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鋼
請你思考一個問題:有一種射線,只要以一定強度照射在腫瘤上,就能把腫瘤殺死,可以用來治療癌癥?,F(xiàn)在問題在于,射線到達腫瘤之前肯定會先接觸到患者身體的其他組織,那就會把好的組織也殺死。如果把射線強度調低一點,好的組織不被傷害,可是對腫瘤就也沒用了。那有沒有什么辦法,既能讓射線殺死腫瘤,又不會傷害其他組織呢?
如果你沒想到解法,先慢慢想,與此同時我講個故事。
從前有一位將軍,要攻打一座城。攻城需要很多士兵同時發(fā)動進攻才好??墒沁@座城周圍的道路都很窄小,并不適合大軍通過。怎么辦?將軍知道通往這座城的道路有很多條,于是他把士兵分散開,以小隊的形式從不同的道路出發(fā),按照約定時間一起到達。結果就把城給攻下來了。
聽了這個故事以后,如果你還沒想出前面那個問題的解法,我再講個故事。
有座房子著火了,消防車來了一看,發(fā)現(xiàn)附近沒有消防水管,于是發(fā)動居民到不遠處的一個湖中取水。大家有的拿桶有的拿盆,弄來一點水就往房子上潑一點,效果并不太好。這時候消防隊長說,你們把水取來先不要動,聽我命令大家一起潑水!這招果然好使,火勢立即就被壓制下去了。
聽了這個故事之后,你大概就知道前面那個問題的解法了。
答案是用若干束低強度的射線從不同方向照射腫瘤。因為射線強度不高,所以不會殺死途中路過的身體組織;而因為在腫瘤上匯聚的多束射線加起來的強度夠高,所以能殺死腫瘤。這就是現(xiàn)在不少醫(yī)院使用的“伽馬刀”。
這個答案本身并不重要,我們關心的是尋找答案過程中使用的思維方式。這個方法就是類比:把一個領域的思想,運用到另一個領域中去。
一般人看東西是關注不同點,而高手則善于發(fā)現(xiàn)兩個很不一樣的事物之間的相同點。
表面上看來,攻城、救火和治療腫瘤是三個完全不同領域的事兒,但它們背后的思維模型是一樣的。世界上的學問從來都不是嚴格按照學科分類的,跨界的類比有利于你解決難題。
比如,下面這六件事情,你能不能把它們給分個類——1.經濟泡沫;2.北極冰川融化;3.美聯(lián)儲調節(jié)利率;4.人的身體出汗;5.石油漲價后,日用品相繼漲價;6.大腦指揮身體做動作。
對美國西北大學的學生測試表明,如果是按照學科分,所有學生都能分得很好,1、3、5是經濟學問題,4、6是生理問題,2是自然環(huán)境問題。但要是按照這些事情的內部機制分類,就只有少數(shù)有跨界學習經歷的學生能分好。
事實上1和2都是正反饋現(xiàn)象(買東西的人越多交易越好,交易越好買東西的人越多;冰川越融化吸收陽光越多,吸收陽光越多冰川越融化),3和4都是負反饋現(xiàn)象(美聯(lián)儲加息防止經濟過熱,皮膚出汗防止身體過熱),5和6都是連鎖信號傳遞(石油漲價導致日用品漲價,大腦神經信號傳遞到四肢)。
能看出這種深層思維結構,才談得上舉一反三。但是一般大學生沒有這種水平,他們只理解自己專業(yè)的那一點知識。
而哪怕是本專業(yè)的事兒,換個沒見過的議題他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有人拿學習國際關系的大學生做了個實驗,說假設現(xiàn)在有個跟美國友好的國家遭到了敵國入侵,請問美國應該如何應對?實驗人員把學生分成兩組,給他們分別提供一個美國歷史上遇到類似事情的做法,并且說明這僅供參考。
結果,如果學生拿到的參考事例是羅斯福當初的做法——美國為了盟友而開戰(zhàn)——他們給的建議就是開戰(zhàn)。如果學生拿到的參考事例是越南戰(zhàn)爭,他們的建議就是把相關人員撤離就行。他們服從了自己遇到的第一個類比。
類比思維的規(guī)律是,你能想到的類比越多,你的判斷就會越準確;你能想到的類比越遙遠,你出的主意就會越有創(chuàng)造性。
那些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科研小組,成員大多來自不同領域,一開會分析問題總能奇計百出火花四射,從各個鄰近領域借鑒解決方法。而那些創(chuàng)造力最弱的組,則大多是由經過相同訓練培養(yǎng)出來的人組成。
有研究說,學術水平越高的科學家越有可能在學術工作之外發(fā)展個業(yè)余愛好——而諾貝爾獎得主有諸如表演、舞蹈或者魔術之類業(yè)余愛好的可能性,比一般科研工作者要高22倍。
(可可摘自《青年博覽》202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