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路
根據(jù)聯(lián)合國最新的城市人口報告,到2030 年全球預計將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qū)。自現(xiàn)代主義起,建筑與城市的關系一直是建筑學研究的核心議題,被不斷地討論。從二戰(zhàn)后至今,我們可以看到各種有關城市建筑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從國際現(xiàn)代建筑協(xié)會(CIAM)的功能主義原則到批判前者的“十次小組”(Team 10)關注日常生活的城市化建筑理論,從英國的新粗野主義(New Brutalism)到荷蘭的結構主義,從“建筑電訊派”(Archigram)的技術烏托邦到庫哈斯(Rem Koolhaas)的廣譜城市(Generic City)理論,從凱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形態(tài)學研究到科林·羅(Colin Rowe)的“拼貼城市”自主性探索,從羅西(Aldo Rossi)的歐洲城市建筑類型學到1990 年代在美國流行的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從雅各布斯(Jane Jacobs)社會學視角的城市問題分析到芒福德(Lewis Mumford)跨學科的人類城市文明解讀,再到20 世紀末興起的“景觀城市主義”(Landscape Urbanism)和“生態(tài)城市主義”(Ecological Urbanism)。眾多的設計師和學者,從不同視角研究城市與建筑的整體系統(tǒng),探索城市如何為建筑賦能,建筑又如何激活城市。
進入21 世紀以后,人們不斷面臨技術、環(huán)境、衛(wèi)生、社會領域等各種新問題,如元宇宙與現(xiàn)實世界的交織、后疫情時代社區(qū)生活、全球語境下的碳中和和社會公平,等等。而這也需要人們不斷重新認識自己的城市和生活,思考如何設計面向未來的城市建筑。自2019 年起,由德國的《建筑世界》(Bauwelt)雜志和中國的《世界建筑》(WA)雜志聯(lián)合主辦的“世界未來城市計劃”(International Urban Project Award,以下簡稱IUPA),便是針對該議題的國際競賽評獎。該獎項在世界范圍內評選近5 年內完成或部分完成的建筑和城市設計項目,以表彰它們不僅自身優(yōu)異,還對城市具有積極貢獻——社會意義、周邊社區(qū)、開放空間、人的生活、環(huán)境可持續(xù)等方面。
觀察該獎項設立3 年以來的獲獎作品,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面積規(guī)模、功能類別和所在地區(qū)差異很大(表1)。但其背后又能看到某種共性:它們都直面當下各種社會與城市問題,面向未來進行建筑探索;它們都以關注人和生活為出發(fā)點,進行跨尺度空間干預,從多個維度激活城市。本文便由此視角出發(fā),歸類解讀它們的多元設計策略,并呈現(xiàn)這些項目多維度激活城市的智慧與跨尺度空間干預的詩意。由于側重從設計策略與方法的視角切入,項目的一些顯性差別不再被強調,例如,新建項目和改造項目可以放在一起討論——從某種意義上看,所有建設項目都不是在真空中開始,而是對已有建成環(huán)境的空間干預與改造。還需要說明的是,下面列舉的各種策略,有些是設計師自己明確提出的;有些則不同于建筑師的項目描述,而是根據(jù)建筑本體特征和相關說明總結得來。
表1 世界未來城市計劃2019-2021 年獲獎作品
1.2 赫爾辛基頌歌中央圖書館Helsinki Oodi Library
