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平元
明代《國朝開州進士題名記》碑(以下簡稱開州進士碑),創(chuàng)制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冬,為時任開州知州龍大有所立,嘉靖《開州志·藝文》收錄此碑碑文。1984年9月,在河南省濮陽縣糧食局職工家屬院拆除改造過程中,此碑得以重現(xiàn)。
該碑為青石質地,碑首、碑砆遺失,僅存碑身。碑身受風雨侵蝕輕微,殘高228.5厘米,寬85厘米,厚22厘米。碑陽四周線刻6.2厘米寬的纏枝花卉圖案。碑文字跡清晰,內容分上、下兩個部分:上部為龍大有所撰碑記,共21行,滿行28字,約占五分之二;下部為及第進士名單,約占五分之三,名單共五排,第五排僅錄一人。(圖1)
圖1 濮陽明代《國朝開州進士題名記》碑
名單最初記錄了明永樂戊戌科(永樂十六年,1418年)至正德辛巳科(正德十六年,1521年)104年間,開州籍進士及第十六科29人。后陸續(xù)補錄至隆慶戊辰科(隆慶二年,1568年)48年間,開州登第九科12人,此后未再補錄。從現(xiàn)存碑刻可以看出,正德十六年前、后字跡區(qū)別明顯,當為后世補錄。(圖1)
上部為正文部分,以下簡稱《碑記》。
國朝開州進士題名記/
賜進士出身奉訓大夫知開州事茶陵龍大有撰/
進士有科制,三代后也,亦三代以前意也。選造之遺也,唐、宋重厥選/我/圣朝尤隆,得與是科者,誠天下才也。故事題名有石,自國都迄省郡邑皆/然,志久也。開屬畿輔郡,陶養(yǎng)會洽,至今登是科二十九人,盛矣!題名/石未立,甚非所以昭既往、勵將來也。大有用是,立石刻焉,虛下方/以俟,且記曰:聞之天下之政也,人才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民以為本。國以人才為治亂,君以人才為成敗,民以人才為安危,/此之謂人才無不為本也。夫人才無不為本也,廈屋帡幪,材具弗斥,/萬斛幪艟,楫柁爽焉。惡乎用乎,傳有之曰:“臣人克共,忠信篤敬。”而后/行之。夫不易所存之謂忠、不貳所行之謂信、嚴固堅確之謂篤、純定/無歧之謂敬。夫能貞則不易所存,能毅則不貳所行。嚴固堅確能執(zhí)也,純定/無歧能一也,故君子貞以居之,毅以宣之,執(zhí)以立之,一以守/之。居則崇仁,宣則達義,立則秉禮,守則存智。是故處國而治靡亂也,/弼君而成靡敗也,長民而安靡危也,此之謂人才無不為本也。夫圣/王選舉也以為表也,人才見用也以為輔也,無人誰據(jù),無據(jù)必蹶,固/有國之憂也,旅進旅退,若存若亡,人才奚恃焉吁可畏哉!/皇明正德辛巳孟冬月吉日立石/
同知徐山 判官李怡 趙儒 吏目鄧瑞/
學正?;?訓導張潮 胡正 張紳
下部為進士名單,以下簡稱《名單》。包括姓名、字、所取科目、初授官職、最高官職等。
第一排,自右至左:
永樂戊戌科(1418年)
王政 濟民 書經(jīng) 官止監(jiān)察御史
紀振 文鐸 易經(jīng) 初授兗州府學教授,官至吏部員外郎
永樂辛丑科(1421年)
劉矩 仲方 書經(jīng)及第 初授翰林院編修遷至修撰
侯春 應元 書經(jīng) 初授監(jiān)察御史官至浙江按察司副使
宣德庚戌科(1430年)
張皙 希賢 書經(jīng) 初授太常博士官至監(jiān)察御史
宣德癸丑科(1433年)
陳睿 文聰 易經(jīng) 官至行人司行人
正統(tǒng)己未科(1439年)
王彧 東文 書經(jīng) 官止洪洞縣知縣
正統(tǒng)壬戌科(1442年)
甘澤 洪濟 詩經(jīng) 初授行人官至廣西按察司副使
景泰甲戌科(1454年)
程鑒 孔昭 詩經(jīng) 初授監(jiān)察御史官至山西按察使
第二排,自右至左:
天順庚辰科(1460年)
谷琰 邦器 書經(jīng) 初授戶部主事官至山西左布政使
紀欽 敬之 易經(jīng) 官止工科給事中
侯英 世杰 書經(jīng) 初授監(jiān)察御史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王范 子儀 禮記 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湖廣右布政使
成化壬辰科(1472年)
劉輔 相之 書經(jīng) 初授吏部主事官至本部郎中
王佐 君卿 書經(jīng) 官至戶部主事
成化甲辰科(1484年)
楊聰 德慧 詩經(jīng) 官止江都縣知縣
弘治庚戌科(1490年)
王綸 大經(jīng) 書經(jīng) 初授常熟縣知縣官至沁州知州贈南京禮部尚書
