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
[摘 ? ? ? ? ? 要] ?信息技術課程是中等職業(yè)學校各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是福建省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學生學業(yè)水平考試的科目之一。同時,它還是一門實踐操作課程,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授課效果不佳,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能夠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及時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或合作的探究性學習,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符合中職學生的特性和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特點。
[關 ? ?鍵 ? 詞] ?中職;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2)02-0091-03
中等職業(yè)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強調實踐操作,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能力,才能適應這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因此,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我校信息技術教研組做了大量的教學研究,以期找到更加適合中職學校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
一、多種教學模式應用于中職信息技術課程的不同效果
(一)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的基本特性
1.學習基礎普遍較差,缺乏學習熱情
一些中職學生初中成績較差,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刻苦努力的學習動力。
2.愛上網、愛玩游戲、迷戀手機
許多中職學生一接觸手機、電腦,就忍不住想玩,無心學習。
3.計算機應用技能差異大
中職學生有的家中有計算機,有的沒有,有的甚至在初中階段都沒有接觸過計算機,計算機應用技能參差不齊。
(二)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應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效果
信息技術課程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是“講練結合”,在教師的講解演示下,學生跟隨操作,可能暫時學會了,但這只是機械地模仿,屬于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tài),并不能真正理解掌握,有時換種形式就不知所措了。
信息時代知識技能更迭頻繁,傳統(tǒng)方式學習效率較低,現(xiàn)今的教育需要改變教與學的關系,真正實現(xiàn)師生的雙向互動。
(三)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嘗試“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翻轉,就是將常規(guī)的課前預習、課中講授、課后作業(yè)翻轉為課前學生預習+學習、課中合作答疑+練習鞏固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好處是充分拓展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可以用手機或者計算機在課外時間學習教師布置的任務,而且看不懂的內容可以重復看,需要思考的時候可以暫停思考一會兒。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弊端: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強調實踐技能的課程,如果僅僅用手機觀看視頻,沒有在計算機上操作體驗,紙上談兵是無法真正掌握技巧的。而且多數(shù)中職學生來自農村,家中沒有計算機,有的學生家中有計算機卻又缺乏自制力,在學習過程中難免上網玩游戲之類,這樣很難保證課前自主學習效果。
(四)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嘗試“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即“線上”網絡教學和“線下”傳統(tǒng)教學的結合,是當前比較先進的教學模式。但是,同樣由于設備條件不足,中職學生厭學情緒普遍比較嚴重,日常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在獨自使用手機進行線上學習時,難以保證良好的學習效果。
(五)“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應用于信息技術課程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是目前中小學最有影響的教學模式,是江蘇洋思中學蔡林森校長在整合大量國內、國外的相關研究,經過長期實際教學實驗后提出的。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都在課堂上,這樣便于教師監(jiān)督和引導。另外,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實踐操作過程的講解,很少有深奧艱澀的理論概念,學生能夠自行閱讀并動手驗證,進行自主學習,這些都為該模式的應用提供了條件。因此,我校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應用該模式,同時借鑒其他先進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如微課、視頻、網絡教學平臺等資源,充分融合,努力提升教學效果。
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應用于中職信息技術課堂的基本流程
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特點,我校信息技術教研組將“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為五步,基本流程如下圖。
(一)第一環(huán)節(jié)——學習任務書(3分鐘左右)
在多媒體機房里,預先把學習任務書和相關資源發(fā)到每臺學生機中,里面包括自學目標和自學指導,然后導入課題,激發(fā)學習興趣。
1.設定具體明確的自學目標,并將“立德樹人”情感目標融入課堂教學
自學目標的制訂要從教材、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 “立德樹人”作為情感目標,貫穿始終。例如《數(shù)據排序》這節(jié)課,教師先播放《中國乒乓球史上的輝煌時刻》微視頻:奧運會場上奏中國國歌、升起三面五星紅旗,中國乒乓球隊包攬了金、銀、銅牌,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起關注,再通過金牌數(shù)量的排名,引出數(shù)據排序,告訴學生本節(jié)課的自學目標就是數(shù)據排序的操作方法以及數(shù)據排序的規(guī)律,讓學生心中有數(shù)。
2.指導學生以何種方式進行有效的自學
自學指導要告訴學生在多長時間內,用什么自學方法,完成什么自學內容,要達到什么標準,如何檢測。例如,《數(shù)據排序》這節(jié)課,自學指導是“請同學們在12分鐘內,閱讀課本第183頁到第186頁,并按步驟提示進行操作,完成簡單排序任務和多重排序,掌握排序的基本步驟,了解數(shù)據大小比較的規(guī)則,然后提交到教師機,并登錄云班課平臺,完成課堂小測5.1,之后,老師請幾位同學上臺演示操作。”
這樣學生就可以目標明確、緊湊地開始完成自學任務。
(二)第二環(huán)節(jié)——先學(12分鐘左右)
“先學”包括學生“學”和教師“看”。
1.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按照學習任務書的要求,自行閱讀,跟隨操作,完成測試。雖然信息技術課程知識點較為簡單,主要是應用操作,但還有部分學生學習困難,跟不上進度。因此,教師準備了小視頻,讓學生反復觀看操作過程,同時,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肯定,鼓勵他們盡量不要依靠視頻,獨立思考,努力趕上。
