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聰瓊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清遠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清遠 511500)
腹股溝疝是最常見的腹外疝,是腹腔內(nèi)臟在腹股溝通過腹壁缺損突出,突出的腫塊可逐漸增大,可下降至陰囊內(nèi)或大陰唇,影響生活和工作,治療上多采用疝修補術。手術切口感染是影響腹股溝疝預后恢復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手術切口感染則是院內(nèi)感染的常見類型,是指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的一個月內(nèi),手術切口出現(xiàn)感染[1]。如僅為皮膚淺表感染,屬于輕度感染;如對肌肉以及深部軟組織深筋膜造成影響,則屬于重度感染[2]。切口感染發(fā)生后,會導致患者的住院時間延長,住院費用增加,二次住院率以及死亡率增加,不利于醫(yī)患關系的維系[3-4]。故能夠對手術切口感染風險進行預判、評估,采取積極、正確的預防措施,是目前臨床外科術后快速康復重點研究的課題。本文以接受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的患者為例,分析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的應用能否降低其術后切口感染發(fā)生風險,為日后臨床工作提供參考,特做此研究。
選取366 例在我院接受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為臨床研究對象,入院時間為2019 年3 月至2020 年12月。366 例患者中女26 例,男340 例,≤65 歲242 例,>65歲124 例,平均年齡(54.30±19.60)歲,其中腹腔鏡手術290例,開腹手術76 例,應用補片修補術287 例。麻醉方式中全麻333 例,腰硬外麻33 例。腹股溝疝類型:腹股溝斜疝286例,腹股溝直疝80 例,其中單側疝292 例,雙側疝74 例(同時一側腹股溝斜疝一側腹股溝斜疝有12 例)。平均住院天數(shù)(5.8±2.5)天。有基礎疾病的:糖尿病14 例,高血壓50 例,惡性腫瘤14 例,免疫缺陷1 例,輕度貧血5 例,中度貧血3 例.5例消瘦,10 例肥胖。
納入標準:①術前確診腹股溝疝的成人患者;②具備正常的理解能力,能夠積極配合量表調(diào)查的完成;③單純行腹股溝疝手術者。符合上述所有選項者納入本研究。
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導致患者無法配合調(diào)查者;②日間手術、門診手術者;③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具備上述任意1 項者不納入本研究。
由接受過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相關知識專門培訓的醫(yī)護人員,在患者術前、術后進行訪視,讓患者配合完成量表相關條目的評分:術前評估病情狀態(tài)、有無基礎疾病、營養(yǎng)狀態(tài)、有無感染診斷、用藥情況、血糖值、有無貧血、術區(qū)皮膚有無破損、有無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完成一般情況、術前用藥、術前清潔、術前檢測9 個條目的評分;與麻醉護士共同完成術中環(huán)境、術中治療、術中切口9 個條目的評分;術后注意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疼痛評分、傷口滲液滲血情況、有無腹脹腹痛、切口有無脂肪液化等感染征象,及時換藥并選擇合理的敷料,完成術后切口、術后治療3 個條目的調(diào)查。根據(jù)病情、手術情況、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評分情況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并在患者出院后通過電話或微信隨訪,了解切口愈合情況,與切口感染者溝通回院復診。根據(jù)切口愈合等級評定是否有感染發(fā)生,甲級愈合為非感染者,乙級愈合和丙級愈合為感染者。本次納入研究的366 例患者中有30 例患者在術前半小時接受了抗生素用藥,有5 例患者在術中追加抗生素用藥,31 例術后使用抗生素。
對比非感染組以及感染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以及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評分情況。其中一般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有無基礎疾病、營養(yǎng)狀況。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包含術前、術中、術后管理以及患者的基本資料四個維度,共包括患者的一般情況、術前用藥、術前檢測、術前皮膚準備情況、術中環(huán)境管理、術中切口及治療、術后換藥等二十一項條目。經(jīng)SAS 軟件計算以及多名學者的共同調(diào)查研究得出,該量表的內(nèi)容效度為0.95,信度為0.91。
根據(jù)手術感染診斷標準進行感染組與非感染組的分組分析。觀察切口有無裂開、有無出現(xiàn)紅腫熱痛、局部有無波動感、有無炎性液或膿液滲出、檢驗項目的感染指標有無升高異常、有無出現(xiàn)發(fā)熱。評價標準:切口愈合評價標準包括甲級愈合,指愈合良好的切口;乙級愈合,指愈合處有炎性反應,如紅腫、硬結、血腫、積液等,但未化膿;丙級愈合,指切口化膿,需作切開引流或二次手術清創(chuàng)的切口[9]。
