估的,也不能被預估。大爆炸極快地引發(fā)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轟動性新聞。作為報告文學作者,經歷這場災難是不可能的,而事件發(fā)生后進入這場災難,也是難上加難。如何進入,從何而入,考驗著作家的能力。同時,面對全社會的深切關注,寫什么、如何寫——這是作為報告文學作家(而不是其他文體創(chuàng)作者)面臨的更艱巨的問題。當時,輿論集中在“瑞海公司為什么會將那么多危險化學品堆放在一個距居民區(qū)如此近的地方”“爆炸的背后是否存在貪污腐敗”“那么多消防員犧牲了,為什么不能避免”“為什么中國的消防員那么沒知識”……有些問題,需要科學家、專家經過調查回答;有些問題,需要政府部門負責人回答;有些問題,可以以報告文學的方式展現。報告文學包含了對客觀事實的講述,也包含了對人性和情感的傳遞。面對輿論對此次消防工作的好奇、誤解、問責等等,《爆炸現場》給了動情回復。大爆炸的威力通過電視和網絡視頻的傳播,全世界都看到了,那幾千輛鋼鐵鑄制的汽車在瞬間化為了灰燼,而血肉之軀的消防隊員在如此威力無比的火焰中能否逃生呢?幾萬只集裝箱在爆炸熱浪引發(fā)的沖擊波中四處搖蕩飛舞……這是怎樣的摧毀力?一個活生生的人,在如此威力下如何得以生存?“失聯”者的命運牽動著所有親人、同事、戰(zhàn)友和那些把人民的生命放在至高位置的領導者、決策者的心?!盎钜娙?,死要見尸!”無論是多么無私與大度的人,只要你是“失聯”者的親屬或家屬,都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這個要求沒有半點的過分,誰能拒絕這樣的要求呢?面對來自方方面面的人和聲音,何建明選擇親見的真實——爆炸發(fā)生后的現實受災場景、消防員的家屬、救援人員乃至政府官員等等,用親耳所聽——家屬喪失理智的悲痛和呼喊、救援隊伍的態(tài)度、政府負責人的發(fā)言等等來構建大爆炸的非虛構,盡管這是“后真實”,但這樣的情感真實走進人心。2005年,國務院授予何建明“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正是對他一直拼搏于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在每一個國家需要的時候勤懇奔走于人民之間的肯定?!皬奈覀€人的寫作看,我關注的是重大事件。從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來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以來,太多私人化寫作越來越多的出現,大有成為文學主流之勢,對此我很不滿意,因為真正反映社會主流層面的作品太少了?!雹倮畋骸逗谓鳎何页晒?,因為我感性》,《北京娛樂信報》2004 年 5 月 30 日。,何建明堅定“報告文學者的寫字間是整個的社會”的非個人化寫作。與個人書寫表達作家個體的情感和思想相對應,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是作家書寫人民、為人民書寫。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藝工作,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高度深刻闡釋了社會主義文藝的地位和作用,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事關文藝繁榮發(fā)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文藝發(fā)展作出全面部署。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zhàn)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yè)前途命運的關鍵。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fā)揮最大正能量。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绷暯娇倳浱岢龅奈乃噭?chuàng)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是沿著毛澤東提出的“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和鄧小平提出的“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一主線發(fā)展而來的,是對延安文藝座談會確立的馬克思主義“人民性”文藝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是新時期指導黨的文藝工作的根本方針。值得提一下的是,2012年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70周年,作家出版社推出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百位文學藝術家手抄珍藏紀念冊》一書,由版本、首版、重錄、手抄稿四個部分組成。版本部分匯集了從1943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首版,各解放區(qū)版本及國統(tǒng)區(qū)的版本,香港1946年版本等數十個珍貴版本的影印樣,這本書的創(chuàng)意來自時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長何建明。
