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東生 黃 健 阮婧華 辛加敏 夏 青 查 鑫 李 玲
貴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貴州 貴陽 550001
鉆地風為栽秧泡RubusellipticusSmithvar.obcordatus(Franch.)Focke的干燥根,又稱黃鎖梅根、黃泡刺根、黃泡等[1-2]。始載于《滇南本草》,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廣西、四川[2],其味澀、微酸,性溫,具有通經(jīng)活絡、收斂止瀉之功效,用于筋骨疼痛,痿軟麻木,久痢,腹瀉等[1]。
鉆地風主要含有三萜及皂苷類化學成分[3],Li等[4]從鉆地風乙醇提取液中分離到31個三萜及三萜皂苷類化合物,其中10個為新的三萜皂苷(Rubusides A-I),部分化合物對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左國營等[5]從鉆地風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12個三萜及三萜皂苷類化合物,如熊果酸、坡模酸、薔薇酸、野薔薇苷、懸鉤子苷A-H。在貴州各民族鉆地風水煎液主要用于治療筋骨疼痛和肢體麻木;在畢節(jié)苗族,與黑骨藤合用用于治療風濕痹痛;在羅甸布依族,與朝天罐合用用于治療久痢[6]。在云南,傣族用鉆地風根治療小兒消化不良和腹瀉,景頗族用其根治療痢疾,還用于治療黃水瘡[7]。目前為止,檢索到關于鉆地風質量控制研究的文獻,僅在《貴州省中藥材、民族藥材質量標準》2003年版中有性狀和粉末鑒別項[1]。因此,本研究對9批鉆地風藥材的橫切面顯微鑒別,并對其水分、總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浸出物測定,初步確定了各常規(guī)檢查限量,為其品種鑒別、質量標準提升及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
1.1 儀器 SX-4-10箱式電阻(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101-2AB電熱鼓風干燥箱(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FW135中草藥粉碎機(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BS303顯微鏡(重慶光學儀器廠);MS105DU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有限公司);DK-98II水浴鍋(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DL-1-15電爐(北京市泰和格潤儀器有限公司)。
1.2 材料 二甲苯、石蠟、濃鹽酸均購自重慶川東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甘油(上海市四赫維化工有限公司)、乙醇(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純凈水為本實驗室自制。
鉆地風采自貴州省錦屏、望謨、安龍、貞豐、水田、花溪、盤州、水城等地。原植物由貴州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學院魏升華教授鑒定為薔薇科植物栽秧泡RubusellipticusSmithvar.obcordatus(Franch.) Focke 的干燥根。見圖1、表1。
圖1 鉆地風原植物和藥材
表1 供試樣品來源
2.1 顯微鑒別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細胞多層,細胞壁厚化,多已脫落。皮層細胞多層,細胞呈長方形或橢圓形,有草酸鈣方晶散在;韌皮部細胞較小,排列緊密,有纖維束群散在;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部寬廣,約占整個切面的2/3,木射線明顯,導管較大,類圓形或類長圓形(如圖1所示)。
1.木栓層;2.皮層;3.草酸鈣方晶;4.纖維束;5.韌皮部;6.形成層;7.射線;8. 木質部;9.導管圖2 鉆地風橫切圖(×40)
2.2 水分 照《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0832水分測定法項下的烘干法測定[8],取鉆地風藥材粉末2.5 g,平鋪于至恒重的稱量瓶中,精密稱定,在105 ℃干燥5 h,移置干燥器中,放冷 30 min,精密稱定,再在105 ℃干燥1 h,放冷,稱重,至連續(xù)兩次稱重的差異不超過5 mg,計算樣品含水量(%)。9批鉆地風藥材水分范圍為11.4%~14.1%,平均值為12.8%(表2)。
2.3 總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測定 照《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2302灰分測定法[9]。取鉆地風樣品(二號篩)3.5 g,置熾灼至恒重的坩堝中,稱定重量(準確至0.01 g),緩緩熾熱,注意避免燃燒,至完全炭化時,逐漸升高溫度至500~600 ℃,使完全灰化并至恒重。計算供試品中總灰分的含量(%)。9批鉆地風總灰分范圍為2.1%~7.1%,平均值為4.2%。
取上述所得的灰分,在坩堝中小心加人稀鹽酸約10 mL,用表面皿覆蓋坩堝,置水浴上加熱 10 min,表面皿用熱水5 mL沖洗,洗液并人坩堝中,用無灰濾紙濾過,坩堝內(nèi)的殘渣用水洗于濾紙上,并洗滌至洗液不顯氯化物反應為止。計算酸不溶性灰分的含量(%)。酸不溶性灰分范圍為0.6%~2.7%,平均值為1.4%(表2)。
2.4 浸出物測定 照《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2201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測定[10],取鉆地風藥材粉末2.5 g,精密稱定,精密加稀乙醇50 mL,密塞,稱定重量,靜置1 h后,回流加熱,保持沸騰1 h。放冷后,取下,用稀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過濾,精密量取濾液25 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發(fā)皿中,水浴蒸干,于105 ℃干燥3 h,置干燥器中冷卻30 min,迅速精密稱定重量,計算醇溶性浸出物(%)。9批鉆地風浸出物范圍為21.5%~44.8%,平均值為34.0%(表2)。
表2 鉆地風藥材水分、總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醇溶性浸出物的測定結果
鉆地風為貴州少數(shù)民族常用藥材,其化學成分、生物活性和質量控制的研究報道非常少,嚴重制約著其臨床使用和商品化。本研究根據(jù)《中國藥典》2015版的相關規(guī)定,開展了橫切面顯微鑒觀察,并初步確定了各常規(guī)檢查限量。
在浸出物測定中,以浸膏得率為指標,對提取方法(冷浸法和熱浸法),提取溶劑(30%乙醇、稀乙醇、70%乙醇和無水乙醇)進行優(yōu)選,結果表明以稀乙醇為溶劑,熱浸法鉆地風浸膏得率最高。
通過對多產(chǎn)地的鉆地風藥材進行了橫切面顯微鑒別,可知該植物鑒別特征均明顯、穩(wěn)定,可作為鉆地風藥材的鑒別依據(jù);對9批鉆地風藥材水分、灰分及浸出物等相關項目進行測定。9批鉆地風藥材含水量為11.4%~14.1%,平均值為12.8%,建議本品水量限度不得過15.0%;總灰分為2.1%~7.1%%,平均值為4.2%,建議本品總灰分限度不得過8.0%;酸不溶性灰分為0.6%~2.7%,平均值為1.4%,建議本品酸不溶性灰分限度不得過4.0%;醇溶性浸出物為21.5%~44.8%,平均值為34.0%,建議本品醇溶性浸出物限度不得少于21.0%。本研究為提升貴州民族藥材鉆地風的質量標準提供科學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