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樹偉,周志安
(承德市中心醫(yī)院全科醫(yī)學科,河北 承德 067024)
患者,女性,72歲,主因“勞累后胸悶氣短20年,加重1年”于2020年5月3日入承德市中心醫(yī)院?;颊哂?年前出現(xiàn)勞累及活動后胸悶、氣短及心悸,休息約10 min后可緩解,無胸痛、喘憋及黑朦等癥狀。入院前1周于當?shù)蒯t(yī)院查心電圖示頻發(fā)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alr contraction,PVC)二聯(lián)律及左房增大。給予胺碘酮及酒石酸美托洛爾治療效果欠佳,癥狀無改善。既往高血壓病史20年,血壓控制良好;高脂血癥多年,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療。否認打鼾史。
入院查體:血壓105/65 mmHg(1 mmHg=0.133 kPa),身高160 cm,體質量80 kg, 體質量指數(shù) 31.3 kg/m2。神清語利,兩肺呼吸音清,無啰音。心率88次/min,律不齊,可聞及早搏。腹軟,雙下肢不腫。入院查心電圖示頻發(fā)室性早搏,不正常T波改變(圖1)。
圖1 入院時心電圖Figure 1 Electrocardiogram at admission
心臟超聲示左心室舒張末內徑 54 mm、左心室收縮末內徑43 mm、室間隔11 mm、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42%(50%~70%)、縮短分數(shù)27%(>20%)、左房前后徑41 mm、上下徑56 mm、左右徑41 mm、左心擴大、二尖瓣輕-中度反流、肺動脈瓣、三尖瓣輕度反流。24 h動態(tài)心電圖示室性早搏總數(shù)44 776(41.6%)、室性二聯(lián)律505陣、室性三聯(lián)律45陣、室性四聯(lián)律2陣。行冠狀動脈造影呈右優(yōu)勢型,右冠狀動脈脈未見明顯狹窄(圖2A),左主干未見明顯狹窄(圖2B),左前降支未見明顯狹窄(圖2C),左回旋支中段彌漫斑塊(圖2D)。
圖2 冠狀動脈造影結果Figure 2 Coronary angiography resultsA: right coronary artery; B: left main; C: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D: left circumflex.
行室性早搏射頻消融術。術后患者胸悶、氣短及心悸癥狀消失。術后第2天復查24 h動態(tài)心電圖示室性早搏總數(shù)136次(0.1%)、單個室性早搏136次(0.1%)。1個月后復查超聲心動圖示左心室舒張末內徑51 mm、左心室收縮末內徑38 mm、室間隔11 mm、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52%(50%~70%)、縮短分數(shù)27%(>20%)、左房前后徑35 mm、上下徑49 mm、左右徑37 mm、二尖瓣及主動脈瓣輕度反流。確診為PVC-ICM。
該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高脂血癥及肥胖等冠心病危險因素,有活動后胸悶、氣短及心悸的癥狀,心電圖亦存在T波改變,故易誤診為冠心病?;颊咴诮邮芄跔顒用}造影檢查后,排除冠心病診斷。后續(xù)給予室性早搏射頻消融術,術后室性早搏由術前41.6%下降至0.1%,心功能亦明顯改善。引起心臟收縮功能下降有多重原因,如缺血性心肌病及擴張性心肌病等。因此,室性早搏致心肌病(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induced cardiomyopathy,PVC-ICM)容易發(fā)生誤診漏診,產生不良的后果或治療效果差。
目前尚無對PVC-ICM疾病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臨床上主要是回顧性和排除性的診斷[1],如能明確PVC發(fā)生時間早于心功能不全更有意義。目前通用的標準:首先患者頻發(fā)PVC,超聲提示心臟結構正常,但LVEF<50%;其次經藥物或導管消融治療后,PVC數(shù)量減少80%以上[2],同時LVEF>50%或明顯改善,較基線值升高>15%。此患者均符合以上特點。Bhushan等[3]提出,PVC-ICM具有以下特點:(1)多為年輕患者且無其他基礎心臟病史和心血管病危險因素;(2)超聲無心肌異常增厚和瘢痕組織;(3)無明確的冠狀動脈疾病史;(4)PVC為頻發(fā)(>20 000/24 h),多起源于右室流出道;(5)PVC形態(tài)多為1或2種。該患者除第1條外均符合,并經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冠狀動脈無明顯狹窄。經射頻消融術后心功能很快恢復,且LVEF較基線值升高23.8%。
發(fā)病機制:(1)左右心室間和(或)心室內收縮不同步[4];(2)頻發(fā)PVC誘發(fā)心肌缺血[5];(3)PVC導致心肌舒張功能障礙[4];(4)其他觀點,如頻發(fā)PVC升高心臟和外周交感神經興奮性,影響血液動力學進而影響心功能[6]。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PVC-ICM可能與PVC起源的部位有關[1]。
臨床表現(xiàn):PVC-ICM無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個體差異大。早期主要是PVC的癥狀,可表現(xiàn)為心悸、胸悶、先兆暈厥或暈厥、氣短等,且心悸出現(xiàn)多早于氣短。后期多為心功能不全癥狀,運動耐力下降,甚至心源性休克或猝死。查體往往無明顯陽性體征,心力衰竭時心率多>100次/min,有肺淤血時雙肺底可聞及濕啰音[1,5]。
治療:PVC是引起心肌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心肌病治療的關鍵是抑制及消除引起心肌病的PVC。(1)藥物治療[1]。如果患者明確頻發(fā)PVC,出現(xiàn)心悸等癥狀,心臟超聲提示左室射血分數(shù)下降,藥物仍可作為一線治療。藥物治療首選β受體拮抗劑,控制室性早搏的同時減少心血管事件[7]。也可考慮氟卡尼和普羅帕酮。但左室功能發(fā)生異常者,只有胺碘酮和β受體拮抗劑可供選擇,同時加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藥物治療可能會起到減少早搏、改善癥狀及抑制心肌重構的作用。弊端是不能根治、有效率低,且長期服用藥物存在不良反應及依從性、耐受性差等缺點??傊?,藥物治療作用有限。(2)射頻消融。當患者有PVC癥狀明顯,明確左室功能不全,且除外其他的心力衰竭病因時,首選射頻消融,對于藥物治療效果差,或者不能耐受藥物治療,亦可首選射頻消融[8]。也有研究表明對于PVC負荷>20%時,應盡早行射頻消融治療[9]。對于PVC,此技術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并發(fā)癥較少,且可根治。射頻消融有效的標準是PVC負荷降低>80%[9],嚴格來說,PVC減少甚至消除的同時,心功能恢復即為有效。Hasdemir等[10]發(fā)現(xiàn),心功能在術后第1周恢復最快,并可預測心功能恢復的程度。
綜上,目前PVC-ICM這一概念仍存在較多的誤區(qū),但無器質性心臟病依據的PVC并非都是“良性”。頻發(fā)PVC可損害左室功能并導致心肌病,可能需要一個較長的或不確定的過程。射頻消融治療PVC-ICM療效確切,可逆轉心力衰竭。無論那種治療,均需要隨訪3~6個月,應密切隨訪評估療效及PVC復發(fā)情況。另外,早期識別能誘發(fā)心肌病的PVC高?;颊撸M早干預,防治心力衰竭發(fā)生更有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