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芳,陸煜杰,高雨婷
(太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影像中心 江蘇 太倉 215400)
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是常見的婦科腫瘤之一,近年來,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逐漸上升,多發(fā)生于圍絕經期及絕經后的中老年婦女,傳統(tǒng)的確診方法為刮宮。核磁共振成像的軟組織分辨率好,無創(chuàng)傷性,可以多方位成像[1],通過注射造影劑進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可將子宮內膜癌的病灶位置清晰的顯現出來,對于手術前的分級分期診斷價值顯著?;诖?,本文對35例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前MRI檢查影像資料,以及術前陰道超聲影像資料,與術后病理結果進行對比研究,探討多模態(tài)MRI在EC外科治療前分級分期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選取我院2016年9月—2020年10月收治的35例子宮內膜癌患者進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經手術后病理或組織活檢確診為子宮內膜癌,其中1例為Ⅳ期,已發(fā)生遠處轉移,失去手術機會,但經活檢病理證實,納入研究樣本。35例全部為女性,最大年齡74歲,最小年齡28歲,平均(58.36±2.13)歲,臨床癥狀表現為絕經后陰道流血、月經淋漓不盡、白帶異常、下腹墜痛等等,平均病程為(8.61±1.21)個月。
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器對患者檢查,型號為APlio800(佳能),陰超探頭11C3,待患者排尿后,取膀胱截石位經陰道探頭插入至穹窿后,對子宮進行掃查,按照縱向和橫向的方式,觀察內膜厚度,觀察低回聲暈下的完整性,應用彩色普勒能量圖評價內膜情況[2]。
應用核磁共振成像儀,儀器型號為GE Discovery 3.0T,對患者進行掃描,若患者帶有節(jié)育用品,則需要將其取出,并食用半流質食品,提前服用緩泄藥物清理患者腸胃,掃描前6 h禁食,減少胃腸蠕動,以免在檢查過程中出現偽影?;颊咴谟蒙睇}水灌腸時,要注意腸道的清潔,掃描時按照頭先進的仰臥位,掃描的參數控制在T2WI,TR:7 429 ms,TE:62 ms,層厚5 mm,層間距2 mm,掃描時間為4min。DWI掃描:TR控制在5 000 ms,TE控制在60 ms,層厚6 mm,層間距2 mm,FOV設置為380×302 mm,b值=800 s/mm2,采集時間1 min 29 s。DCE-MRI:應用dyn-STRIVE對T1WI進行掃描,將掃描參數TR:4.5 ms,TE:2.2 ms,層厚:3.0 mm,層間距:2 mm,矩陣256×256,FOV設置為375×295 mm,激勵次數為1次,每個時相20 s,共7個時相。一個相時結束后,應用高壓注射器沿肘靜脈注入順磁性對比劑Gd-DTPA,對比劑用量為0.2 mL/kg,速率2.5 mL/s,注射15 mL左右對比劑后再按照2.5 mL/s的速率注入15 mL生理鹽水,連續(xù)完成6期動態(tài)增強圖像。
將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分析超聲和多模態(tài)磁共振的診斷準確性。由2名經驗豐富的醫(yī)師共同閱片,觀察子宮內膜厚度、腫瘤大小、肌層浸潤深度、盆腔淋巴結轉移等,對患者進行手術前分期診斷。并在DWI中b值=800s/mm2測算腫瘤表觀擴散系數(ADC值),對腫瘤進行術前分級判斷。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5例患者中,病理類型:內膜樣腺癌34例(97.14%),腺鱗癌1例(2.86%)。術后及活檢病理分期:Ⅰa期27例(77.14%),Ⅰb期5例(14.29%),Ⅲc期2例(5.71%),Ⅳ期1例(2.86%)。其中子宮內膜樣腺癌高分化(G1)11例(31.42%),中分化(G2) 18例(51.43%),低分化(G3)5例(14.29%);腺鱗癌高分化(G1)1例(2.86%)。
病理檢查結果顯示,35例患者手術證實為子宮內膜癌,多模態(tài)MRI診斷準確性94.28%,超聲診斷準確性14.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超聲與多模態(tài)磁共振檢查準確率比較
T1WI+T2WI 準確診斷21例(60.00%),高估11例,低估3例,T1WI+T2WI+DWI 準確診斷24例(68.57%),高估9例,低估2例,T1WI+T2WI+DWI+DCE-MRI,準確診斷32例(91.43%),高估2例,低估1例,經比較,T1WI+T2WI+DWI+DCE-MRI診斷率高于T1WI+T2WI或T1WI+T2WI+DWI診斷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模態(tài)MRI對EC手術前分期情況與手術后病理分析比較
G1 12例(34.28%),G2 18例(51.43%),G3 5例(14.29%);腫瘤的分級(G1,G2,G3)與其 ADC 值呈負相關關系,即分級越高(G3),分化程度越低,惡性程度越高,ADC值越低,在G1、G2、G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子宮內膜癌的ADC值統(tǒng)計結果(±s,×10-3mm2/s)
表3 子宮內膜癌的ADC值統(tǒng)計結果(±s,×10-3mm2/s)
?
子宮內膜癌屬于子宮內膜上皮性惡性腫瘤,是女性生殖道常見的腫瘤之一,多發(fā)生于圍絕經期及絕經后的中老年女性,早期診斷通常利用診刮,但刮宮具有創(chuàng)傷性且易漏診,因此分析研究子宮內膜癌MRI分級分期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當患者被確診為子宮內膜癌后,治療方案如何選擇與肌層的浸潤深度密切相關。本文研究應用的多模態(tài)磁共振診斷方法,可以根據病灶的信號特征和強化程度評估肌層浸潤的深度。常規(guī)MRI平掃T1WI顯示EC病灶呈等信號,難以鑒別,而T2WI可清晰顯示子宮解剖結構,通過結合帶的連續(xù)性能直觀地判斷肌層浸潤情況。DWI作為一種水分子擴散功能成像技術[3],有效彌補了常規(guī)MRI平掃僅從形態(tài)學進行EC分期的不足,可定量測定腫瘤組織的微觀結構,惡性程度越高,腫瘤細胞排列越緊密,細胞外間隙越小,核漿比值越高[4],ADC值越低。DCE—MRI根據子宮不同結構間強化差異來判斷EC病灶浸潤肌層情況[5]。多模態(tài)磁共振的診斷準確性明顯高于常規(guī)MRI檢查,其能彌補絕經期女性T2WI結合帶顯示不清的不足,減少誤診率。
上述研究表明,病理證實的35例子宮內膜癌患者,多模態(tài)磁共振的診斷準確性94.28%,高于超聲(14.29%)。多模態(tài)MRI(T1WI+T2WI+DWI+DCE-MRI)對EC術前分期準確性高達91.43%。本次研究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4]的研究結果相似。并通過測算腫瘤的ADC值,分析其與腫瘤分級、分化程度的關系,得知腫瘤的分級(G1,G2,G3)與其ADC值呈負相關關系。
綜上所述,多模態(tài)磁共振對子宮內膜癌患者外科治療前診斷效果顯著優(yōu)于超聲,能全方位掃描,可直觀地了解EC病灶的大小、形態(tài)、信號特點等情況,還能夠對EC進行術前影像學分級分期,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