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鵝出版社于2021年推出了中國古典長篇小說《西游記》的最新英譯本Monkey King: Journey to the West,該譯本由英國新生代漢學家、翻譯家藍詩玲擔綱翻譯。文章研究發(fā)現(xiàn),藍詩玲英譯《西游記》的封面、譯序、導言等副文本體現(xiàn)了五個傳播學理論,對促進譯本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也為中國文化外譯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副文本;藍詩玲;《西游記》;傳播學
《西游記》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降妖伏魔、西行取經(jīng)的故事,是中國古典神魔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達到了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巔峰。幾百年來,《西游記》的魅力經(jīng)久不衰,不斷吸引著不同文化圈層和年齡層次的讀者,在中國人心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西游記》不僅在國內(nèi)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國外也頗受歡迎,僅就英語目標語而言,上百年的《西游記》英譯史中相繼出現(xiàn)了李提摩太、亞瑟·韋利等譯者的節(jié)譯本和詹納爾、余國藩等譯者的全譯本。2021年,企鵝出版社隆重推出了《西游記》的最新英譯本Monkey King:Journey to the West。
副文本(Paratext)這一概念最早由法國敘事學家、文學理論家杰拉德·熱奈特提出,其將副文本定義為“用于描述圍繞正文本、協(xié)調(diào)正文本與讀者關系的文本材料”[1]。根據(jù)與正文本的位置關系,副文本有內(nèi)副文本和外副文本之分:內(nèi)副文本包括標題、封面、出版信息、前言、后記、序跋、導讀、注釋、附錄等;外副文本包括書評、作者日記,以及有關論著、文章、采訪等。副文本是譯本不可或缺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無論譯本以何種媒介呈現(xiàn),副文本都伴隨其左右。副文本可以幫助譯本傳達正文所必須的,而又不便在譯本中表述的諸多信息,比如原著背景、翻譯動機、翻譯策略等。這些信息不僅為我們揭示翻譯現(xiàn)象提供了第一手線索,而且為目標語讀者理解作品提供了重要指引。
一、文獻綜述
近年來,翻譯界許多學者對副文本產(chǎn)生興趣并進行研究。相關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理論探索,如肖麗和耿強先后撰文研究了副文本對翻譯研究的意義[2-3];另一類是案例分析,如殷燕通過副文本分析與譯文分析相互印證的方法,考察了哲學家馮友蘭英譯《莊子》的歷史語境、翻譯目的和翻譯方法[4]。
目前,國內(nèi)將傳播學和副文本相結合的研究較為鮮見,部分相關的研究如魏良帥從傳播學視角對李正栓教授《毛澤東詩詞精選精譯》的序言、題解、注釋、書法和附錄等副文本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譯本中的副文本對傳播主體、傳播內(nèi)容、傳播媒介等進行了闡釋說明,促進了譯本的傳播[5];聶玉景則聚焦于Irean Dea Collier的《中國神話》副文本的傳播學價值,發(fā)現(xiàn)《中國神話》的十多個副文本不僅自成體系,而且與正文本形成了互文敘事,增強了中國神話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接受度[6]。可見,傳播學與副文本相結合的研究不僅數(shù)量有限,而且研究視角多局限于傳播學中哈羅德·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和傳播七要素等宏觀方面,未涉及具體的傳播學理論。因此,這些研究對實踐能夠起到的指導作用比較有限。藍詩玲英譯本《西游記》(以下簡稱“藍譯本”)剛剛問世,對其相關的研究則更少,故本文將從傳播學的視角研究藍譯本的內(nèi)外副文本,并探究企鵝出版社的傳播策略,以期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鑒。
二、傳播學視閾下的副文本研究
(一)意見領袖理論:放大名人效應,激發(fā)讀者購買欲望
意見領袖的概念最早由傳播學學者拉扎斯菲爾德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意見領袖的言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特定群體中成員的態(tài)度和行為。文學領域的意見領袖需要兼具專業(yè)權威和良好信譽,其并不局限于個人,還可以是出版發(fā)行單位。因此,“那些將當代小說翻譯成外文的漢學家、海外當代小說研究者(包括華裔學者和西方本土學者)、出版當代小說的海外重量級出版社等”[7]都可以承擔起意見領袖的職能。