在內部制造二元沖突以激發(fā)內部的動感和戲劇性,是一種經(jīng)典的藝術形式策略。例如在中國傳統(tǒng)的陰陽魚太極圖和古希臘風格的拉奧孔(The Laocoon and his Sons)雕像中,能看到圓形或三角形的靜態(tài)輪廓中包含了運動、扭曲、充滿活力的內部元素。對建筑設計來說,這也是一種常常被運用的策略。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在威尼斯島的圣喬治·馬焦雷教堂(Church of San Giorgio Maggiore)設計中,以兩個變形的希臘神廟立面沖突疊加出新建筑立面,以符合巴西利卡式空間的輪廓。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構圖四則”中強調了外部完形形體包裹內部復雜多變形體。而在形式、空間和結構的綜合處理中,他還會制造笛卡爾幾何與隱喻形象的二元沖突。
3.4 五月二十四日街商貿綜合體SESC 24 de Maio
5.6“機車棚”圖書館The LocHal
觀察IUPA 獲獎建筑,會看到其中有3 個項目主要采用了這種在內部制造沖突的策略——赫爾辛基頌歌中央圖書館、圣保羅五月二十四日街商貿服務綜合體和蒂爾堡“機車棚”圖書館。然而相較于前述的二元沖突,這3 個項目的設計策略又有屬于當代的獨特之處:其一,它們的內在沖突主要是由大尺度結構構件引發(fā),這算是技術進步的某種體現(xiàn);其二,內在沖突不僅激活貫通了內部空間,更突破了形體輪廓的束縛,為建筑帶來了動感表情,進而激活了外部城市空間,制造了由內而外連續(xù)的跨尺度公共空間。
在赫爾辛基頌歌中央圖書館項目中,水平分層空間中置入了巨大的鋼拱,并以此為核心沖突元素激活內外。巨拱帶來了百余米的大跨無柱空間,并引發(fā)樓板局部起伏,在建筑底層和頂層形成了如海浪般連續(xù)動感的空間(圖1)。這利于促進使用者的自由活動與交流,并讓人在首層和頂層都能欣賞城市全景。從巨拱上延伸出來的次一級鋼桁架,以懸臂方式支撐屋頂頂棚,形成了面向城市廣場的、尺度夸張的入口灰空間。它仿佛極具熱情地邀請市民進入這棟建筑。而出挑入口頂棚上方則用作屋頂露臺,將圖書館內部空間延續(xù)到外部,提供令人心情激動的公共場所,滿足日常聚會和鳥瞰城市的渴望(圖2)。
圣保羅五月二十四日街商貿服務綜合體是一個針對Mesbla 總部大樓的改造項目。原有的辦公樓層高較低,對新的使用功能限制較大。由此,建筑師對舊建筑結構進行了選擇性拆除,用4 根巨柱貫通支撐起中心空間,制造了一系列大尺度空間,以承載新策劃的文體休閑功能(圖3)。從地下層的劇院到頂層的游泳池,一系列新功能貫穿舊建筑,成為“活力核心筒”。正是圍繞這個豎向的核心空間,其他公共空間漸次水平展開——如底層架空開放廣場、頂層的日光浴場、中間層朝向城市的開放露臺,以及連接各層的漫步坡道——形成了內外、上下多重循環(huán)的公共生活系統(tǒng)(圖4)。
相比之下,蒂爾堡“機車棚”圖書館的內部沖突則表現(xiàn)得更為含蓄。該項目是將20 世紀初的一座火車機車廠房改造為一座圖書館。廠房原有的總體空間架構、結構構件和原始特征被精心保留,以承載城市歷史和空間記憶。而在功能和空間組織上,該設計將知識、休閑、藝術、實驗等各種不同功能區(qū)域混合起來,形成了可分可合的連續(xù)空間。該項目新置入的體系——連續(xù)大臺階和平臺、深色的扁柱柱列、紡織簾幕、家具燈具等——與廠房原有的空間要素系統(tǒng)相互纏繞在一起,共同營造多重復雜的時空感知(圖5)。由此,新舊系統(tǒng)的對比并非集中在某一處,而是彌散在整體空間的各個角落。當然,這種沖突對外部的激活也是含蓄的:如城市廣場般的入口大廳、四面可欣賞城市美景的平臺、象征城市紡織業(yè)歷史的巨大簾幕、呼應周邊童話主題公園的兒童閱讀區(qū)、以火車輪為支座的移動餐桌,所有這些跨尺度的處理,都讓人細細感悟更大時空認知下的“機車棚”圖書館(圖6)。
7.8 獵人角社區(qū)圖書館Hunter Point Library
9.10 上海油罐藝術中心The Tank Shanghai
11.12 薩拉文化中心Sara Culture Centre
