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敏,宋麗莎,楊鳳嬌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 產科,湖北 武漢,430030)
母乳富含多種營養(yǎng)成分和免疫因子,通過母乳喂養(yǎng)可促進早產兒生長和發(fā)育,增強其身體抵抗力,進而提高其存活率[1]。但是由于大多數(shù)早產兒出生后即轉入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NICU)接受治療,導致母嬰分離,致使早產兒母親因擔憂其生命健康而產生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2]。加之產婦在分娩后早期階段的乳汁分泌量不足,導致母乳喂養(yǎng)率下降,從而不利于早產兒的生長和發(fā)育。乳房穴位按摩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護理技術,在產婦分娩后給予其乳房穴位按摩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乳房脹痛,使泌乳時間提前,并促進乳汁分泌[3]?;诖?,本研究探討乳房穴位按摩結合心理疏導對早產產婦乳汁分泌量和哺乳質量的干預效果。
本研究經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選取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產科分娩的150例早產產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 年齡20~36歲;② 孕周≥28且≤37周;③ 單胎;④ 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 伴有嚴重妊娠期并發(fā)癥,如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盤或感染等;② 合并肝或腎功能衰竭;③ 伴有先天性乳腺發(fā)育不良或乳頭凹陷;④ 重度貧血或營養(yǎng)不良。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75)和觀察組(n=75)。兩組間一般資料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 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常規(guī)護理 對照組早產產婦接受常規(guī)護理,護理持續(xù)至產婦出院。① 產房護理:早產產婦分娩后母嬰同室,其盡早接觸新生兒。由助產護理人員用手托住新生兒,使其與母親接觸,并持續(xù)吮吸母乳30 min。② 產后宣教:責任護士告知產婦正確的喂養(yǎng)方式,指導產婦母乳喂養(yǎng),鼓勵其適量進食并堅持夜間母乳喂養(yǎng)。通過播放母乳喂養(yǎng)視頻、發(fā)放喂養(yǎng)手冊或示范母乳喂養(yǎng)方法等鼓勵產婦盡量開展母乳喂養(yǎng),提高母乳喂養(yǎng)率。護士用溫熱毛巾濕敷產婦乳房,促進其乳房血液循環(huán),增加乳汁分泌量。③ 飲食指導:護理人員指導產婦多食用雞肉、魚肉、瘦肉和牛奶等促進乳汁分泌的食物。早產產婦飲食多樣化,多吃新鮮的瓜果和蔬菜,合理攝入所需的脂肪。
1.2.2 乳房穴位按摩結合心理疏導 觀察組早產產婦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接受乳房穴位按摩和心理疏導?;A護理持續(xù)至產婦出院,乳房穴位按摩和心理疏導為期5 d,具體內容如下。
1.2.2.1 成立乳房穴位按摩和心理疏導小組 小組成員均接受乳房穴位按摩和心理疏導的系統(tǒng)培訓,邀請中醫(yī)科醫(yī)師指導其辨認乳房按摩穴位,同時學習國內外產婦產后心理疏導的經驗。小組成員定期參加考核,待完全掌握護理操作方法后方可上崗。
1.2.2.2 乳房穴位按摩
(1)按揉穴位:產后6 h,護士開始按摩產婦乳房,每天3次,間隔8 h,每次30 min,兩側乳房交替按摩。每次按摩前先用溫毛巾熱敷產婦乳房 15 min,操作護士確保手掌溫暖,減少對乳房的刺激。取乳根、膻中、合谷和少澤幾個穴位,采取捏、掐、推、拿和按的方式刺激每個穴位1 min。此外,從背部膈俞、脾俞、胃俞和腎俞自上而下直推胸骨,以及分推膻中至乳頭10次。
(2)推揉乳房:兩側乳房采用同樣的方法,每個動作重復15次。① 乳腺按摩:護士一手托住產婦的乳房下側,用另一手的手掌根部順著乳管方向由乳根至乳頭按摩。② 乳暈按壓:拇指上下方向按壓乳暈;③ 乳頭牽拉,兩拇指平行放在乳頭兩側,向外側橫向和上下縱向拉伸乳頭。
1.2.2.3 心理疏導 在產婦入院后,護理人員詳細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了解其焦慮和恐懼的具體原因,并針對原因答疑解惑,穩(wěn)定產婦的心理狀態(tài)。分娩前,向產婦詳細講解分娩各產程的特點,增加產婦對分娩過程的了解,減少其對分娩和早產的恐懼。在整個分娩過程中,注重保護產婦隱私,密切監(jiān)測產婦和新生兒的生命體征。分娩后,針對負面情緒較為嚴重的早產產婦,根據(jù)其對不同心理疏導方式的接受情況,靈活選取音樂療法、認知療法和芳香療法等心理疏導方式。并加強與產婦家屬的溝通交流,營造病房溫馨氣氛,充分給予產婦安全感。
