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祥,吳大惠
(1.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知識產權學院,重慶 400054;2.重慶對外經貿學院 體育與健康學院,重慶 401520)
勞動教育是一直以來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文化載體,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推力?!耙詣趧油衅鹬袊鴫簟?,根本上要靠勞動者的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和創(chuàng)造性勞動[1]。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承擔社會服務職能的載體與結合點,要承擔好為國家和民族培育勤勞勇敢、努力奮進、善于創(chuàng)造的能擔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任,要準確把握好新發(fā)展階段的新形勢和新要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著力提高大學生勞動品質和勞動本領。
勞動鍛造才華,勞動成就品質,勞動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基礎,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勞動造就了中華民族的千年輝煌、璀璨榮光,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依然離不開艱苦的勞動創(chuàng)造[2]。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中流砥柱,加強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有助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有利于圓滿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同時,在新發(fā)展階段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對于避免勞動精神失落、重煥勞動光彩以及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勞動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3]。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在學生中大力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4]。勞動是人的本質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活動,是人類超越其自然屬性的根本力量,也是人實現其全面發(fā)展的“自由人”的必然之義。對于大學生而言,更是其轉化理論知識、增強意志品質、實現社會過渡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尤其是近年來在青少年中出現了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甚至不珍惜勞動成果等問題[5]。這就迫切要求我們要更加重視勞動教育,加強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入新發(fā)展階段,我們要貫徹落實新發(fā)展理念。我們要把握勞動教育的時代性,在新時期重點培養(yǎng)高校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以適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形勢要求和人才強國的戰(zhàn)略要求。同時,加強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也是解決大學生勞動能力不足、勞動精神沒落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的現實需要。
教育為本,德育為先。高校肩負著“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6]的重任,要“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5],不斷強化大學生勞動意識,在大學生中弘揚勞動最美麗、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光榮的深刻價值,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勞動教育,以隱性或顯性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大學生在實際勞動中體驗動手創(chuàng)造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在勞動中與時代同頻、與勞動人民心連心,用勞動的汗水洗滌墮落腐化的靈魂,磨煉出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鋼鐵般的意志,養(yǎng)成勤勞自立、拼搏進取、奉獻社會等大學生應當具備的精神品格,不斷增強勞動所具有的“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作用。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長本領,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5],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奮斗者,未來社會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來源,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將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隨著世界格局的復雜深刻變化,我國各方面發(fā)展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一個國家能否在世界之林中傲視群雄,越來越取決于廣大勞動者的素質比拼。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勞動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就業(yè)觀,使大學生形成堅強的勞動意志,堅定的理想信念,提升勞動的責任感、使命感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大學生的勞動創(chuàng)造能力和社會奉獻意識,充分理解“中國夢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廣大青少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7]。加強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可以深化大學生的勞動體驗感和勞動幸福感,涵育大學生深厚的家國情懷和自覺的擔當精神,以時代需求為航標,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將個人的發(fā)展與民族復興使命自覺聯(lián)系在一起,不斷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和國家的命運。因此,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既是提升國民素質素養(yǎng)的現實需要,也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客觀需要。