弘治乙丑科(1505年)
王綖 邃伯 書經(jīng) 初授戶部主事見任湖廣按察司副使官至大理寺卿
李玨 廷重 書經(jīng) 初授長洲縣知縣見任山東按察司副使官至大理寺卿
劉守達 應征 書經(jīng) 初授青州府推官見任工部郎中官止本部郎中
第三排,自右至左:
正德戊辰科(1508年)
孫經(jīng) 引之 易經(jīng) 初授吏部主事見任陜西按察司副使官止本省副使
王崇慶 德征 書經(jīng) 初授戶部主事見任江西按察司簽事官至南京吏部尚書致仕
胡巍 世高 書經(jīng) 官止常熟縣知縣
正德辛未科(1511年)
王溱 公濟 書經(jīng) 初授沁水縣知縣見任監(jiān)察御史官至河東運使
孫聰 用晦 書經(jīng) 初授合肥縣知縣見任刑部郎中官至四川按察司副使
正德丁丑科(1517年)
宋欽 敬夫 書經(jīng) 初授戶部主事見任本部員外郎官至四川按察司副使
正德辛巳科(1521年)
趙廷瑞 信臣 書經(jīng) 見任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
王紀 朝憲 禮記 見在都察院觀政官至戶部員外郎
王世爵 君列 書經(jīng) 見在兵部觀政官至江西右參政致仕
嘉靖癸未科(1523年)
劉珂 伯鏘 詩經(jīng) 初授刑部主事官至陜西按察司副使
第四排,自右至左:
嘉靖壬辰科(1532年)
史褒善 文直 易經(jīng) 初授行人司行人見任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嘉靖乙未科(1535年)
孫國 道甫 書經(jīng) 初授工部主事官至陜西按察司副使
嘉靖辛丑科(1541年)
晁瑮 君石 書經(jīng) 初授翰林院庶吉士見任檢討
嘉靖甲辰科(1544年)
吉澄 靜夫 書經(jīng) 初授洛川縣知縣見任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
嘉靖癸丑科(1553年)
張待化 子魚 書經(jīng) 初授南京行人司左司副
程熟 伯生 易經(jīng) 官止章丘縣知縣
晁東吳 叔泰 書經(jīng) 官止翰林院庶吉士
嘉靖己未科(1559年)
李師孔 子肖 易經(jīng) 初授行人司行人
嘉靖壬戌科(1562年)
吉大同 伯從 書經(jīng) 初授行人司行人見任山東僉事
張崦 子靜 書經(jīng) 初授山西洪洞知縣
第五排,自右至左:
隆慶戊辰科(1568年)
王一鳳 子鳴 書經(jīng) 初授吏部觀政
對比現(xiàn)有史料所載明代開州籍進士情況,該碑所錄名單并不完整。由碑刻字跡可以看出,進士題名記碑在正德辛巳年(1521年)創(chuàng)立后,續(xù)錄九科12人。隆慶二年(1568年)之后未見續(xù)補。根據(jù)清康熙《開州志·選舉》、嘉慶《開州志·選舉》、光緒《開州志·選舉》的相關記載,隆慶戊辰科以下開州籍登第者,還有五科6人未續(xù)錄。其中,就包括明代開州名宦董漢儒等。今參照《登科進士錄》、部分舊藏族譜等資料補記于下:
萬歷癸未科(1583年)
王祺 兆吉 初授刑部主事官至國子監(jiān)丞
萬歷丙戌科(1586年)
朱爵 仲修 書經(jīng) 初授茌平知縣官至吏科給事中
萬歷己丑科(1589年)
王登才 河東參政
董漢儒 學舒 初授河南府推官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萬歷己未科(1619年)
王璣 用齊 書經(jīng) 初授寧國知縣戶部郎中卒于官贈太仆寺少卿
天啟乙丑科(1625年)
張抑之 東昌兵備副使
開州進士碑的珍貴之處在于,其所錄部分的進士信息甚為詳細。對所登進士年號及干支紀年、登進士者姓名及字、所考取科目、初授官職、見任(現(xiàn)任)官職、最高官職、勛銜等均有簡要記錄。
今補錄6人,姓名能夠查證,但登第時所考取科目的詳細信息,僅朱爵、王璣2人能夠考出,其他4人的相關信息,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禮記·王制》載:“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贝藶槟壳耙姷健斑M士”的最早文獻記載?!叭敝?,逐漸出現(xiàn)分科取士的方法制度,碑文首句即 “進士有科制,三代后也”。嚴格意義上的科舉制度,以隋代“進士科”的出現(xiàn)為標志。