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萍
摘要:語文是一門語言文字學習與運用的重要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與實踐性。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捕捉有效資源并積累與運用文本知識,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積累;運用;文本知識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語文閱讀過程中,教師應采取有效方式引導學生積累、運用及感悟語言知識,訓練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為其奠定扎實的語言基礎。同時要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的激發(fā),從而使學生在語言學習領域獲得持續(xù)發(fā)展。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建立語言體系的黃金時期,引導學生積累與運用語言、培養(yǎng)其讀寫能力不僅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更是新課改所提出的重點要求。但是在當前的閱讀教學中依然存在不足之處,為了達到新課標的閱讀量導致學生看得多、記得少、練得少,浪費了寶貴的閱讀時間。為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積極改進教學思想、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為學生把好扎實的“積累”關,做好高效的“運用”功,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與語文素養(yǎng)。
一、趣味教學,強化學生詞匯積累量
隨著素質教育工作的深入推進,趣味教學法已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廣泛運用的教學手段。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其注意力與精力多集中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因此想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其學習效果,就要使其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一篇好文章的詞匯不僅優(yōu)美,且具有讀者仔細品味及深入推敲的價值。學生語言體系構成的基礎是詞匯,因此教師應當采取趣味性的教學措施來引導學生參與到詞匯積累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例如為了鼓勵學生積極摘抄記憶好詞,教師可以開展“默契大考驗”小游戲。讓學生兩兩劃分小組,閱讀同一篇文章,將文章中自認為優(yōu)美的詞匯標記并摘抄,再與其他小組間比對,看看摘抄的詞匯量哪一組更多,又是否相同。之后還可以相互交流,解析詞匯的含義,有效強化學生的詞匯量,增強知識儲備。
二、讀寫結合,捕捉文章特殊修辭手法
受到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大部分的教師都將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與寫作分割開來,導致學生即使在閱讀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文本知識,也無法靈活將其運用到寫作中,阻礙了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學理念,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語文閱讀賞析優(yōu)美詞句的同時,還能體會文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與寫作方法,并將其內(nèi)化吸收,運用到寫作當中。這一過程有效鍛煉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利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在語文閱讀中獲得可持續(xù)性發(fā)展。例如閱讀《火燒云》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作者怎樣描寫火燒云的形態(tài)變化分析探究,學生很快就能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如“一會兒,天空出現(xiàn)一匹馬...忽然又來了一條大狗...接著有來了一頭大獅子”,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比喻這一修辭手法。同時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結合文中的語句利用比喻手法進行仿寫,提高自身的寫作技巧。
三、情境教學,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文章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除了需要理解文章的詞句含義更要深入感受文章當中的內(nèi)涵與情感。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與課堂的組織者,有義務帶領學生明確作者寫作目的,領悟作者思想感情。教師可以立足于文本內(nèi)容與學生發(fā)展需求,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強化理解。例如在閱讀《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相關資料,運用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到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引導他們把最感興趣的景觀想象出來,并談一談自己的腦海里浮現(xiàn)的畫面,感受圓明園的瑰麗與輝煌,再去讀這篇文章,更能激發(fā)學生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增強其責任感與使命感。
四、語言練習,提升閱讀課堂效率
在閱讀教學中單以理解為主的教學是遠遠不足的。從語義的學習到理解,再到應用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語言能力構建過程。在以積累與運用為取向的閱讀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要扎實的掌握文章內(nèi)容,感觸文章情感,還要關注作者運用了哪些形式去表達這些內(nèi)容及情感。所以,教師可以從“讀”上面下功夫讓學生關注語言形式。例如,在《聽聽,秋的聲音》一課中,教師通過板書將文章題目寫在黑板上,并讓學生讀出來。隨后提問:“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的題目中出現(xiàn)了一個逗號?!苯?jīng)過教師的提示學生發(fā)現(xiàn)了這一問題,教師再次提問:“‘聽聽秋的聲音’和‘聽聽,秋的聲音’哪一個更好?”學生紛紛展開了討論,得出各種各樣的回答:“加了逗號以后的題目,就好像有人在告訴你一樣”“加了逗號的題目讀起來更有韻味”。在閱讀教學中,一個符號就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去關注語言的形式,并進行了思考,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如此更加符合以積累與運用為取向的教學課堂。
總而言之,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能強化學生知識儲備,還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教師應以創(chuàng)新的理念與模式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知識,獲得感悟,提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尹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積累與運用文本知識[J].讀寫算,2019(29):185.
[2]鄭秋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積累與運用文本知識[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9):174.
[3]黃志前.立足文本 提高習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積累與運用文本知識[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01):17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