在勒·柯布西耶的“光輝城市”(Ville Radieuse)構想中,辦公、商業(yè)和居住功能盡量收縮占地,集中放置到高層樓房中。再配合底層架空處理,便可以將地面盡量多地留給行人、綠地和沙灘。勒·柯布西耶的初衷或許美好,但卻因簡單的功能分區(qū)和完全消除傳統(tǒng)街區(qū)的做法而廣受批判。在城市尺度,這種收縮功能占地而擴張公共空間的方式不免失?。坏谥行⌒徒ㄖ叨?,這種設計策略卻促成了勒·柯布西耶的不少佳作。無論是拉羅歇住宅(Maison La Roche)在狹長用地中盡量貼邊布置,還是朗香教堂(La Chapelle de Ronchamp)占據(jù)場地坡頂中央,建筑體都用自身切割包圍外部空間,并建立室內與外部場地的多重空間聯(lián)系。而在IUPA 獲獎項目中,紐約獵人角社區(qū)圖書館和上海油罐藝術中心也采用了類似的設計策略,而這也表明兩位設計師對勒·柯布西耶式理想主義的繼承。
對紐約獵人角社區(qū)圖書館項目來說,設計師明確表達了以收縮求擴張的設計策略——把建筑功能垂直堆疊壓縮到一個簡單的體量中,以盡量釋放出周圍的景觀場地,為社區(qū)創(chuàng)造一個公共廣場(圖7)。然而設計師在運用該策略時又有了新發(fā)展。不同于勒·柯布西耶將建筑漫步坡道設置在形體中心的做法,該項目建筑師把樓梯等交通空間放在形體的邊緣,而把使用功能安排在中心。圖書館以外殼為主要承重結構,讓內部空間盡可能開放,以促進各種視線溝通與交流行為。在外立面上,它還配合流線“挖出”了連續(xù)動感的窗戶開口,讓人們在內部環(huán)繞上行的過程中,可以連續(xù)地欣賞外部城市景觀(圖8)。由此,建筑給人帶來的向外擴張的感受被進一步加強。而建筑也反向成為外部社區(qū)廣場上的奇特櫥窗,呈現(xiàn)日常生活戲劇的表演,并在更大尺度上作用為城市地標“燈塔”。
上海油罐藝術中心盡管是改造工業(yè)遺存的項目,但也運用了收縮而擴張的設計策略。美術館建筑所要求的功能,或被塞進5 個保留的油罐中,或被藏入連接油罐的地面之下。由此,藝術中心完全消隱進工業(yè)遺存的內部,突顯了對城市發(fā)展歷史的尊重。與此同時,油罐藝術中心的外部成為對公眾開放的地景公園,容納各種市民休閑活動,也能舉辦各種展會和藝術節(jié)(圖9)。油罐外部原有的爬梯、圍欄等構件被清除后再覆蓋淺白色涂料。這種細膩的處理也呈現(xiàn)了收縮與擴張的微妙平衡。白色罐體十分抽象,成為室外廣場活動的背景空間;同時它們又會充分激發(fā)大家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誘惑人們鉆入內部。此外,5 個罐體還構成空間邊界,將地景公園劃分為不同氣質的兩個部分——硬質鋪地的“城市廣場”和覆土的“草坪廣場”(圖10)。
如果說前兩種設計策略是從宏觀視角和建筑總體性入手,那么第三種策略則是自下而上從局部出發(fā),讓局部逐漸匯聚成整體的方法。建筑局部容納不同功能,注重相互銜接以及與外部城市空間的聯(lián)通,呈現(xiàn)一種從外向內生長的過程。局部之間也會發(fā)生碰撞,但制造戲劇性不是第一要務,創(chuàng)造連續(xù)多變的公共空間和生活場景才是主要目標。
謝萊夫特奧薩拉文化中心項目便采用了這種設計策略。該建筑位于城市中心,由一系列大小不同、錯落有致的方形體量組合而成。較低矮的體量被放在外圍,和周邊的老建筑及近人尺度街道相銜接(圖11)。低矮體量的頂部還設有露臺,讓人們可以在天氣好的時候眺望城市風景。建筑四周有多個出入口,且多處外墻采用透明處理。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內部活動,有被邀請的感受,并且能輕松地從各個方向進入內部。內部公共空間就像一個城市客廳,而且可靈活劃分,滿足多種使用需求。文化中心整體都用本地木材建造和裝飾,既體現(xiàn)北歐地域特色,也讓內外空間氛圍連續(xù)一致,充滿溫暖感(圖12)。建筑中心部位的主體是一個高層酒店,它不僅成為老城中的新地標,也帶來外地訪客,讓本地文化與外來文化有更多的交流。在比勒陀利亞未來非洲創(chuàng)新校區(qū)項目中,我們也能看到局部匯聚成整體的策略。一個會議中心、一個餐廳、一座研究樓和多個公寓樓,以輕松靈活的方式組成了整體校區(qū)。校區(qū)內各類建筑設計風格不盡相同,但又和諧一致。公共空間也內外串聯(lián)成系統(tǒng),支持各種活動和各類人員交流(圖13)。
