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俊
摘要:新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思想與價值觀,要促進學生能力素質(zhì)綜合發(fā)展。要想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必須要充分考慮低年級小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注重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優(yōu)勢,幫助學生融入到課堂學習當中,幫助學生凝聚課堂注意力。同時鍛煉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逐步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質(zhì)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語文知識理解難、知識記憶難、語文學習興趣不高等諸多問題,導致課堂教學質(zhì)量和效率不高。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應注重從課堂流程入手,從課堂的導入、課堂設計、師生互動等多方面幫助低年級小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語文課堂學習當中,以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
一、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單一
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上還存在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方法決定效率。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教學效率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要想提升語文教學效率與質(zhì)量,就必須準確把握“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具體教學內(nèi)容,優(yōu)化教學模式,從根本上改善語文教學現(xiàn)狀,提高語文教學水平。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依舊比較依賴“灌輸式”“填鴨式”等傳統(tǒng)教學方法,對問題導向法、分層教學法等新型教學方法的應用不足,對新興輔助教學工具的應用不夠廣泛。教學方法的單一與滯后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缺乏、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效果不甚理想。
(二)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還不夠健全完善,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方式固定、評價結果難以真實反映學生語文學習與能力素質(zhì)發(fā)展情況,無法起到對學生學習成長的推動作用,教學評價的功能作用未得到充分發(fā)揮。比如,小學語文教學評價仍以期中、期末考試為主要形式,以考試成績?yōu)橹饕u價標準。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忽視了學生除筆試成績之外的諸如情感、思維、素質(zhì)等方面的發(fā)展,無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與成就得到肯定,因而使學生學習興趣、信心以及積極性受到影響,讓學生的學習動力減少。
二、提高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情境預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低年級小學生在學習語文中對于靜態(tài)的文字內(nèi)容沒有足夠的興趣,對于文字所描繪的場景、內(nèi)容等缺乏注意力,最終課堂學習只能是以教師為主的模式,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比較低?;谇榫愁A設的方式,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內(nèi)容轉換為具體的場景,進一步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更好地學習知識。
以《烏鴉喝水》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應用“文字+插圖”的教學方式。如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只烏鴉口渴了,在找水喝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個瓶子,但是瓶口太高了,于是烏鴉想了一個辦法,最后喝到了水。”教師就可以用多媒體展示烏鴉用石子喝到水的過程,通過視頻讓學生了解為什么最開始烏鴉喝不到水,最后烏鴉又是怎么喝到水的。教師利用多媒體直觀、生動的特點,為學生播放教學視頻,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動畫片的應用還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知識。
(二)尊重學生主體,進行合理設問
從本質(zhì)來講,啟發(fā)式教學所遵循的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要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問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誘導和點撥。這樣既可以發(fā)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能夠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有的放矢,從而有利于使學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以《比尾巴》這篇課文為例,在完成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置課堂問題,幫助學生完成對相關知識的梳理任務。如“閱讀課文以后,猴子與兔子相比,誰的尾巴更短?松鼠的尾巴看起來像什么?動物之中誰的尾巴彎?誰的尾巴扁?誰的尾巴又最好看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中思考,將閱讀的內(nèi)容進行提煉,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在讓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回答,如回答“松鼠的尾巴像什么?”這個問題時,除了可以讓學生起來回答說:“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边€可以讓學生試著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為松鼠畫一畫尾巴。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獲取答案,在繪畫的過程中還可以激發(fā)靈感和想象,深化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還可以為語文教學課堂增添活力和趣味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來。在提問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要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優(yōu)化練習方式,促進知識內(nèi)化練習
是教學全過程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效的練習方式,是促進知識內(nèi)化的必要途徑。因此,完成課內(nèi)基礎知識的教學之后,教師應根據(jù)學科特點與學生認知規(guī)律設計多樣化的練習活動。這樣一來,可以從不同角度進一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并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提升實際的教學效率。
以《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在學習課文以后,教師可以布置識字任務和背誦。在布置識字任務的時候,可以為學生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說“你還知道哪些是蟲字旁或目字旁的漢字嗎?”通過與生活相關的識字任務,可以引導學生對生活中常見漢字的進行觀察,還可以讓學生通過互相分享豐富自身的語文知識儲備。在布置背誦任務之后,由于這篇課文每一句話最后一個字的韻腳都相同,所以念起來朗朗上口,所以為了加深學生記憶,也為了增強趣味性,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編寫一段旋律,讓學生一遍拍手打拍子,一遍朗誦課文。這種練習方式,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興趣的有效方式,可以讓學生自覺根據(jù)任務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分析和整理。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提高教學質(zhì)量,就必須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身心發(fā)展特點,積極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語文知識,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尤文建.新課程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研究[J].科普童話,2020(14):30.
[2]劉林立.啟發(fā)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20(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