自隋大業(yè)元年(605年)始,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結束,科舉制度延續(xù)了1300年,影響深遠[1]57-69。中國的選人、用人制度在經(jīng)歷了周代“鄉(xiāng)舉里選”、漢代“察舉”“征辟”、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后,始有“秀才”科策試制,為科舉制度的誕生進行了探索[1]1-56。大業(yè)元年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使得朝廷在選人用人制度化、規(guī)范化?!翱婆e”,即分科選舉之意,開創(chuàng)之初主要分賢良方正科、孝廉科、秀才科等,此后逐漸完善。至唐代設立科目增多,有秀才、進士、俊士、明經(jīng)、明法、明算等,最多時設置科目達100多個[2],當時對參加選拔的人員身份要求較為寬松,但每科取士較少。至宋代形成進士三等制度,是為三甲取士的雛形,對參加進士選拔者身份要求逐漸嚴格,三年一大比,錄取名額增加。明代科舉制度全面完善,形成四級考試制度,進一步突出了進士科舉的地位[3]。
進士題名碑,源于唐代新科進士放榜后的雁塔題名,明代進士題名碑立于國子監(jiān),始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睹魇愤x舉志一》有載:“歷科進士多出太學,而戊辰任亨泰廷對第一,太祖召訥褒賞,撰題名記,立石監(jiān)門。辛未許觀,亦如之。進士題名碑由此相繼不絕?!盵4]1677其立題名碑于太學的行為,是對太學教育的肯定,也是對登科進士的褒賞?!稇椪落洝份d:“(洪武)二十一年立石題名,著為令。”也是進士題名碑立于國子監(jiān)的由來[5]。自此,立進士題名碑于太學遂成定例,“其后遂延成定例,凡新進士每科需立碑監(jiān)中也”。后來,進士題名碑彰顯考取進士者榮光的占比增加,“元、明以來進士例刻碑于國子監(jiān),盡列一榜姓名,此亦仿唐慈恩題名之例”[6]。進士題名碑,明初立在南京國子監(jiān),之后隨著國都遷移,改立于北京國子監(jiān)?!邦}名有石,自國都迄省郡邑皆然”。各省、府、州、縣以例行之,用以表彰優(yōu)秀人才,激勵后人。此舉與現(xiàn)代高考后,各中學張貼被“211”“985”國家重點大學錄取學生姓名的大紅喜報類似。進士題名碑是可以長久保存的石質碑刻,故有“所以昭既往,勵將來也”之語。開州進士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chuàng)制并保留至今的。
開州進士碑,涉及人物較多,有明以降至隆慶戊辰,開州籍進士登第者盡有其名,非一篇文章可蠡清。今僅就立碑人作簡要介紹。
撰文者,開州知州龍大有。民國《茶陵州志·人物》記載,龍大有其人,“字道亨,號云東,正德丁丑(1517年)進士(二甲第109名),歷州郡,所至有惠政。兵備粵西,彝俗化之。為河南方伯,以廉羨助餉,擢都御史,巡撫大同,晉兵部右侍郎。以剛直忤權璫,謫戍全州,未逾年,赦歸。著有《平樂政事錄》《諭民要務》《明道書院紀》《道鄉(xiāng)書院志》《經(jīng)書喫緊錄》《兩浙漫吟》《北覲紀行》《奏疏稿》藏于家”。
清嘉慶 《開州志·職官》記載,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暮春,龍大有接替張懋賢為開州知州。是年秋,興建開州明道書院,因景仰宋明道先生(程顥),書院以明道命名。孟冬,刊刻開州進士碑立于州學。翌年(1522年)四月明道書院完工。此后380年間,明道書院和開州州學齊驅并駕,互為消長。
嘉靖二年(1523年),龍大有以丁憂去。雖然其任開州知府僅兩年許,但政績斐然,民聲卓著。
開州進士碑載,明代開州進士登第第一人為永樂戊戌科(1418年)王政。實則非也。
《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以下簡稱《索引》)記載,洪武十八年乙丑科(1385年),“據(jù)《列卿年表》補缺四名:張忠、曹銘、邵永善、陳思道”[7]2419。這里所補的進士張忠,就是出自開州。嘉靖《開州志·人物》載:“張忠,才識過人,游太學有聲,歷官盡職。初擢刑科給事中,升兵部右侍郎,轉刑部左侍郎。”嘉靖《開州志·選舉·貢士》載:“張忠,刑科給事中,擢兵部右侍郎?!惫饩w《開州志·選舉·進士》載:“洪武乙丑(1385年),張忠,刑部左侍郎。 ”張忠,洪武十七年(1384年)舉人,十八年(1385年)進士。為什么會在開州進士碑上被遺漏呢?