需要提到的是,局部匯聚成整體的策略不僅有形式空間層面的操作,還體現(xiàn)在社會組織和建造系統(tǒng)方面。在薩拉文化中心項目中,有一種自下而上的決策過程。建筑場地選址、功能計劃、國際競賽方案等內容都向市民公布且進行投票評議,以形成參考意見。而未來非洲創(chuàng)新校區(qū)項目充分利用當?shù)夭牧虾唾Y源,將結構構件分為由重到輕的三級系統(tǒng)。如此可以將一些輕量化構件發(fā)包給當?shù)匦∥⑵髽I(yè)制造,還能讓建筑使用者參與項目建造,這使得物質建造過程也成為社區(qū)建設的過程(圖14)。
13.14 未來非洲創(chuàng)新學院Future Africa Innovation Campus
15.16 南頭古城保護與更新Nantou Old Town Pre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17.18 文里·松陽三廟文化交流中心Culture Neighbourhood·Songyang Three- Templ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entre
在IUPA 獲獎項目中,有一類是中國傳統(tǒng)古城鎮(zhèn)的復興。隨著中國近幾十年來的快速現(xiàn)代化和城市化,不少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tǒng)城鎮(zhèn)逐漸衰落。建筑師面對的挑戰(zhàn)是,如何在保護古城歷史文化的同時找到恰當?shù)膹团d發(fā)展模式和空間干預手段。對深圳南頭古城保護與更新項目和松陽三廟文化交流中心項目而言,它們都運用了敘事線串聯(lián)片斷的設計策略。老城外圍的新區(qū)建設、產(chǎn)業(yè)和人口外遷,讓過去的歷史街區(qū)和公共中心肌理殘破、環(huán)境雜亂、活力不再,老城中有價值的空間要素也僅以片斷形式存在。建筑師在經(jīng)過細致的現(xiàn)場調研、分析策劃和設計研究后,構想出空間敘事線,將現(xiàn)存有價值的片斷串聯(lián)起來。當然,敘事線既是空間的,也是社會和經(jīng)濟的;既要呈現(xiàn)各個歷史時期的記憶,也要符合當下社區(qū)生活,還要創(chuàng)造未來發(fā)展的可能性。
在南頭古城保護與更新項目里,設計師策劃將2017 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選址在南頭古城,通過結合展場選址重建南頭十分匱乏的公共空間系統(tǒng)(圖15)。設計團隊將歷史建筑、廠房、居民樓等片斷的室內外改造為展場,再以點狀分布的展場串聯(lián)起展覽流線,希望以點帶面用文化活動促進古城復興發(fā)展(圖16)。相比之下,松陽三廟文化交流中心項目的范圍要小一些,因此建筑師采用了更明顯的空間敘事線——經(jīng)過前期研究并與居民協(xié)商之后,植入一條連續(xù)的耐候鋼廊道,以疏通場地恢復原有街區(qū)肌理(圖17)。新建的廊道“懸浮”于老建筑檐口和地面之間,或蜿蜒避讓老樹,或局部放寬以容納新增功能,既串聯(lián)起各個保留遺存,強化傳統(tǒng)空間格局,又擁抱社區(qū),以新生活重聚老城人氣(圖18)。
19.20 藝術棚The Shed
21.22 北京2022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Big Air Shougang,Beijing 2022
