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芬
【摘要】如今,家校共育已被作為學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強調落實素質教育中的具體要求,并從學校、家庭多方面強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高年級小學生正逢學習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以家校共育視角開展德育,對其未來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本文以小學高年級群體為研究對象,針對家校有效德育措施展開具體論述。
【關鍵詞】家校共育;高年級小學生;德育
在社會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教育也隨之得以持續(xù)地改進,越來越多的人逐步認識到學生教育不能僅是依靠學校單方面的力量,還應積極加強同社會各方面的協(xié)同合作,做到教育的多方面滲透,才能真正讓教育的初衷——培養(yǎng)有用的人,得以實現(xiàn)。如此,家校共育理念應運而生,指出要聯(lián)合學校與家庭的力量來構建良好的教育機制,確保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向性與針對性。以家校共育理念指導小學高年級的德育工作,要求每一個教師在深入探尋教育目標、準確理解教育內涵與全面把控德育工作教學方向的基礎上,設計出符合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道德教育與教學策略,有效提高德育的成效,并培養(yǎng)學生的大情懷、大德、大愛,全面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發(fā)揮教育合力作用,強化同伴教育
對高年級小學生開展同伴教育,不僅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與交往能力,還能讓其學會在交往中實現(xiàn)交流與行動相協(xié)調與統(tǒng)一,掌握更多的社交知識與技能,這是德育的重要內容。在學校教育中,教師除了需要注重課堂理論知識的講解外,還應積極組織一些實踐活動,包括外出集體游玩、校內外競賽、課堂小游戲等,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與其他同學合作,形成團結協(xié)作的意識,也從中感知團結合作的力量。與此同時,同伴教育還需建立家校聯(lián)合機制,結合學校與家庭的力量來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對于高年級小學生而言,他們每天除了大量的時間在學校學習外,其余時間幾乎都在家庭中度過,那么如何把握好這有限的居家時間來開展同伴教育工作呢?
這便需要教師加強與學生家長的及時日常溝通,做好家長方面德育的引導工作,包括指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以身作則,與他人健康交往與交流,給孩子樹立正面的交往形象;還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處,用孩子們可以接受的方式來增強與他們的交流與溝通效果;引導家長不要將自身意愿強加于孩子身上,給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發(fā)展空間等。這樣不僅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交往能力與溝通能力,還能促進家長與孩子關系的進一步親密發(fā)展;通過布置“親子作業(yè)”的形式或者通過一些綜合性實踐性活動,讓孩子與家長共同達成一個目的、完成一件事,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家長與孩子雙方的溝通與合作,強化二者之間的同伴關系,讓家長從監(jiān)督者的高位轉向孩子的陪伴者的角色發(fā)展,從而扭轉絕大多數(shù)孩子與父母之間不對等的關系模式。
二、共同探討教育教學方法,關注學生心理
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不僅僅體現(xiàn)在身體方面,還有心理方面,由心理反映到思想上、行為上,只有兩者均向良性發(fā)展,才能讓學生成長為新時代的合格人才。而德育剛好可幫助學生進行心理上的調整,培養(yǎng)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高年級小學生德育工作必須在家長的配合下開展,需要教師在日常中注重同家長的良好溝通,積極探討一些適合此年齡段學生的德育方式方法,避免強制性的道德知識灌輸,強制性的糾正錯誤行為的做法,一定要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前提下進行道德教育,以免學生產生厭煩、叛逆等心理,由此推動德育工作的穩(wěn)步與有效開展。