藍詩玲是英國著名的新生代漢學家和翻譯家,畢業(yè)于劍橋大學中文系,獲現(xiàn)當代中國文學博士學位,任教于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長期為《衛(wèi)報》《金融時報》《紐約時報》等知名媒體供稿,一直投身于中國文化的研究,相關著作有《鴉片戰(zhàn)爭》等,譯作有《魯迅小說全集》等,她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翻譯經(jīng)驗讓讀者對其譯作十分信賴。
藍譯本由美籍華人作家楊謹倫作序。楊謹倫的作品在海外不僅銷量驚人,而且斬獲了諸多獎項。他以美籍華人和暢銷書作家的雙重身份為藍譯本作序,不僅肯定了原著的文學價值,而且保證了譯本的質量。此外,藍譯本的封底還有一些名人的書評,一則來自美籍華裔作家哈金,他表示《西游記》是他最喜愛的中國古典小說;另一則來自美籍作家朱諾特·迪亞茲,他不僅是榮獲普利策獎的暢銷書作家,而且是麻省理工學院創(chuàng)意寫作方向的教授,他稱贊《西游記》原著是一部趣味十足、極具顛覆性的文學作品,從學術角度肯定了原著的文學價值和藍譯本的質量??梢?,企鵝出版社對封底推薦人的選擇絕非隨意,前者的源語讀者身份和后者的目標語讀者身份可以進一步提升讀者眼中藍譯本的文學和文化價值。
出版機構是聯(lián)結譯者與讀者的重要一環(huán),對作品的傳播與接受有著巨大的影響。企鵝出版社是國際著名的英文圖書出版商,市場基礎堅實,銷售渠道廣闊,品牌效應巨大。企鵝出版社對《狼圖騰》(姜戎著)的海外推廣就是一個十分成功的案例。
總體而言,這些意見領袖的聲音匯聚在一起,產(chǎn)生了更強的說服力,在無形中激發(fā)了讀者購買和閱讀藍譯本的欲望。在當今的網(wǎng)絡時代,意見領袖的影響力更加不容小覷。今后,我們可以邀請意見領袖為中國文化作品海外傳播做宣傳,如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宣傳或組織線下讀書分享會等,拓寬傳播渠道,提升傳播覆蓋力。
(二)使用與滿足理論:強調(diào)中國元素,吸引新老讀者
1950年,美國社會學者伊萊休·卡茨首先提出了使用與滿足概念,后來經(jīng)過不同學者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使用與滿足理論。該理論是站在受眾的立場上,通過分析受眾對媒介的使用動機和獲得需求滿足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類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傳統(tǒng)的傳播學理論認為媒介在傳播過程中的主要任務是說服受眾,受眾是被動的,而使用與滿足理論把受眾看作有著特定“需求”、可以主動選擇的個人。
藍譯本對使用與滿足理論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書名和封面兩個方面。書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可以概況全書主旨,而且可以反映作者或譯者對書籍的認知視角。在當今的網(wǎng)絡時代,書名的作用更為重要:其一,線上宣傳能夠得到的用戶關注時間通常短于線下,書名需要在短時間內(nèi)吸引潛在用戶的注意;其二,用戶會在銷售平臺通過搜索書名來購書,書名決定了書籍能否出現(xiàn)在搜索結果中。此前《西游記》英譯本的譯名并不統(tǒng)一,以有影響力的譯本為例,亞瑟·韋利的《西游記》譯本名為Monkey,李提摩太的《西游記》譯本名為The Monkey King’ s Amazing Adventures,
余國藩的《西游記》全譯本名為The Journey to the West,詹納爾的《西游記》全譯本名為Journey to the West。可見,《西游記》譯本書名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直譯西游記,另一類是將故事重點從師徒四人轉移到孫悟空身上。藍詩玲在序言中也指出:“唐三藏后來收了一只猴子做徒弟,在接下來的三百年里,這只猴子漸漸成了故事的主角?!彼{譯本的書名是Monkey King:Journey to the West,從書名我們可以看出,藍詩玲將之前較出名的譯作書名結合起來,既可以吸引潛在讀者的注意,又增加了在搜索結果中出現(xiàn)的概率。
封面是讀者對作品的第一印象,正如朱明勝所言,“設計精美的封面能增強圖書內(nèi)容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擴大對圖書的宣傳,能傳達重要的信息以及突出強調(diào)所要表達的重點。封面反映出版社的設計理念和出版訴求,隱藏出版社的商業(yè)構思和推銷目的”[8]。藍譯本將黃色作為封面的主要背景色,背景里還隱約顯現(xiàn)一條龍的輪廓,龍的周圍漂浮著祥云,在這層畫面之上還依次堆疊著一座山和一幢紅色的古代中式建筑,分別代表著五指山和天宮,最后一層畫面是孫悟空身著紅色披風,手握金箍棒,腳踏蓮花,神氣十足。這個封面的設計不但呼應了書名中將孫悟空作為主角的敘事傾向,而且包含了明顯的中國元素,告知了讀者書籍的大概內(nèi)容,滿足了讀者對東方元素的期待。事實證明,這樣的封面設計取得了成功。亞馬遜網(wǎng)站上的一條對藍譯本的書評表示:“書籍十分精美,我買這本書不僅是為了閱讀,而且想把這本書當作家里的裝飾?!边@種結合東方古典韻味與濃郁地域文化特征的封面能夠喚起讀者的好奇心和購買欲望。