這一切,與“靖難之變”有關?!熬鸽y之變”后,朱棣即位,大肆殺戮曾為朱允炆出謀劃策及不肯降服的文臣武將?!睹魇贰酚涊d:“(燕王)上書天子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并援《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討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tǒng)領鎮(zhèn)兵討平誅之。 ’”[4]70“(建文四年)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坐奸黨死者甚眾。”[4]75“燕王即位,縛(練)子寧至。語不遜,磔死,族其家,姻戚俱戍邊?!盵4]4022“子澄至,成祖親詰之。辯抗不屈,磔死,族人無少長皆斬,姻黨悉戍邊?!盵4]4016-4017這里提到的練子寧、黃子澄,即洪武十八年乙丑科(1385年)的榜眼和探花,加之該科進士中,多有“靖難之變”的“敵人”或阻撓者,故“靖難之變”后,成祖下令將該科題名碑仆毀,并消除該科進士人員的歷史痕跡。故該科人員在《索引》中,是遺漏最多的一榜,后雖根據(jù)黃佐所出國子監(jiān)專志《南雍志》、各省通志及其他文獻補充,仍未能俱全[7]2419。
在這種情況下,或為政治避諱,盡管“靖難之變”結束,成祖即位(1402年)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刻碑時,已過100多年,但作為明代開州進士登第第一人的張忠,卻始終未能被刊刻于碑。直到王崇慶領銜編撰地方志時,考證清楚張忠的履歷、事跡,始以變通的手法記錄在嘉靖《開州志》中。至清光緒時期,已經(jīng)直書張忠為進士了。
開州進士碑創(chuàng)制后,補錄至隆慶戊辰科(1568年)王一鳳(第五排,僅一人)之后未見接續(xù)。碑陰素面磨光,是為后世補錄預留空間,《碑記》述:“虛下方以俟?!蓖跻圾P之后登第的萬歷癸未科王祺(1583年),僅距15年,進士碑應該續(xù)錄之,但未見補錄。
通過對光緒《開州志》中,隆慶戊辰年(1568年)后災禍、兵燹、地理、職官、學校等相關資料查閱、整理,得到以下信息:
1.明隆慶、萬歷間,開州一帶無兵燹,社會安定。
2.光緒《開州志·地理》載:萬歷五年(1577年)秋,大雨傷禾。八月,彗星見于西南,兩月始滅。
3.光緒《開州志·藝文》收錄有王圻的《明道書院記》,該文記錄了其在開州知州任上修建明道書院的經(jīng)過。并在《開州志·職官》王圻條目下記載:“選才俊五十人,使課于明道書院?!?/p>
4.嘉靖末至萬歷初年,開州知州接任情況: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湯希閔,石棣人,進士,建城四門并橋。
隆慶三年(1569年):陳允升,昆山人,進士,置學田。
隆慶四年(1570年):潘云祥,太原人,進士。
萬歷四年(1576年):王圻,嘉定人。
萬歷六年(1578年):邱東昌,貴州人,舉人。
萬歷八年(1580年):張中鴻,藤縣人,進士。
萬歷十四年(1586年):金應炤,吳縣人,進士。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沈堯中,嘉興人,進士,修州志。
5.光緒《開州志·學?!份d:“知州湯希閔、王圻、沈堯中及郡同知謝傳顯,先后修葺(州學)。”
綜上所述,首先,排除社會動蕩、州學廢棄導致隆慶戊辰科(1568年)之后沒有續(xù)刻進士碑的可能;其次,在隆慶戊辰科與萬歷癸未科(1583年)之間,開州僅于萬歷五年(1577年)秋受到大雨侵擾;且在這期間,只有知州王圻[任期自萬歷四年(1576年)至萬歷五年(1577年)]對州學進行過修葺,并將生員轉移至明道書院學習;再次,對比光緒《開州志》所載開州城區(qū)布局圖與當前濮陽城區(qū)布局圖,可以發(fā)現(xiàn),進士碑出土地點,正處于州學位置。結合進士碑碑首、碑砆遺失,碑身只有輕微的風雨侵蝕等現(xiàn)狀,我們推測,進士碑可能是在萬歷五年(1577年)那場大雨中被沖倒并掩埋的。因為進士碑碑首、碑砆遺失或其他目前不可查的原因,時任知州的王圻僅完成了這場大雨對州學建筑損毀部分的修繕工作,對進士碑的損毀部分,沒有進行必要的修繕,進而導致隆慶戊辰科之后,進士碑不僅再沒有補錄開州進士的相關信息,而且徹底消失于人們的視線中。
(附記:本文在寫作和釋讀碑文、查閱文獻過程中,得到王義印研究員、馬學澤副研究員的支持和幫助,在此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