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曾經有人用“低人權優(yōu)勢”的概念來對比中國和西方的勞動力狀況,認為這是中國經濟競爭力的一個很重要來源。當然,更多人把這個概念引申到廣闊的社會領域中。一些人說中國童視集體主義,就是一種“低人權優(yōu)勢”,換言之,就是對個體生命的不重視。而西方,特別是美國,更重視個人權利,更關注個體生命,因此他們在人權方面的成本高,和中國競爭會受到限制等等。這些說法在西方成為攻擊中國的一種常規(guī)套路。在大眾文化領域中,更有一些人用諸如《拯救大兵瑞恩》等電影來襄調西方對于個體生命的珍視,極力渲染美西方社會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高揚,認為個體生命在西方是高于一切的、是神圣的,并由此試圖用所謂“低人權優(yōu)勢”來對中國進行否定。這些說法極為簡單和粗陋,卻已經成為一種思維定式,影響了不少人的觀念。
隨著新冠疫情在西方的大范圍傳播,持續(xù)對于個體生命構成嚴重威脅,不僅大量人口染疫,也有大量人因為新冠病毒死亡。在美國,因新冠病毒死亡的人數(shù)超過80萬人。而中國的“動態(tài)清零”政策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全力防控,雖然經過一些考驗,但有效遏制了疫情的傳播。中國的新冠治療等都是免費的,顯然是將對個體生命的關懷視為最重要的價值。這與美西方的抗疫狀況形成鮮明對照。
一些西方媒體這時顯示出讓人吃驚的一面。它們在分析中國抗疫狀況旺,竭力宣稱中國保障多數(shù)人生命安全的清零政策經濟代價巨大,是不可持續(xù)的;而西方大量人口染疫并死亡,反而被認為是一種保持經濟發(fā)展的重要舉措。它們肯定西方“與病毒共存”策略具有“韌性”,人員的染病或死亡被視為是不可避免的;反而將中國重視和關注個體生命、用清零方式保護更多個體健康,視為是中國可能在和西方競爭中落于下風或即將失敗的征兆;認為西方的抗疫舉措是一種具有競爭優(yōu)勢的行為。
清零對于個體健康的關懷,被這些西方媒體認為是經濟上不劃算的,因此它們勸告中國放棄清零政策。如去年10月發(fā)表的一篇分析就有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論述:“短期來看,隨著歐美持續(xù)放開并適應與病毒相處,經濟需求將被釋放;與此同時,實施零容忍政策的亞洲經濟體將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即如果不放寬限制,經濟地位可能會受到實質性損傷?!弊罱鼛讉€月以來,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中隨處可見這樣的論述,關于奧密克戎沖擊苔報道中,這樣的說法更是普遍。似乎美國聲現(xiàn)80多萬的死亡,反而是沒有亍拖累,在和中國的競爭中更具優(yōu)勢。同時,西方的媒體報道對由于染痘出現(xiàn)的死亡表現(xiàn)出一種聽天由命,甚至是冷漠、淡然的態(tài)度。
這才是真正的“低人權優(yōu)勢”。美西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無視個體生命的死亡和生命健康受到嚴重沖擊,反而用淡漠和無視來獲得一種對于中國關懷個體生命的“優(yōu)勢”。這顯示出西方社會在這方面非常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大量人口的病痛和死亡,同取得經濟與競爭優(yōu)勢相比,似乎是更不重要的。這種價值觀在牝國當然是難以被接受的。而這種說法在西方的流行,正好說明了之前對于中國指責的虛妄和片面。
現(xiàn)在看來,一些西方政府的抗疫舉措,正是一種利用“低人權優(yōu)勢”來獲得經濟和全球競爭好處的策略。這種策略的實際效果,不可避免地受到廣泛質疑:大量人口染疫,社會必然、會付出巨大代價,由此想在經濟和全球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是沒有根據的。這也說明,西方一旦遇到真實的挑戰(zhàn)和嚴峻的狀況,所謂對于個體生命的關懷,就成為一種空洞的說法和沒有現(xiàn)實根據的宣傳。新冠疫情的現(xiàn)實發(fā)展,戳破了西方之箭對于中國的無端指責,反而讓西方本身用“低人權優(yōu)勢”來描述自身。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