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玉
(昭通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云南 昭通 657000)
直腸癌原發(fā)于直腸黏膜上皮。以男性為好發(fā)群體,早期無癥狀,隨著腫瘤生長,患者會出現(xiàn)糞便異常、排便不暢等,但患者重視度不夠,導致多數(shù)患者發(fā)現(xiàn)后已經(jīng)處于中晚期,容易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1]。目前,直腸癌的病因尚未明確,該疾病的發(fā)生可能與飲食、年齡、消化道疾病等多因素存在密切關系。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直腸癌發(fā)生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安全。手術治療是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對患者術前進行分期類型直接影響患者手術方案的選擇[2]。因此,準確對直腸癌分期極為關鍵。CT、MRI是臨床常用的診斷方法,為探究MRI診斷直腸癌術前診斷及分期的價值,本次研究以47例直腸癌患者為例,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47例直腸癌患者,納入標準:①經(jīng)過病理檢查確診為直腸癌,根據(jù)ASA(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分級為Ⅰ~Ⅱ級;②年齡≥26歲;③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癥狀;④臨床資料完整;⑤符合直腸癌根治術指征。排除標準:①溝通或意識障礙患者;②嚴重臟器(心、肝、腎等)功能障礙患者;③對CT、MRI檢查不耐受患者[3]。47例直腸癌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74歲,年齡(47.26±5.17)歲,體重45~72 kg,平均體重(62.37±4.18)kg。直腸癌分期包括T分期(原發(fā)腫瘤的浸潤深度),即T1(侵及黏膜及黏膜下層)、T2(侵及肌層,腸壁局限性增厚,<5 mm)、T3(侵及漿膜下層,腸壁局限性增厚,>5 mm)、T4(侵及漿膜層或其他器官組織。增強掃描邊界不清楚);N分期(淋巴結轉移),即N0(腫瘤局限于腸壁內,淋巴結無轉移)、N1(淋巴結轉移:1~3個)、N2(淋巴結轉移≥4個);M分期(遠處轉移),即M0(無遠處轉移)、M1(有遠處轉移)。經(jīng)過病理診斷,T1、T2、T3、T4例數(shù)分別為15例、12例、10例、10例;N0、N1、N2例數(shù)分別為;24例、12例、11例,M0、M1例數(shù)分別為36、11例。
所有患者入院后做好腸道清潔,檢查前3d,叮囑患者以流質食物為主,檢查當日進行腸道清潔,防止腸腔內水分殘留,對檢查結果造成影響,分別開展CT、MRI掃描,具體方法如下:①CT掃描:應用CT掃描儀(廠家:東芝)對患者進行掃描,參數(shù)設置如下:層厚及層距均為5 mm,患者取平臥位,平掃患者腹部、盆腔,平掃結束后,靜脈對患者滴注100 mL非離子造影劑,3 mL/s,實施增強掃描,動脈掃描延遲:35 s,靜脈掃描延遲:70 s。②MRI掃描:應用MRI掃描儀(廠家:GE公司生產)掃描,參數(shù)設置如下:層厚7 mm,層距3 mm。以患者病變部位為中心,進行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掃描。
所有檢查圖像均由2名經(jīng)驗豐富的影像學醫(yī)師進行審閱,兩名醫(yī)師先獨立對影像學圖片檢查判斷,若兩名醫(yī)師存在不同意見,將其最終商量后的結果作為最終診斷結果。
以CT檢查、MRI檢查直腸癌T分期、N分期、M分期診斷的準確率為觀察指標,探究MRI診斷直腸癌術前診斷及分期的臨床應用價值。MRI診斷標準:結節(jié)狀異常信號,邊緣不規(guī)則、信號不均勻,DWI(磁共振加權成像)為高信號[4]。CT診斷標準:腸壁局限性增厚,腸腔變形,鄰近組織受侵,且邊界模糊不清[5]。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MRI診斷直腸癌T分期診斷準確率高于CT,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直腸癌T分期診斷結果比較[n(%)]
MRI診斷直腸癌N分期準確率高于CT診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直腸癌N分期診斷結果比較[n(%)]
CT檢查、MRI檢查于直腸癌M分期診斷中,兩者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直腸癌M分期不同檢查方法診斷結果比較[n(%)]
直腸癌主要發(fā)生于齒狀線、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為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近幾年直腸癌發(fā)生率呈現(xiàn)明顯升高趨勢,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早期診斷、積極治療,對控制疾病進展、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具有重要的價值[6]?;颊咝g前分期直接影響手術方案的選擇,因此,在對患者開展手術治療前,先對疾病的分期予以確定極為關鍵?;诖?,選擇科學、高效的影像學檢查方式成為現(xiàn)階段研究的焦點問題。
以往臨床多采取腸鏡、直腸鏡等進行檢查,雖然具有重復性特點,但很難對癌細胞浸潤、轉移情況予以準確判斷,存在一定局限性。隨著影像學發(fā)展,CT檢查、MRI檢查逐漸用于臨床診斷。CT診斷主要是借助X線將光學信號轉變?yōu)殡娦盘枺瑢θ梭w進行掃描,該檢查方法可對直腸病變范圍、形態(tài)、大小等予以清晰的反映,增強掃描可準備對病變部位予以判斷,但其不足在于CT檢查多根據(jù)軟組織密度、四周組織浸潤程度等進行評估,導致誤診率高,影響診斷效果。MRI檢查是指在磁場中根據(jù)生物體磁性核作用形成圖像的技術,借助磁共振作用,獲得人體電磁信號,從而重建人體信息。MRI檢查通過平掃,可以將病變腸壁外緣清晰顯示,對淋巴結轉移、腫瘤鄰近組織變化等也能予以有效反映,為后期手術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礎[7]。與CT檢查比較,應用MRI診斷,其優(yōu)勢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MRI檢查可以對直腸癌早期病變情況予以全面顯示,軟組織分辨率高;第二,MRI檢查具有延長掃描、動態(tài)增強的特點,T2WI可以對癌細胞侵犯漿膜層程度予以辨別,DWI可以對淋巴結轉移情況予以判斷[8]。對本次研究結果分析,T分期、N分期診斷,MRI診斷直腸癌準確率87.23%、95.74%明顯較CT 70.21%、82.98%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其原因分析,CT檢查雖然可以對腸壁層、臟器等予以檢查,但因直腸壁密度、軟組織密度之間差異小,導致其判斷準確率低,影響診斷準確性,MRI診斷,可以對直腸壁的細微結構進行判斷,軟組織分辨率高,進而提高了T分期、N分期診斷準確率;M分期診斷,CT、MRI分別為91.49%、93.62%,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由此可見,對于直腸癌轉移情況,CT、MRI檢查均可有效診斷。
綜上所述,MRI診斷直腸癌術前診斷及分期,T分期、N分期效果更理想,可以對病灶情況予以明確的診斷,建議廣泛用于臨床診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