企鵝出版社在細節(jié)上的把控為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新思路。我們在選取書名、設計書籍封面時,不僅需要考慮想要表達什么,而且需要考慮讀者想要了解什么,用讀者感興趣的元素構思書名、設計封面,滿足讀者期待,激發(fā)讀者進一步閱讀的欲望。
(三)鋪墊理論:發(fā)掘文學共性,搭建文化橋梁
鋪墊效果最初出現(xiàn)于心理學中對記憶的信息處理過程的相關研究。1987年,美國傳播學者仙托·艾英戈和唐納德·R.金德將鋪墊效果正式引入傳播學并發(fā)展成鋪墊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的注意力具有高度選擇性,比起全面的分析,人們更喜歡通過直覺、常識等試探性的分析來做出判斷,即當人受到特定的刺激誘導時,外在刺激可以激活與該刺激相關聯(lián)的舊有認知結構,從而影響當前的判斷。
中西方文化差異頗大,《西游記》中描繪的古代中國與如今的西方讀者存在較大的距離感,這種距離感不但可能阻礙讀者選擇閱讀這本書,而且可能讓讀者因為文化差異過大,中途放棄閱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企鵝出版社將《西游記》和幾部西方名著進行類比,既肯定文本的價值,又激發(fā)目標語讀者的好奇心,拉近讀者和原著的距離,從而引導讀者理解和領略藍譯本,為讀者接受藍譯本打下基礎。比如,作者在導言中將原著在中國文學的地位比作《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堂吉訶德》,并稱“這部小說和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有著相似的精神內(nèi)核”。此外,楊謹倫在序言中把孫悟空比作超人、蜘蛛俠和美國隊長。這些文學通約性可以讓讀者快速定位《西游記》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大致推測出《西游記》的故事類型,做好閱讀準備,調(diào)整閱讀期待。
我們在推廣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適當引用一些西方讀者耳熟能詳?shù)南嗨谱髌?,消除文化疏離感,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不過,我們也應注意到,前期的類比和鋪墊會為讀者的想象設限,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扭曲原作形象,因此在列舉相似作品時要慎重,防止發(fā)生過猶不及的情況。
(四)培養(yǎng)理論:還原歷史語境,重塑中國形象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傳播學者喬治·格伯納等人提出了培養(yǎng)理論。格伯納認為,社會傳播媒介展現(xiàn)的“象征性現(xiàn)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xiàn)實世界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這種影響是一個不斷滲透的過程。
西方人在翻譯中國古典小說時喜歡在副文本中添加前言和注釋,介紹原著背景、解釋典章制度、比較中西文化,或對原著的內(nèi)容、人物做出批評,這些副文本成為西方人在腦海中構筑“中國形象”的重要渠道[9]。藍詩玲在譯者導言部分先后介紹了《西游記》的故事梗概,主要角色的性格特點,歷史上的唐僧其人,以及有關作者的爭議,不但還原了《西游記》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而且指出了學界對《西游記》的多角度解讀。藍詩玲還描述了她眼中《西游記》的形象,如“與人們對古代中國刻板印象不同,這部小說中的中國并不閉關鎖國,不奉行孤立主義,也不仇視其他國家”“《西游記》是中國小說的基石,對了解早期現(xiàn)代中國文化、思想和歷史提供參考作用”。這些描述既為整部作品奠定了基調(diào),又重塑中國形象,打破西方讀者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和偏見。
自13世紀末以來,漢學家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肩負著文化使者的任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他們是西方讀者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他們以自身的視角來解讀中國文化,構建中國形象,但其中難免存在誤解或片面之處。這些錯誤的解讀也造成了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誤解。因此,我們在中國文化外譯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更正這些錯誤的認知,為西方讀者展現(xiàn)真實生動的中國形象。