近十年來,何建明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以“國”字頭命名的少了,《三牛風波》《南京大屠殺全紀實》《真假之間》《爆炸現場》《死亡征戰(zhàn)》《拉貝先生》《那山,那水》《山神》《時代大決戰(zhàn)——貴州畢節(jié)精準扶貧紀實》《大橋》《第一時間:寫在春天里的上海報告》《上海表情》《浦東史詩》《革命者》《德清清地流》《流的金 流的情》等作品,何建明傾注了更多的個人情感在作品中,他力圖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與人民之間搭建一條雙向的通道,一方面他的作品取材于人民、書寫人民,另一方面通過文字向人民傳遞真情、表達人民的心聲,傳遞正能量。
報告文學具備提供信息和輿論把關的職責,也具有啟迪心靈、陶冶情感和引導審美的文學功能。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作品應肩負著審美影響和文化傳播的文化責任。中國報告文學的審美溯源來自兩方面:一個是相伴文學傳統(tǒng)中知識分子寫作的精英文化審美,另一個是來自大眾文化的審美。這兩個各有側重的審美指向生發(fā)出諸如問題報告文學的批判式審美范式,充滿精英意識的僅為少數人欣賞的現代審美范式,反解釋、忽視主流文化的后現代審美范式,或是專注于私人化寫作強調自我與個體的審美范式等。而何建明追求的是在政治性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提前下報告文學的理性審美。
何建明報告文學試圖在大國與小家、精英文化與大眾日常之間尋求共融和諧的審美平衡。這在他近年來的創(chuàng)作中展現得尤為明顯。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追求的是消解藝術和生活之間的界限,這點問題報告文學與精英化寫作已經做到了。但是傳統(tǒng)的報告文學在與大眾的勾連過程中,時常會出現俯視的壓迫與教化感。何建明的《國家》寫的是中國在戰(zhàn)亂國利比亞撤僑三萬多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海外撤僑行動。那瞬息變幻、間不容發(fā)的危機,最高層的決斷和意志,恪盡職責的外交官、軍人和公民們的勇氣和處事效率,那些在沙漠中奔跑的人們的喘息、恐懼和希望、歡喜,千山萬水、千軍萬馬、千頭萬緒,被作家敘事組織得精彩和壯闊。2021年初,利比亞內戰(zhàn)槍炮四起,戰(zhàn)火綿延,一封封加急電文自我國駐利比亞國大使館發(fā)來,利比亞政府已失去對多個地區(qū)的控制。2月20日晚起,這里已陷入全面動亂狀態(tài),我國在利比亞的建筑工地多處遭遇襲擊和破壞……流血沖突和暴力搶劫每分每秒都在發(fā)生,身處利比亞的三萬余名中國公民隨時都會遭遇生命危險。為了中國公民的安危,外交部、國資委等多部門共同行動,國家派出“特別行動小組”,從2月22日至3月5日,12天時間,鋪就“生命通道”,在戰(zhàn)亂中的利比亞奇跡般地撤離僑民35860人,這是一個舉世矚目、值得銘記史冊的大事件。何建明先后采訪50多位事件親歷者,進行了大量的調研,以全景式、多層面、立體化的手法,真實再現了利比亞撤僑行動這一歷史事件。通過作家的講述,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細節(jié)、一個個熱血沸騰的場面,讓人熱淚盈眶。高層領導心系民眾安危,如何運籌帷幄;外交部大樓燈光徹夜通明,外交官怎樣廢寢忘食;駐海外使領館工作人員打破常規(guī),殫精竭慮處理復雜的外交事宜;特別行動小組舍生忘死親臨一線,普通員工隨機應變、行俠仗義……所有人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我們的同胞早日回家。作家在題記中這樣寫道:“如果離開了自己的國家,你還會有什么?如果沒有了自己的人民,國能是什么樣?” 國家與人民的關系,或許是政治學的問題。而現在,在全球化時代,在中國人越來越深入地參與世界各地的生活和歷史的時候,這個命題展現出了更為復雜和緊迫的含義。它向我們證明了宏大的、充滿“正能量”、具有感召力的寫作也是中國的真實存在,是中國生活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也是中國報告文學必不可少的組成。后來的電影《戰(zhàn)狼》正是《國家》的影視化呈現。
何建明報告文學的藝術追求不是推崇個人主義或超級英雄,而是尊重中國精神、集體意識的審美。這與西方的文化品格截然不同。好萊塢式的超級英雄,強大無比、沒有缺點,無論經歷過多大的困難險阻,最終都會戰(zhàn)勝邪惡,不僅得到天助,也是人心所向。不是單個的英雄,就是復仇者聯盟式的單個英雄集結。而何建明筆下的中國英雄,是為了整體利益能夠奉獻小我的,是為了美麗中國一齊揮灑青春與熱血共建美好家園的。《那山,那水》中的安吉人民,《浦東史詩》中的改革開放踐行者們,有了大家,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中國的高度才能讓世界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