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彬,田勇,劉德寬,楚清鋒
(1??h人民醫(yī)院,河南 ??h 456250;2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3鶴壁市人民醫(yī)院,河南 鶴壁 458030)
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Primary aldosteronism,PA)的最常見亞型為非腺瘤型PA,臨床表現為肌無力、肢端麻木、手足抽搐、心動過速、多尿,藥物為治療該病首選方式[1]。選擇硝苯地平與螺內酯治療非腺瘤型PA,可改善血壓,但因該病多伴有心功能與腎功能的損害,故治療效果不理想[2]。貝那普利為ACEI 抑制劑,可降低AngII 的活性和減少醛固酮分泌,改善心、腎功能[3]。本研究探討貝那普利聯合螺內酯治療非腺瘤型PA患者的效果及其對血壓水平、血清鉀濃度及心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5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非腺瘤型PA 患者107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3例,男35例,女18例;年齡52~64 歲,平均年齡(58.70±5.13)歲;病程3~8年,平均病程(4.36±1.25)年;心功能分級:Ⅱ級26例,Ⅲ級27例。觀察組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齡53~65歲,平均年齡(58.82±5.22)歲;病程2~8年,平均病程(4.52±1.28)年;心功能分級:Ⅱ級29例,Ⅲ級2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符合非腺瘤型PA的診斷標準[4];入組前15 d 以內未使用與本研究功效相似的藥物;無全身性感染。排除標準:原發(fā)性腎臟疾病;腎上腺皮質瘤;合并惡性腫瘤。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硝苯地平片(山西太原藥業(yè)有限公司,H14021988)與螺內酯片(杭州民生藥業(yè)有限公司,H33020070)治療,硝苯地平片起始劑量為10 mg/次,3 次/d,維持劑量為 20 mg/次,3 次/d。螺內酯為100 mg/次,3 次/d。觀察組給予貝那普利(上海新亞藥業(yè)有限公司,H20044840)與螺內酯(廠家及用法用量同對照組)治療。貝那普利10 mg/次,1次/d。兩組均接受1個月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5]:治愈:血壓恢復至正常范圍,且抽搐、低血鉀、堿中毒等臨床癥狀消失;顯效:收縮壓恢復至正常范圍,舒張壓有所下降但仍未恢復正常,上述臨床癥狀相較于治療前明顯改善;有效:收縮壓下降程度低于10 mmHg,舒張壓下降程度為10~19 mmHg,臨床癥狀相較于治療前有所改善;無效:收縮壓與舒張壓均未恢復正常范圍,且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2)血壓水平:于治療前后,使用AMP 自動血壓計測定收縮壓、舒張壓水平。(3)生化指標: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AU5800)測定血清鉀濃度、血漿肌酐濃度、坐位腎素、醛固酮水平及醛固酮腎素比值(ARR)水平。(4)心功能:于治療前后,用超聲心電圖(ECG2350)測定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記錄6 min步行距離。(5)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54例,治愈42例,顯效6例,有效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44%;對照組53例,治愈30例,顯效10例,有效5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4.91 %。兩組療效比較,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同組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比較,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組別 n 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觀察組 治療前 54 166.50±6.21 110.86±4.35治療后 54 142.68±5.09 86.37±3.16對照組 治療前 53 168.07±6.34 112.05±4.50治療后 53 148.56±5.15 92.61±4.09
2.3 兩組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 同組治療前后血清鉀、血肌酐、ARR、坐位醛固酮、坐位腎素比較,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血清鉀、血肌酐、ARR、坐位醛固酮低于對照組,坐位腎素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