(五)關系發(fā)展理論:介紹翻譯策略,拉近讀者距離
關系發(fā)展理論的主要代表學者是馬克·L·耐普,論述關系發(fā)展理論最早的文章是他在1984年發(fā)表的《人際傳播和人類關系》一文。關系發(fā)展理論是根據(jù)關系親密層次的變化來識別和理解人際傳播和關系發(fā)展。
譯者說明(Translator’s Note)是譯者以第一人稱自我指涉展現(xiàn)說話主體的方法,是譯者在翻譯敘事話語中展現(xiàn)第二重聲音的方式之一[10]。藍譯本在譯者說明中提到了翻譯時參考過的譯本和書中角色名字的譯法考量。此外,藍詩玲還坦言了推出新譯本的原因:其一是語言發(fā)生變化,上一版《西游記》英譯本是30年前推出的,如今的語言和當時相比已經(jīng)有了不少變化;其二是原著篇幅過長,對普通讀者群體而言不太友好。藍譯本的長度僅為原著篇幅的四分之一,刪除的內(nèi)容主要有四類:第一類是與主線故事無關的零散描寫,為了補償這部分刪減,藍詩玲在其他部分突出體現(xiàn)了刪除部分展現(xiàn)的角色特征;第二類是書中的重復部分;第三類是與內(nèi)容無關的詩詞;第四類是原作中的雙關語,藍詩玲認為如果要想翻譯好這類文字游戲,就需要加腳注,但這樣就會耽誤幽默的傳達,因此也刪掉了這些雙關語,其補償辦法是加強整體對話的幽默感。藍詩玲最后表示,翻譯之難在于既要照顧原著,又要照顧讀者,有時會為了保持整體譯本風格,難免犧牲一些語言上的忠實。
藍詩玲在副文本中坦言了自己在翻譯過程中的種種考量和顧慮,讓讀者可以站在譯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將自己代入這些困難中,拉近與譯者的距離,體諒譯者的難處,肯定譯者的嚴謹坦誠,從而增加對譯本的認可度。
三、結語
中國文化外譯的傳播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我們在文化外譯的過程中過于關注翻譯本身,如文本研究、翻譯策略、譯者研究等方面,忽略了傳播效果研究。傳播學視閾下的副文本研究可以為中國文化外譯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研究表明,藍譯本的封面、譯序、導言、譯者說明等副文本體現(xiàn)了五個傳播學理論:一是意見領袖理論,即放大名人效應,激發(fā)讀者購買欲望;二是使用與滿足理論,即強調(diào)中國元素,吸引新老讀者;三是鋪墊理論,即發(fā)掘文學共性,搭建文化橋梁;四是培養(yǎng)理論,即還原歷史語境,重塑中國形象;五是關系發(fā)展理論,即介紹翻譯策略,拉近讀者距離。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拋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陳舊思想,借鑒成功經(jīng)驗,綜合利用副文本,推動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
[參考文獻]
[1]Gerard Genette.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肖麗.副文本之于翻譯研究的意義[J].上海翻譯,2011(04):17-21.
[3]耿強.翻譯中的副文本及研究:理論、方法、議題與批評[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6(05):104-112.
[4]殷燕.哲學家視野和致用型翻譯:馮友蘭英譯《莊子》的副文本考察[J].中國翻譯,2021(01):120-130,191-192.
[5]魏良帥.毛澤東詩詞英譯的副文本研究:傳播學視角[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06):28-34,155-156.
[6]聶玉景.《中國神話》副文本的傳播視角分析:基于Irean Dea Collier版本[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4):89-94.
[7]姜智芹.當代小說他者譯介與海外接受中的意見領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1):48-58.
[8]朱明勝.《西游記》英譯本副文本解讀[J].小說評論,2016(04):100-107.
[9]宋麗娟,孫遜.“中學西傳”與中國古典小說的早期翻譯(1735—1911):以英語世界為中心[J].中國社會科學,2009(06):185-200,208.
[10]Theo Hermans.The Translator’ s Voice in Translated Narrative[J].Targ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1996(01):23-48.
[作者簡介]崔子涵(1994—),女,黑龍江七臺河人,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筆譯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