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亮 包金蘭 溫立強
殘余膽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RC)是指除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C(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C(HDL?C)外的膽固醇,包括極低密度膽固醇C(VLDL?C)和中間密度脂蛋白膽固醇(IDL?C)膽固醇,及餐后狀態(tài)的乳糜微粒(CM)。研究表明,RC 水平的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發(fā)生的風險密切相關(guān)[1]。該研究納入17532 名未曾發(fā)生ASCVD 的受試者,在中位數(shù)為18.7 年的隨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RC 水平升高是獨立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C(LDL?C)、載脂蛋白B(ApoB)的ASCVD 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血栓形成與ASCVD 發(fā)病有不少相同的危險因素,包括LDL?C、心房顫動等因素[2]。目前,RC升高是否與DVT發(fā)病風險相關(guān)性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非糖尿病老年人中RC 水平升高是否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相關(guān)。
1.1 一般資料我們納入326 例,2017 年1 月至2020 年8 月就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年齡介于60-70 歲的無糖尿病患者,均行下肢靜脈血管彩超檢查。163 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為DVT 組,通過年齡、性別匹配163 例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為對照組。同時,排除了糖尿病、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腫瘤、長期臥床、手術(shù)、化療和創(chuàng)傷等罹患嚴重疾病病人。
1.2 收集血樣及生化指標所有患者均禁食8 小時,次日清晨取上肢靜脈血4 ml。送實驗室檢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載脂蛋白A1(apoA1)、載脂蛋白B(apoB)、載脂蛋白E(apoE)、血糖(FPG)、尿酸(Uric Acid)等生物指標。其中,殘余膽固醇(RC)計算為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C)減去計算的LDL?C。
1.3 DVT 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行雙下肢靜脈血管彩超檢查。本研究主要測量腘靜脈、股靜脈和髂靜脈,若存在血栓形成,定義為下肢DVT。
1.4 其他危險因素高血壓病是指患者收縮壓≥140 mmHg 或/和舒張壓≥90 mmHg 或長期口服降壓藥物。高脂血癥:LDL≥3.37 mmol/L 或藥物降脂治療。高尿酸血癥:尿酸≥360 μmol/L 或藥物治療。
1.5 統(tǒng)計分析連續(xù)變量以(±s)表示,兩個獨立樣本比較采用t檢驗。分類變量以n百分比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Lp(a)升高與DVT風險的相關(guān)性,校正TC、LDL?C 水平、高脂血癥、吸煙。所有統(tǒng)計均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例-對照組臨床基線資料比較表1。
表1 病例-對照組臨床基線資料比較[%or(±s)]
表1 病例-對照組臨床基線資料比較[%or(±s)]
注:BMI:人體體重指數(shù);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男性,n(%)年齡,BMI,kg/m2高血壓病,n(%)高脂血癥,n(%)高尿酸血癥,n(%)吸煙,n(%)飲酒,n(%)TC,mmol/L TG,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 apoA1(g/L)apoB(g/L)apoE(mg/L)RC(mg/dL)FPG(mmol/L)尿酸(μmol/L)DVT 組(N=163)101(62.00%)64.76±2.66 23.64±1.36*65(39.9%)25(15.3%)*18(11.0%)51(31.3%)*13(8.0%)5.33±1.03 *1.62±0.68 1.32±0.29 3.31±0.76*1.33±0.23*0.94±0.17 37.32±9.42 0.72±0.34*5.53±1.03 368.58±81.65對照組(N=163)108(66.3%)64.51±2.55 23.21±1.52 57(35.0%)12(7.4%)20(12.3%)33(20.2%)9(5.5%)4.84±1.18 1.60±0.98 1.25±0.31 3.01±0.88 1.28±0.26 0.91±0.25 36.97±13.17 0.57±0.27 5.35±0.75 351.12±111.55