如,一些教師經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部分學生在家中與學校完全“判若兩人”,在家中是完全地放飛自我,對于父母的勸說充耳不聞,喜歡什么事都按自己的想法來,而到了學校便成了規(guī)規(guī)矩矩、與人和善、聽教師話的“好”學生。這就會導致家長產生錯誤認知,覺得教師并沒有盡心盡力地培養(yǎng)、關心孩子,從而失去了對教師的信任。其實,這對于教師而言也是十分無奈的,因為他們并不知學生在家與在學校的狀態(tài)不同,若是不進行溝通,可能會導致這個問題一直存在,也就讓德育陷入了僵局。如此,教師與家長便可采用迂回的策略,就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進行反思。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同時尊重家長、結合家長意見共同制訂解決方案,而家長則要反思自己平時在家是否太過溺愛或是疏于管教孩子,并汲取教師的建議或意見做到針對性改正,促使學生形成健康心理,同時確保德育的有效性。
三、積極推進家訪活動,建立家訪檔案
雖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教師與家長傳遞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但家訪活動所帶來的效應仍是其它方式所不能比擬的,包括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家長文化水平等,這些一般是無法通過虛擬世界而進行全面的信息傳遞的。對此,筆者積極倡導我校教師要定期開展家訪活動。一方面通過雙方的溝通交流讓家長知曉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及表現(xiàn),另一方面則是從家長口中獲知學生在家的興趣愛好、學習情況與表現(xiàn)等。并能夠切實結合學生的生長環(huán)境,發(fā)現(xiàn)學生性格問題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但在家訪過程當中,教師尤其要注意溝通技巧的運用,也要引導家長時刻關注孩子的動向,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要及時進行聯(lián)系與溝通,與學生家長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
完成家訪活動后,教師也要制作對應的家訪檔案,記錄家訪當中發(fā)現(xiàn)的學生德育問題,并就與家長共同商討的問題解決策略進行分析研究,以保證解決策略的科學性與實用性,最終完成檔案的填寫。隨著家訪活動的持續(xù)開展,家訪檔案的內容也會不斷豐富,這十分有利于教師道德教育與教學經驗的有效總結與運用,也為教師未來的教育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為進一步了解每一個家長的不同想法,教師還可采取定期發(fā)放“意見征求表”的方式,讓家長以不署名的形式圍繞教育管理、學校教學工作以及衛(wèi)生餐飲等方面提出個人意見,而學校及教師則要在全面整理、總結、分析家長意見的基礎上,及時修正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從客觀上推動學校德育工作的進一步完善,也提高家長對學校、教師工作的滿意度??傮w來說,家訪活動的開展、家訪檔案的建立及“意見征求表”的發(fā)放,包括其它的家校溝通合作方式,其作用不僅僅是增強了家長對學校、教師的信任,更重要的是能夠促使教師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縮短了教師與學生心靈上的距離,這對德育工作的開展是十分有利的。
四、結語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德育工作并非一蹴而就,在此期間,需要學校重視融合家長的力量,要做到從整體上把控、從細節(jié)處入手,通過建立合理的雙方溝通機制,讓學生能夠與他人有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培養(yǎng)人際交往能力與表達能力,也促進心理的發(fā)展,由此反映至思想、行為上,發(fā)揮德育的現(xiàn)實作用。另外,學校與家長的溝通也不能僅是通過線上形式來進行,還要深入到學生的家中,讓教師與家長展開面對面的、近距離的、心貼心的全面交流,共同制訂德育策略,加強家長對學校、教師的信任,在家庭中也要有意識地將德育滲透到學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此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戰(zhàn)媛.公眾號中的德育天地——探索新媒體環(huán)境下家校共育新策略[J].中小學班主任,2021(19):42-43.
[2]廖素健.巧用聯(lián)系手冊 促進協(xié)同育人——“日進日新,成長100分”家校共育實踐[J].中小學德育,2021(9):67-69.
[3]牛利平,劉蓮娣.構建家校共同體 提升德育實效性——構建初中家校教育共同體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2021(33):14.
[4]劉海勤,張鵬.“普愛”立人:基于學生品格提升的家校共育路徑新探索[J].小學教學研究,2021(12):23-25.
[5]徐英.農村小學高年級家校聯(lián)合教育的重要性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8(16):26.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