在大都市中設計公共地標并不容易。新地標常常要應對更復雜的場地環(huán)境,面對更復雜的使用要求和社會問題,也要求設計師更加具有綜合性解決問題與全尺度空間干預的能力。在IUPA獲獎作品中,紐約藝術棚和北京2022 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便屬于此類項目。1948 年,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就曾在著作《機械化作為統(tǒng)帥》(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中指出,“機械化”在美國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新落成的紐約可移動藝術棚再次印證了這一觀點。從建筑尺度看,藝術棚最具表現(xiàn)力的地方是“外殼棚子”可從基底建筑上滑出,覆蓋相鄰的小廣場。這就提供了靈活多樣的內外空間,能滿足多種規(guī)模的演出、展覽及其他公共活動(圖19)。從社區(qū)層面看,它又和北側的巨構藝術裝置“容器”(The Vessel)相配合,形成了哈德遜城市廣場開發(fā)項目中最引人注目的公共活動空間。再到片區(qū)尺度,它又和南側的高線公園相連,成為曼哈頓中城西部的高架線性綠帶北端的重要節(jié)點(圖20)。而在城市尺度,可移動棚子的形象得益于城市工業(yè)歷史的啟發(fā)。它以附近原有貨運碼頭和鐵路系統(tǒng)中的門式起重機為原型,以面向未來生活的方式延續(xù)了城市記憶。
再看北京2022 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它是冬奧歷史上首次將競賽設施與工業(yè)遺產(chǎn)結合起來的項目。從城市尺度看,單板大跳臺項目落戶首鋼,可以利用奧運契機,將北京最重要的工業(yè)遺產(chǎn)改造為體育、文化、休閑中心,實現(xiàn)城市復興。該項目以活力運動為主的長遠定位,也與北京西部較低的人口平均年齡相符。而大跳臺造型設計完美結合了競賽剖面曲線和敦煌壁畫“飛天”飄帶的意象,讓技術融合藝術,歷史對話未來。在片區(qū)尺度上,大跳臺的形體實現(xiàn)了城市空間的雙重整合。它一端高一端低的造型,恰好彌合了原廠區(qū)內巨大冷卻塔和多層廠房的尺度落差(圖21)。而其中空的樣式,又仿佛放大版的西湖長堤拱橋,以框景借景的方式,將西山、永定河和與場地內的群明湖連為一體。而在社區(qū)尺度層面,無論是大跳臺的位置擺放還是舊廠房的改造,都盡量保證室外公共空間的面積、形態(tài)與使用效率。再到建筑尺度,大跳臺的可變剖面設計,既滿足了不同比賽項目快速切換的需求,也為今后各種使用方式提供了可能性。而觀眾席的永久性部分低于湖岸,保證了賽后濱水區(qū)連續(xù)開闊的景觀視野(圖22)。此外,這兩個項目的日常夜景照明設計也值得一提。藝術大棚和大跳臺都不約而同地采用了“自發(fā)光體”的策略。這既突出了建筑地標性,也通過光效增強了開放空間的感染力和歸屬感。
正如普利茲克建筑獎的獲得者與評委亞歷杭德羅(Alejandro Aravena)在TED 演講中所提到的:“設計的重要力量,便在于其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越復雜,解決方法就越要簡潔?!泵鎸碗s的城市與建筑問題,設計師的空間干預往往是多維度、跨尺度的。然而在種種應對和處理背后,總會若隱若現(xiàn)某種主導的設計策略。而這種化繁為簡的過程與方法,便體現(xiàn)了設計師和設計思維的價值。因此,本文才嘗試用比較明確的設計策略,分類解讀IUPA 3 屆來的13個獲獎項目,并呈現(xiàn)它們城市激活的智慧與空間干預的詩意。當然,這種解讀只是一家之言,以供各位學者、設計師批評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