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鵬,任補元,張佳佑,梁越*
(1內蒙古醫(yī)科大學研究生院,呼和浩特010110;2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血管外科,呼和浩特010010)
自體動靜脈內瘺(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因其開放性較好、感染率和死亡率較低,是透析患者首選的通路[1]。內瘺狹窄是AVF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2]。而老年高血壓腎病患者血管壁硬化,血管順應性降低,建立的AVF更易發(fā)生狹窄導致其功能障礙[3]。AVF狹窄的好發(fā)部位為吻合口及其毗鄰靜脈,其次為近心端動脈或靜脈。動靜脈內瘺重建術和經皮球囊擴張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解決AVF狹窄的兩種主要方法,隨著微創(chuàng)介入技術的發(fā)展,經PTA治療的患者也逐漸增多,有研究認為PTA術后的一期通暢時間長達7.8個月[4]。對于老年高血壓腎病AVF狹窄患者,動靜脈內瘺重建術與PTA兩種術式的近遠期療效研究較少,本研究選取實施動靜脈內瘺重建術或PTA治療的高血壓腎病AVF狹窄患者,擬評估兩種術式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就診的AVF狹窄2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所選患者均由腎內科診斷為高血壓腎病并開始血液透析治療,在血管外科實施自體頭靜脈與橈動脈端側吻合動靜脈內瘺成形術,后期因AVF吻合口近心端頭靜脈狹窄實施動靜脈內瘺重建術或PTA術。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2組。試驗組患者13例,采用PTA術,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對照組患者10例,采用動靜脈內瘺重建術,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
納入標準:血流量< 200 ml/min,血管超聲提示近吻合口狹窄>50%。排除標準:嚴重高血壓或心臟疾病無法實施手術。
1.2.1 動靜脈內瘺重建術 術前AVF通路造影,明確AVF通路情況及近心端頭靜脈狹窄部位并標記,由原術者在原切口處使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縱行切開皮膚,逐層分離皮下組織,顯露原動靜脈內瘺吻合口并向近心端分離出頭靜脈及橈動脈,于狹窄上方橫斷頭靜脈,結扎近吻合口頭靜脈斷端。修剪近心端頭靜脈,并在相應位置切開橈動脈側壁約7 mm,與頭靜脈行端側吻合。
1.2.2 PTA術 首先使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進行AVF造影,穿刺點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瘺口近心端靜脈側逆穿,推入造影劑造影完整顯示動靜脈內瘺通路(圖1)。在確定原動靜脈內瘺吻合口并測量記錄頭靜脈狹窄長度后準備實施PTA術,經留置靜脈針給予肝素滴入60 U/kg,根據AVF頭靜脈狹窄處的內徑及狹窄長度選擇合適直徑(4~6 mm)及長度(60~80 mm)的美敦力一次性PTA球囊擴張導管,將球囊擴張導管覆蓋狹窄部位后開始擴張,持續(xù)2 min,壓力維持在6 080~10 640 mmHg(1 mmHg= 0.133 kPa),如初次擴張效果不理想,可重復擴張2~3次。將球囊導管撤除后,經造影導管再次造影確認擴張效果(圖2)。PTA治療后穿刺點給予壓迫止血,無菌敷料覆蓋穿刺點。
圖1 PTA術前血管造影Figure 1 Angiography before PTAArrow shows stenosis. PTA: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圖2 PTA術后血管造影Figure 2 Angiography after PTAArrow shows the expansion of the stenosis.PTA: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1.2.3 PTA或動靜脈內瘺重建術成功標準 手術成功標準為術后造影證實血管狹窄<30%,滿足血液透析中血流量>200 ml/min;臨床成功標準為內瘺觸及震顫,聽診雜音響亮,可進行有效血透2~3次/周,維持>1個月。