這種方式下,學生逐漸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習慣,為今后的持續(xù)學習打好基礎,以適應將來的職業(yè)生涯。
2.教師組織教學,觀察學情
學生自學時,教師巡視,督促學生專心學習,觀察學生操作,記錄問題,并根據課堂小測結果,分析學情,為后教做準備。
例如,《數(shù)據排序》這一課,教師在巡視中,發(fā)現(xiàn)多名學生有一個同樣的操作錯誤:忘記選擇排序對話框中“數(shù)據包含標題”選項,導致操作結果不一樣。另外,教師還在云班課平臺上設置了幾道選擇題來進行課堂檢測,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反饋,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對數(shù)據大小比較的規(guī)則還不大了解,教師記錄下這些情況,然后再查看學生提交的效果文件,物色下一步“后教”的演示操作人選。
(三)第三環(huán)節(jié)——后教(12分鐘左右)
“后教”是合作性的學習,可以在教師指導之下學生教學生,也可以是小組討論。當然,如果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還要給予講解。“后教”的方式主要有糾錯、討論與講解歸納等。
1.糾錯
學生在學習過程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各種錯誤,包括錯誤的思路、方法、不良習慣等,教師要及時引導矯正。
“糾錯”可以自行糾錯,請學生展示自己做錯然后糾正的過程,其他學生借鑒;也可以是他人糾正,先請完成情況不大好的學生操作演示,然后再請其他同學幫助糾正,加強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
例如,《數(shù)據排序》這一課,針對學生忘記選擇 “數(shù)據包含標題”選項導致錯誤這個共性問題,教師展示錯誤的效果圖片,請一位學生上臺糾錯,先演示錯誤操作之后再演示正確操作,這樣引起其他有同樣錯誤的學生共情,加深印象,避免類似錯誤。
對于那些有技巧性的問題,可以先讓完成稍差的學生進行操作演示,然后讓完成比較好的學生糾正,最后還可以請做得完美的學生進一步演示并講解。
這樣既實現(xiàn)了糾錯解疑,學困生能及時跟上進度,好學生在復盤操作過程中,又提高了對知識點的理解,從而把面向全體、培優(yōu)補差落到了實處。
2.討論
如果全班多數(shù)學生對于某些問題不大確定,理解有些含糊時,可以開展討論形式進行合作學習,找出解決的辦法。討論可以是小組討論或者全班討論甚至師生探討。
例如,《數(shù)據排序》這節(jié)課中的數(shù)據大小比較規(guī)則,有些類型的數(shù)據學生比較少接觸,不明白如何區(qū)分大小,這時可以分小組進行討論、嘗試、驗證,然后看哪個小組能最快得出正確答案。
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一般只充當主持人的角色,在一旁稍加引導與提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3.講解歸納
對于一些理論性強、難理解的知識點,教師還是要展開講解,因為中職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一味地讓他們自學而脫離教師的幫助,會造成畏難心理,從而影響學習積極性。
對于一些比較零散雜亂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進行簡單歸納梳理,這樣有利于學生構建條理清晰、系統(tǒng)完整的知識體系。
(四)第四環(huán)節(jié)——當堂訓練(15分鐘左右)
學生經過之前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基本學會了相關知識,可以進行“當堂訓練”加以鞏固。
考慮到學生之間計算機應用技能基礎相差較大,完成練習的程度和所用時間也不同,因此,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融入了分層教學法,設置了基本任務和提升練習。
基本任務相當于作業(yè),是與先學內容相似的練習,舉一反三,有利于學生及時糾錯、內化知識,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提升練習是為那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準備的,難度稍稍加大,知識點也進行了一定的提升,這樣避免這些學生在快速完成基本任務后無所事事,又可以培養(yǎng)一些競賽的種子選手。
當堂訓練也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查看并收集學生完成效果,根據反饋情況,安排下一階段的學習。
(五)第五環(huán)節(jié)——小結(3分鐘左右)
小結環(huán)節(jié)是這節(jié)課學習情況的總結,展示完成效果好的學生作業(yè),表揚學習進步的學生以及表現(xiàn)積極的小組,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并對仍存在的問題加以提醒。
以上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在中職信息技術課程中應用的一般流程,這幾個環(huán)節(jié)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的。當然,根據具體情況還可以進行多次組合,靈活應用。
三、“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在中職信息技術課程中應用的成效
我校在2019級和2020級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都應用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一)提高信息技術學科學業(yè)水平測試成績
2019年,我校2018級學生參加福建省中職學校信息技術學科學業(yè)水平測試,優(yōu)秀率為13.5%,不及格率為3.3%;2020年,2019級學生參加該學科學考,優(yōu)秀率為18.6%,不及格率為1.2%;2021年,2020級學生參加該學科學考,僅有1名學生得到E等級,優(yōu)秀率為23.3%,不及格率為0.12%。
從以上數(shù)據可以看出,應用效果越來越好,優(yōu)秀率提高了,不及格率降低了。
(二)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
我校學生參加了2019—2020學年和2020—2021學年兩屆市中職學校學生技能大賽,都獲得“計算機基本應用技能”項目的一等獎。
(三)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參加“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研究的教師教學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多位教師開設了市級優(yōu)質課;2019年,兩位教師參加市中職學校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獲課堂教學項目一等獎;2020年,三位教師參加“網龍杯”福建省職業(yè)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分別獲中職組一、二等獎。
綜上所述,“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非常適合中職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它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不斷創(chuàng)新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綜合信息素養(yǎng)。當然,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要及時調整解決,不斷結合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和新穎、實用的教學手段,努力提高課堂有效性,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珺,張亞萍,李萬敏.應用型本科汽車構造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6(40).
[2]陳玉蘭.對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運用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0(1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