本次研究為定量研究,調查采取自編的《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問卷調查》。本次調查涉及到的方法有,問卷調查法、文獻調查法和訪問調查法。通過網絡發(fā)放和實地調查線上線下兩種結合調查方式,總共發(fā)放問卷320份,收回問卷311份,經過對回答的完整性、回答結果是否存在邏輯一致性矛盾等數據審核與清理,剔除廢卷6份,有效問卷305份。本次調查所獲得樣本構成主要由大二、大三學生為主,大一、大四和研究生次之。
在回收的305份有效問卷中,其中男生填寫了138份,占45.25%,女生填寫了167份,占54.75%。其中大一學生36人、大二學生68人、大三學生108人、大四學生76人、研究生17人。理工類專業(yè)有97人,文史類專業(yè)有142人,藝術類專業(yè)有66人。被調查者中,來自城鎮(zhèn)的大學生121人,占比39.67%,來自農村的184人,占比60.33%。
在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勞動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當前大部分大學生的勞動意識較強(如圖1,在被問到對大學生開展勞動教育的必要性時,有50.7%的同學認為有必要,且有11.27%的同學表示“想參加,但機會很少”;只有22.54%和15.49%的同學認為“可有可無”和“沒有必要,大學生以學習為重”)。不管是自理性的生活勞動還是一般性的校務勞動,亦或是社會性的公益勞動,還是謀生性勞動,大部分學生也都愿意參加(如圖2,在被問到大學期間都參加過哪些勞動時,有49.3%都參加過“自我勞動”,54.93%的人參加過家務勞動,55.87%的人參加過班務與校務勞動,51.17%的人參加過專業(yè)實習,42.25%的人參加過勤工儉學及其他校內外兼職,另有24.88%的人參加了公益勞動,還有7.04%的人參加過其他勞動,被調查者都分別參加過各種各樣的勞動鍛煉)。他們能夠正確認識到勞動教育對自身成長成才以及社會發(fā)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圖3,在被問到如何看待勞動教育的意義時,有超過31%的認為勞動教育“有助于磨煉意志品質”,也30.05%的人回答“有助于獲取勞動技能”,另外有28.64%的人回答“有助于‘中國夢'的早日實現”,僅有9.86%的人認為勞動“讓人感到疲勞”)。但同時,也有許多大學生的勞動習慣與勞動的自律性相對不足,難于在不受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自覺獨立踐行良好勞動行為,勞動的意志相對薄弱。(如圖4,在被問到寢室多久打掃一次衛(wèi)生時,只有17.87%的人回答“每天都打掃”,分別有40.38%和26.29%的人回答“兩三天或四五天,沒有固定打掃衛(wèi)生的習慣”和“檢查就打掃”,甚至還有15.49%的人回答了“很久都不打掃一次,沒人會主動打掃,懶得動手,反正宿舍又不是我一個人的”,這表明了當代大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勞動自覺性不足。同時,如圖5,在被問到宿舍臟亂差,又沒有輪到自己打掃,您會怎么做時,只有28.64%和23%的人回答“看不下去,自己打掃”和“提醒值日同學打掃”,另有10.33%的人選擇“邀請室友一起打掃”,而有19.72%和18.31%的人選擇“抱怨”和“視而不見,等其他人打掃”,這表明大學生的自律性稍差,難于在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自覺踐行勞動行為)。
圖1 大學生開展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圖2 在校期間參加過哪些勞動
圖3 如何看待勞動教育的意義
圖4 寢室多久打掃一次衛(wèi)生
圖5 宿舍臟亂差,又沒有輪到您打掃,您會怎么做
調查顯示,有較大部分學生表示學校沒有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或不清楚有無(如圖6)。另外,在被問到“學校是否重視勞動教育時”,回答“不重視”和“不確定”的分別有35.68%和27.23%,占了被調查總人數的六成以上,這表明多數學生認為學校對勞動教育缺乏重視。同時,有較大部分學生表示學校缺乏專門的勞動教師或不清楚有無(如圖7)。另外在被問到“學校提供的勞動實踐崗位多嗎”時,分別有42.72%和24.41%的人回答“不多,只有少數同學才能享受到”和“沒有關心過”,這表明當前高校勞動實踐機會較少,許多同學沒有機會參加。同時,在被問到“學校教育有何不足時”,40.38%的人選擇了“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活動較少”,48.36%的人認為“活動程序和制度不夠完善”,也有50.23%的人認為是“勞動教育方式不夠新穎”,分別有48.83%和42.72%的人選擇“勞動內容對成長發(fā)展沒有太大作用”和“教師的勞動教育能力不強”,有少數同學認為學?!皼]有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和“宣傳力度不夠,學生缺乏認知”,這表明了當下高校勞動教育沒有獨立的體系,勞動教育被孤立、被邊緣化的趨勢。結合圖8分析,現行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方式主要是依托于專業(yè)課、校內實踐和文體活動以及社會實踐,而專門的勞動教育課則較少開展。
圖6 學校有無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
圖7 學校有無專門的勞動教師
圖8 學校主要通過哪些方式開展勞動教育
另一方面,由于勞動教育缺乏專業(yè)性,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作用局限,活動方式和活動內容對學生沒有吸引力、針對性等問題,導致了勞動教育成效方面在培養(yǎng)學生的奮斗精神和意志品質方面不顯著。大學生勞動目的功利化傾向與社會工具取向日益突出(如圖9),容易導致大學生勞動學習的敷衍化。
圖9 參加勞動的目的
其一是部分家長自己本身沒有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自身勞動意識淡薄,沒有良好的勞動習慣,沒能帶給孩子以好的示范影響作用。如圖10和圖11,在被問到“家長做家務是否有始有終”時,有46.95%的孩子回答“通常是”,而有36.15%和16.9%的孩子分別回答“有時”和“從不”,這表明超過一半的家長沒能給孩子好的示范作用。同時,在被問到“您的家長對勞動成果的態(tài)度”時,有40.81的孩子回答“家長有時珍惜勞動成果”,有25.9%的孩子回答“家長從不珍惜勞動成果”,僅有33.29%的孩子回答“家長珍惜一切勞動成果”。
圖10 您的家長做家務是否有始有終
圖11 您的家長對勞動成果的態(tài)度
其二是部分家長教育方式不當,有些家長溺愛孩子,包辦一切家務,不讓孩子做事。也有不少家長不相信孩子的勞動能力,認為孩子做事反而“越幫越忙”,或是一次兩次做不好就不想再讓孩子嘗試。如圖12,在被問到“您家長對待您幫忙做家務的態(tài)度”時,有19.72%的孩子選擇了“‘少爺’‘公主’別累著了,好好歇著”,也有9.86%的孩子選擇了“不幫還好,越幫越忙,還是不要添亂了”。
還有的家長忙于工作,沒有時間教導孩子。也有家長把做家務活等體力勞動當做孩子犯錯時的懲罰,導致了部分孩子對勞動產生厭惡、反感,排斥勞動,不能正確認識到勞動的實際價值。如圖13,在提問“家庭在勞動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時,仍有29.11%的孩子選擇了“家長很忙,沒有時間精力照顧我”,同時如圖12,在被問到“您家長對待您幫忙做家務的態(tài)度”時,也有8.45%的孩子投票了“做錯了事就得來做事”。
圖12 您家長對勞動成果的態(tài)度
圖13 您認為家庭在勞動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同時,在對調查結果的交叉分析中可以看出,家長對待勞動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勞動行為,如圖14。另外,在被問到“您認為應該通過哪些方面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這樣的問題時,更多的學生(67.14%)選擇了“家庭教育”,相較之下,分別只有49.3%和59.15%的學生投票“學校教育”和“勞動光榮的社會氛圍”,顯然表明,被調查者中更多的學生傾向主要應該加強家庭教育。