2.2 不同性別間臨床基線資料比較見表2。
表2 男性女性臨床基線資料比較(%or±s)
表2 男性女性臨床基線資料比較(%or±s)
注:與女性比較,*P<0.05。
年齡BMI,kg/m2高血壓病,n(%)高脂血癥,n(%)高尿酸血癥,n(%)吸煙,n(%)飲酒,n(%)TC,mmol/L TG,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 apoA1(g/L)apoB(g/L)apoE(mg/L)RC(mg/dL)FPG(mmol/L)尿酸(μmol/L)男性(N=209)64.50±2.60 23.42±1.52 80(38.3%)24(11.5%)26(12.4%)78(37.3%)*19(9.1%)5.12±1.19 1.66±0.87 1.27±0.31 3.20±0.88 1.29±0.24 0.93±0.23 36.83±11.48 0.65±0.34 5.47±0.88 356.58±100.55女性(N=117)64.51±2.63 23.42±1.35 42(35.9%)13(11.1%)12(10.3%)6(5.1%)3(2.6%)5.03±1.02 1.51±0.80 1.30±0.29 3.09±0.76 1.33±0.26 0.92±0.19 37.73±13.37 0.65±0.28 5.39±0.97 365.68±93.37
2.3 RC 水平升高與DVT 發(fā)病風險的相關(guān)性分析見表3。
表3 RC 升高與DVT 發(fā)病風險相關(guān)性
目前,LDL?C 被認為是ASCVD 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危險因素,通過他汀類藥物等方法降低LDL?C水平,可以減少ASCVD 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但是,對于部分LDL?C 水平較低的人群,其ASCVD 發(fā)病風險扔較高[3]。而RC 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1]。目前,RC 升高是否與DVT 發(fā)病風險相關(guān)研究較少。在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RC 水平升高在其他因素校正后仍是非糖尿病老年人下肢DVT 形成的危險因素,其機制可能與以下方面有關(guān)。
首先,RC 的重要組成部分VLDL 可以直接激活血小板,使其釋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質(zhì),如內(nèi)皮細胞微粒、ADP 等[4];還能直接與血小板受體CD36結(jié)合,增強血小板血栓素A2 的產(chǎn)生,并導致膠原介導的血小板聚集增加[5]。另外,它還能刺激凝血途徑,支持凝血酶原酶復合物合成,上調(diào)纖溶酶原激活劑抑制劑?1(PAI?1)基因表達和纖溶酶原激活劑抑制劑?1 抗原的表達及活性[6]。這些進一步促進凝血酶生成,放大凝血級聯(lián)反應。而凝血酶可激活纖溶抑制劑,通過切割纖維蛋白上的羧基賴氨酸殘基,消除tPA?纖溶酶原的關(guān)鍵結(jié)合位點,從而減少纖溶酶的形成,減慢纖維蛋白的溶解[7]。以上這些作用都會導致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促進血栓形成。
對于深靜脈血栓形成,還有大量研究表明,LDL?C、高甘油三脂是其發(fā)生的危險因素。一項納入30 個RCT 的meta?分析(159,058 名參與者;1431項事件),通過他汀類藥物降低LDL?C,可降低DVT風險[8]??赡芘c其加速凝血酶原、因子X和因子VII的活化,促進組織因子表達、血小板聚集所導致[9]。甘油三酯升高是代謝綜合征的一項重要表現(xiàn),而代謝綜合征患者中RC水平通常都較高[10]。一項通過納入767225名參與者的研究,分析參與者載脂蛋白C3(APOC3)編碼基因與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情況,發(fā)現(xiàn)APOC3編碼基因突變而導致終生低非空腹甘油三酯及低RC水平的參與者,其缺血性心腦血管發(fā)病率較沒有APOC3 基因突變的參與者明顯降低,可能與PAI?1基因的表達相關(guān)[4]。
目前對RC 的作用及機制研究仍較少,與RC相關(guān)治療藥物、臨床試驗或生活方式的研究仍較為不足。本研究進一步說明了RC 的重要臨床意義,針對性降低RC 可能有助于減少血栓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這些都是值得后續(xù)探索研究的。