① 分別于干預前和干預后1個月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4]和焦慮自評表(SAS)[5]評估產婦的心理狀態(tài)。EPDS包含10項內容,每項采用4級評分(0~3分),得分范圍為0~30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嚴重。SAS包含20項內容,采用4級評分(1~4分),總分為0~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嚴重。② 比較兩組的泌乳始動時間,即從產婦分娩結束后開始計時到產婦初次分泌乳汁的時間。③ 于產后6 h內開始擠奶,至少每天擠奶5次,采用量杯測量產婦在產后1 d、3 d和7 d的乳汁分泌量。④ 于產后30 d統(tǒng)計全母乳喂養(yǎng)的產婦構成比,乳汁量可滿足嬰兒需要為全母乳喂養(yǎng)。⑤ 統(tǒng)計兩組產婦產后1個月乳房脹痛、乳腺炎和產后抑郁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干預前,兩組間EPDS和SAS評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后,兩組的 EPDS 和SAS評分均較同組干預前顯著降低(P值均<0.05),且觀察組的上述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值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EPDS和SA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泌乳始動時間、乳汁分泌量和全母乳喂養(yǎng)率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的泌乳始動時間顯著早于對照組(P<0.05),在產后1 d、3 d和7 d的乳汁分泌量均顯著多于同期對照組(P值均<0.05),見表3。觀察組在產后30 d的全母乳喂養(yǎng)率為92.00%(69/75),高于對照組的80.00%(60/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產后泌乳始動時間和乳汁分泌量比較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9.3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1.33%(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嬰兒期是早產兒生長的關鍵時期,其對早產兒的健康和發(fā)育有著重要影響。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食物,對優(yōu)化早產兒生長發(fā)育和保護其免受感染具有重要作用[6]。此外,充足的母乳喂養(yǎng)不僅可緩解早產產婦的焦慮和抑郁情緒,還可降低乳腺炎或產后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7]。早產兒因各器官發(fā)育不成熟,吸吮和吞咽等反射不健全,致使產婦乳房所獲得的刺激較少,從而導致早產產婦泌乳始動時間延遲和乳汁分泌量不足。有研究[8]表明,中醫(yī)手法按摩能促進足月產婦乳汁分泌,改善其乳房脹痛,并減少產后并發(fā)癥。因此,針對早產產婦采取高效的催乳干預,能顯著提高母乳喂養(yǎng)成功率,改善產婦生活質量。
乳房穴位按摩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起到疏通乳腺管的作用,加之按摩時給予心理疏導,并積極與產婦溝通交流,可緩解其負性情緒,提高其產后生活質量[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的EPDS和SAS評分均顯著低于同組干預前(P值均<0.05),且觀察組的上述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值均<0.05)。這提示通過對乳房穴位按摩,能夠有效緩解產婦乳房脹痛,促進乳汁分泌,同時結合心理疏導可改善產婦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與郭曉[10]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該護理干預針對早產產婦的心理疏導,在入院時即開始介入,給予產婦充分的心理支持,顯著改善了其分娩后的抑郁和焦慮情緒。此外,通過乳房穴位按摩,疏通乳腺管,促進乳汁分泌,提升了產婦母乳喂養(yǎng)的信心,進一步穩(wěn)定了其心理狀態(tài)。
乳房穴位按摩結合心理疏導可改善乳房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促使泌乳始動時間提前,泌乳量增加,進而提升母乳喂養(yǎng)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泌乳始動時間顯著早于對照組(P<0.05),在產后1 d、3 d和7 d的乳汁分泌量均顯著多于對照組(P值均<0.05),在產后30 d的全母乳喂養(yǎng)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乳房穴位按摩聯(lián)合心理疏導可促進產婦乳汁分泌,提高產后哺乳質量,與余詠宜等[11]的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其原因,乳房穴位按摩是一種幫助產婦疏通乳絡的無創(chuàng)性護理技術,本研究選取的穴位以經絡學說為指導,通過對乳根、膻中、合谷和少澤幾個穴位進行按摩,可發(fā)揮通經活絡、疏肝理氣和活血化瘀等目的。采用捏、掐、推和揉手法按摩穴位,還可疏通經脈、益氣養(yǎng)血,達到催乳作用。乳房穴位按摩結合心理疏導能發(fā)揮協(xié)同效應,干預效果顯著,既能消除產婦的緊張心理,又能促進其乳汁分泌,從而使泌乳時間提前、泌乳量增加,以及提升母乳喂養(yǎng)率。本研究通過乳房穴位按摩結合心理疏導,對相關穴位進行按摩和疏通,可改善產婦乳房的血氣運行,同時能夠刺激乳腺深部的神經,增加乳汁分泌量,減少乳腺炎和乳房脹痛等的發(fā)生[12]。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分娩后1個月,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9.3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1.33%(P<0.05)。這表明乳房穴位按摩聯(lián)合心理疏導可顯著降低早產產婦分娩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乳房穴位按摩結合心理疏導可有效改善早產產婦的乳汁分泌量和哺乳質量,穩(wěn)定其產后心理狀態(tài),降低分娩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