組別n血清鉀(mmol/L) 血肌酐(μmol/L) 坐位腎素[ng/(mL·h)]坐位醛固酮(ng/dL)ARR觀察組 治療前 54 3.40±0.37 64.85±5.27 0.40±0.06 21.37±2.74 42.51±6.09治療后 54 3.64±0.38 67.27±5.51 1.08±0.16 16.34±2.17 18.61±2.37對照組 治療前 53 3.42±0.35 65.69±5.31 0.38±0.08 20.62±2.55 43.85±6.12治療后 53 3.79±0.33 69.80±5.46 0.95±0.12 18.25±2.10 25.67±3.40
2.4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比較 同組治療前后LVEF、LVESD、LVEDD、6 min 步行距離比較,P均<0.05;觀察組治療后的LVEF 高于對照組,LVESD、LVEDD 小于對照組,6 min 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比較()
組別 n LVEF(%) LVESD(mm) LVEDD(mm) 6min步行距離(m)觀察組 治療前 54 36.96±2.60 50.31±4.23 52.40±2.56 381.48±12.63治療后 54 47.55±3.20 40.08±3.11 43.08±2.26 460.83±17.27對照組 治療前 53 37.12±2.63 50.41±2.15 52.36±2.67 380.56±12.50治療后 53 42.58±3.16 46.38±3.29 46.68±2.34 430.68±16.55
2.5 不良反應 觀察組54 例,惡心2 例,干咳1 例,下肢紅腫1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40 %;對照組53例,惡心5例,干咳3例,下肢紅腫4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2.64%。兩組比較,P<0.05。
非腺瘤型PA患者因腎上腺皮質分泌紊亂,分泌醛固酮過多,患者有低腎素、低血鉀、高血壓等表現,可進一步損害心功能,引起心力衰竭。臨床多選擇螺內酯與硝苯地平治療非腺瘤型PA,可通過促進排尿降低水鈉潴留引起的高血壓,但仍有部分患者血壓未恢復正常,另外高血壓還會誘發(fā)氧化應激與炎癥損傷心血管組織,導致心功能降低,而螺內酯與硝苯地平對改善心功能的效果一般[6]。貝那普利為血管緊張素抑制劑,其多用于治療心力衰竭與高血壓。
本研究中,觀察組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的,說明貝那普利聯合螺內酯可提高非腺瘤型PA的治療效果,并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因螺內酯的結構與醛固酮結構相似,可競爭性抑制醛固酮,作用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阻斷Na+-K+和Na+-H+交換,促進鈉離子、氯離子和水排泄,進而降低血容量。貝那普利為ACEI抑制劑,可通過抑制AngⅡ減少醛固酮的分泌,進而增高血漿腎素活性,降低血管阻力[7]。兩種藥物聯合可有效降低血壓,改善臨床癥狀。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因貝那普利的耐受性良好,在人體無積蓄,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此研究結果與陳珊珊等[8]的研究相符。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的收縮壓與舒張壓低于對照組,血清鉀、血肌酐、ARR、坐位醛固酮低于對照組,坐位腎素及LVEF高于對照組,LVESD、LVEDD小于對照組,6 min 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說明貝那普利聯合螺內酯可降低非腺瘤型PA患者的血壓,并改善生化指標和心功能。因螺內酯與遠曲腎小管和集合管上的細胞受體結合,通過抑制醛固酮減少鈉的重吸收和鉀離子的分泌,可控制血壓和降低血清鉀,從而改善因醛固酮增多導致的水鈉潴留,并促進水鈉的排泄,進而減輕腎臟負荷。還可改善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增加內皮一氧化氮的合成,緩解因高血壓引起的氧化應激與炎癥反應導致的心肌細胞凋亡。貝那普利可抑制AngⅠ轉化為AngⅡ,減少醛固酮分泌,提高血漿腎素活性,同時抑制緩激肽的降解,進而降低血管阻力并改善腎小球的灌注,降低血壓。另外,貝那普利還可通過擴張靜脈與動脈,降低心臟后負荷與腎小球毛細血管內壓力,改善心排量,改善腎功能[9]。
綜上所述,貝那普利聯合螺內酯可通過改善非腺瘤型PA患者的血壓與生化指標,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不良反應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