2組患者一般資料及AVF通路病變特點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隨訪至2020年8月或再次出現透析中血流量下降至需要干預時則隨訪結束。隨訪期間患者未發(fā)生與手術相關的不良臨床事件。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組患者術后隨訪率為100%。2組患者在手術時間、出血量、創(chuàng)口長度及造影劑量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術后6個月血運重建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最大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2組患者手術效果比較
有研究顯示,慢性腎臟疾病占人口的10%~13%,其中老年腎病患者的發(fā)病率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5]。引起老年腎病的原發(fā)病有糖尿病、高血壓及腎炎等。Hart等[6]研究發(fā)現,高血壓是僅次于糖尿病的引起慢性腎臟疾病的病因。AVF建立后,吻合口附近血流動力學發(fā)生了改變如湍流等,受此影響AVF吻合口的靜脈內壁被血流撞擊,導致靜脈內膜損傷,繼而引起血小板和纖維因子沉積,炎性因子釋放,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管內膜增生,最終造成靜脈壁增厚,吻合口及附近的血管通路狹窄[7]。老年高血壓患者血管壁在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交感神經系統、免疫激活系統和氧化應激等因素的影響下,血管壁最終出現增值狀態(tài)的表型變化[8],引起AVF術后吻合狹窄的概率增加。因此,老年高血壓患者吻合口內瘺的成熟情況需要進行更加嚴密的監(jiān)測,根據監(jiān)測情況采取合適的手術方式干預,方可有效提高AVF成熟比率[9]。
隨著介入技術的發(fā)展,具有創(chuàng)傷小、麻醉風險低和術后恢復快的PTA術近些年在AVF狹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Yildiz等[10]回顧性分析了135例應用PTA術治療AVF狹窄的患者,其中因吻合口狹窄實施PTA術的患者占比最大為59.3%,病因中高血壓腎病占比為39%,平均狹窄長度為2 mm,就充分透析而言,PTA術的臨床成功率為97%。本研究試驗組患者13例,PTA術后成功11例,吻合口完全狹窄導絲不能通過1例,PTA術后即刻血栓形成1例。有研究分析發(fā)現,高血壓病程與透析齡是PTA術后AVF功能障礙復發(fā)風險增加的重要因素[10,11]。
本研究觀察對比了針對老年高血壓腎病患者AVF狹窄PTA術與動靜脈內瘺重建術兩種術式的療效。有研究認為在長期通暢率方面動靜脈內瘺重建術后更高,可達68%~94%,而老年高血壓腎病患者的血管壁增厚同時伴有順應性減低,PTA術需經多次再介入治療才能達到相應的通暢率[12]。也有部分研究認為老年高血壓腎病患者AVF狹窄在手術后前期動靜脈內瘺重建術與PTA術的通暢率并無差別,僅在1年后兩種術式的通暢率有所差別,動靜脈內瘺重建術為71%,PTA術為41%[13],原因是對照組患者的AVF狹窄段被去除,其AVF通路發(fā)生狹窄的速度要低于AVF狹窄段仍存在的試驗組患者。本研究實施PTA術的13例患者,術中造影顯示血管通路均沒有過度迂曲的情況出現,導絲、造影導管及球囊擴張導管均可以較順利地通過狹窄處,沒有血管通路過于復雜的患者,這可能存在選擇性偏倚。另有研究發(fā)現與動靜脈內瘺重建術相比,PTA術后的老年高血壓腎病患者不需要過多的護理[14]。
對比動靜脈內瘺重建術與PTA兩種術式術后6個月AVF再狹窄率方面,Tozzi等[15]通過薈萃分析發(fā)現:在術后第6個月,實施動靜脈內瘺重建術治療的老年高血壓腎病AVF狹窄患者的AVF通暢率高達88%。本研究結果顯示,PTA術在治療老年高血壓腎病患者AVF狹窄的療效方面不劣于動靜脈內瘺重建術,但動靜脈內瘺重建術較PTA術可降低AVF再狹窄術后6個月的手術再干預率,這與上述薈萃分析研究的結論相似。
在手術時間、出血量及切口長度方面,PTA術較動靜脈內瘺重建術具有優(yōu)勢。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需要手術再干預的比率均較高,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有關。
綜上,造成AVF術后失功的原因中,AVF狹窄占比最高,尤其是老年高血壓腎病患者AVF更易發(fā)生狹窄,建議盡早實施PTA術治療,在治療時可適當增加PTA擴張的次數,有助于提高AVF成功率及通暢率。動靜脈內瘺重建術的成功率也較高,對于無法實施PTA術且經濟條件有限的患者,仍然是一項不錯的選擇。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是樣本量較小,將來我們會進一步增加樣本量,并將更多的個體差異因素納入研究當中,以期獲得更有意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