圖14 家長的勞動態(tài)度對孩子的影響
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多種社會思潮不斷交融。要想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黨和國家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指導,引領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方向,使其與黨和國家的根本宗旨有機統(tǒng)一。各個地方的政府要對大學生勞動教育予以宏觀指導,將其納入到黨委和政府工作的議事日程中,防止大學生勞動教育與黨的教育方針相違背。相關部門還要綜合運用網絡、雜志、報刊、電視等渠道對勞動教育加強宣傳與引導,使人們高度重視勞動教育的價值,讓整個社會洋溢著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觀的氛圍,抵制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也一再強調要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宣傳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誠實勞動、辛勤勞動的信念。
高校是培養(yǎng)高級人才的重要搖籃,承擔著向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職責。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一定要明確勞動教育目標,對當前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進行優(yōu)化與改革,要意識到勞動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要對勞動教育予以應有的高度重視。要從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依據黨和國家教育事業(yè)的總體要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有針對性的開展勞動教育工作。高校要意識到21世紀的發(fā)展瞬息萬變,社會對人才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只掌握專業(yè)知識、課程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具備勞動素質,要吃苦耐勞、堅忍不拔,這樣的人才才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只有具備這樣的思想觀念,高校才能積極主動地改革當前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為學生日后的發(fā)展做好鋪墊。
高校要積極落實《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要求,獨立開設勞動必修課程,加強頂層設計,使所有的師生都高度重視勞動教育。高??梢钥紤]將勞動教育納入到思想教育課程序列中,將其作為一門必修課,并加強勞動教育課程的研究,安排合適的教育內容,建設合適的教材,并加強師資力量培養(yǎng)。不斷完善勞動教育的課程理念,實現勞動教育課程的質量化和內涵化。高校要尤為重視勞動教育的內容安排,加入就業(yè)教育、專業(yè)、服務、社會實踐等內容。另外,高校還要安排考核制度,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在一起,將理論評價與實踐評價有機結合在一起,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大學生的勞動品質、勞動行為習慣等內容,真正實現勞動教育的價值。總之,高校要對勞動教育的課堂進行延伸,將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在一起,全方位地鍛煉大學生的勞動素質。
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這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所以要聯(lián)合多方的力量一起參與到大學生勞動教育中,形成最大化的教育合力,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首先,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在財政、政策、資源等方面積極支持高校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社會上創(chuàng)設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社會氛圍,使大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與熏陶。其次,高校要整合校內、校外勞動教育資源,與校外勞動基地進行合作,定期安排大學生進入這些教育基地進行實習,或者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高校還要多向大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崗位,讓大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進行鍛煉。高校還要與大學生的家庭進行合作,了解到學生在家中對待勞動、對待勞動者的表現,發(fā)現大學生潛藏的問題,鼓勵大學生在家從事力所能及及的勞務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傊?,勞動教育要堅持將校內校外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學校與家庭相結合等。
在人類發(fā)展的歷史歷程中,勞動一直充當著解放人、發(fā)展人和創(chuàng)造人的重要角色,伴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全過程。熱愛勞動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需要將其繼續(xù)傳承,發(fā)揚光大。大學生的成長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付出,更需要自身的歷練與智慧。要成才先成人,辛勤勞動是邁向成功的橋梁,好逸惡勞將撒下失敗的種子。培養(yǎng)大學生熱愛勞動并非簡單的習慣問題,從長遠來看是一個事關全民族素質進退的大問題?,F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弱化或缺失,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觀念的問題、制度的問題、文化的慣性沖擊、獨生子女問題、教育的價值取舍問題等,不僅是學校,社會、家庭、大學生都應該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承擔各自的責任,為現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回歸共同努力?!吧倌晷?,則中國新,少年強,則中國強?!鼻嗄晔亲鎳奈磥砻褡宓南M瑒趧咏逃仨氈匦掳l(fā)揮它的巨大作用,牢固樹立大學生正確的榮辱觀和勞動價值觀,堅持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尊重并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并以實際行動詮釋勞動的真諦,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和造就千千萬萬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yǎng)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