分析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對切口感染發(fā)生風險的預測能力,通過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曲線下面積對該量表的敏感度以及特異度進行計算,進而得出約登指數(shù)。
隨訪一個月后發(fā)現(xiàn),366 例患者中,切口甲級愈合358 例,乙級愈合5 例,丙級愈合5 例。即非感染組患者356 例,感染組患者10 例。組間一般臨床資料對比(P>0.05);組間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評分對比,為感染組評分更高(P<0.05)。見表1 表2。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評分情況(±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評分情況(±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A 健康史評分(4 個條目)B 術前準備評分(5 個條目)C 術中操作評分(9 個條目)D 術后護理治療評分(3 個條目)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總評分(分)非感染組 356 3.24±0.51 6.06±0.36 11.0±0.61 4.95±0.47 25.32±1.16感染組 10 7.4±1.5 6.8±1.17 12.8±1.78 5.30±0.78 32.3±2.61 χ2/t 值 23.329 5.765 8.451 2.274 17.889 P 值 0.000 0.000 0.000 0.024 0.000
量表的ROC 曲線下面積(0.948±0.019)[95%CI(0.908,0.995)],以34.00 分為最佳截斷值,該點的特異度以及敏感度分別為97.81%、80.98%,最大約登指數(shù)為78.69%。見圖1。
圖1 量表的ROC 曲線
在院內(nèi)感染發(fā)生率中,手術切口感染率排名第三,屬于手術治療的常見并發(fā)癥,并在外科病房中院內(nèi)感染發(fā)生率38%[5],腹股溝疝術后手術部位感染是其中的一種類型,感染將會導致疝復發(fā)。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是從術前準備、術中操作、術后護理以及患者的基本治療等四個方面共同建立的,以風險管理理論以及患者安全理論為依據(jù)[6-8]。該量表能夠通過在圍術期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預判其發(fā)生手術切口感染的幾率,進而有目標性的對切口狀況進行監(jiān)測及預防感染干預,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中。
因此,本研究選取了近年來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將該量表應用于患者的圍術期中,根據(jù)量表評定結落實果預防感染干預。選擇是否需要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隨訪一個月后發(fā)現(xiàn),366 例患者中,切口甲級愈合356 例,乙級愈合5 例,丙級愈合5 例。即非感染組患者356 例,感染組患者10 例,本研究中切口感染發(fā)生率為2.73%。組間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評分對比,為感染組評分更高(P<0.05);量表的ROC 曲線下面積(0.948±0.019)[95%CI(0.908,0.995)],以34.00 分為最佳截斷值,該點的特異度以及敏感度分別為97.81%、80.98%,最大約登指數(shù)為78.69%。這一結果與歐高文等學者[9]在《循證護理》中發(fā)表的《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的信效度檢驗》一文中相關結論的印證,證實了本研究結果的可依據(jù)性。而在ROC 下的曲線面積中,其得出的值越接近1 說明預測價值越高,在0.9 以上可以證實具有較高的準確度。這一結果提示了,本次研究所納入的量表具有較佳的敏感度以及特異度,能夠適用于手術切口感染預防中。且該量表在對患者基本信息的收錄上,以及圍術期護理操作上更符合我國實際情況,具有清晰的結構、簡潔的條目,評分界定清晰,故具有較高的易用性[10]。但由于本次研究所納入的368 例患者均為腹股溝疝患者,且患者均為成年人,其中290例為經(jīng)腹腔鏡手術創(chuàng)傷小,故該量表在外科中的整體應用價值仍需要進一步的探究分析。
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率為0.40%~4.37%。相對于傳統(tǒng)手術,機體補片異物植入增加了切口感染概率。置入體內(nèi)的補片,是感染的易患因素。本研究應用補片修補術287 例,感染組的8 例患者均有補片固定,其中一例取出補片、清創(chuàng)換藥。該量表中條目未提及置入體內(nèi)的異物是否為易感因素。
綜上所述,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在腹股溝疝圍術期中應用,能及時預測術后切口感染風險,尤其基礎疾病多、高齡、消瘦、肥胖、放化療后、免疫功能低下等腹股溝疝手術患者,指導醫(yī)護人員采取針對性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如嚴格手術指征及掌握手術技巧、術前改善營養(yǎng)、貧血、高血糖、肥胖等狀態(tài)、避免術區(qū)皮膚感染或皮損、嚴格無菌操作及洗手制度、合理科學最大程度減少使用抗生素,有效減少切口感染的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